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老许 发表于 2008-04-01 17:02

咬文嚼字的断想

咬文嚼字的断想
                  老许

    有报奖励读者挑错别字,证明主编和编辑们心胸坦荡,也证明咬文嚼字的必要性。我有幸成为挑错的读者之一。为此,曾受朋友们指诘。说这有哗众取宠之嫌。我没有。说为捞取奖金,让编辑和校对挨罚。我慌恐。也有朋友给予鼓励。
    说响应征求挑错的启事,我有点不好意思的遮掩。说为提高自己辨识错别字的能力,对!说为领取奖金,冤枉了。当然,最终接到邮递员送来奖金汇款单,累计笑纳壹仟多元。心里舒坦。
    最近读了两本书,是为写我的“断想”系列。我知道,没有奖金可笑纳。我知道,这算不上文学论文,与评职称无关。我专写寓言诗,被人称为寓言诗人。加入中国作协获得批准,得益于独家经营寓言诗,获得我国寓言文学专家们的支持与称赞。写文学论文,写不来,我不行。读书有感想,断想记录,联缀成文。已发表了诗体的“新诗断想”和“寓言诗断想”,已发表了散文体“读李占学断想”等篇。为咬文嚼字,又有这篇断想。
    有位写书话的圣手。他读书评书论书写书话,已有几百篇,却不愿读评本地作家的书。他很聪明。我傻。我在读本地作家的书后,有了断想,不避捧和炒作之嫌,不避贬和纠错之偏。这其中的理好讲,却讨嫌,情容易出错。我担心。
读这两本书,正值是长假期间,这是无可奈何地选择。
    意外发现错别字若干。试举例。
“吐沫”应该是“唾沫”。癞蛤蟆,不应是“赖哈蟆”。癞与病有关;蛤蟆从虫类,不应是“哈”。
   “驱使”写成“趋使”,是因同音。还有:“炫耀”写成了“玄耀”;“客座教授”写成了“课座”;“端详”写成了“端祥”;“镶嵌”写成为“镶坎”;“颠簸”写成为“颠波”;“关注”写成为“观注”;“瘟疫”写成了“温疫”;“恋爱情结”写成为“恋爱情节”;“辨别”误写为“辩别”;更有“谴责”不用费劲,偷懒去旁写成“遣责”!
    把“赌博”写成为“赌赙”,是因为赌博赌钱,偏旁从“贝”,因而,也有“脉络”写成“脉胳”的笑话。
    列举出来15个例子,只是其中二十分之一。两本书约三十万字,比例该怎计算?
    书有错别字,并不奇怪。这正如人无完人一样。
    据说,上海有期刊《咬文嚼字》每月出版。
    据说,有人要对当红的著名的十位作家的书进行错别字大搜捕,对不规范的语法和标点挑剔出来。位列其中的作家,有的声明表示欢迎,有的默不作声,有的故作不知。
    说到我读的这两本书,是作家写的。在这两本书上搜捕错别字,会引发出什么后果呢?
    公开出版的书,有这么多错别字,原因出在哪?
    首先,要判定挑剔的错别字的确错了。依据的标准是《现代汉语词典》。
    作家写书,定稿后由责编发排。如果是自费出书,责编可能就兼了。自己责编自己的书稿,认真是肯定的,却是自己的刀难削自己的把。错别字常成漏网之鱼,或因习惯,或因自信,或因疏忽。
    印刷厂的校对,按责编发排的稿样校。自费出书的校对,最终由作家本人校定认可。书出了错别字,谁负责?
    自费出的书,在版权页上,赫然标注责任编辑的名字。他们尽到了责任没有?有的,根本没看过书稿。有的,作者根本信不过署名的责任编辑,只是同意或无奈,任其挂名而已。
    这样的挂名责任编辑,对书中出了这么多错别字作何感想?
    这两本书,内容写得深刻,可读。除错别字多,还有语法不规范多,标点符号滥用的问题。
    有长句子,让你读时不知怎喘气。这是作家精简顿号句号所致。
    有长句子,连逗不句,一逗到底。奈何?
    有话说“像是一朵初开的蓓蕾”。花开成朵,蓓蕾如何成朵?
    有话说“象燕子喙泥一样”。“象”应为像;燕是鸟而有喙不假,约定俗成是衔(动词)泥(名词),不是喙(名词)泥。
    有话说“人文精神被腐败的锈迹斑斑”,锈迹斑斑乃腐蚀所致。
    一本书的题材选得好,体裁也不错,要告诉读者的故事和主题,因错别字多、语法和标点使用不规范,读者因此不读你的书,不识者以讹传讹,作家有何感想?
    书前的序、书后的跋,有推荐说:“有时间,你也看看这本书,尤其是四平人。”四平人怎么读?推而广之,中国人怎么读?“懂你”的朋友们有何感想?“回家”的感觉怎么体验?
    我想,作家的书发行出去了,绝不是完事大吉。作家自己当然明白这一点。你不尊重读者,读者只好远离你。你无视评论家,评论家可以不理睬你。
    有人说:咬文嚼字是文人的酸腐。也有人说:你写点什么不好呢?干嘛费时咬别人的文、费力嚼别人的字?累不累?
如果能把经挑剔的书赠送给作家本人,作此书重印时的参考,行吧?这是我断想咬文嚼字的初衷。

本帖最后由 老许 于 2008-4-3 09:1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