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wjf4107 发表于 2012-01-16 21:32

《趣味·成语与寓言》2012年第3期“微寓言”版块

《趣味·成语与寓言》2012年第3期“微寓言”版块共刊载了3则“微寓言”:
钱欣葆老师的:《狐狸的关心》
冰子老师的:《稗草和荸荠》
窦晶老师的:《大面疙瘩》
版式排好后,我们会在我们博客或贴吧把图片贴出。稿费会在作品刊载月份,由有关负责人员联系作者汇达。由于作品精短,稿费不多,但是表达我们对老师们热衷于寓言写作事业的衷心感谢。
作品刊载与否,主要是由我们编辑们集体讨论决定。
需要说明的是,《趣味·成语与寓言》由于是成语和寓言的综合杂志,版面有限,再者为照顾更多年龄小的读者放了很多漫画故事,所以能刊载的寓言作品毕竟很有限。这要请各位老师谅解。
“微寓言”版块在《趣味·成语与寓言》2012年第3期首次开办。第1、2期由于是在2011年12月赶做的合刊,没有开办新栏目。如果没意外情况,《趣味·成语与寓言》“微寓言”版块会尽力一直办下去。也希望将来若有可能,能和相关单位合作单独出版一册以《微寓言》为名的集子。
提前预祝各位老师春节愉快,万事如意!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12-01-16 22:04

本帖最后由 笑尘天涯 于 2012-1-16 22:07 编辑

:handshake不知道是否留用了我的稿子?我是安徽张孝成。:handshake

钱欣葆 发表于 2012-01-16 22:22

《趣味·成语与寓言》2012年第3期“微寓言”版块共刊载了3则“微寓言”:
钱欣葆老师的:《狐狸的关心》
冰子老师的:《稗草和荸荠》
窦晶老师的:《大面疙瘩》
版式排好后,我们会在我们博客或贴吧把图片贴出。 ...
wjf4107 发表于 2012-1-16 21:32




十分感谢!

文灿 发表于 2012-01-17 01:06

恭喜三位{:2_36:}老师!

wjf4107 发表于 2012-01-17 01:34

2#笑尘天涯
呵呵,张老师,这个暂时还要保密~
开过第4期编辑讨论会确定当期稿子后,就会通知作者~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12-01-17 15:17

:handshake:)

wjf4107 发表于 2012-01-17 21:15

我们编辑们对刊载稿件稍稍进行了些修改,主要有:
把一些偏难的词换成浅显的(照顾一些低龄读者);
有作者把寓意写在了故事里,我们或者把寓意删掉,或者把寓意放在了小编评论里(因为不少小读者说他们不喜欢说教的东西;虽然古代寓言多在故事最后有段阐明寓意的话,但我们认为这种内容是偏离文学性的东西;寓言最好还是只用生动的故事、鲜明的形象来暗喻生活经验或哲理);
有些故事进展对小读者来说有些跳,我们加了些连接的词语;
字数过多的我们进行了些删减。
这些改动都不改编作品风格和故事本意。这些还请各位老师理解~
我们选稿时侧重点主要在于故事是否生动,是否很有趣、很幽默,寓意是否鲜明并且孩子能理解。

wjf4107 发表于 2012-01-17 21:26

编辑们都说“微寓言”这个栏目很好,考虑第4期放1个通版(2页),6则微寓言。
(注:《趣味》系列杂志皆为40页,16开本,每页800字左右,每页配图多则500-600字左右。)
欢迎各位老师继续赠稿!

张北峰 发表于 2012-01-17 21:31

我们选稿时侧重点主要在于故事是否生动,是否很有趣、很幽默,寓意是否鲜明并且孩子能理解。这是对稿件的要求。好!

钱欣葆 发表于 2012-01-17 21:51

我们编辑们对刊载稿件稍稍进行了些修改,主要有:
把一些偏难的词换成浅显的(照顾一些低龄读者);
有作者把寓意写在了故事里,我们或者把寓意删掉,或者把寓意放在了小编评论里(因为不少小读者说他们不喜欢说教的东西;虽然古代寓言多在故事最后有段阐明寓意的话,但我们认为这种内容是偏离文学性的东西;寓言最好还是只用生动的故事、鲜明的形象来暗喻生活经验或哲理);
有些故事进展对小读者来说有些跳,我们加了些连接的词语;
字数过多的我们进行了些删减。
这些改动都不改编作品风格和故事本意。这些还请各位老师理解~
我们选稿时侧重点主要在于故事是否生动,是否很有趣、很幽默,寓意是否鲜明并且孩子能理解。
wjf4107 发表于 2012-1-17 21:15
本帖最后由 钱欣葆 于 2012-1-17 22:31 编辑











1


            

     《趣味·成语与寓言》编辑根据杂志的读者对象和杂志自身的特点,对寓言作品提出要求完全可以理解。这样通过论坛这个平台,编辑与作家直接沟通,无论对于编辑和作家都十分有利。

       不过,编辑说“虽然古代寓言多在故事最后有段阐明寓意的话,但我们认为这种内容是偏离文学性的东西……”这句话,我觉得有些欠思考、欠妥当了。古代寓言是祖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后有段阐明寓意的话”的寓言(许多经典寓言也包括在内)都武断判定为“偏离文学性”,是否妥当呢?再说,如今许多报刊编辑都喜欢“后有段阐明寓意的话”的寓言,难道这些编辑都喜欢“偏离文学性”的东西?

       寓言可以在最后阐明寓意,也可以将寓意包含在故事中。这两种写法各有特点,绝不能因为寓言后有”寓意“就说它“偏离文学性”。记得一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文学评论家说过:有的寓言“卒章显志”、文末点题,具有省人的警策力;有的则寓思辨于整个故事,让读者自己去揣摩领悟,更显得意蕴绵邈,促人深长思之。


      

1

wjf4107 发表于 2012-01-17 23:14

本帖最后由 wjf4107 于 2012-1-17 23:46 编辑

谢谢钱老师指教!不过,我们对“文学”理解偏于现代,就是从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后从西方传入的那种所谓以形象思维为本质的文学观念。而中国古代对于文学的理解偏于现代认为的“杂文学”。20世纪初中国刚有文学史时,甚至经学、小学都包含在内。章太炎先生甚至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那就太广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之类书中,有大部分所谓的文学作品是一些偶尔有些华丽辞藻、描写的碑、志、序之类的应用文。
作品中作者站出来说话,也不是不可以,其实也是中国古代寓言中的一种常见结构。但这种做法,我们认为还是让寓言偏离文学中心而边缘化的一种做法。再说,作者站出来说理有时会冲淡读者对故事的兴味。比如《聊斋》中的“异史氏曰”不少并不高明。《百喻经》中故事后面的说理不少选本中就都删去。
有些寓言作品故事好,后面作者即便有些说教的内容,也不会影响其是优秀作品。决定寓言作品好坏的还主要在于生动的故事、鲜明的形象。
总之,对于文学有些方面特点的理解,不同从事文学活动的人还是有不同理解的。存异为好。
非常感谢钱老师指教。呵呵~

wjf4107 发表于 2012-01-18 00:11

本帖最后由 wjf4107 于 2012-1-18 00:19 编辑

总的来说,我们还是希望作者在今后创作时,最好只用作品本身说话,只用作品中的人物说话,而作者并不站出来说话,寓意鲜明并且有余味在言外~呵呵
对于有些问题的争论,也代表大家对于寓言事业的关注和热情~:handshake
钱老师肯定不会责怪~

钱欣葆 发表于 2012-01-18 08:45

本帖最后由 钱欣葆 于 2012-1-18 08:46 编辑

1


      在《趣味•成语与寓言》创刊之前,我就有幸与王主编认识了。虽然没有见过面,但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了很多沟通与很好交流。王主编的热情、认真、执着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很感谢她对本人的关心、支持。还选用了本人的寓言作品。
      我想对于“文学”、“寓言”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并不奇怪,在论坛上畅所欲言进行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沟通与学习。


      “虽然古代寓言多在故事最后有段阐明寓意的话,但我们认为这种内容是偏离文学性的东西……”
      “作品中作者站出来说话,也不是不可以,其实也是中国古代寓言中的一种常见结构。但这种做法,我们认为还是让寓言偏离文学中心而边缘化的一种做法。”
                                                                                 ——摘自编辑的博文



      编辑的观点十分明确:寓言作品最后如果有“阐明寓意的话”,寓言就“偏离文学性”。


      个人以为,不管对于“文学”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编辑可以根据杂志的定位与自己的喜好,不选用自己不喜欢的寓言,但是把流传至今的古代经典寓言和现代寓言家作品中有“阐明寓意的话”的寓言,统统说成“偏离文学性”、“让寓言偏离文学中心而边缘化的一种做法。”就过于主观武断了。这种观点不仅伤了喜欢在寓言作品最后写 “阐明寓意的话”的广大寓言作家的心,而且对于古代经典寓言的如此评介也让人难于理解。


1

桂剑雄 发表于 2012-01-18 09:17

熊关注着钱老师和王主编的讨论,期望看到更多的文友参与进来。:handshake

桂剑雄 发表于 2012-01-18 09:24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2-1-18 09:31 编辑

我录自己的三则旧作于此,就算是参与讨论吧::handshake
自满的月亮

                                       桂剑雄
   月亮在最圆的时候说:
      “瞧我多圆!”
      话音刚落,它便开始缺了。

蚊子歌星

                                      桂剑雄
  一只蚊子四处卖弄它的歌喉,并借此赢得了人们不少的掌声。这只蚊子很得意,便不断在同伴中炫耀,说它是世界上最出色、最成功的歌星。
   一只见多识广的老蚊子对此很不以为然,它意味深长地告诫歌星说:
   “如果你陶醉于掌声而自以为是,掌声也许是最致命的!”


鸡、鸭与鹰

            桂剑雄
  为了向鸭炫耀自己的飞翔能力,鸡飞到鸡窝上,傲慢地昂着头。
  鸭在下面见了,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能飞这么一点点高吗?”

  正说到这儿,天空忽然出现一只翱翔的鹰。
  “看见了吗?”鸭指着天空对鸡说,“人家鹰才叫有本事呢,飞那么高!”
    --如果你只超越别人一点点,别人只会妒忌你;如果你超越别人一大截,达到别人望不可即的高度,别人才会信服并羡慕你。

蝉亦戈 发表于 2012-01-18 09:55

认真的研讨极有价值,关注。:handshake:victory:

钱欣葆 发表于 2012-01-18 10:44

本帖最后由 钱欣葆 于 2012-1-18 10:48 编辑

1

      我与编辑就“寓言作品最后如果有阐明寓意的话,寓言是否就偏离文学性?”展开讨论后,收到不少寓友来信,他们也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感谢大家的关注!      

      可能有的寓友还不习惯在论坛上发表不同看法,或许是怕伤感情。其实,开展认真的创作讨论,心平气和地、理性地阐述观点,不会伤害任何人。相信编辑更有肚量,他们会欢迎讨论。
      所以,我觉得不必多虑。不妨畅所欲言,直抒己见。




1

wjf4107 发表于 2012-01-18 12:13

钱老师,我们认为,寓言创作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偏于纯文学,一类偏于杂文学。中国古代寓言作品大部分偏于“载道”的杂文学。陈浦清《中国古代寓言史》中说到古代寓言大约有2000多篇,先秦寓言几乎就有1000篇,是古代寓言创作最高峰,但是,这些作品都是夹杂在学术作品里的。中唐以后,儒学逐渐复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也逐渐模糊起来,以至近代。寓言创作有杂文学性质也不奇怪。
我们不反对偏于杂文学性质的寓言作品,比如《杂文月刊》之类杂志就有很多优秀的夹叙夹议、嬉笑怒骂的讽世寓言。我们觉得这类作品比较适合有一定社会经验的成人读者。这是寓言作品的一种典型形式。
给孩子看的寓言,我们觉得还是纯文学性更强一些,因为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远远超过抽象思维能力。
出于工作性质,我们主要是从“儿童文学”角度看待寓言作品。朱自强老师说过,儿童文学某种程度上就是故事文学;儿童文学若是没有可读性强的故事,可以说是寸步难行。从手法上,儿童文学都尽力避免过多议论性的内容。
他还特别提到儿童文学的“现代性”,古代是没有儿童文学的。还有人说:“和西方儿童文学古已有之的原发性构成不同,中国儿童文学是继发性的,它是外来文化催生出来的文学品种。是五四时期,西学东渐的产物。是喝洋奶长大的孩子。”(参见《中国儿童文学离世界经典究竟有多远》一文)从儿童文学角度考虑的寓言作品,借鉴西方的观念似乎应该更多些,但是手法、技巧方面可以多借鉴本土遗产。
我们说寓言作品有些偏于杂文学,并不代表低估其价值。

wjf4107 发表于 2012-01-18 12:30

本帖最后由 wjf4107 于 2012-1-18 12:51 编辑

“让寓言偏离文学中心而边缘化的一种做法。”就过于主观武断了。这种观点不仅伤了喜欢在寓言作品最后写 “阐明寓意的话”的广大寓言作家的心,而且对于古代经典寓言的如此评介也让人难于理解。
我们觉得,作者在文章最后站了出来说话,这也就让读者思维跳出了故事,在听作者的议论。“让寓言偏离文学中心而边缘化的一种做法。”表达确有不妥,应当说“让寓言作品具有了一些杂文学的性质”。
“伤了喜欢在寓言作品最后写 “阐明寓意的话”的广大寓言作家的心”的话,有些严重了。
我们在刊载寓言作品时,尽量不让寓意阐述的内容放在本文里,而是用编者评论的方式(有时是多位编者简论一部作品)。这样做,一是照顾了一些小读者对说教成分的逆反心理;另外也留有读者可以有和编者评论不一样理解的余地。“编者评论”的形式,也是我们的一种折衷处理方式。所以,某种程度说,我们也并没有完全放弃“阐明寓意的话”。

钱欣葆 发表于 2012-01-18 13:25

钱老师,我们认为,寓言创作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偏于纯文学,一类偏于杂文学。中国古代寓言作品大部分偏于“载道”的杂文学。陈浦清《中国古代寓言史》中说到古代寓言大约有2000多篇,先秦寓言几乎就有1000篇,是古 ...
wjf4107 发表于 2012-1-18 12:13
本帖最后由 钱欣葆 于 2012-1-18 13:55 编辑


1



      感谢王主编的多次回帖,阅后获益甚多。谢谢!

      不过恕我直言,对您帖子中的有些观点不敢苟同。

      您说“我们认为,寓言创作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偏于纯文学,一类偏于杂文学。”,我且不说这样对寓言的分类是否符合作品分类规律,就您把“杂文”排斥在“纯文学”之外就觉得不妥,也不符合实际。“杂文”不是“纯文学”,又属于什么呢?
      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杂文”这个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文体的人,是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题名“杂文”的一章。“五四”运动以后,许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都写过优秀的杂文。其中最杰出的当首推鲁迅,他是开创一代杂文新风的大家。
   
     大家都知道,任何观点的辩论(讨论),双方都能够很方便地找到适合自己观点的资料,“引经据典”,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我觉得还是紧扣讨论主题,更能辩明道理。

     我们的辩题是:寓言作品最后如果有“阐明寓意的话”,寓言就“偏离文学性”。


      不仅中国古代经典寓言中的有些作品的最后部分有简明扼要的点精之笔,而且世界各国寓言大师的作品中也有许多在最后用一句精辟的哲理阐明寓意的。我们所熟知的伊索、克雷洛夫等寓言大师的许多作品也是如此。
      我并不认为每篇寓言的后边都必需要有“阐明寓意的话”,但也并不认为因为寓言后边有了“阐明寓意的话”就“偏离文学性”。
      有些寓言通过有趣的故事,已经将寓意讲得很明白了,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作习惯,决定是否在最后写 “阐明寓意的话”。如果编辑不喜欢最后的话,删除了发表,相信作者大多也能够接受。
      有些寓言故事很生动有趣,也隐含了寓意。但是如果不在最后直接“阐明寓意”,可能有些读者不能直接、正确领悟。对于这样的寓言在最后“阐明寓意”,是有必要的。对于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儿童读者尤其如此。事实上,有不少儿童报刊编辑都要求寓言故事生动,寓意鲜明、深刻。甚至有的编辑要求作者自己在寓言后面另外写“寓意导读”,更好引导小读者体味和思考。

      其实王主编主编的《趣味·成语与寓言》杂志上,每篇寓言也都有“阐明寓意”的。只不过是将原本寓言中最后“阐明寓意“的话,编辑成以编辑的身份与口气阐述罢了。
      从这点上看,实际上我们的观点应该是一致的。寓言在最后“阐明寓意”并不“偏离文学性”。只是表述上的差异。




1

wjf4107 发表于 2012-01-18 13:58

本帖最后由 wjf4107 于 2012-1-18 14:01 编辑

童庆炳《文学概论》说“文学”有三种理解:狭义的文学(审美的文学),广义的文学(文化的文学),折中义的文学(惯例的文学;比如一些实验文体、新文体、边缘文体等)三类。
我们说的杂文学指的是除狭义的文学之外的各类文学,不单单指杂文。我的表述不清,钱老师可能误解了。
从广义文学来理解,带着说理、议论尾巴的寓言并不偏离文学性。我说的太绝对了。
从狭义理解,一篇寓言的文学性,主要是由生动的故事、鲜明的形象决定的;而非作者后面附加的议论的成分。如果一篇“寓言”通篇议论,那就谈不到“寓”,只是“言”了。寓言作品最后作者站出来“阐明寓意”,这就是在议论、讲理;这本身并不是文学性的成分。
钱老师说的对,“寓意导读”功能不能废。但是,我们尽量做得有开放性,能让作品余味十足最好。

钱欣葆 发表于 2012-01-18 14:09

1

       一篇文学性很好的寓言故事,如果最后有一句精炼而又贴切的“阐明寓意的话”,我觉得不是作品“偏离文学性”,而是更具文学性。一篇文学性原来就不强的寓言,后面即使没有“阐明寓意的话”话,还是缺乏文学性的作品。

       我们不能以寓言作品后面是否有“阐明寓意的话”来判定寓言是否“偏离文学性”,关键是看寓言作品本身的文学性是否强。

wjf4107 发表于 2012-01-18 14:16

钱老师这话说得对,文学性看的是前面。后面的“寓意点明”,从实际不少作品看,很多是“蛇足”;作者除非有高深见解、另类看法,否则不加为稳妥。一些生活经验,普遍哲理,只要从故事本身领悟即可。

余途 发表于 2012-01-18 14:41

驻足!为深入研讨鼓掌!

沈汉炎 发表于 2012-01-18 15:08

本帖最后由 沈汉炎 于 2012-1-18 15:12 编辑

7#wjf4107


从一个编辑的角度出发,每种刊物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定位,这无可厚非。但是《趣味•成语与寓言》的读者是3-6岁的孩子,既然这样,还要求读者自己去揣摩故事的寓意,有点不切实际、。除非里面设计有亲子阅读互动的环节,否则编辑在设计刊物的时候是有小欠缺的。其实如钱欣葆老师所指出的——编辑意识里“寓言作品最后如果有‘阐明寓意的话’,寓言就‘偏离文学性’。”编辑的这个观点也偏于狭隘。做出版最重要的是读者定位,然后才是相适应的出版方针和风格。
尤其是微寓言,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如果不画龙点睛,让人恍然大悟的话,寓言本身的吸引力变不够。这个不是要不要点睛的问题,而是如何点睛的问题。
个见,有不是之处勿怪。

钱欣葆 发表于 2012-01-18 15:10

本帖最后由 钱欣葆 于 2012-1-18 15:27 编辑

1

      不同报刊编辑对寓言作品有不同的要求,对寓言后面是否要点明“寓意”,也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并无对错之分,只不过是个人喜好而已。十分正常。

      寓言作家也有不同的个性和创作风格,喜欢坚持各自的寓言特色。寓言作家可以既写最后点明“寓意”的寓言,又可以写最后不点名“寓意”的寓言,双管齐下。 把最后点明“寓意”的寓言投给喜欢此类寓言的编辑,把最后没有点明“寓意”的寓言投给喜欢这类寓言的编辑。这样,作家可以提高作品投稿命中率,编辑也不至于为看到不合“胃口”的寓言而烦恼了。岂不皆大欢喜?!


       刚刚接到一位编辑来信,说寓言写得不错,只是希望在作品后面要加个“尾巴“——点明“寓意”。
      像王主编和这位编辑都能够注重直接与作者沟通的,我一般都尊重编辑意愿修改。但是,并不会觉得作品最加了点明“寓意”会”偏离文学性“。


1

wjf4107 发表于 2012-01-18 15:19

25#沈汉炎
《趣味•成语与寓言》的读者定位是6-12岁的孩子。呵呵~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一定理解力了。我们倡导启发式地教育孩子,不要过多扶着孩子走,而是让他们能更多锻炼自我判断~

wjf4107 发表于 2012-01-18 15:36

本帖最后由 wjf4107 于 2012-1-18 15:37 编辑

寓言作家是否在最后点明“寓意”,并不重要。我们主要看前面“寓”理之言,“储”说之语是否生动~不会只因为作家在最后点明“寓意”了,而一概觉得不好、不用~老师们放心,呵呵。
为了寓言文学更好发展,争取有更多的读者,我们觉得作者应该主要在“故事性、趣味性”上下功夫。要知道,现在的小读者和以前很不同,很有主见呢,你要是故事讲不好,什么道理都是白费~朱自强也说过,在儿童期,孩子是靠“故事”来思维许多问题的。
谢谢老师们的批评指教~其实,不得不承认,“寓言”在文学界目前还是被认为非主流文体的。“寓言”怎么继承,怎么创新,怎么壮大的问题也值得探讨下去~

钱欣葆 发表于 2012-01-18 15:53

1

    以下内容摘自一位文学博士的文章:

      寓言是现实的,又是超越的。因此寓言是很珍贵的一种文体。它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在时代的淘洗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元素。寓言是思想者的文体,写作者在观察世相与凝神思考中形成故事,同样,寓言的启迪功能也要求接受者安静淡定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去对比与揣摩寓言的寓意。所以,如今寓言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不太受关注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正是这样的社会心理与文化背景,更显示出从事寓言的创作者可贵的精神品质。他们是大时代的寂寞者,是寓言文学品质与文学精神的探求者和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