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wgidcw 发表于 2009-07-02 20:21

谢亮子鼓励!

wgidcw 发表于 2009-07-02 20:22

259. 脏 鞋

                                            桂剑雄



新年开学,大双和小双高高兴兴地穿着新衣新鞋去上学。

由于刚刚下过一场雨,途中遇到许多泥水坑。哥俩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行走,走着走着,小双还是因为不慎,右脚踩进了一个小泥水坑里,把鞋子弄脏了。

放学后,妈妈发现大双全身干干净净的,小双不仅两只鞋弄脏了,而且连新裤也沾了不少泥,便奇怪地问道:“你是怎么走路的,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脏呀?”

小双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也不想这样,一开始走路也是很注意的,可后来还是不小心把右鞋弄脏了。我想既然已经脏了一只鞋,回去后妈妈总是要洗的,再那么小心也没什么意思,走路也就不像先前那样细心了,没想到连裤子也弄脏了。”

爸爸回家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罚小双跪了半个小时。

事后,爸爸问小双:“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罚你吗?”

小双说:“我不该弄脏鞋子和裤子,让妈妈多洗半天。”

爸爸摇摇头说:“不小心弄脏鞋裤的事,谁都可能发生,洗一洗便可干净。我之所以罚你的跪,主要是因为你弄脏了一只鞋后的心态不对。想想看,如果你一旦犯了错误,不是及时地从思想意识上去改正错误并以此警醒自己,而是像现在这个样子,弄脏了右鞋便不再像先前那样注意泥水坑了,导致左鞋和裤子也一起被弄脏,发展下去不是会犯更大的错误吗?我如此惩罚你,目的就是让你从此记住这个道理。”

——2009年第五期《少年天地·初中版》

wgidcw 发表于 2009-07-02 20:23

260.狐狸与老牛

桂剑雄



自称“赛神仙”的狐狸在森林里骗钱,说它不用别人开口便知祸福。

见多识广的老牛为了揭穿狐狸的鬼把戏,于是装成忧心忡忡的样子,一边叹气,一边摇头来找狐狸算命。

狐狸看见老牛如此的模样,便胸有成竹地说:“是主人对你不好吧?”

老牛一边叹气,一边摇头。

狐狸又问: “那你一定是受到老虎或狮子的欺负了?”

老牛一边叹气,一边摇头。

狐狸再问: “那你一定是遇到什么烦心的事了吧?”

老牛一边叹气,一边摇头。

狐狸连猜不中,心里有点发慌了,又一口气说了许多不吉利的事情,但老牛还是一边叹气,一边摇头。狐狸实在是无计可施了,只好恳求说:“请告诉我,你到底为什么事情来找我算命?”

老牛不慌不忙地说:“我想求你算算我这个一边叹气,又一边摇头的毛病什么时候才可以痊愈?”

狐狸尴尬地夹着尾巴溜了。

——2009年第五期《少年天地·初中版》

wgidcw 发表于 2009-07-02 20:25

妙解成语

居安思危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十一年》

源    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释    义:居:处于。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261. 居危思安

                                            桂剑雄

生于春秋时期的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晏婴小时候很自卑,成天低着头,因为和同龄人相比,他不仅身材矮小,而且其貌不扬。

当时尚武之风盛行,经常受到小伙伴们欺负的晏婴萌生了习武自强的念头。

晏弱不赞成儿子做一介武夫,于是对晏婴说:“我门下有一位剑术在齐国屈指可数的武师,如果在半年之内你能做到我提出来的三个条件,我就答应让你拜他为师。”

见晏婴点头表示答应,婴弱说道:“第一,改掉不自信和整天低着头的毛病,无论是坐着或是站着,都要做到昂首挺胸;第二,集中精力学文,力争成绩名列前茅;第三,如果谁再欺负你,你就与他针锋相对,并说你很快就要拜一位剑术高超的武师为师了。”

……

半年后,晏弱将那位剑术高超的武师叫来与儿子见面。他当着儿子的面问武师:“你是如何练就如此高超的剑术的?”

武师拿出一把短小的匕首说:“这把匕首是我的师父赠予我的,我拥有高超的剑术,就是因为一直用它防身。”

晏弱惊讶地说: “大家都是随身佩带和使用三四尺长的剑来防身的,这把匕首如此之短,两相比较,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它怎么反而成就你练就出高超的剑术呢?”

武师说:“师父将匕首赠予我时曾反复强调,只有敢于用它来防身的人,才配做他的徒弟。开始我不明白其用意,后来终于弄懂了——如果不用这把匕首练就出高超的剑术,一旦与别人对阵,我将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换句话说,只有勤学苦练获得一流的剑法,才能以剑法之长去补兵器之短,进而克敌制胜。因为脑海里时刻想着这些,久日久之我的剑法便越练越精,劣势反而变成了优势。”

听了武师的话,晏婴对父亲说道:“我已经明白您的意思了!这半年来,由于我非常努力地做到了您给我提出来的三个条件,现在不仅没有人敢欺负我,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我还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这位武师的话,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只有时刻用危险的或不利的一面去激励自己,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决定放弃习武,一心学文,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长大以后,矮小的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成为齐国的名相。对内他辅佐国政,屡屡智谏齐王,并利用“二桃杀三士”,消除了国家的隐患;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利用“使狗国者,从狗门入”、“桔生淮北则为枳”等言辞,捍卫了齐国的国威。由于他博学多才,后人根据其言行轶事,编写了《晏子春秋》一书。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对晏婴非常推崇,将他比为管仲。

——2009年第六期《妙语·卷首》

    本文并获全国“双羽杯”寓言童话读写互动赛(“赛前赛”)荣誉奖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09-07-03 14:58

桂先生的寓言总是很有新意。受益匪浅。:victory: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09-07-03 14:58

桂先生的寓言总是很有新意。受益匪浅。:victory:

wgidcw 发表于 2009-08-08 14:12

谢谢笑尘天涯鼓励与抬爱!

wgidcw 发表于 2009-08-08 14:13

262.奖与罚
                                            桂剑雄
    兽王狮子和禽王鹰都吹嘘自己善于管理国家,谁也不服谁的气。
    狮子应邀访问禽国,鹰率领全体飞禽夹道欢迎。
    狮子非常感动,便问鹰:“谢谢您如此热烈的欢迎!只是我想请问一下,您是用什么办法组织大家都来夹道欢迎我的?”
    鹰说:“很简单,我发告示说,凡是参加者,均可得到10元钱的奖励!”
    不久,鹰王回访,狮王率领全体兽民夹道欢迎。
    鹰非常感动,便问狮子:“这么多的兽民夹道欢迎我,大王不会像我那样也是使用了金钱吧?”
    “恰恰相反,”狮子无不得意地说,“我发告示说,凡是不参加者,一律罚款10元!”
                ——2009年第11期《格言》(6月上)

wgidcw 发表于 2009-08-08 14:14

妙解谚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谚语出处 :《论语·卫灵公》

源    句:“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释    义: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263.人有近忧,必无远虑

                                            桂剑雄

却说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西天取经圣地。如来佛祖非常高兴,不仅下旨传给真经,还专门召开庆功会,分别将唐僧和孙悟空加升为佛,而仅让猪八戒做了净坛使者,让沙和尚做了金身罗汉。

猪八戒对此封赏颇为不满,庆功会刚一结束,便忿然不平地跑到如来佛祖的办公室去找他理论:“既然大家都是一路艰辛,为何单单师父和师兄能成佛?”

如来呵呵一笑:“抛开你那沙师弟勿论,单把你同他们两位相比,你认为自己吃亏了吗?”

猪八戒一头雾水地说道:“难道我还占了便宜?”

此时正好是用斋饭的时间,如来让人送来容积略有差异的三钵斋饭,说:“假若让你选择,你会先吃哪一钵?”

“这还用说,我当然要挑最大的那钵了!”猪八戒脱口说道。

如来将一双筷子和最大的那钵斋饭放到八戒的面前,说:“既然如此,这钵斋饭就归你了。咱们先用完斋饭,等会儿再谈此事,好吗?”说罢,也拿起一双筷子,却首先端起最小的那钵斋饭,大口吃了起来。

当八戒将饭钵里的斋饭刚吃到一半时,如来已经吃完了最小钵的斋饭,接着又端起另一钵斋饭,不慌不忙地吃了起来。

看到如来佛祖得意洋洋地神情,猪八戒这才意识到自己上了当:毫无疑问,要是把如来吃进肚里的那钵斋饭和他此时端在手里的这钵斋饭加起来,其总量显然比自己选择的那钵斋饭要多得多。

用完斋饭后,如来对八戒说道:“我知道你的食量很大,如果你因此还未吃饱,那只能怪你在开始选择的时候目光短浅。”

“但是,”八戒还是有些不解,“我一餐没吃饱只是一时的事,你没有把我加升为佛却是一辈子的事啊!”

“你怎么这样不明事理?”如来放低声音道,“你师父和师兄虽然加升为了佛,但那只不过是一个虚衔罢了,更何况这个虚衔还是过眼云烟。而你就不同了,我看在你先前曾做过天蓬元帅,加上食肠宽大,因而才特别关照你——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我教者甚多,作为我身边的净坛,乃是个受用不尽的肥差。你仔细想想,如此好事,谁人可比?”

见八戒听得连连点头,如来语重心长地继续说道:“你现在明白了吧?有一得必有一失,要想立足于长远,就不要被表面的荣耀和眼前的利益蒙住了双眼。”

八戒听罢,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2009年第七期《妙语·卷首》

本文发表前,曾以《如来佛与猪八戒》为题参赛,荣获全国“双羽杯”寓言童话读写互动赛(“赛前赛”)第一名

wgidcw 发表于 2009-08-08 14:15

264.伊索与狐狸

                                                     桂剑雄

    伊索看到自己创作的寓言很受欢迎,便自费出版了一套《伊索寓言》,全权委托书店代销。然而,销售情况并不理想。正在懊悔之际,狐狸王国的国王慕名请他去给予民讲一讲有关智慧和诚信的寓言。
    伊索说:“要我给你们讲课可以,但听课者,必须每人到书店去买一本《伊索寓言》。”
    狐狸国王说:“这很好办,明天你来了,我保证听课者人手一册。”
    第二天,狐狸王国的大小狐狸都来听伊索讲寓言。
    伊索开讲之前,组织听课的狐狸国王向来听课的狐狸问道:“你们买了《伊索寓言》吗?”
    “买了。”狐狸们齐声答道。
    伊索很满意,便一口气给它们讲了8个智慧方面的寓言。见狐狸们听得津津有味,伊索说道:“有关智慧方面的寓言,今天我就讲到这儿。明天我准备讲诚信方面的寓言,请大家回去后先预习一下你们买的《伊索寓言》第29页《爱撒谎的羊》。明天来了,我着重讲这篇。”
    第二天,伊素在讲之前问道:“请看过第29页《爱撒谎的羊》的举手。”
    结果,所有的狐狸——包括狐狸国王都举了手。
    伊索看了,对狐狸国王说:“我知道你为什么要我给你的子民讲诚信的故事了,因为你和你的子民都不讲诚信。”
    狐狸国王大声抗议说:“你怎么可以没有根据地乱说一气呢?要知道,狐狸王国不论是贵为国王的我,还是普通的子民,都非常讲诚信。”
    伊索不慌不忙地说道:“首先,我的书中从来就没有《爱撒谎的羊》这样的作品,只有《放羊的小孩》;其次,第29页是一幅《狐狸与葡萄》的插图,根本没有文字。所以,我据此断定,你和你的臣民们都在说假话!”

    ——2009年第6期《做人与处世》

鸽子树 发表于 2009-08-11 09:16

剑雄兄大作多多,佩服啊!

wgidcw 发表于 2009-09-08 23:18

谢谢金华,过奖了!

wgidcw 发表于 2009-09-08 23:19

本帖最后由 wgidcw 于 2009-9-8 23:35 编辑

妙解谚语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谚语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

源    句:“俗语说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像你诸位一定是靠得住,不会冤枉人的了?”

释    义:年轻人办事不老练,不牢靠。



265.嘴上无毛,办事亦牢

桂剑雄

战国时期,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赵王于是命平原君赵胜,去楚国求援解围。

平原君打算从自己数千名门客和家将中挑选出文武兼备的20人随同前往,可挑来选去,也只看中19人。

这时有2个人同时来向平原君自荐:一个是资历最长,跟随他出生入死,在门客和家将中享有极高声望的老家将;一个是来赵府仅三年的门客毛遂。

老家将看到毛遂年纪轻轻,不禁讥笑说:“现在到楚国去是搬救兵,如果文的请不来,还得用武的!你乳臭未干,竟然还有胆量在这人才济济的地方自荐!”

毛遂没有理睬老家将,只是非常自信地望着平原君。

因为对毛遂毫无印象,平原君于是悄悄向左右询问他的情况。听了介绍后,平原君很失望,冷冷地对毛遂说道:“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在布袋里,它的尖梢自然会露出来。如今你来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从来没有谁称赞或推举你,可见你没什么能耐,所以我不能带你去!”

毛遂对这套说辞不以为然,他反驳说:“如果我在布袋里,早就脱颖而出了,岂止只露出尖梢呢?”

平原君见毛遂反应机智敏捷,非常欣赏,当即将他正式录入到这20人中。

老家将很失望,不服气地说道:“主人怎么不考虑让我去,而仅仅凭这家伙一句话,就冒险带他去呢?要知道,这个毛头小子可是寸功未立的呀!难道主人没有想到我屡建功勋,有着丰富的经验,曾经跟随您出生入死,并且有过10余次出国的经历吗?”

平原君说:“现在时间急迫,等请来救兵,解了国家之危后,我再告诉你用他而不用你的原因。”

平原君一行到了楚国后,因楚王只肯与平原君一人谈,毛遂便与那19个人在离王座很远的台阶下谈论解围之事,他的言谈见解令他们十分折服。可没想到平原君和楚王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也没谈出任何结果。那19人于是公推毛遂上去帮助解决。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凛然面对楚王的威吓呵斥,义无反顾地手按宝剑拾级而上。楚王见状,只好让他发表意见。毛遂首先回顾了楚国在与秦国交往中所遭受的屈辱历史,随后精辟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说,秦国久存虎狼之心,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楚王只有派兵援赵,使赵国不被秦灭,才能更好地保全楚国自己。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当即与平原君歃血为盟。不久,楚国出兵援赵,最终迫使秦军退兵,解除了赵国灭亡的危机。

老家将后来问平原君:“主人当初为什么要坚持带毛遂去,而没有带上我呢?”

平原君随意指着门外一头拴着的老驴说:“看到那头驴了吗?你那天说你经验丰富,曾经跟随我有过10余次出国的经历,可你知道否?这头驴子跟随我也有很多年了,而它在这方面的经历,似乎比你还要多哩!”

——2009年第八期《妙语·卷首》

wgidcw 发表于 2009-09-08 23:20

266.登山运动员与他的教练

                                                        桂剑雄



    一名登山运动员练习登山。

    他在攀登一座不太陡的山时,尽量使自己保持笔直的方向。后来,他终于登上了山顶。

    到达山顶后,他用移动电话同他的教练通话:

    “请问,我攀登这座山的线路直吗?”

    “不直。”教练在山下用移动电话答道。

    “为什么会不直呢?”登山运动员很奇怪,“我可是存心想走一条笔直的线路哩!”

    教练说:“因为世上没有真正的直路,攀登的线路更是这样,——哪怕你存心想留下一串笔直的足迹。”



                 ——1996年3月11日《武汉公交报》

wgidcw 发表于 2009-09-08 23:21

本帖最后由 wgidcw 于 2009-9-8 23:31 编辑

267.车与路

                                          桂剑雄



一辆出租车在十字路口遇上了红灯,车上的乘客是一家三口。

丈夫说:“往左拐,我要去游山!”

妻子说:“朝右转,我要去玩水!”

女儿说:“向前开,我要去公园!”

绿灯亮了,司机却没有动,回头看着三人。

“往左!”

“朝右!”

“向前!”

司机仍没有动,还是看着三人。

“你为什么不走!”一家三口斥责司机说。

“你们要我怎么走呢?”司机道,“你们说的地方我都能走,但现在我只能去一个地方。”

——一个人可以选择多条路走,但他却不能同时走两条路。



                     ——1996年3月11日《武汉公交报》

wgidcw 发表于 2009-09-08 23:21

268.猎人与狐狸

                                                桂剑雄

猎人将一只烧熟的鸡,放到捕兽笼里。狐狸闻香而至,结果被捕兽器关住,落到了猎人的手里。

狐狸自怨自艾地说:“我太愚蠢了,居然没有想到这是猎人设的圈套!”

“不!”猎人听了后说,“世上许多落入圈套的,往往不是因为愚蠢,而是因为贪心!”

      ——1990年第5期《鄂纺研究》

wgidcw 发表于 2009-09-08 23:22

269.主人与坏钟

                                           桂剑雄

一台变得走时不准的钟,发觉主人不像从前那样相信它了,便抱怨说:

“奇怪,从前你总是用信任的眼光看我,现在怎么变了,常常流露出怀疑的神情呢?”

“这不奇怪,”主人说道,“从前我信任你,是因为你时刻都在说真话;现在,你却总是说假话,叫我怎样去信任你呢?”

         ——1989年2月17日《杂文报》

wgidcw 发表于 2009-09-08 23:22

妙解谚语

耳闻不如目见

谚语出处 :汉·刘向《说苑·政理》

源    句:“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吾曹目见,何可共辨?”

释    义:听到的不如见到的更可靠。

                     270.目见不如耳闻

                                              桂剑雄

东汉末,曲阜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孔融四岁那年,妈妈有天买回一些梨,洗好后拿了七个放在桌上,让儿子们各自拿一个吃。孔融当时正好坐在桌旁玩耍,却率先选了一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后,问孔融:“桌上的梨,你有最先的选择权,为什么你不去挑最大的,却要拿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最小的留给他吃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作为哥哥,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才对。”

这件事情很快从曲阜传遍全国,孔融成了孩子们争相学习的榜样。

由于学习勤奋,善于思考,所以父亲外出拜客时,总是乐意带上孔融。十岁那年,孔融随父亲到洛阳去拜见河南尹李膺。不料,却吃了闭门羹。因为李膺当时名声极大,非当世名人和通家者,一概不见。

执着的孔融很不甘心,决定背着父亲单独去见李膺。他大摇大摆地来到李府,对守门者说:“我是李膺的通家子弟,请予通报。”

李膺请他进来后,却实在想不起这个小孩和自己的家庭究竟有什么关系,于是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是世交,可我怎么想不起来你是谁啊?”

孔融微笑着说:“五百年前先祖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五百年就有师生之谊。你我是李、孔的后人,我们两家不是累世的通家吗?”

李膺见他语出惊人,不禁暗暗称奇。经过交谈,方才知道,眼前的这个小孩,正是当年那个因让梨而名扬天下并让广大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津津乐道的孔融。于是忙把他请入内室,让夫人招待他。

李夫人见了孔融后,非常高兴,当即将四岁的小女儿叫出来,告诉她说,面前的这个哥哥,就是那个多次给她讲的、主动让梨的孔融。介绍完后,便去拿吃的东西款待小客人。

小女孩很喜欢孔融,遂缠着他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李夫人进来了,手里拿着一个托盘,托盘的上面放着三个梨。

李夫人将托盘首先递到孔融面前,让他先挑一个。孔融没有客气,便拿起一个最小的吃了起来。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不禁让他瞪大双眼,以至张大着嘴巴忘记了吃梨。

原来小女孩歪着脑袋端祥着两个梨,摸一下这个,看一下那个,过了好一会儿才拿起那个稍大一点的梨,啃了一口后,又马上放下,接着又去拿另一个梨,可刚刚啃了一口,又马上放下,转而又去拿那个最先选的大梨吃!

孔融正想指责小女孩自私,这时小女孩的妈妈问道:“你为什么不向哥哥学习,反而要把本属于我的梨子也咬去一口呢?”

小女孩一脸认真地指着托盘里的梨子说:“妈妈,你知道为什么要将这个留给你吗?因为它最甜,我刚才尝过了,它比我现在吃的,要甜很多很多哩!”

听了女儿的话后,李夫人脸上漾起了幸福的笑容;一旁的孔融听了,却羞愧得赶忙低下头去,不好意思地吃起梨来。

——2009第九期《妙语·卷首》

二秋树 发表于 2009-09-09 19:24

妙语!
问好桂老师!

清浅 发表于 2009-09-11 11:02

桂老师佳作不断,学习了!

一瓣心香 发表于 2009-09-12 11:42

桂老师,我太喜欢你的寓言了!希望以后能多多看到你的大作!

鸽子树 发表于 2009-09-15 10:19

剑雄兄佳作不断,学习了!

wgidcw 发表于 2009-10-06 09:35

谢谢二秋树、清浅、一瓣心香和金华的鼓励与抬爱!

wgidcw 发表于 2009-10-06 09:35

271.评论家与骆驼

                                                     桂剑雄



评论家坐在骆驼上说:“要是世界上没有阴暗面就好了!”

骆驼听了后说:“先生,你为什何不到沙漠上去瞧瞧呢?那儿好像没有阴暗面。”

——1990年第5期《鄂纺研究》

wgidcw 发表于 2009-10-06 09:36

272.公平分配

                                              桂剑雄

狮子召集狐狸和熊一道去偷猎家畜,说好到时平均分配。结果,猎获牛、羊、兔各一。

狮子于是问狐狸和熊应该怎样分配才算公平。

“这很简单。”熊说,“按照事先商定好了的分配方案,我们只需将每个猫物三等分,就很公平了。”

狮子反对说:“这样太麻烦,而且也不可能体现公平的原则。”

“狮王说得很对,熊的分配方案的确不太好。”狐狸说,“既然我们捕获的家畜是三个,就应该按照个数进行分配才公平合理。狮王是这次活动的召集者,而且力气最大,所以理当分得力气最大的牛;熊老兄你呢,不仅身材肥,而且行动迟缓,所以也应适当减减肥,因而配享身材苗条而且行动敏捷的兔,才更为合理;至于我嘛,可以发扬一下风格,只要四条羊腿算了,真心诚意将其余的部分敬献给狮王享用。”

狮子听了,立刻满脸堆笑地说:“狐狸的这个分配方案不错,既公平,又合理。”

         

          ——1997年1月28日《杂文报》

wgidcw 发表于 2009-10-06 09:36

妙解谚语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谚语出处 :《韩非子·难一》

源   句:“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   义: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盾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273.以子之盾,击子之矛

       桂剑雄

愚公移山以后,居住在河曲县城的智叟非但没有高兴,反而觉得很丢面子,总想找机会羞辱、报复愚公。

不久,愚公移山处被旅游开发部门看中,愚公一家在得到相应的拆迁补偿后,决定举家搬到河曲县城居住。刚迁徙进城的那天,正在城内卖菜的智叟看到愚公赶着驴车,带着全家来到河曲县城,以为找到了机会,于是走过去问道:“你吃了吗?”

“吃了!吃了!”愚公连忙答道。

“我又没有问你,”智叟阴阳怪气地指着驴子说,“我问的是它!”

愚公听了,狠狠地抽了驴子一鞭子,大声斥骂驴子说:“你这蠢货!既然你在城里有亲戚,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我,好让我事先给你放假,以便你有时间提前通知他,让他早一点来恭候你呀?”

智叟自取其辱,怏怏地回到了菜摊前。

第二天上午,愚公到智叟处去买菜。他挑选好五根黄瓜放到杆秤上,智叟称了后说:“二斤,两文钱一斤,四文钱。”

愚公认真查看了一下杆秤,说:“我只炒一碗菜,用不着这么多。”边说边退掉了两根最大的黄瓜。智叟不悦,快速称了一下,说:“一斤半,三文钱。”

愚公看了一眼智叟,问道:“你这秤称得准吗?”

智叟回答说:“当然称得准,我做生意向来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

愚公没有再说什么,给了他三文钱,拿着三根小黄瓜回家了。

当日下午,愚公到智叟的老婆——王婆那儿去买西瓜,正好遇到卖完菜的智叟在那儿帮忙。愚公挑选好了一大两小三个西瓜放到磅秤上,智叟称了后说:“三十斤,一文钱一斤,三十文钱。”

愚公认真查看了一下磅秤,说:“我们家吃不了这么多。”边说边从磅秤上抱起那个最大的西瓜,放到一旁。智叟不悦,将那两个小西瓜快速称了一下,说:“二十四斤,二十四文钱。”

愚公看了一眼智叟,问道:“你这秤称得准吗?”

智叟回答说:“当然称得准,我做生意向来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

愚公没有再说什么,将六文钱放到磅秤上,迅疾抱起放在一旁的那个最大的西瓜,头也不回地离去了。

一向精明的智叟虽然此时明知自己吃了大亏,也只能紧闭着嘴巴,眼睁睁地望着占了便宜的愚公翩然离去。

——2009年第10期《妙语·卷首》

wgidcw 发表于 2009-12-04 08:42

274.狐狸算命

                                              桂剑雄



狐狸发觉替人算命很赚钱,便为自己写了一幅“活神仙”的招牌,然后带着招牌到集镇上去骗钱。

这时,一只乌鸦飞来找它。狐狸连忙招呼说:“快来,朋友。让我来替你算一算祸福,因为我能预知未来。”

“我看你就别在这儿招摇撞骗了。”乌鸦说,“知道吗,我刚才从你家经过,看见狼把你的几个孩子都叼走了,——我是特意赶来告诉你的。”



——1997年2月25日《北海日报》

wgidcw 发表于 2009-12-04 08:43

妙解谚语

量体裁衣

谚语出处 :《墨子·鲁问》

源    句:“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释    义: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275.量布裁衣

                                               桂剑雄



1980年代,著名寓言作家叶澍先生,根据他身边的真实事例,创作了下面这篇寓言:

缝纫师有两个学徒,满师前他取出同是三尺见方的两块布料,要徒弟各为他裁一件衣服。

师兄接布,思忖:“只须照‘量体裁衣’的师训办,肯定万无一失。”于是,他细心地替师傅量了衣长、袖长、肩阔……自去裁剪了。

师弟把布比了比,眉头皱了皱,旋即也给师傅量了一下,不过,只量了衣长和胸围,便裁剪起来。

不多时,师弟交出了一件合体的马甲;师兄却哭丧着脸,手中提着两只袖子及一些碎布……

寓言里的大师兄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拿到布后,以为只须照“量体裁衣”的师训办,就会万无一失,不去考虑师父给的布料究竟够不够做衣服,结果只做了两只袖子,让人看了沮丧。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多年后,我与叶澍先生相见了,顺便问起了那一对师兄弟的情况。叶澍先生告诉我,说那位师兄因为受到师父训斥,一气之下转行下海,跑去开了家生产和经营服装的公司,后来成了当地有名的大款;师弟尽得乃师真传,加之肯钻研,逐渐成为行内外公认的著名缝纫师——生活虽然无忧,但充其量仅仅只达到小康水平。尽管二人走的不是一条路,但师兄弟毕竟是师兄弟——发了的师兄不久前将服装生意做到国外,特地重金聘请师弟到他公司担任生产总监,一同到国外发展去了。

“不过,那位师弟也带出了两个徒弟。”叶澍先生告诉我说,“只是他带的这两个徒弟虽然技艺精湛并且各自开着店子,但二人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听罢此言,我当即有了去找那两位小字辈的冲动……因为体型的原因,本人一直买不到合适的衣服,而现在个体的缝纫师也似乎成了稀有职业。遂凭印象估摸着买了一段衣料,由叶澍先生引导,首先来到那个大弟子开的店子里。那年轻的缝纫师傅打量了我一下,问清了我所买衣料的尺寸后,便非常肯定地告诉我说,我买的衣料不够。

我很失望,正想申辩两句,这时一旁的叶澍先生小声对我说,不妨到他师弟处去试一下。

非常高兴的是,他的师弟很热情,一边问我买了多少衣料一边拿尺去量,随后又量了下我身体的相关尺寸,非常爽快地接下了活计。

五日后,我去取新衣。经过一番试穿,我感觉这位小师傅的手艺的确很棒,因为他做的衣服不仅穿着合身,而且样式时新。

然而,当我离开店子的时候,却非常惊讶地发现,这位小师傅不满三岁的小孩和他养的一条宠物狗,竟都穿着用我的衣料做的新衣服。

我很奇怪,既然这两位小字辈是出自同一师门,为什么一个说我的衣料不够拒绝接活,一个却有多余的衣料呢?

于是,我把看到的情况和自己的疑虑说给叶澍先生听。叶澍先生听后恍然大悟,哈哈一笑说:“我明白那位师兄为什么说你的衣料不够了——因为他也有一个和其师弟一般大小的孩子,所不同的是,那位师兄养了两条宠物狗。”

——2009年第11期《妙语·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