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老许 发表于 2008-02-13 16:52

新的意境 新的意蕴

新的意境  新的意蕴

            ----读满族诗人许若默的知识寓言诗集

                                      张锦贻

早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满族寓言诗人许若默的系列寓言诗集《老许寓言》(一集至七集),是这一创作领域里少见的鸿篇巨制。一千五百首,高高的一摞,让任何一位读寓言的人都感到惊讶和惊喜,细细读来,感觉其中的《老许寓言(六)》,更具有突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既有诗性意境的美,又有知性意蕴的深。
难得的是,这本书里二百首寓言诗,几乎每一首都是一个知识小故事。这些知识关乎自然万物,但无论是你所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它们中间发生的故事,以及故事中所包容的各种各类的知识,所隐匿的各式各样的道理,大都给人以新鲜和新颖的感觉。如《犀牛举荐犀牛鸟》、《乌贼喷墨新教训》、《蚂蟥吸血建奇功》等等,作品中的主人公,少年读者也许知道一点,但由此而来的那些真实的事,以及其中影射的因私利而丢弃公平,弄巧成拙和凡物凡事不可一概而论等等深刻的道理,却只有读了作品以后才会知晓,才会领悟到。书中这样的作品在书中还有很多,诸如《向日葵向日有讹》、《胆小之徒枯叶蝶》、《虫鼻子奥妙神奇》等,作者并非是专业的生物学者,写出这样的作品不容易,可见他读很多的书,学识广博,功夫很深。
更为可贵的是,二百则知识寓言都写成了诗,却没有无病呻咽和矫揉造作之咏,也没有故弄玄虚和故作深奥之态。他老老实实地申明“为写这些寓言诗,我读书读大自然”,“选用题材有出处,不敢放肆想当然”;“不是为哗众取宠,只为有趣可诵念,只是为读者喜欢,不感到上当受骗”。(录自作者自序)其作,首首都贴近生活,贴近当代人的心灵。忧国忧民,尽吐衷肠。如《伪装并非是万能》,教人勿丧警觉,要识别伪装;《香獐吃草忌吃肉》,劝人不要与作恶者为友;《番薯羡慕马铃薯》,使人懂得处世应真诚,等等。要与当代少年心心相通,读之,字里行间有一股正直、正义之气扑面而来,是益智,也是审美。又由于诗人在写作过程中,渗进了自己几十年间层层叠叠积累在胸中的种种感受、种种思绪,在这些寓言诗中,不仅包含着他在人生阅历中的真情实感,还囊括了驳杂的思想。像传说中的河蚌炼珠一般,诗人把对于社会、自然、科学、文化、道德等等的思索,都纳入到了这本寓言诗集中。而人格,则是这些思想因之结构的圆心。正是这二百首寓言诗的魂之所在,力之所在。如《蝙蝠应变办法多》,《千里马和老黄牛》,《蚂蚁过火有奇术》等。可以看到,这些寓言诗,一方面展现了自然万物生命力地张扬与强悍,自然生命之间的和谐;一方面对当代社会的道德冲突、人情危机作深层地揭示和尖锐地批判。需要注意的是,对道德冲突和人情危机的形象描述和生动抒写,都是在广阔的审美视野中展开的,是将其置于历史进程中体察的。因此,既表现出诗人在人生探索中具有的一种勇气,也体现了他在人世沧桑中的一种大气。从中看出,诗人老许曾经有过的坎坷经历已激发为高昂的生活热情,而这种高昂的生活热情正好使知性、理性和诗性在作品中融合。可以说,《老许寓言(六)》既是一本可以开浚少年心智的有益读物,活泼的自然的寓言诗,也是一本诗人对现实社会几许问题的沉思录。
还有不容易的,那就是书中的寓言诗,首首都讲究论和节奏,且句式整齐而富变化分段,清晰而又上下贯通,颇有点气势,又琅琅上口,可单人朗读,也可分角色朗诵表演,这样的形式也会为青少年读都来愉悦感。
显然,诗人的写作能力及其诗歌抱负,在这本知识寓言诗集中得到了鲜明的凸现。但在诗艺上似还有些不足,有的诗句读来略显勉强,而有的诗意不必重复再三地说明的。诗的语言,精炼、精当最要紧。
   
     2007年10月《草原》(总第519期)责任编辑 阿霞
    (张锦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协
     会员,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