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蝉亦戈 发表于 2008-12-20 08:11

《失魂》写于24年前,也就是1984年,当年我24岁。这篇作品发表在1985年的《晋阳文艺》:victory:  --------- 不久前余途告诉我,他这篇写于二十年前,我夸他,你是"老革命"啦 原来是首发在《晋阳文艺》的. 于秀芳多年没联系,她自己似乎不写寓言,但热心发寓言.我们是八四年在长春寓言研究会成立时认识的.后她常发信来要稿,我给过几次,记得有《楼成柱折》(后《民间故事选刊》转载),《大象评跑》等,还发过一篇讽刺小说.不知怎么,后来该刊被撤消了,她也和协会断了联系。很热情、很活跃、也很谦虚的一位女编辑(副主编)啊。这次瑞安会,她的名字被列进了“名誉理事”。见余途帖,我插这几句,大家继续谈:handshake

蝉亦戈 发表于 2008-12-20 08:32

原帖由 余途 于 2008-12-18 12:19 发表 ↶
如果我把其中一个答案(哲理)放在结尾,还会有如此广泛的互动,如此精彩的回应吗?
说得绝对了点,“(哲理)放在结尾”要看你怎么放,怎么写,“如此广泛的互动”,也要看怎样的“互动”。。。。。。说一句与你此文无关的话:如果一篇不知所云的东西,解读会更加丰富“精彩”:)

晓梦 发表于 2008-12-20 16:10

《失魂》太精彩了!
   老人告诉她:"你的要求满足以后,你就不存在了。"   我认为这个结尾已经把故事蕴含的道理明示出来了.只是写得很智慧,   正像余途老师在文中所说的那样"是含蓄的,为读者留有空间的",所以我同意余途老师的观点.
       寓言一定要写得智慧才能打动读者的心.

邹海鹏 发表于 2008-12-20 19:06

原帖由 蝉亦戈 于 2008-12-19 21:02 发表 ↶
没人说啊,不让它冷下来,哈,我问一下海鹏:以下各条所占的百分比,能加上吗?:)

2. 这篇寓言告诉你什么?        A.不知道。2人。
        B.知道。48人。
(1)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对人来说,灵魂是最重要的 ...


(今天家里停电。现在刚来电。)回叶老师的话,问题2所列的四条大概占48位学生的一半多,其他的理解各不相同,不一一列出。问题3的五条占回答学生的绝大部分,其他答案还有不同。

蝉亦戈 发表于 2008-12-20 20:48

:lol 其实我是想知的是,各条所占的比例,如"这篇寓言告诉你什么"中(1)(3)所占的人是大部分,我个人认为是比较符合作品(我指的是"作品")所表达出的寓意的,而(2)我从作品看不出有这样的寓意。至于读后联想到什么,除(4)(3)外,(1)(2)(5)的回答,使我有点怀疑,是否真正地理解了作品,不知我的分析妥否?还是听大家和作者说:loveliness: :handshake

这篇寓言告诉你什么?            
(1)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对人来说,灵魂是最重要的,没有灵魂的生命是不完整的。
(3)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是没有结果的。
(4)做人不能太贪心
(5)……

3. 读这篇寓言后,你联想到什么?      
(1)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欲望,出卖灵魂给魔鬼。
(2)有权势的人谋私利,最后落得家破人亡。
(3)人要学会知足。
(4)脚踏两只船,必定会失足。
(5)许多人知道前路是绝路,但为了心中的贪念,付出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直至无路可走。

邹海鹏 发表于 2008-12-20 21:32

原帖由 蝉亦戈 于 2008-12-20 20:48 发表 ↶
:lol 其实我是想知的是,各条所占的比例,如"这篇寓言告诉你什么"中(1)(3)所占的人是大部分,我个人认为是比较符合作品(我指的是"作品")所表达出的寓意的,而(2)我从作品看不出有这样的寓意。至于读后联想到什么,除(4)(3 ...

-------------------------------------------------------
学生反馈的信息:
2.这篇寓言告诉你什么?            
(1)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对人来说,灵魂是最重要的,没有灵魂的生命是不完整的。
(3)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是没有结果的。
(4)做人不能太贪心
(5)……

48位学生中,答(1)和(3)(4)占大部分。
3. 读这篇寓言后,你联想到什么?      
(1)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欲望,出卖灵魂给魔鬼。
(2)有权势的人谋私利,最后落得家破人亡。
(3)人要学会知足。
(4)脚踏两只船,必定会失足。
(5)许多人知道前路是绝路,但为了心中的贪念,付出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直至无路可走。
作答学生中,联想到(2)(3)(4)的学生较多。
------------------------
我的看法,从教师的角色来评判,
A、说寓意,(1)(3)(4)较好,(2)牵强些。
B、谈联想,(2)(3)(4)直接些,(1)(5)间接点(实际上,问卷中,学生还写了许多媒体报道的实例)。

邹海鹏 发表于 2008-12-20 21:39

不知筱枫对她儿子做过寓言《失魂》的问卷没有?

余途 发表于 2008-12-21 23:39

对《失魂》的调查是为了讨论我的文章观点的,作为科学分析,仅从一篇作品一个年龄段一个班级的调查,样本量的确不够。学生的解读相对于作品还是准确的,至于作者当时创作时的所思所想也还难一一明示并一一对应。我不清楚真正读懂还需要怎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写了作品,留下互动的空间,读者读了,留下互动的结果,这已经可以让我们知足。如果读者的解析水平高,那我们就欣喜若狂了。

余途 发表于 2008-12-21 23:45

我之所以提出留空间说,是感到有些作者把空间占得满满的。其实问题的不在于该不该留白(留空间),而在于怎样留,留多大。

余途 发表于 2008-12-22 00:01

原帖由 蝉亦戈 于 2008-12-20 08:32 发表 ↶
说得绝对了点,“(哲理)放在结尾”要看你怎么放,怎么写,“如此广泛的互动”,也要看怎样的“互动”。。。。。。说一句与你此文无关的话:如果一篇不知所云的东西,解读会更加丰富“精彩”:)

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留空间是有指向性的,相对于作品而言,如果读者发散思维,任意解读,不一定是作者的错。

蝉亦戈 发表于 2008-12-22 08:54

:)  好,“讨”出点“论”了,从具体作品入手,是免得空对空地谈,但也不一定囿于这一篇,都可以说说,写作的人都有自己的体会,说说谈谈中,也许无意中就有所“悟”。“在线讨论”是网络研讨会后,一种新的尝试,看看有没有点作用?:handshake

晓舟 发表于 2008-12-22 17:20

“在线讨论”是很好的形式
一直在看各位的论辩,收获颇多

张培智 发表于 2008-12-22 20:22

好热闹,我也说点拙见,凑一下热闹。
寓言留不留白要看所针对的受众,对于青少年尤其是少儿读者,让他们去“品味”似乎有些难为他们了,如果是写给成年人看的,留“白”会更耐读。我是把它作为成人寓言来读的,文章巧妙借用“女孩”与老人的对话,把成人想说的道理阐发出来了。
此文首发《晋阳文艺》,他的受众就是成年人,如果投给少儿类杂志,多半是不会采用的。这也涉及作品的“投其所好,适销对路”的问题。作者的作品首先求发表,其次才是欣赏和品味。

本帖最后由 张培智 于 2008-12-22 20:24 编辑 ]

筱枫 发表于 2008-12-22 20:51

原帖由 邹海鹏 于 2008-12-20 21:39 发表 ↶
不知筱枫对她儿子做过寓言《失魂》的问卷没有?

我儿子看了后说:“这太好理解了!不就是说:三心二意啥都干不成嘛!”
我问:“你能看懂?”
他说:“谁看不懂啊?太看不起我智商了吧!”

呵呵!他是这样看的。他上初三,初中毕业班。

蝉亦戈 发表于 2008-12-22 20:57

:lol 我未来的偶像,没联想到“出卖灵魂给魔鬼”
“谋私利,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啊:loveliness:

筱枫 发表于 2008-12-22 21:34

原帖由 蝉亦戈 于 2008-12-22 20:57 发表 ↶
:lol 我未来的偶像,没联想到“出卖灵魂给魔鬼”
“谋私利,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啊:loveliness:

呵呵!他看了一眼就去写作业,没空联想呢!毕业班的功课好紧张啊!

余途 发表于 2008-12-23 10:44

原帖由 筱枫 于 2008-12-22 20:51 发表 ↶

我儿子看了后说:“这太好理解了!不就是说:三心二意啥都干不成嘛!”
我问:“你能看懂?”
他说:“谁看不懂啊?太看不起我智商了吧!”

呵呵!他是这样看的。他上初三,初中毕业班。

筱枫的儿子太可爱了。
问题: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还是孩子普遍具备的水平?

余途 发表于 2008-12-23 10:51

原帖由 蝉亦戈 于 2008-12-22 20:57 发表 ↶
:lol 我未来的偶像,没联想到“出卖灵魂给魔鬼”
“谋私利,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啊:loveliness:

我以为,寓言给人的启发可以根据读者的经历阅历不同而不同,有所思可有所悟,甚至超越原创的意图。

蝉亦戈 发表于 2008-12-23 11:56

我儿子看了后说:“这太好理解了!不就是说:三心二意啥都干不成嘛!”:lol 可见并不深奥...筱枫,现在你孩子没时间,以后你要叫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至少联想到,“出卖灵魂给魔鬼”;“谋私利,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啊;P

筱枫 发表于 2008-12-23 12:54

原帖由 余途 于 2008-12-23 10:44 发表 ↶

筱枫的儿子太可爱了。
问题: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还是孩子普遍具备的水平?

此问题差已:是“是有其母必有其子,还是孩子普遍具备的水平?”
枫回答:子随母笨,余者不知。

筱枫 发表于 2008-12-23 12:56

原帖由 蝉亦戈 于 2008-12-23 11:56 发表 ↶
我儿子看了后说:“这太好理解了!不就是说:三心二意啥都干不成嘛!”:lol 可见并不深奥...筱枫,现在你孩子没时间,以后你要叫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至少联想到,“出卖灵魂给魔鬼”;“谋私利,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啊;P


枫惑:为什么非要联想到,“出卖灵魂给魔鬼”;“谋私利,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啊?:o

邹海鹏 发表于 2008-12-23 17:28

原帖由 筱枫 于 2008-12-23 12:56 发表 ↶


枫惑:为什么非要联想到,“出卖灵魂给魔鬼”;“谋私利,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啊?:o

这与学生平时阅读的书有关系!这也是个别学生最原始的反映。

蝉亦戈 发表于 2008-12-23 18:13

个别学生不足为奇,筱枫别当真,逗着闹的;P

蝉亦戈 发表于 2008-12-27 11:04

原帖由 蝉亦戈 于 2008-12-14 19:20 发表 ↶
寓言要给读者留一点空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应该相信现时代孩子们的理解力:victory:

对余途这篇研讨,我在第一时间就发了个:victory: 我想梢懂点文学的,对他提出的原则观点是不会有异议的。问题在于对具体写作实践上,对作品的看法上,那就未必会那样一致的。于是,我想出从具体作品入手的在线讨论。比如,留白,文学作品不能给人以回味,不能促人深思,恐怕不能称为成功的作品,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怎样留白?留白是通过一个完整的作品,还是作者直接留下一个“白”?作品所留的“白”是作者有意含蓄引导的好,还是含糊的由读者去想好?那就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了。各人都有自己的经验,讨论也许不一定有结果,也毋须有统一的看法。说句笑话,母鸡要是期望读了一些理论书,立即就能生个鸵鸟蛋,她必定失望!哈,听有兴趣的朋友继续谈。:handshake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01-10 09:16

:( 第一次在线讨论就这样结束了吗?在线讨论今后有无必要再搞?这样讨论有用吗?为什么愿意参与的人不是很多?-----:L

倪亮 发表于 2009-06-04 20:45

有理,有理,小亮子学习了。
那我该听那边的?呵呵

章木丁 发表于 2009-06-18 20:59

寓言要给读者留一点空间,非常之赞同!

蝉亦戈 发表于 2009-06-22 08:23

欢迎新朋友倪亮 章木丁 :handshake听有兴趣的朋友继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