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骡妈妈有三个孩子”说起
本帖最后由 钱欣葆 于 2012-9-6 08:47 编辑-
从“骡妈妈有三个孩子”说起
——寓言创作应避免常识性错误
钱欣葆
创作寓言的过程中,作者大多会重视故事内容的有趣,“主人公”形象的生动和哲理的深刻隽永。寓言作品短小精悍,结构并不复杂,但是有时也会顾此失彼,造成常识性低级错误。文学寓言虽然没有像科学寓言那样一定要准确传播某一科学知识的功能,但是也不能犯常识性错误。有些常识性错误往往对于寓言来说是“致命”的,让寓言故事本身就站不住脚。同时,错误的内容会对读者产生误导作用。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各种动物等等都可以成为寓言中的“主人公”。寓言作品中 “主人公”说话、唱歌都很正常。我所说的寓言中的常识性错误与拟人化无关,是指寓言中明显违反常识的描述,成为寓言中的“硬伤”。
最近,一家杂志刊出的一篇寓言中第一句话是“骡妈妈有三个孩子,都跟着她学拉车……”
这就是明显的常识性错误。骡是马和驴的种间杂种。由公驴和母马所生的杂种为马骡,简称骡;由公马和母驴所生的杂种为驴骡。骡和驴骡都无繁殖力,但生命力和抗病力强,体质结实,易于驾驭,使役年限可长达20~30年,役用价值比马和驴都高。骡不能生育,不可能有三个孩子(小骡)。
寓言作者在选用骡做本篇寓言“主人公”的时候显然忽略了“骡无繁殖能力”这一点。编辑也忽略了这一点,一篇有明显错误的寓言就发表在杂志上了。如果骡一般没有繁殖能力,但是某地的某种骡有繁殖能力,还勉强说得过去。事实上世界上没有能够繁殖后代的骡。你总不能说,寓言中的骡既然可以像人一样说话,能够与人一样生育也不奇怪啊?这涉及到“拟人化”与“物性”的合理性问题,“骡妈妈有三个孩子”难于自圆其说。作者或者编辑如果早点发现,将“主人公”骡改成为驴,那么就没有问题了。
这家杂志曾经向我约过稿件,也发表过一些我的作品,编辑与我比较熟悉。我去信指出后,她大吃一惊。说编辑部对录用作品都十分认真,通过初审、复审、终审,怎么就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呢。这样的事情一旦被杂志社领导知道肯定会狠狠批评,编辑、编辑部主任还得扣奖金。我觉得编辑辛辛苦苦为作者“做嫁衣裳”,疏忽难免。我没有多声张,只是希望他们今后注意。
我在报刊和书籍中发现的寓言常识性错误还有不少。有的寓言把一些只能在淡水中生活的淡水鱼,错误地作为大海中的“主人公”。有些鱼类既可以在淡水中生活,又可以在海水中生活,但是有些鱼类是绝对不能在海水中生存的。寓言中把它们放在海洋的环境中,显然是犯了常识性错误。
我在一本寓言书中,见到一篇《鹤蚌相争》的续篇。文中写“鹤用嘴咬住河蚌的肉,河蚌用壳紧紧地夹着鹤的嘴,各不相让。”渔翁抓住它们后,让它们各自放开。他们还是互不相让,谁也不愿先放开。寓言中鹤和蚌都向老渔翁理直气壮地讲述了自己为何不能先放开,要对方先放开的“理由”。显然,作者忽略了鹤和蚌在紧紧互相咬夹在一起的情况下是无法开口讲话的。最多只能发出一点依依呀呀含糊不清的声音,不可能侃侃而谈。如果它们真的张口说话,事实上也就放开了。直到文章结束,鹤和蚌始终紧紧咬在一起,从来没有放开过,怎么能够开口说话呢?
我创作《两只小袋鼠》的时候,觉得袋鼠妈妈有两个孩子肯定没有问题,没有多想。后来这篇作品被选入了教科版小学《语文》课本,高兴之余突然想到,袋鼠一胎能够生两只小袋鼠吗?如果不能,寓言就有了破绽。通过搜索资料,知道袋鼠一般一胎生育一只小袋鼠,但也有双胞胎,这才放心。
寓言创作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而每个作者的知识都有局限性,所以犯常识性错误和情节上的疏漏并不奇怪。我们在寓言创作的时候,对于不是很清楚的东西,不妨先“百度”一下。尽可能多了解一些“主人公”的特性,避免常识性错误的发生。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也应该合情合理,不能有明显的破绽和漏洞。
钱欣葆 寓言童话乐园网:http://www.qianxinbao.com 2012年9月12日 建站12周年
钱欣葆的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qianxinbao 建博客近7周年 获“元老博主”徽章
主 邮 箱: 1370274336@qq.com qxb5858@sina.com
-
:victory::)
骡妈妈有三个孩子?;P
严重赞同!:victory::victory:
公鸡被阉后当妈妈的事,熊见过。也许,编者见过此,并联想将骡作为养母也未可知吧?:loveliness:
出这样的错,很遗憾。只是骡马驴,这些动物现在在城里确实少见,有错也算是正常。有则改之吧。
-
" 从“骡妈妈有三个孩子”说起
寓言创作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而每个作者的知识都有局限性,所以犯常识性错误和情节上的疏漏并不奇怪。我们在寓言创作的时候,对于不是很清楚的东西,不妨先“百度”一下。钱欣葆 发表于 2012-9-6 08:26 "
钱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很中肯!蹦蹦和大家一起学习! :victory:
拜读!
受益!
:victory:
记下了:“我们在寓言创作的时候,对于不是很清楚的东西,不妨先“百度”一下。尽可能多了解一些“主人公”的特性,避免常识性错误的发生。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也应该合情合理,不能有明显的破绽和漏洞。”
我在“ 理论研讨”栏目发《“从骡妈妈的三个孩子”说起》这个帖,完全是有感而发。目的在于就“寓言创作避免常识性错误”方面发表一点个人的见解,与寓友交流。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我上帖中说了“寓言创作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而每个作者的知识都有局限性,所以犯常识性错误和情节上的疏漏并不奇怪。”绝对没有与哪位编辑、哪位作者过不去的意思。相信能够理解。
记下了:“我们在寓言创作的时候,对于不是很清楚的东西,不妨先“百度”一下。尽可能多了解一些“主人公”的特性,避免常识性错误的发生。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也应该合情合理,不能有明显的破绽和漏洞。”
筱枫 发表于 2012-9-6 14:52 ↶
警官老师讲得两点我很赞同,一是避免常识性错误的发生,二是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也应该合情合理。
-
我在“ 理论研讨”栏目发《“从骡妈妈的三个孩子”说起》这个帖,完全是有感而发。目的在于就“寓言创作避免常识性错误”方面发表一点个人的见解,与寓友交流。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我上帖中说了“ ...
钱欣葆 发表于 2012-9-6 17:04 ↶
:victory: :victory: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