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ory::hug:
有些寓言通过有趣的故事,已经将寓意讲得很明白了,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作习惯,决定是否在最后写 “阐明寓意的话”。如果编辑不喜欢最后的话,删除了发表,相信作者大多也能够接受。
有些寓言故事很生动有趣,也隐含了寓意。但是如果不在最后直接“阐明寓意”,可能有些读者不能直接、正确领悟。对于这样的寓言在最后“阐明寓意”,是有必要的。对于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儿童读者尤其如此。我赞成钱老师的这些观点。
我阅读后获益多多。
我的部分寓言习作字数比较少,在发表时编辑基本很少改动。
但《中外童话画刊》《读者》《文学少年》等刊物的编辑,
喜欢在寓言在最后加上所谓“阐明寓意”的尾巴。
我个人是不大喜欢这样加。
王主编与钱老师的观点值得作者思考。本帖最后由 钱欣葆 于 2012-1-20 19:43 编辑
我阅读后获益多多。
我的部分寓言习作字数比较少,在发表时编辑基本很少改动。
但《中外童话画刊》《读者》《文学少年》等刊物的编辑,
喜欢在寓言在最后加上所谓“阐明寓 ...
冰子 发表于 2012-1-18 20:49 ↶
1
我认为,在寓言作品最后“点明寓意”与在寓言后面加“尾巴”是有明显区别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点明寓意”,就是用精辟有哲理的文字点出寓意。这是寓言的组成部分,只是排在文章最后。不是每篇寓言都适合“点明寓意”,但是有些寓言因为最后有了一句精辟有哲理的文字而更加精彩!
“点明寓意”的文字讲究精炼,犹如格言、警句,一般10多个字,最多不超过30个字。
寓言“尾巴”是一篇完整寓言作品后面,空开几行另外加小标题”寓言导读“、”寓意点拨“等。“尾巴”的内容多种多样,娓娓道来。有的编辑要求加“尾巴”100字左右,有的编辑要求在200字以内,有的编辑要求在300字以内。
有些寓言本来就不深奥,作品本身已经讲得再明白不过了,编辑还是要求加300字“尾巴”。有时候加一个“尾巴”比创作一篇寓言还难。我曾经回信编辑:如果您愿意自己加“尾巴”,我没有意见。如果您一定要我加“尾巴”才能够选用,那就算了。
1
有的寓言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通常以作者口吻说出上面故事表明了什么样一种道理;中国古代通常是故事完了后常加上“某某曰:……”之类形式。……我们更喜用非作者的口吻(读者立场)阐述对寓言的理解。
我以后用这个用户名参加论坛,不再用同事的号码了。
祝各位老师新年愉快,万事大吉!
1
与大家一起分享两篇篇末“点明寓意”的伊索大师寓言
狗和牛皮
伊索
几只饿狗,来到河边觅食,看见河底浸泡着一块牛皮。他们轮番打捞也吃不着。饥饿难耐的狗们决定喝干河里的水,让牛皮自己露出来。可是牛皮还是没有捞到,他们的肚子却撑爆了。
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为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毁了自己。
鼹鼠和妈妈
伊索
一只小鼹鼠,得意地对她的妈妈说,她能够看得见东西了。为了检验她的视力,妈妈在不远处放了一块乳香,并问她面前放的是什么?小鼹鼠自信地说:“当然是石头了。” 鼹鼠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我亲爱的孩子,老实说吧,你既看不见,又闻不着。”
正视自己的弱点,比掩饰自己的弱点更有利。
摘自《伊索寓言》贾瑜凯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出版。
1
伊索寓言是早期的做法,我们可以模仿,也可以创新。
忽然想到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那篇文章:钱老说:
(蝙蝠的故事、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等)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钱老的话,有论者说他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这种观点稍过激)。
有论者认为钱老话有玄机,高深莫测,奉若神明。……
1
与大家一起分享两篇篇末“点明寓意”的伊索大师寓言
狗和牛皮
伊索
几只饿狗,来到河边觅食,看见河底浸泡着一块牛皮。他们轮番打捞也吃不着。饥饿难耐的狗们决定喝干河里的水,让牛皮自己露出来。可是牛皮还是没有捞到,他们的肚子却撑爆了。
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要为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毁了自己。
鼹鼠和妈妈
伊索
一只小鼹鼠,得意地对她的妈妈说,她能够看得见东西了。为了检验她的视力,妈妈在不远处放了一块乳香,并问她面前放的是什么?小鼹鼠自信地说:“当然是石头了。” 鼹鼠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我亲爱的孩子,老实说吧,你既看不见,又闻不着。”
正视自己的弱点,比掩饰自己的弱点更有利。
摘自《伊索寓言》贾瑜凯译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出版。
无论如何伊索寓言仍然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经典。就这两篇寓言而言,最后”点明寓意”的文字,不是很好吗?不能说是“偏离文学性的东西”吧?
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那篇文章我早就读过了。不过,我还读过更多与他有不同见解的许多名家的文章。名家对事物有不同见解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1
有些名家的观点可能只代表他自己;但有些名家的观点是很有影响力的,尊崇他的人有很多,不免观点受其影响。钱钟书的崇拜者不在少数。
老师们龙年大吉!!!:victory:
钱钟书《读〈伊索寓言〉》文章中确实有“《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这一句话。《读〈伊索寓言〉》这篇文章很有名,还被选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二册。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在30年代的青年时代写《读〈伊索寓言〉》是为了要告诉大家“《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吗?钱钟书写《读〈伊索寓言〉》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摘录一些相关文章,陆续贴出,与大家共同分享。
摘要一
钱钟书《读〈伊索寓言〉》的写作初衷是什么,换言之本文主题是什么?仍是谜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奇文共欣赏,人人说心得。头脑简单的人思直思无碍,顺着作者说的“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所提示的方向去思考,认为本文意在批评《伊索寓言》,如此一来文章变浅变白了……
如此这些,我说都没读懂这篇文章。
那么,写作初衷、真正命意到底是什么?我以为是以批评《伊索寓言》为借口或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现实社会,给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群丑百怪画像。批评《伊索寓言》只是幌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伊索与作者有何关系?成书于两千多年前、开启过无数代儿童智慧和心灵的《伊索寓言》竟至于激起作者“无情嘲讽”的愤情?如果不是着眼于批判现实社会,写这种颇有锋芒的文章干什么?……所以真实命意还在于表达对现实的感受。
1
瑞城小亮子获益极多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