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创作50年 满头白发不辍笔 之一
矢志创作50年 满头白发不辍笔―― ----访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当代著名寓言诗人老许
高德臣 文 摄
文学创作是艰难的,构思的过程是痛苦的。有的人一生只发表一部作品,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却没有一部成功的作品问世。还有的人将文学创作当作自己一生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尽管早已硕果累累,名震四方,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却仍然执着地笔耕不辍,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大步迈进,真可谓“老牛已知黄昏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吉林省四平市就有这样一位老人,如今他已年近七旬,从青年时期开始,他迷上了寓言诗创作,五十年来,创作了近三千篇寓言诗稿。退休以后,他的创作激情不减当年,每年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寓言诗百余篇。法国的拉•芳丹和俄罗斯的克雷洛夫以及苏联的米哈尔科夫,他们几人终生写的寓言诗加在一起,也没有他发表的一半多。9月1日,我慕名采访了这位老人。
小学时显露天才 高中时写寓言诗
这位老人叫许若默,笔名老许,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四平市委退休干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圈内朋友们也习惯的称他老许,他出的《老许寓言》集署名也是老许,时间长了,很多人竟不知道他的本名叫什么。老许自幼偏爱语文,喜欢读书。他思维敏捷,善于发现问题,尤其迷恋寓言诗,小学时就显露出了文学天才。当时,发生在同学们中间的事,他常常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有一次,班上一名叫李福财的同学自称跟父亲学过易经,能掐会算,手拿三枚铜钱,根据铜钱正反面,用笔计算,为大家测算吉凶祸福和未来诸事,但往往算不准。老许认为,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源头,民国时期,它被纳入黄浦军校的必修课,在现代西方,它被视为神秘的学问,是破译东方文明的钥匙。其实易经本身并不玄,是人们自己把它搞玄了。于是,老许写了一首诗贴在学校走廊上讽刺那位同学:“三枚铜钱测未来,一支神笔巧安排,吉凶祸福谁知道,易经大师翻眼白。”让他想不到的是,这首带有讽刺味的诗,让校长大为赞赏,将他的诗当作范文,在全校教师和学生面前朗读。但让他想不到的是,他因此不知被什么人打了个鼻青脸肿,初尝了祸从口出的苦果。高中时开始创作寓言诗,赶上了大鸣大放的政治运动,那句“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话,虽没将他“选”为右派,却留下了右倾的尾巴。
做瓦工又当钳工 不忘寓言诗创作
高中毕业后,老许考入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还是因为敢说真话,祸从口出,被人抓住辫子“任命”为“反动学生”,被迫离开学校,去北大荒呼伦贝尔阿荣旗格尼河国营农场,成为该农场的第二名大学生。尽管他在农场受到尊重,被安排作会计工作,但好景不长,一年后,又莫名其妙的被“精简还乡”,说是“下基层体验生活”。“体验”完“生活”,他被遣返回四平。先是在三区中学任代课教师,接着进四平日报社印刷厂作校对员。工资低,没法保证生活,只好辞职当临时工。夏季作瓦工浑汗如雨,冬季烧锅炉委屈求全,每日辛苦劳累自不必说。后来他抛弃了瓦工,改作钳工,边做边学,一直做到八级,当上了机械维修技术员。二十五年的临时工,他在社会生活的最底层,踏步坎坷又漫长的生活之路。尽管这时的老许白天做工养家糊口,夜晚在家仍不忘伏案建筑寓言诗行。
幸运地获得平反 青春逝去已不再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落实政策的雨点,终于滴落在老许的头上。从此,他一家妻小结束了艰难的临时工生活。此时,他的两鬓已经斑白,年近50。获得平反是件好事,他当时并不知道,他的档案中已被注明:“慎重使用”。 1985年,老许的冤案洗清,被彻底平反,三年后恢复干部身分,安置工作,走进农工民主党四平市委机关。在岗工作十年,又留岗义务工作三年。每年被评为农工民主党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说明了他在本岗位工作的成绩。这期间,他仍然没有忘记坚持业余创作寓言诗,作品接连不断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声誉鹊起,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