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大世界》开辟“我的阅读故事”专栏
各位朋友:大家好!《作文大世界》创办以来,它的许多栏目都得到了你们的支持,“作家与作文”、“作家童年作文”、“作家模拟作文”、“作文大家谈”、“作家写作小故事”、“作家点评”中的文章,大都选进了“丛书”。在此,衷心感谢朋友们多年来给予刊物的大力支持。
现在,我们又在策划新的栏目,“作文与思考”则是对一些“另类”作文的点评的专栏,并于7、8两期合刊率先推出,发表了樊发稼、谭旭东、汪习麟等作家的文章。自今年九月号起,还将开辟“我的阅读故事”专栏,要求写童年时代在阅读中发生的故事,并不是简单地讲述阅读经历,而是揭示在阅读某本书所发生的趣事。热切盼望大家撰稿,我们除按来稿先后发表以外,并将其列入又一套丛书的选题。
当前,许多学校也将此列入课堂作文的题目,欢迎指导老师积极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大作家和小作家一起写同题作文,更可以相得益彰,也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祝
好!
《作文大世界》主编 刘崇善
2012.6.5
:victory::victory:超极赞!:victory:
大作家和小作家一起写同题——鹤爷前年组织的赛前赛和今年教师五个主题的寓言大赛,就是这么做滴:victory:
难忘“潘冬子”
谭旭东
第一次认识“潘冬子”,大概是我七、八岁时,那时候,乡村里隔了一、两个月会放一场电影,都是公社电影队在各个村里轮流放映。有一天中午,听大人们说,晚上,村里要来电影队,播放《闪闪的红星》。
我和小伙伴们高兴极了,又可以看电影了!
大队部离我家有两里路,而且那地方在稻田中间,和村里的小学连在一起,是一个小的四合院,场子太小了,不够村里人挤的。所以,每次放电影都被安排到我家所在的生产队里,我大叔叔家门前有一大块空地,又竖立着两根大树杆,最适合放电影了。所以每次放电影,我们生产队里最热闹啦。
那个时候,看电影就是一场盛大的乡村文化仪式,方圆十几里路内的家家户户都要赶来看电影,在弯弯曲曲的乡村小道上,欢乐的人群点着松火,或者拎着煤油灯笼,一路朝我们生产队走来,远远望去,像一条条火龙。而挤坐在草地上,或者爬上树干上看电影,又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童年时代的每一场电影,给大人和孩子们都带来了莫名的欢乐,因为电影是一个世界,一个新鲜的窗口,它让过惯了枯燥乏味乡村生活的人,得到了一份难得的快乐。看电影对那些乡村里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聚会,他们有着更多青春期的期待。
《闪闪红星》播映了,妈妈抓住这个机会,一边看电影,一边卖她炒好的葵花子,我虽然不能和小伙伴们挤在一起看,得帮着妈妈收钱,但“潘冬子”的形象和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打动着我。我喜欢他的刚毅,他冒出坚定目光的眼睛,喜欢他不害怕敌人,敢于冒险生命危险给山里的游击队送盐、送信。那时候,我就想,长大了一定要参军,做一个“潘冬子”这样的英雄。
后来,又有机会看到《小兵张嘎》这样的电影和《鸡毛信》这样的图画书,于是,“潘冬子”、“小兵张嘎”和“海娃”这三个孩子的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我脑海里,为我的童年奠定了精神的基质。
我老家在湘南山村,爸爸是一位乡村教师,妈妈为了养活我们姐弟四人,不得不放弃原来在城市的工作,回到家里务农。艰苦的生活培养了我坚强的意志,“潘冬子”、“小兵张嘎”和“海娃”等影响着我,使我性格更为倔强。小小的我,就不怕乡村生活的艰辛,到山上砍柴,放牛,拾粪,摸鱼,插秧,种地……几乎所有的农活我都干过,但我从来没有逃避过,抱怨过。在小学上学时,我也认真学习,成绩总是排名第一,还当上了班长,在学区比赛里也拿到了很多次第一名。妈妈说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村里的大人们说我将来肯定有出息。
后来,我考上了北方的大学,当上了一名大学英语老师。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来到了北京,读了文学博士,大学教授,变成了一位儿童文学专家,才知道,《闪闪的红星》原来就是根据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心田的同名小说拍摄的,而且它是文革期间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于是,我认真地阅读这部小说,感受“潘冬子”这个孩子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生活,每一次阅读,我的心灵都要被深深震撼一次。我觉得,《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和《鸡毛信》等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尤其是它们对孩子的智慧的表现,是后来的儿童小说很难达到的。
我在想,也许我与儿童文学相遇,正是因为小时候看过了《闪闪的红星》,遇到了“潘冬子”这样的形象。
无论如何,我爱“潘冬子”,他就是我童年天空里一颗“闪闪的红星”!
谭旭东的散文《难忘“潘冬子”》,它很符合我们的要求
我什么书都读
——应《作文大世界》杂志之约而写
樊发稼
小时候书少,主要是学课本。从课文中获得许多知识,给了我最初的人生启蒙。“太古时代,世界是个荒野”,“空气流动,就成为风”……这样的句子,永远镌刻在脑子里,至死不忘。在祖父教导下,读过线装的《孝经》、《三字经》,记住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之初,性本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等。再就是熟读、背诵孙中山的《国父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的话常记心中,永远挥之不去。大约小学五年级,外地教书的父亲给我寄来两本书:《模范作文》(相当于现在的“优秀作文选”)和《新尺牍》(书信集),我常摘用书中文白相间的“好词佳句”,大大提高了我的作文兴趣和水平。
解放那年我12岁,接触的书多了,阅读面开阔,看了大量课外书。给我印象尤深的是两本:钱毅的《怎样写》和徐北文的《怎样写作》。后来又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柯蓝、赵自的《不死的王孝和》,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艾青的作品,以及古典名著《红楼梦》等。我什么书都看,主要是文学读物。
阅读丰富了我的生活,开阔了眼界,获得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广泛的兴趣。我很早向报刊投稿,当过《青年报》、《江海报》、《江苏农民报》、《卫生宣传工作》等报刊的通讯员,写简短的消息报道、读者来信等。在《青年报》内刊《通讯员之友》上常读到“贾汪煤矿子弟学校孙友田”的文章,记住了孙友田的名字,后来友田成了著名“工人诗人”,作为同龄诗友,我们后来通过信。《新中国妇女》杂志有次表扬模范通讯员“梁浩然”,他的“事迹”是一个月给编辑部投了一百多篇稿件。他就是日后成了著名作家的浩然,由于他也写儿童文学,几十年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
读高一时,我的稿子开始变成铅字出现在一些报刊上,如《科学画报》、《文化学习》、《青年报》、《展望》等等。读了丰子恺的《漫画的描法》,喜欢上了美术,在《儿童时代》、《江苏农民报》发表过剪纸作品。一个时期,特别喜欢漫画,米谷、华君武、张文元、沈同衡、丰子恺、吴耘、王白水、施明德、高马得、吕西安、郑文中、顾炳鑫等等的漫画作品各自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我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漫画》月刊那时在上海出版(后来迁京),我每期必读。我也学着画过漫画,但一幅也没发表过。在中学音乐老师、曾风靡全国的《三八妇女节歌》词曲作者陈伯琛先生影响下,我爱上了音乐,后来购读过丁鸣、竹风的《歌曲作法教程》,在《汪洋》杂志、《体育报》发表过作词作曲的歌曲作品,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过。
阅读,不仅读书,也读报纸副刊。至今我还记得在《青年报》上读到过一篇《路过花山嘴》的叙事散文,作者名字早忘了,但内容仍依稀记得,其优美的风景描写文字,生动的叙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令我十分羡慕。《文汇报》“社会生活”栏,我喜欢看王维堤(即常守谦)的思想修养文章。《人民日报》副刊针砭时弊的杂文,我也很爱看。
我最初爱上儿童文学写作,是受到上海《少年文艺》、《小朋友》和《儿童时代》的影响。我的诗歌处女作,就是在《少年文艺》上发表的。
高中时期,我痴迷于中国新诗,闻一多、艾青、臧克家、田间、冯至、徐迟、严辰、何其芳、张志民、阮章竞等诗人的作品,凡能借到的,我统统认真研读、摘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知名“青年诗人”们的作品,我都能如数家珍般说得出来他们的“代表作”,如李瑛、公刘、白桦、闻捷、严阵、郭小川、邵燕祥、流沙河、梁上泉、雁翼、未央、韩笑、傅仇、沙白、李学鳌等等。
青年时代,我曾钟情于写新诗诗评,五十年代末,在《江城文艺》、《安徽文学》、《新民晚报》、《工人日报》等报刊发表过一些诗评文章。我写诗评和新诗批评,主要是受到艾青《诗论》、何其芳《诗歌欣赏》和《关于读诗和写诗》、沙鸥《谈诗》(一集、二集)以及沈仁康《诗的构思》乃至晓雪《生活的牧歌》等著作的影响。山东著名诗人、现任中国新诗学会秘书长桑恒昌的第一本个人诗集《光,是五颜六色的》,是我写的序。
好书要精读。我友、已故作家刘绍棠说过,他曾把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当作文学创作的教科书反复认真阅读,从中不断汲取艺术营养。这话我牢牢记住了。何其芳的《文学艺术的春天》就是我学写文学评论的“教科书”,曾经无数次反复阅读、学习,得益匪浅。细心的读者可看出我的评论文章有何氏文风的印迹。我的第一本论集《儿童文学的春天》的书名有意模仿何著《文学艺术的春天》,作为永远的纪念。
对文学写作者来说,“阅读”其实不限于平面的、有字的书,更要认真读立体的、无字的书——这就是人、生活、社会、大自然乃至宇宙。
人,读书和不读书,是大不一样的。读书人自有一种气质、气度。名教授冯友兰第一次见到蔡元培,给他以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就因为蔡氏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阅读大大丰富、提升了我的人生,使我的生命内容得到充实。今年我76岁,已出版著作六十多本(其中文论十三本)。如果说,我此生总算小有成就,那与勤奋阅读密切相关。
2012年6月8日晨
蹦蹦转了樊老的博文来,大家加油!:victory:
从六月五日发出“我的阅读故事”的约稿信,一星期不到的时间,竟然收到了22篇作品,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在这炎热的初夏,朋友们挥汗动笔,给《作文大世界》新的栏目以极大的支持,使我十分感动。我决心让这些佳作早日刊出、早日出书,以感谢大家的厚爱。这里特将已撰稿的作家名单公示如下(按收到先后为序):竹林(原存)、谭旭东、任大星、张健桐、陈志泽、宗介华、吴然、金波、潘与庆、樊发稼、邱勋、凡夫、任溶溶、张之路、凌鼎年、薛卫民、杨实诚、金本、刘保法、汪习麟、戎林、常福生、谢倩霓等。
附上“约稿信”和“‘我的阅读故事’征稿说明”,其中可见对征稿的要求,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一般以两千字内为宜。我们除了将此信群发以外,并将以邮寄约稿信的方式,让更多的作家了解,并积极为“我的阅读故事”撰稿。祝
好!
《作文大世界》主编 刘崇善
201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