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和诗人爱收藏
作家和诗人爱收藏一
中国的古今作家和诗人,创造了中国的文学。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和诗人喜爱收藏。他除文学成就外,又被誉为收藏家。因其收藏卓有成就,被后代的作家和诗人以及收藏家们传为佳话。
盛世收藏集古董,已经成为历史规律。更多的有识之士,因爱好而收藏。在作家作文著书、在诗人抒情吟诗的余暇,对所钟情喜爱之物,多有搜求集藏。有的,真接用于写作;有的,闲时把玩欣赏,用于调节用脑的劳累,调养性情。因此,作家和诗人爱收藏,实在是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收藏给人以乐趣;打开知识之窗,给人以知识,收到美的享受。收藏能培养人的毅力,也能增强事业心,并养成条理化的工作习惯,训练社会的交往能力。
收藏,对社会必有贡献。对收藏者个人,是一件有意义的兴趣受好!
二
宋代的苏轼,不仅是名垂文史的文学家,也是很有声望的收藏家;李清照是有名的金石学者。
明代的张岱,“是一位历史学家,市井诗人,又是一位绝代散文家”。他有传世作品《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他一生喜收藏奇石名砚、茶碗酒壶类古玩,并喜在其上亲笔题铭。他前半生过着悠闲的生活,年过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晚年生活贫困,仍著书并不改收藏古玩的爱好。
清代刘鹗是著名的小说家,著有《老残游记》。他一生喜爱收藏书画碑帖,秦砖汉瓦,甲骨泥封,石刻印章等。他因收藏甲骨而潜心研究,著书《铁云藏龟》出版,成为研究甲骨文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自老子开始作“收藏吏”,供职收藏书籍,历代作家诗人喜爱收藏,并多有所成。
作家和诗人更多的喜爱藏书藏刊藏报,这因与专业有关,自不在话下。从历史角度看个人收藏,实际是为国为民保存了古藉文物,作用巨大,功勋不朽。
三
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在著作之余,常去古玩店旧书店流连。他曾收集碑帖图画。他收藏的碑拓六千多份和各类画象六百多幅。他还收集善本书、铜镜、古钱等。他利用收集到的善本图书和碑拓上的文字、图画上的游猎、战斗、喜庆宴会、车马仪仗等内容,以此收藏为资料,经他研究写成《中国字体变迁史》等专著,写出《中国小说史略》。
现代作家沈从文先生,收藏玉器和铜器,收藏古镜和古代服饰,为此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考证专著。
现代作家老舍先生,在著书编剧之余,专喜收藏名家扇画,多达几百把,不乏明清和现代演戏剧的名演员的书画家的作品。特别是现代著名艺术家的扇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当然,还有收藏邮票有成就的作家夏衍,有收藏字画的邓拓和启功等名人。
四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著名文史掌故散文作家郑逸梅先生,一生作补白文章无数,成为补白大王,也特别喜爱收藏。他因集报而出版专著《报海回澜》;因藏折扇而出版《纸帐铜瓶室话扇》;因收藏大量名人信札,出版《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等等。他收藏有成,集藏范围较广,有典籍、书札、字画、扇册、砚墨、拓印、竹刻、钱币、陶瓷、瓦当、照片、红豆、雨花石等,且都有专门著作,是很了不起的。
还有当代笔名大王陈玉堂先生,一生收集、积累中国近代人物的笔名卡片资料,因而写成《中共党史人物别名录》和《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他专喜收藏历代各种水盂,积集五百余只,曾举办展览,专去北京,因此也引起日本收藏界的特别关注。
五
诗人郁葱和卢祖品喜欢收藏各国硬币,诗人高洪波钟情于收藏各国硬币,多达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真乃洋洋大观。他还钟情于收藏奇石、陶壶、铜器和印章。为此还写有散文发表。
作家邓拓因《燕山夜话》受难于文革浩劫。他生前是博识多才的作家诗人,又是名副其实的古文物收藏家。他酷爱古画,曾用高价买得古画多幅,曾发表《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跋)》等多篇关于古画的文章。
诗人艾青偏爱葫芦并多有收藏。他还爱收藏各种椰壳和核桃壳。
作家秦牧爱收藏贝壳。他是因爱贝而拾贝者,曾作《艺海拾贝》。
六
作家和诗人为收藏不仅要舍钱财而购进心爱的书籍文物,而且,还要为此牺牲一些时间和精力。作家林染在编辑和写作之余,醉心于古铜镜和古钱的收集和考证。有一次,为得到一面汉铜镜,曾夜以继日乘火车换汽车,辗转三千多公里,才从文友处得到转让。
诗人雷抒雁为收藏,在到各地出差时,总是在办完正事后,分秒必争地去古玩市场淘觅喜爱之宝,每次必得有收获才能心安理得,才能睡安稳觉,才能放心地离开••••••
原载于《四平日报》2003年4月12日《老百姓》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