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华评委点评
本帖最后由 张鹤鸣 于 2012-3-11 18:18 编辑蚯蚓和蝉(总怕难行行不远)
林育能 福建省龙海市紫泥中心小学
蚯蚓和蝉从小就爱好唱歌,一天蝉对蚯蚓说:“听说外面来了位歌唱家,我们出去找它学唱歌,怎么样?”
“好是好,”蚯蚓担心地说,“可是外面多危险啊!”
“不走出去,怎么知道有没有危险?”蝉劝道。
“你看我们的身体这么柔弱,要是被尖利的石子划到,那可怎么办?”蚯蚓犹豫道。
“只要我们小心点就可以避开这些危险。”蝉又劝道,“再说机会难得……”
在蝉的劝说下,蚯蚓跟着蝉小心翼翼往地面钻去。
刚钻出地面,凑巧一片落叶飘落在它们身旁。“好险啊!”蚯蚓吓得大叫起来,“我们还是回去吧。”
“落叶而已,没什么可怕的!”蝉不以为然地说。
蝉打听到歌唱家就住在他们头顶的那棵大树上,兴奋得拉起蚯蚓就要往树上爬。
蚯蚓一看树那么高,为难地说:“我们从小生活在土里,没练过爬树,怎么爬得上去?”
“说不定爬树挺容易的,我们试试看。”蝉给蚯蚓打气。
“不行,不行!爬树太冒险了,要是摔下来怎么得了?”蚯蚓连连摇头说,“即使不摔下来,半途被鸟儿吃了……”
蚯蚓径直钻回泥土里,蝉独自爬树。虽然是第一次爬树,但树也不怎么难爬,蝉顺顺当当见到了歌唱家。
从此蝉一鸣惊人,成为远近闻名的歌手。蚯蚓仍呆在土里,还是原来的样子。
【点评】
对比是寓言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本次寓言大赛有许多作品就是用对比的手法来阐释主题的,《蚯蚓和蝉》是其中运用得比较成功的一则。
这则寓言从头到尾都用对比,蚯蚓和蝉的每一组对话、行动、神态都是两两对照着写的。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对蚯蚓和蝉进行对比、对照时,并不是平面的、静止的,而是纵深的、发展的,写得很有层次,条理十分清晰。蚯蚓和蝉都爱唱歌,但对出外拜师,蚯蚓从开始心理上的惧怕危险,到后来行动上的畏首缩尾、迟疑不前,最终就只能一事无成仍呆在土里;蝉却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最终爬上大树成为歌手。随着作者对蚯蚓和蝉整个求师过程所作的一层深一层的鲜明对比,大赛规定的“总怕难行行不远”的主题,一步又一步地得到了彰显。
清人彭端淑的名文《为学一首示子侄》,写四川一贫一富二僧,贫者凭“一瓶一钵”去了南海,而富者却“不能至”,用的也是对比手法。彭端淑写作这篇寓言的主旨虽然是在劝勉后生勤学,读者却能从中得到“总怕难行行不远”、“败在优势”、“有志者事竟成”等等多方面的启示。它的文字简练,意蕴丰富,哲理性很强,如果以此为标尺,那么《蚯蚓和蝉》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
(顾建华点评)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