中国寓言网论坛

wangweitongzhi 发表于 2010-05-12 08:07

生活随处皆寓言,
余途妙笔可成篇。
恭贺余途寓言网络研讨会隆重召开!
王位
2010年5月12日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2 08:14

生活随处皆寓言,
余途妙笔可成篇。
恭贺余途寓言网络研讨会隆重召开!
王位
2010年5月12日
wangweitongzhi 发表于 2010-5-12 08:07
:victory:
:victory: :handshake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05-12 10:07

绝对是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dizzy: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2 12:08

余途寓言余途写——因为他是途途,所以才有余途寓言:lol:lol:lol

长裙雨孩 发表于 2010-05-12 15:01

呵呵,记得上月底同事拿起我办公桌上的《余途不多余》看时,期间她突然转而对我说:有的话怎么这么难懂啊?我问什么话,她念起了楼上大家讨论的“吃饭问题”那一句。当时我第一反应是,那话肯定不会有问题,相信余途同志。回头她还我书时,我特意找出那篇那句再看,觉得理解的,当时还打了个比方给同事听,让她好理解。哈,自我评价,解释得挺合理的,可是,现在想不起来当时自己是如何解释的了。
哈哈,馋不到你们,馋我自己一下。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05-12 15:22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10-5-12 16:30 编辑

此篇结尾兔一连串用了那么多"问题",读似抝口,却是蝉赞赏的,那是机灵和幽默感:victory:读出的是“文学”!这篇也有点问题,却不是这个问题,哈:lol谈吃饭,蝉更喜欢钱钟书说的,那种幽默与讽刺,含蓄又鲜明,看两遍就在不知不觉中背了下来。內心赞道:好一个大家手笔,非他,别人说不出来!:loveliness: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3 00:02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0-5-13 00:06 编辑

熊按:2010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在第20版的副刊,发表了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谭旭东教授的文章:《创新寓言叙述方式(学人阅读)》。在此,我代表中国寓言网论坛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原文如下——



                                创新寓言叙述方式(学人阅读)                        
                                                                                                                                                                                                                                                              谭旭东


      传统寓言的主人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即故事的形象要么是动物,要么是一个他者,故事的讲述者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而且故事最后的哲理性的观点,也是以创作主体不介入的方式冷静地陈述出来。因此,传统的寓言给读者一种客观的印象,似乎总有一个哲人在和读者一起,他随时随地以各种事例和形象告诉读者生活的道理、人生的感悟。

  但是,在余途的寓言里,余途既是生活的观察者、体验者,也是生活的概括者和思想者。这是一种非常新颖的叙述角度,也是寓言文体创新的尝试。

  余途的寓言还对其他文体做了艺术借鉴。如《恋爱中的女人》等,有些像哲理散文,作者从容不迫地叙述人生的感悟,传递自己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如《瞬间》,则像诗意小品,读后给人以绵绵的余味,有诗的意境,又有画的留白。《水晶球》则有古代诸子言论的特点……这样的散文化寓言所占份额虽然不多,但是它们足以证明作者是一位艺术的多面手,是富有求异求新思维的作家。他的散文化寓言似乎是在对话,或者在倾诉,整部书里作家的言说很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选自2010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副刊》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 ... b_20100511_6-20.htm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4 06:27

《余途不多余》读感
海 星


    收到《余途不多余》有两个星期了,闲暇时会放在床头随手翻看,不知不觉书已全部看完。感觉甚是有道理,有见识,有趣味。
    一、《余途不多余》倾向于人物寓言。在《余途不多余》一书中,写人叙事的段子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是为了说明道理、讲述经验、启迪人生。
    二、就该书从内容的分类来看
    写爱情的:有作者对爱情的态度,如《爱是氧气》;对爱情的看法,如《爱的管理》;对爱情的认识,如《是爱没有错》。
    写人生阅历的:如《可怜人之可怜》、《梦想》、《歧视收获冷酷》、《搬奶酪》、《做到的标准》、《人的存在》、《棋盒》、《更新》等,在这些作品里,有很多是经验之谈,也有一部分是借助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来表达对社会、对生活、对他人的理解和看法。这类作品读完后,会使人不自觉地联想起余途在写作此文时所倾注的思想感情。同时,引人思考、耐人咀嚼、启发共鸣。其中《人的存在》、《棋盒》、《更新》等更多的是在表达作者对人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认识。
    写对社会假丑现象的讽刺和鞭挞的:《不知道拾的年轻人》、《标志》、《注水的生命》《灵魂的缺失》。
    写在异域的独特经历和感受的:《自由女神》、《狮身人面像》。
    三、《余途不多余》耐读的作品,非常多,有一些堪称此类作品的精品。如《水晶球》、《意志与惩罚》、《推荐者》等等。


   海星,本名赵航,江苏省连云港市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5 06:44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0-5-15 11:07 编辑

  《系着丝带的玫瑰》                          
  ——读余途新书《余途不多余》
                                                    文/彩红

    余途是他的笔名。余途是他而他不是余途。
    余途是写寓言的,著有《余途寓言》,余途是写小说的,余途的小说是挑战小说极限的蚂蚁小说,以精短美著称,被誉为“诗意蚂蚁”。早期作品收录在《中国蚂蚁十六家》,《卧底闪小说精选300篇》与及《中国迷你文学1000篇》等书集。因此,看余途的小说可以看到寓言的哲理,读余途的寓言可以读出小说的韵味。
    余途的新书《余途不多余》被定为寓言集子,而实际上它是一个有着独特风格的文体,这个既小说且寓言的文体正如他在《差异》里说的那样,成了它和寓言与小说之间的差异,这差异便成了它的特点。这个特点让余途的文章新颖起来,有趣起来,通俗兼艺术起来
    《余途不多余》里的作品像朵朵玫瑰,散发着谈谈的芬芳。这些玫瑰是作者精心挑选过的,经过仔细包装的,变成礼物的玫瑰,它给读者带来了的是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其中,《打气与泄气》就是一朵送给中学生的玫瑰,它选了一个几乎所有中学生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来写——给自行车打气。读者不难读出它所隐喻的是生活,打气一语双关,既是为自行车打气,也是为自己打气。如果把自行车比着个人,那么打气是必然的,泄气也用不着气妥,“一日日泄气,打气,自行车总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全文只有153个汉字,从容的讲叙,语言是小说的,张力的,又不乏寓言的哲理,读它令人振奋,唤起希望,扫除迷茫,调节身心,充满活力。
    我有个网友网名叫着“雪花爱上了夏天”,这让人看得猛然心痛,读《余途不多余》中的《不化的雪》,在那高山之上,雪峰之中,雪在夏天依然洁白,光彩照人,雪花与夏天千年相伴而不会融化。我被雪花爱上了夏天的爱而感动,我为《不化的雪》而释怀。《不化的雪》是一朵雪山上的玫瑰,它让雪花拥抱了夏天,拥抱了太阳。这些带着哲理的精美短文,散发着玫瑰的芬芳,慰籍着读者的心灵。这就是余途的寓言,这就是余途的小说,让人的心比视野开阔,让人的心比思路宽广。
    如果说,《余途不多余》是朵朵玫瑰,是作者送给读者的精美礼品,那么,书中的插画则如系在玫瑰上的彩带,诠释着玫瑰花的喻意。玫瑰与丝带相映交辉,芬芳更加。那个拆断的小铲子被绑在小余途的背上,也许一生都这样绑着,一条七色彩虹,在天空中系成一个了结,谁能看见彩虹?与仙人掌的握手,你有多少诚意 ?这些插画不是简单地为作品作图解,而是补充和丰富作品文字的含义,有其有独立思考价值,值得读者去细细欣赏品味。
    我与余途有个约会,他是个商人,他从繁忙的会议中抽身赶来赴约,他手里拿着《余途不多余》,我迎上前去,看他一步一步地走来,从容,就像他的小说,他谈吐优雅,风趣,就像他的寓言。
    余途是他的笔名。余途是走不完的路,余途是写不完的字,余途是他而他不是余途。余途说了许多多余的话,余途写了许多多余的字,我看《余途不多余》,就像看一朵系着丝带的玫瑰,它是作者精心为读者挑选的礼物,它散发着阵阵玫瑰的芬芳。

      ——选自天涯社区 > 天涯论坛 > 短文故乡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shortmessage/1/91251.shtml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5 18:55

余途《注水的生命》作品欣赏
                           —— 中国当代寓言作家作品欣赏(76)
                                                           侯建忠   


    很高兴收到余途先生赠送的第二部寓言集《余途不多余》,读《余途寓言》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读《余途不多余》更是爱不释手。《余途寓言》讲究内涵,哲理性强;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跃然纸上。《余途不多余》保持上述特点外,又有了新的创作和突破,作者以余途这个人物贯穿全书,塑造了一位全新的多方位的智者形象余途。正如《余途不多余》“引子”中所言,“余途似乎去过很多地方,他飘飘飘,飘到山里,飘飘飘,飘到水里,飘飘飘,飘到中国的城镇乡村,飘到中国的楼宇田野,飘去了沙漠,飘去了海,飘去了孤岛,还飘出了中国到了美国和埃及。于是,这样一个好想好说的人便飘出了很多故事”。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余途”是个走了许多地方的人物,他善于思索,善于观察,能够在平常人忽略的现象中,感悟出耐人寻味的东西。
    有些寓言作者选材狭窄,沿袭前人的老路拾人牙慧,很难写出有新意的作品。读《余途不多余》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我从中受到这样的启示,创作来源于生活,寓言创作同样来源于生活,闭门造车是写不出成功的寓言作品的。正是由于余途先生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冷静思考,才有了“余途”这位智者化身的寓言人物形象。也许有人会说,余途先生没有去过孤岛,没有去过沙漠,谈何来源于生活,这是对创作来源于生活的狭窄理解。深入生活,并非亲自到过某一个地方某一个行业,才能写出相应的作品。作为有心人,留意他人的言行,他的足迹,同样可以掌握大量的创作素材,捕捉到对自己创作有用的东西。一位作家曾经这样说过,多与他人交流,同样是一种深入生活的方式,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由此可见,余途寓言受人关注也就非常自然了。
    《有所畏惧》是《余途不多余》中一则简短的寓言:打雷了,轰鸣中人们捂住耳朵。雪崩了,巨响中人们用力奔跑。旷野之夜,寂静中几声狼嚎,人们收紧了心口。不见星辰的古刹,无影无声,一座石像,一角飞檐,让人屏住呼吸。一声炮响,人人趴倒在地。警车飞过,人心阵阵发紧。余途说:“人应该有所畏惧。”——这则作品,作者把日常生活中,观察体验到的人们为之心惊为之胆战的几种现象列举出来,然后告诉人们“人应该有所畏惧”,无所畏惧胆大妄为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注定会受到惩罚。只有遵纪守法的的,为人不做亏心事,才会心平理得不怕半夜鬼敲门。
    位卑未敢忘忧国,作者对一些丑恶现象带来的潜在危害深表担忧,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注水的生命》读来令人触目惊心,在作假盛行的年代,作者把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作假现象,不露痕迹地通过理发师的担心,引发出余途的担心,“想起理发师同他的对话,余途真的担心起理发师的性命来,这位给发胶注水的理发师也许真的也被注了水。”既然发胶水可以注水,往血液里注水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创作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余途不多余》的成功,值得每一位寓言作者借鉴和学习。               


             附:注水的生命
    余途剪发,得知日久不见的理发师因病住院又刚刚手术过,由于失血过多,还输了血。
    理发师闲聊中担忧地问余途:“你说这医院给病人输的血会不会是假的呢?”
    余途反而惊讶地问:“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医院不会做这缺德事。”
    理发师还是忧心忡忡:“要是往血里注水了呢?”
    余途笑答:“那你不就成了注水的人,活不成了。”
    剪发完毕,余途又在理发店选购了一瓶发胶,同样牌子的发胶他用过而且好用。
    可这次不同了,发胶如水,失去胶性,无法起到定型作用。原来发胶被注水了。
    想起理发师同他的对话,余途真的担心起理发师的性命来,这位给发胶注水的理发师也许真的也被注了水。

侯建忠,山西省大同左云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6 06:08

2010年5月13日,上海《文学报》在第12版发文推介余途新作《余途不多余》,并刊发了该书的书影,祝贺!
                《余途不多余》

    余途/著,令狐大葱/绘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3月版

    该书由152个系列寓言故事构成。绝大部分是“人物寓言”。这些故事,由余途这一角色贯穿着,所选用的题材丰富而多样,涵盖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助残活动的现场,在城市的街道,在乡下的田野,在无际的大海边……作者撷取人生百态,给人以提示和自省,世间人情在他或长或短的片段描述中纤毫毕现。

http://wxb.wenxuebao.com/xsj/201005/t20100513_2704195.htm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6 17:06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0-5-16 17:15 编辑

读余途文,想余途人
黄鱼



读余途文,想余途人。余途之文深,余途之人真。
一个余途身兼文商两道,一个余途意在玄妙之间。
我看余途寓言,俯仰多有佳句,妙文见推敲功力,佳句写人间百态,妙文含弦外之音。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字字珠玑,已入妙谛化境。
余途寓言,风骨风韵独成一派,今日更有《余途不多余》出版,这边风景更是蔚然大观矣。

我喜欢作为老板的余途,考察下属时刁钻古怪的甘蔗法则。

甘蔗法则
文:余途/图:令狐大葱

余途给人力资源部每人一段甘蔗,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处理手中的甘蔗。
有人只看了甘蔗一眼。
有人拿起甘蔗又放在一边。
有人洗过后包起来。
有人把它重又埋在土里。
有人啃了几口高喊:“真甜!”
有人把它放进榨汁机,榨出甘蔗汁送给每个人。
有人问:“这甘蔗可以当劈柴烧吗?”
余途说:“这是一个个要由你们管理的人,正确的法则只有一个: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鱼以为还应该有下集,再写写余途老板如何对待这些个人的才好玩。比如让只看了甘蔗一眼的人下岗,把拿起甘蔗又放在一边的人也晾在一边,让把它重又埋在土里的人下底层锻炼,让想拿甘蔗当劈柴烧的人去烧锅炉等等。

寓言多重理趣,余途寓言尤甚。
余途寓言里,有时这种追求似乎过了,圣人云过犹不及也。
个人浅见,实乃黄鱼之愚见。
试举一例:

半杯牛奶
文:余途/图:令狐大葱

小孩子需要牛奶,接过盛奶的杯子,见只有半杯,有些失望。
余途对小孩子说:“你看到半杯奶,不要仅仅觉得杯子上半部分是空的就失落。要看到杯子的下半部分是实实在在的牛奶,而充满希望和感激。”
见小孩子还若有所思,余途接着说:“对于满杯,半杯是多和少;对于空杯,半杯是有和无。”

小孩子还若有所思,黄鱼却觉着玄之又玄了。或许黄鱼真真是愚了。

黄鱼,本名韦国庆,河北张家口市药监局工作人员。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6 17:07

不知黄鱼是真鱼还是假愚?:lol

余途 发表于 2010-05-16 18:03

不知黄鱼是真鱼还是假愚?:lol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5-16 17:07

黄鱼肯定不是鱼。余途的余是愚。:)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6 20:40

    余途:我的寓言哥哥

                                                ——《余途不多余》浅析
                                                                       李兆庆
  
    给余途兄写点浅析,等于给一头雄狮颁布律典,我显得捉襟见肘。他的睿智快过他宝马的速度,他的才情超过他的体重,侃侃而谈时睿智和才情充溢的话语,每一句都带有体温和黏度。与他畅快地交谈,我们能体会到他的热量,他的智慧,他的才气,他的诙谐,随着语言的洪流肆意奔放,会冲垮我们心灵的防线,造成一场来势凶猛的灾难。
  昨天,窗外的北京的天空被沙尘暴渲染成混黄色,四五级的劲风可着嗓子肆虐,要是悟空在世会当空断喝:“呆,妖怪,哪里走?”但这地球环境日益变坏的征兆,丝毫没有影响我阅读《余途不多余》的思路。我上午读了一卷,下午读了一卷(打印稿,一本分两册),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图文并茂的《余途不多余》。读文悟哲理,观图润心灵。读完后,对我震撼很大,对余途兄我真的很服气。像余途兄这样一个充满睿智的寓言作家,他没有能力控制住自己,他被古老的语言所支配,被汉字的激流所裹挟,并且肯定被缪斯之神握住了手腕,促使他写下了一本并不多余的《余途不多余》,为低糜的寓言界增添了一阵耳目一新的惠风。
  《余途不多余》这个反问句式的题目读起来就很寓言。余途兄书中的篇幅少则几十字,多则百把贰佰字。不敢说字字珠玑,但精炼的语言,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我觉得余途兄笔书本中的寓言像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因读者所站的角度不同,每篇寓言所容纳的寓意,可以扩展到无限,也可以收缩在方寸之内,这就是寓言与别的文体的迥异之处,这也是寓言这一古老永葆青春的根基所在。存在就有道理放在这里恰如其分。
  但是《余途不多余》,不完全是虚拟,在文本中我分明感到一个余途的真实存在的血肉鲜活的个体。他的年龄不断变换,身份不断移位,他南上北下漂洋过海,在各种场合都可能出现。当世人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往往由余途的一句睿智的语言就能迎刃而解。同时又随时可以游离于具象的事物,变成一个局外人,让人明显感觉到一股场外的操纵力,控制着全局的走向。可见他的寓言式一个自由出入来去的空间,在自我和他人之间,界限是纸糊的阑珊,根本挡不住他驾驭文字的穿透力。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余途不多余》也是一个和解的平台。冲突构成了矛盾,和解产生了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中智慧化身的余途在旅途中留下了足迹。这是一部都市男人生活工作思考阅读时留下的心灵档案,缀满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景。本书也是余途兄给读者打开了一扇对外的窗口,四季不同,窗外的风景不同,这就是余途寓言的高明之处。
  他的寓言就是他精神的大厦和精神的废墟,其建树和破坏力都体现出非凡的文学价值。显然,他是把整个世界都纳入他寓言的版块。在那里,他以男人和父亲的双重身份登场,有时像个顽皮的孩子,有时像个小妹的哥哥,有时想个慈眉善目的上帝。
  我自从2006年认识余途兄后,渐渐熟悉,日益都是被他对文学的精神所感动。私下里尊他为“余老师”,文本上亲称他为“余兄”。平时向余途兄讨教文字写作时,他说过,我的文章别看篇幅短小,但丝毫不比那些看起来天马行空的长篇大作花的功夫少。这点我相信,从与马长山老师谈话中,也略知一二余途兄为文的执着和付出。余途兄除了排除公司繁杂的公务,每天还要抽功夫为自己的寓言浇水呵护,实在是难为他了。所以,余途兄几年前出了《余途寓言》,今年又推出了新著《余途不多余》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在文本写作上,他从不随波逐流,我看到的是他多年寓言写作风格的一致性,或者说他在很早以前就确立了自己行文的方向,期间的变化不是转型,而是在一条山径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高,并体现到整体的连贯性和协调性。无限风光在险峰,坚信,几年后,坚持不懈的余兄会在寓言写作的道路上欣赏到旖旎的风光的。
  以上是我个人对《余途不多余》的解读,不足为凭。要想理解他的寓意,需要许多个心灵,我只是其中一个。
  写完上面文字时,我发现昨天疯狂的沙尘暴住了,窗外阳光灿烂,在和畅的惠风中,我发现铺盖一层黄沙的废墟中开放着几朵小花:
  
  从此,余途不说雪见到太阳就化,也不说雪怕太阳照射的常识。
  余途说:“一个行为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要看带着什么观点的人如何评价。此是彼非,此非彼是。”
  见孩子还若有所思,余途接着说:“对于满杯,半杯是多和少;对于空杯,半杯是有和无。”
  石头的粉不再坚硬,它不再是石头。
  余途说:“立足不稳就摔跟头是人类遗传的,不知立志是否也能遗传。”
  余途又悟,人们心里追求的高度永远比山峰的高度高。
  余途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恋爱中的女人因为爱不讲道理。
  余途说:“真是一个杏坏一个口碑。”
  余途深思:此解脱,是解脱;非解脱,无解脱。
(选自《写家网·作家评论》)

http://www.zsocn.com/bencandy.php?fid=66&id=12395
  

李兆庆,河南人,笔名剑锋,出版人。北京写家文学院作家部主任,国际写家联盟中国区副秘书长。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7 07:04

小文章  大道理
                                     ——读《余途不多余》

                                                            王平中


   一口气读完余途老师所著的《余途不多余》一书,也想说几句多余的话。

   ——短小精悍,余味悠长。本书收录的150多篇文章,长者不过500字,短的区区几十字,可谓短矣!而这些文章都富有生活哲理,正如作者所说,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大寓言,有很多故事,有很多道理,有人在演绎,有人生发出感悟。本书就是一个叫“余途”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所思、所悟。比如《半杯牛奶》,对于满杯,是多与少;对于空杯,是有与无。在生活中,我们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但换一个角度来看,烦恼就会随风飘去。书中像这种富有哲理的文章比比皆是,让人回味无穷。

   ——幽默风趣,寓教于乐。我个人读书有个偏好,喜欢讽刺幽默性的文章,我总认为,读这些文章,让人开心。如果在开心之余,让人有所悟,那就是一种智慧了。在《女人的烦恼》中,女人没有恋爱烦恼,没有结婚烦恼,没有生子烦恼,而得到这一切也烦恼,于是离婚独身,离婚后还是烦恼,又盼望恋爱、结婚、生子……是人的欲望无止?还是生活在福中不知福?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大有所在。一次,我与该书的策划袁伟老师谈及此书时,他说本书很适合心情坏的人读,或心情好的人读,心情坏的人读会使心情豁然开朗,心情好的人读更加轻松愉悦。信然!

   ——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本书一文一图,美观,大气。图是文的一种解读,也是文的一种延伸,可以说相得益彰,更有情趣。比如《下雨的时候》,一把红伞下,露出一对恋人的脚,让人想象无穷。还有《遗嘱》,三个子女正在用力分“家”,既一目了然,又妙趣横生。

    不过,也许是作者太注重文中的寓意了,往往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因而部份文章情节少些曲折,起伏不大,这样就略显平淡。这只是一家之言,若有不当,敬请余途老师海涵。
    王平中,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小小说学会副秘书长。(642350四川省安岳县广播电视台记者部wmz660329@126.com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7 18:37

从多余的余途到余途不多余   

                                               文/廿一行

    2010年3月,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余途先生的寓言集《余途不多余》。有幸受赠这本精美别致的新作,我却忽地生出诧异的心绪来。
    2009年,余途先生、儒帅哲师和我正一起主编新千年文学第2辑:《生命的沉思——北大中文论坛小说精选》。从当时余途先生提供的作者资料中,我早知道他正在写第二部寓言专集:《多余的余途》……
    我正是诧异:这从“多余的余途”到“余途不多余”的奇妙变化!
带着这种诧异和疑惑,翻开书寻找答案。故事言简意深,插画有趣精美。选材贴近生活,却发人所不能想。反思中饱含诗意,幽默处蕴藏着平常心。读罢152篇寓言,寂静回味,掩卷沉思。我已情不自禁开始了我的猜想。
    全书分成六类:从自然而来,向人生而去,成长、爱情、社会、生存则是中间的历程。这些寓言故事仿佛铺展成一条望不见尽头的路。路上变幻着风景百态,酸甜滋味……
书的主题是路,恰如人生。
    人人走在路上。太习惯人群的脚步,遗忘了自己的路;陶醉于诱惑的歌声,迷失在人生旅途;或者在荆棘丛中伤痕累累,丧失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不得不走在路上的人啊,我们应当如何应付余下的人生旅途?
所幸有这样一些可尊敬的人,他们以其坚韧的漂泊,鉴证路的奇妙、庸常、伟大、平凡、圣洁、肮脏、平安、危险……
    作者余途说:“我是余途,余途不是我,于是有余途寓言。”我便也领悟出:此作者恰是那样一位用生命和思索去确证道路的人。
    按我一己私想,“余途”作为一个多义的笔名,可能也适用以下诸种解释:关心余下的人生旅途;回思来路以图新;向死而生的过程;当下即是余途;诗意地思索世界与人生;每个人都应该倾听余途……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主动去认识余途,倾听余途,思考余途。于是有作者余途假“余途”之名,开启了诗意的沉思与言说。
    迷路太久的人们,竟已难能听进告警的声音。难道人们完全无有必要思考余途路上的意义与可能性吗?莫非作者余途的呼声仅仅是不合时宜的“多余”?
    我想怕是在这般思绪下,诞生了一部作品的构思:《多余的余途》。
然而,多余的余途渐渐发现自己并不孤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同人,一起走上诗意地思索世界与人生的道路。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温暖的,鼓舞人心的。所以,作为一位1960年出生的长者,余途先生却激情澎湃地参与年青人发起的新千年文学启蒙和新千年文化复兴事业,就毫不足怪了。
    这本寓言集中的“疑人问路”与“善人指路”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暗想,余途先生分别把这两篇置于社会类和人生类的结尾,该不是出于偶然。前一篇暗示了人类迷路的内因,后一篇则道说了重返正途的解药。
    路的迷失,是人性的迷失。路的解救,却要到爱中去寻求。
    因为爱,多余的余途发现自己并不多余。
    因为许多人一道播撒爱,守护爱,孤独的余途发现自己并不孤独。
    某一天,漂泊的余途成了飘飘的余途。饱经世事,方能洞观一切;生命有爱,可以如沐春风。
    历经一番曲折,2010年4月,《生命的沉思——北大中文论坛小说精选》也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我偶然翻开附录部分的作者资料。余途先生的简介中仍然写着:《多余的余途》……
大概是余途先生忘了订正。既然如此,就作为一段人生路上的路标,亦未尝不可吧。


                                                     
                                                2010年4月18日  于北京


廿一行,本名张宏伟,字怀一。新千年文学启蒙、新千年文化运动及新千年轴心时代建构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北大中文论坛小说版和文艺版版主。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7 18:43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0-5-17 18:44 编辑

通过“天涯·短文故乡”,得知湖南人民出版社《都市心情书系》中有余途老师的大作《余途不多余》问世,我两次到书店购买未果。上月下旬,忽然传达送来来自首都的邮包,急忙打开,一本装帧精美的《余途不多余》展现在面前。看着扉页上余途老师的亲笔签名和那朱红“余途”印章,心中有了一种由衷地感动。

    拜读《余途不多余》,感悟良多,受益匪浅,怎奈本人才疏学浅,很难形成像样的文字。但是,身为研究会会员,应该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于是憋了好长时间,终于憋出如下的东西,不当之处请余途老师海涵。



                            男人的逻辑
                                                     文/二秋树

    《男人的逻辑》是《余途不多余》第三部分“爱情”中一篇寓言的题目。

    《男人的逻辑》,一如著作中的大部分篇什,写得轻松幽默,很有意思。因为觉得有意思,所以我觉得把它当作本文的题目也很有意思:

     余途拎着衬衣对外甥女说:“男人上班要穿衬衣。”

     外甥女仰头。

     余途又说:“上班穿的衬衣要熨过。”

     外甥女点头。

     余途接着说:“衬衣没熨不是男人的错。”

     外甥女说:“那是洗衣店的错。”

      余途皱眉说:“是女人的错。”

    哈哈,这大概就是成功男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吧。

     好女人说:男人穿戴不整齐是女人的责任。男人喜欢好女人。

     爱情,大概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余途不多余》中共有14篇作品诠释了这一主题。

     聪明的余途,用纳兰性德的诗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作为统揽,希望相爱的人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一切只停留在最开始的美好。

    余途是男人,余途是成功人士,余途是恋爱专家,余途是性情中人。

    余途是男人,余途渴望爱情。余途说《爱是氧气》:氧气对于人几乎就是生命的全部,没有了氧气也就没有了生命。于是,余途对氧气盟誓:我要把一辈子的爱一天一天给你!于是就有了《女人的力量》、《女人是磁铁》、《女人》、《女人和男人的差别》、《男人和女人的差别》等男人赞美女性的文字。

    余途是成功人士,于是“余途恋爱,女人爱极余途。”“余途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恋爱中的女人因为爱不讲道理。”(《恋爱中的女人》)话语中透着幸福。

    余途是恋爱专家,于是“女孩向余途求教恋爱艺术,想知道怎样管好男朋友。”余途听着女孩管理男孩的叙述,余途打断女孩的话,告诉女孩:“你管得了他的行为,管不了他的心。”管理男人最好的办法是“离开他”,给他自由。(《爱的管理》)。“女孩近日苦恼,找余途诉说。”“她给余途讲她的故事,很长很长,很美很美,是所有女孩都会有的对爱的憧憬、追求与执着。”余途耐心给女孩讲了三种人爱花的不同方式,余途说:“是爱,没有错。”(《是爱没有错》)。

    余途是性情中人,《情人节》里,“充满浪漫情怀和无限爱意的余途将鲜花送给了心爱的姑娘。”“他盼望着玫瑰可以在女孩的心中存有一个美好的位置。”《情人墙》下,余途“触景生情,竟想有人伴在身旁。”余途感叹《男人的主导是女人》,余途同情《女人的烦恼》。

   “惊叹于余途的眼光和脑袋”(冰子)。上述14篇“爱情”佳作,与其说是寓言,到不如说是哲理散文,“这是余途生命的心声,也是余途人生的感悟,它向读者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那就是余途的寓言创新还在路上,他会坚持走下去,创作出更具有特色,更耐人寻味的佳作来。”(谭旭东)

     男人余途,不多余!



       二秋树,本名张进和,山东省潍坊市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8 07:27

醉太平•一评《余途不多余》
                                                   吕金华

                                                余途寓言,
                                图文并妍,
                                引时代阅书观,
                                似清清乳泉。

                                玉蟾在天,
                                冰轮倒悬,
                                银光初照文坛,
                                暗香盈画幡。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8 07:32

杨柳枝•二评《余途不多余》

                                                      吕金华
                自古谋文出异难,
                 似移山。
                 玉兔偏能上九天,
                 献新篇。

                 寓海奇葩芳馥漫,
                 开锦翰。*
                         今添一册树标杆,
                 待花繁。

    锦翰,犹锦笔。对他人文章的美称。唐人郑愔《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献诗》之四曰:“愿奉舆图泰,长开锦翰裁。”

吕金华,贵州省绥阳县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白子捷 发表于 2010-05-18 09:00

恭贺余途先生大作问世!文好图好书漂亮!学习!问好!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8 22:24

      余途不多余
                                                              西沟散人
《余途不多余》是作者余途继《余途寓言》之后的第二本作品集。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书中的每一篇短文都有作者余途的身影,他在行走,他在思考,他有爱,也有无奈,他有困惑,也时有所悟……
在这薄薄的一本书里,我们看到余途在城市的街道,在乡下的田野,在无人的孤岛,在雪山,在河岸,在海边,在寺院,在工厂,在大学,在机场,在赛车场,在采石场,在助残活动现场,在镜子前,在理发馆,在电梯间,在餐桌边……
我们看到余途与小孩,余途与老人,余途与男人,余途与女人,余途与警察,余途与路人,余途与家人,余途与朋友,余途与同事,余途与邻居,余途与自然,余途与自己……
我们看到“余途看见”,“余途听说”,“余途想”,“余途问”,“余途答”,“余途说”,“余途悟”,“余途又悟”,“余途感悟道”……
《余途不多余》是“都市心情书系”的一种,是有趣的故事,是朴素的哲理,是精辟的格言,是隽永的诗篇,是余途式的寓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每一页都有令狐大葱绘制的彩色插画,与作者余途的文字相映生辉。这样一本书,拿在手里,你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一页页读下去,你心灵的天空也变得辽阔而明朗。

二秋树转自《百度贴吧》:余途不多余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9 06:44

  余途选择了一条自己的路  


                                                                                  吴广孝

    余途不多余,唯斌的“小蚂蚁”很有必要存在和发扬光大。他选择了一条自己的路,以自己的情怀理解今日的人生。
    没有必要把他的作品硬纳入寓言的框架,如果他本人说:这就是寓言。我自然尊重他的选择。
   在评价余途的“谈泊”,赞美他的“明志”时,也没有必要因为有了它而放弃对黑暗的诅咒和鞭笞。周围黑暗是一个无人否认的事实,“点一盏灯”是一种不坏的选择,但,对于“灵魂工程师”来说,这不是唯一的方式。
    选择自己的路很要紧。
    不要往一条路上挤。这也似乎要我深思的。
    衷心祝贺“小蚂蚁”的成功!


   吴广孝,山东省德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

故事圆 发表于 2010-05-19 08:07

《余途不多余》出人意外的结果,让我看了眼前一亮!嘿嘿!不错!:victory: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9 08:23

《余途不多余》出人意外的结果,让我看了眼前一亮!嘿嘿!不错!:victory:
故事圆 发表于 2010-5-19 08:07

你这个寓言也太深奥了一点吧?:( 152篇呢,篇篇眼前一亮吗?;P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19 11:21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10-5-19 11:31 编辑

  众说纷纭评《余途不多余》开卷之篇《半杯牛奶》
                                   

樊发稼:
    《余途不多余》开卷一篇:《半杯牛奶》。此乃不可多得之精品。
   取材于平凡不过的日常生活,用的是极为朴实的叙述语言,却有深意在焉。
   小孩子面对半杯牛奶感到有些失望,合情合理。作家抓住这点并拿此说事,自然贴切。
   小孩子听了长者、大人“余途”的第一段话似懂非懂而表现为“若有所思”,显出作品清晰的脉络和严谨的层次。
   由小孩子的“若有所思”,引出“余途”进一步说出隽永深邃的箴言:“对于满杯,半杯是多和少;对于空杯,半杯是有和无。”此时“余途”的发话对象已不仅仅是小孩子,而是世上千千万万听众和读者。
   作品给人们留下极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并在思考中获得各自的警示和启迪:关于生活,关于事业,关于利益……

               
冷月潇潇 :
      试看《半杯牛奶》,小孩子需要牛奶,接过盛奶的杯子,见只有半杯,有些失望。
  余途对小孩子说:“你看到半杯奶,不要仅仅觉得杯子上半部分是空的就失落。要看到杯子的下半部分是实实在在的牛奶,而充满希望和感激。”
  见小孩子还若有所思,余途接着说:“对于满杯,半杯是多和少;对于空杯,半杯是有和无。”
  余途对“半杯牛奶”的言说,充满智慧,发人深省。“半杯牛奶”如此,生活中的其它事呢?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是消极视之,还是积极视之,境况迥异。


汤祥龙:    
      本书开局第一篇《半杯牛奶》,是一篇相当不错的作品。但我觉得最后一句话如能改动一下,恐怕效果更好。余途原文是:“对于满杯,半杯是多和少;对于空杯,半杯是有和无。”我意将其改为:“对于满杯,半杯是少;对于空杯,半杯是多!”虽然比起原文来少了4个字,但我觉得,经改动后的寓意,比起原文来的寓意,实际上更使人明白了。使人很快就能明白的寓意,比起要让人深思的寓意,我觉得前者更受读者欢迎。

叶   澍:   
   《半杯牛奶》短短几十字能表达出完整的哲理,不仅是文字的功夫。余途能视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他写了,世上便有;他没写,世上便无,这就叫独创,功夫在“写”外!牛顿见树上掉下个苹果悟出了那人所共知的科学定律,别人为什么不能?因为他不是牛顿!见人喝半杯奶的人多了去,别人为什么写不出或没有写?因为他不是余途!余途就一个,当然不多余。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20 06:57

     独具匠心,充满哲理

                                                 青 夫

      读《余途不多余》, 跟随寓言家、哲人,到各地漫游,登山临水,欣赏自然风光,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开阔心胸,感悟人生。
   《余途不多余》运用高超的艺术讲述哲理——

    一,独具匠心,精心设计巧安排。   
    构思巧妙。每篇作品,短小精悍,容量极大,有情节,有故事,起蜿跌宕,曲折动人,妙趣横生。《专家的眼睛》、《遗嘱》、《兑现》、《可怜人之可怜》等。
    出人意外的结尾,笔锋一转,力敌千钧,神来之笔,将故事推向高潮,令人叫绝,像小品,似漫画,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爬不起来的妇人》、《商人送的纱巾》、《助残日》、《戴面具的桑》等。
    言尽意未尽,发人深省,令人感慨。《梦想》、《立志》等。
    精彩的小说,动人的故事。小说的结构,戏剧的表现手法。《劝窃者归》,一个传神的细节,一张神奇的纸条,作为道具贯穿始终。

    二,融小说、故事、散文、杂文、寓言为一体,整本书充满哲理。   
    从《余途不多余》中摘录至理名言:    
      生命不息,行走不止。
    成长,就是一步一回头的眷恋。
    自己就是镜子。
    到处行走,会遇到很多十字路口。
    大多数问题从简单入手,往往迎刃而解。
    同样的雨,不一样的结果。
    没弄清楚,妄下结论,笑话。
    差异就是特点。
    自信来自实力。
    承受也是一种代价。
    知道品质的价值,才会有眼光,有追求,才不会上当。
    人们心里追求的高度永远比山峰的高度高。
    平常不平常,平常难平常。
    是爱,没有错。
    爱是氧气。
    男人的主导是女人。
    对言而有信的人兑现承诺,对言而无信的人兑现法律。
    画的饼不能充饥,等别人许愿的饼充饥也靠不住。
    人生,不要太在乎终点。
    人要走的路没有疆界,人要走路的愿望也没有疆界。
    人生就是一个大寓言,有很多故事,有很多道理
    ……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5-20 07:06

  读《余途不多余》插画有感
                                                罗 峻



      我对中国现代寓言发展现状不甚了了,带这种先入为主的朦胧印象来看余途和令狐大葱合作的作品,自然产生出许多意外。在我看来这本集子更像是一本笔记体的书籍,里面累积了许多岁月的痕迹,或讽世、或劝世、或警世、或醒世,从容浅显、寓理于字里行间,文思与画意交织,互为映衬烘托,有一种优雅和幽默杂陈的趣味。



    所以这本书既可称为余途先生的寓言作品集,又可视为令狐大葱的一部新绘本。从插画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具有几个方面的特色值得推敲和品味。



    首先,令狐大葱对“余途”这一形象的设定比较成功。粗看这是一个东方风格的卡通人物形象,然而,在实际的主题画面表现中产生的画外意味又不等同于漫画,这是一个充满漫意的人物,但是却在单幅画中在表现比较深刻、甚至严肃的寓意主题,许多作品既呈现单幅漫画的夸张和创意,又呈现相对唯美的意趣,就像“余途”这个形象一样,时而虚幻、时而真实,时而成熟、时而轻灵,这种矛盾的形象设定却正好和文风吻合。绘画的趣味经常是在矛盾中形成的,令狐大葱的插画经常让人感觉这种矛盾,矛盾丰富了画面,也因为如此,我个人更愿意把令狐大葱的作品归类于独立主题插画。



    其二,令狐大葱作品创意独特,时有妙思火花闪现。这种混搭式思维会让人产生忍俊不禁的效果,如《推荐者》里“余途”提着红绿灯走在夜空里的斑马线上,具有特别梦幻和搞笑的的效果。《一座桥》里的“余途”则提着一个透明购物袋给花浇水,桥和水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倾斜图案,使得读者的脑子里不断冒出探究的问号。《签字和形式》说的是老师要求家长签字的习惯,画面中却是“余途”带着一群斑点狗,而大熊猫也变成了象斑点狗一样毛色的宠物,文章和画意貌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都是暗讽生活中泛滥的形式主义。类似这样奇思妙想的创意不一而足,构成本书的一大幽默特色。



    其三,令狐大葱插画表现手法也多有奇趣之处。在网络上经常有人拿令狐大葱的插画和几米做比较,令狐大葱并不讳言从几米作品里发现了一类形式感表现语言,这也是正常的,插画的时尚性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二者都擅长在表现手法上做一些超现实主义风格视角的试验,但是两者实际出版物表现则完全不同。



    其四,令狐大葱这本插画集体现出来的东方文化味道耐人寻味。不知道为什么,令狐大葱的插画让我想起早期的漫画前辈丰子恺,想起方成,想起丁聪……或许这种文与画结合的方法过于熟悉的原因吧。源起于民国时期的中国文人漫画经常是“一文一画”,期间卓越者众,多是文化新旧交替之际产物,逸笔草草,然意兴盎然,给读者以画外和文字以外的想象空间。如诗人唱和,如杂记随感,随意之中尽有精妙神思,文画互阐相得益彰,或蕴藉心结,或讥讽时事,嬉笑怒骂,皆风趣不失高致,所以,令狐大葱和余途先生的合作,若能继承处在于内核里对文字精神的把握,推寓言的核,承荫主流文化,酣畅表现,兴至则自然妙趣横生,形成寓言和漫意的结合,也可实现传统“一文一画”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令狐大葱的插画早先较流于CG缪想,多无实际表现内容,又尝自谓“形不准老师”,风格多无法框定。这本寓言集却让人看到了一些漫画、插画、CG等多种元素组合的可能,因为文字风格和内容的跨越性较大,绘画风格的统一就更难以定格并显芜杂,这是该书遗憾的地方。
      

   评论作者简介:罗峻,国内资深景观设计师、规划师、现代艺术家,北京涵野城市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