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朱丽秋 发表于 2012-10-20 07:06

报刊摘录——莫言的从容

本帖最后由 朱丽秋 于 2012-10-20 07:11 编辑

 

  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电题:莫言获诺奖后首次在北京亮相谨慎风格一以贯之
  
  中新社记者应妮
  
  媒体在终于盼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北京首次亮相时发现,这位诺奖新贵将其一以贯之的谨慎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依然是经常出现在镜头中的灰色西服,红色竖条纹衬衫则将莫言衬得更精神。18日,他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的身份出席了该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
  
  这种谨慎体现在他发言的第一句话。发言之前,莫言站起身来向全场鞠了一躬,“非常感谢大家百忙中参加这个会议,在感谢之余也深感惶恐”。他解释,“因为全世界有许多杰出作家都有资格获得这个奖,中国也有许多作家同样有资格获得这个奖。”
  
  莫言回忆称,当年拿起笔的时候,确实有功利因素,成名成家以及改变生活境遇的想法,但绝没有想到任何奖项。当时更多是有巨大的诉说冲动,对文学艺术的迷恋,把自己的生活能艺术地描述给别人听。“我从小就非常迷恋、崇拜讲故事的人,在寒冬腊月的集市上、农户的牛棚马棚里,听说书人讲述古今中外故事,回到家就给父母兄弟讲述。”
  
  “当时对着一盏很小的油灯,母亲在灯下做棉衣,而我在一边讲述,记不清的话就开始编,可能编得还不错。”在他看来,给母亲讲故事可能是自己写作的开端。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巨大的关注在意料之中,但各种非议也随之而来,除了有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还不乏对其道德、人品的各种评说。他坦言,“将近一个月来,我如同经历了一场人生洗礼,围绕着诺贝尔文学奖这个问题的诸多争论就像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看到了人心、看到了世态,当然更重要是我看到了我自己。”
  
  在今天的发言中,莫言针对近来各种有关他的说法首次予以了正面回应。“面对庞大的网络,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可以在上面说,包括很多对我尖刻的嘲讽、挖苦,尽管听了让我不舒服,但是我想还是有它的道理。所以不论是批评还是赞扬也好,都是对我有利的——就像把我放到社会的显微镜下,我看到这个人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叫‘莫言’的写作者,我似乎变成了一个旁观者,看到大家都在指指点点进行评价,所以这样的机会我千载难逢,必将会受益终身。”
  
  从另外一个细节可以看出莫言的谨慎。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座谈会中,他一直正襟危坐,礼貌地注视着每一位发言者,一次都没有出过会场,不管是如厕还是透透气——对于一个57岁的人来说想必不会太舒服。
  
  莫言的谨言慎行,在18日的座谈会上被著名学者余秋雨解读为“平静、从容、朴实的背影”——“这种从容、平静、低调、谦虚的态度,为中国文学家非常争脸,没有过分的语言、没有夸张的语调,平平静静的,这一点真是好。”
  
  套用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能撬起地球”,余秋雨认为莫言正是进入到这个支点,从而让中国文学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义勤则以“相扑运动员”来形容莫言,这一比喻不禁让全场哄笑。“他的小说有非常大的力量,中国作家到了莫言这里我们才看到怎样解放了自己。”他认为,莫言的获奖一方面必然会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中国文学热,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会加快,中国跟西方文学对话的途径会打通。另一方面则提供了重新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机会。
  
  在座谈会后,莫言仍无法甩脱记者们的围追。他中肯而诚挚地表示,得奖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像过眼云烟一样,飘过去。今后的道路、今后的写作才是实实在在的,需要一步步走好的。“希望大家从关注奖项到关注文学本身,从关注莫言一个作家到关注中国所有当代作家,这是我最期望的。”(完)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10-18/4258967.shtml

朱丽秋 发表于 2012-10-20 07:07

本帖最后由 朱丽秋 于 2012-10-20 07:12 编辑

  中新网北京10月19日电(刘欢)从10月11日得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到18日在北京公开亮相,中国作家莫言经历了万众瞩目的8天。在这8天中,莫言七次谈到获奖感受。从最初“惊讶惶恐”,到“不能代表什么”、“对夺奖已麻木”,“一切都像过眼烟云”,莫言始终谦虚面对已获得的巨大荣誉。
  
  接到瑞典的电话:
  
  得奖很惊讶,诺奖离我很遥远
  
  11日在接受诺贝尔奖组委会的电话采访时,莫言表示,听到获奖后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一直感觉诺贝尔奖离自己很遥远。当对方问到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庆祝时,莫言笑言“没什么好庆祝的”。他说,晚上会跟家人一起包顿饺子吃,“因为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饺子。”
  
  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
  
  获奖不能代表什么将会继续努力创作
  
  在11日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以后,中新社记者第一时间接通了莫言的电话。莫言表示,听到获奖的消息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
  
  莫言说,接下来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我会继续努力,感谢大家。”
  
  接受央视电话采访:
  
  对夺奖已麻木今后脚踏实地写“人的生活”
  
  11日晚莫言在接受央视白岩松电话采访时,声音显得很平静,没有很多兴奋。他表示最近这段时间围绕诺贝尔文学奖的传闻,外界炒来炒去,自己已经感到“挺麻木,得不得都无所谓”。
  
  莫言坦言,这件事很快就会过去,关键是一种心态:自己不要把这个当成什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它就是一个奖,得了这个奖也不证明自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很好的作家成群结队,具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资格的作家也有很多。我想我是很幸运得了这个奖,头脑要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的,要站稳脚跟。”
  
  在莫言看来,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自己会尽快从获奖后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按照原来既定的方向,脚踏实地,描写人的生活,描写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上写作。”
  
  召开第一次记者见面会:
  
  村上完全具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资格
  
  在得奖的当晚,莫言在家乡高密举办了简短的记者见面会。见面会上,有记者问到之前呼声很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莫言表示,村上春树创造了很多他的文学,文笔非常优秀,完全具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资格。
  
  莫言也回应了网上有关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议。他说:“感谢网上那些支持我的网友,也感谢批评我的网友,我觉得都对我是一种帮助。持续了差不多半个月的网络大战,使我知道了自己有哪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应该坚持和发扬。”
  
  “能够荣获这个大奖,对我个人是个巨大的鞭策”,莫言坦言,“诺贝尔文学奖是重要的奖项,但并不是最高的奖项,只代表评委的看法”,自己要“尽快从热闹喧嚣中解脱出来,该干什么干什么”。
  
  召开第二次记者见面会:
  
  不希望引起“莫言热”期待引起文学热
  
  12日下午,山东高密为莫言举行了媒体见面会。见面会上,莫言对媒体坦承,并不希望引起“莫言热”,“如果不幸引起,希望大家尽快忘掉”。
  
  莫言同时表示,期待引起读者对文学的热情。他希望更多读者读书,希望作家更加努力地创作,写出无愧于读者、值得读者阅读的作品。
  
  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
  
  得知获奖后“惊喜而惶恐”
  
  14日在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时,莫言直言得知获奖后“惊喜而惶恐”。惊,是没想到奖项会落到自己头上。喜,是果真颁给了自己。惶恐,是担心有了这层光环之后,会不会有更多人盯着自己找毛病,为难自己。
  
  在被董倩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
  
  “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莫言说,“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对于获奖引起的“莫言热”,他认为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得奖的效应很快就会过去”。他甚至不相信报道中的“抢购”和“断货”,觉得有些夸张。
  
  首次在北京亮相出席研讨会:
  
  得奖是暂时的,一切都像过眼烟云
  
  18日上午,莫言首次在北京公开亮相,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莫言再次谈及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称得奖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像过眼云烟一样,飘过去。今后的道路、今后的写作才是实实在在的,需要一步步走好。
  
  莫言坦言,我知道我的创作有很多的问题。“这几十年来我聆听了很多赞扬,也认真听了很多的批评,包括很多非常刺耳的批评。我觉得赞扬可以鼓励我继续前进,批评使我下一步做好准备。所以我感谢几十年来表扬和批评过我的朋友们,也感谢我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众多的媒体,包括诸多的网友对我文学创作的评价,对我文学作品的评价,以及对我个人道德方面、人格方面的各种各样的评说。我觉得这对我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的。”
  
  从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今天,莫言自称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如同一面镜子,看到人心、看到世道,也看到自己。”
  
  “看到各种说法抛来,我突然感觉看到的这个人似乎不是我自己,只是一个叫‘莫言’的作家,我仿佛成了旁观者。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人生际遇,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必然会让我受益终身”,莫言如是说。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10-19/4259617_2.shtml

朱丽秋 发表于 2012-10-20 07:19

本帖最后由 朱丽秋 于 2012-10-20 07:21 编辑

过去,感觉莫言是一位作品很有个性的作家。诺奖时,知道莫言是一位在国际上有了盛名的作家。

现在,面对媒体,面对诺奖。终于确信:莫言是一位真正了不起的大家!莫方用自己的从容证实,怎样写出一个大写的人。。。

桂剑雄 发表于 2012-10-20 07:36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2-10-20 07:42 编辑

熊个人认为,不管承认与否,莫言获奖,并非他比前辈作家和同辈的其他一线作家高明,而是西方看准了当下中国的巨大市场或人脉。

朱丽秋 发表于 2012-10-20 07:44

熊个人认为,不管承认与否,莫言获奖,并非他比前辈作家或其他一线作家高明,而是西方看准了当下中国的巨大市场或人脉。
桂剑雄 发表于 2012-10-20 07:36
本帖最后由 朱丽秋 于 2012-10-20 08:33 编辑



  蹦蹦不这样看,人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其实还孱弱的很呢,远没有让世界感觉有来刻意讨好的必要和实力。。。
  
  另外,国内流行的潜规则,幸好还没有能力达到国际通用。。。

贺维芳 发表于 2012-10-20 07:53

熊个人认为,不管承认与否,莫言获奖,并非他比前辈作家和同辈的其他一线作家高明,而是西方看准了当下中国的巨大市场或人脉。
桂剑雄 发表于 2012-10-20 07:36


感觉熊爷的看法不无道理。

文灿 发表于 2012-10-20 08:18

熊个人认为,不管承认与否,莫言获奖,并非他比前辈作家和同辈的其他一线作家高明,而是西方看准了当下中国的巨大市场或人脉。
桂剑雄 发表于 2012-10-20 07:36

:victory: :)

朱丽秋 发表于 2012-10-22 17:21

  中新社上海10月21日电题:诺奖评委马悦然现身上海谈“为什么是莫言”
  
  中新社记者邹瑞玥
  
  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诺奖评委中唯一精通汉语的汉学家马悦然21日下午携夫人陈文芳现身上海。“为什么是莫言”现场媒体当天纷纷把问题抛给这位88岁高龄的瑞典人。
  
  马悦然师从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多年致力于汉学研究。他最先将中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西游记》译为瑞典文,并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诗经》、《论语》等先秦诸子的著作。
  
  在马悦然看来,莫言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奖,与作品翻译传播有很大关系。“翻译联通了各国文学,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的概念。”
  
  马悦然认为,中国文学早就站上世界文学之林,只是过去翻译成外文的作品太少,因为过去甚少有外国人学中文,高水平的译者太少。他同时指出,作品的翻译与译者的喜好有关,这中间有很多偶然性。  
  “文学质量是唯一的标准”,在谈及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过程时马悦然如是说。他透露,今年的诺奖候选人从最初的200多人筛选到5人,讨论过程很激烈,但最后评委的意见相对一致。
  
  “他的作品实在太长”,马悦然坦言,莫言并不是让他一见倾心的作家。
  
  直到2004年,时任《上海文学》主编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著名学者陈思和就莫言作品向他约稿,马悦然重读其中短篇才改变看法:“他很会讲故事。”
  
  马悦然认为,莫言的作品里充满《西游记》、《聊斋志异》式的魔幻,虽然他受过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影响,但讲故事的能力主要得益于中国民间文学的熏陶。
  
  对于海内外质疑莫言获奖的声音,马悦然说,“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有几千个,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却只有一个,不可能囊括所有最好的作家。诺奖评选很主观,选出莫言不代表他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他称,“许多媒体没读过(莫言)小说瞎质疑,让我很生气,这是‘知识分子很可怕的懒惰’。”
  
  马悦然本人也因莫言获奖受到一些质疑。有媒体称,他用瑞典语翻译的莫言作品即将出版,或有不菲收益,而根据瑞典文学院的规则,与诺奖候选人有相关利益者应回避诺奖的评选。
  
  对此马悦然回应说,他是应瑞典文学院的要求才翻译莫言作品的,他只对瑞典文学院负责,从没有拿过出版社一分稿费。(完)
  
  

朱丽秋 发表于 2012-10-22 17:21

  听百家之言,期待见仁见智!祝福中国文学!:victory::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