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野水 发表于 2012-01-26 16:37

风雪难阻回家路/王明彦

本帖最后由 野水 于 2012-1-26 16:42 编辑

亲人的思念是根长长的看不见的线,扯着游子回到父母的身边。

            春节回家路总是难行!昔时、今日,两重天!
   
            
       回家过年,矢志不移!

       从念书离家,到把双亲接来同住,40年时间,年年回家过年!

       回家的路充满了艰辛苦难,也装满了喜悦和激动。

       那时公交车很少很破,路面也不平。等车时间很长,孩子冻得直哭。车上没有几块玻璃,一跑起来,呼呼的风灌满车厢。

       火车上,木制的座椅冰凉生硬。关不严的窗口,窜进来的风,直往衣服里钻!抄着手,跺着脚,抵御不了严寒。

       如今六七个小时的车程,那时候,可能要花去三十几个小时!

       由于车次少,常常在哈尔滨买不到票,就得住上一宿。带着东西,拖着两个孩子,不能走远。哈尔滨站前的旅店,鸽子笼一般,没有供热,没有水,没有厕所!

       四点锺就去排队,争取买到早一点的票,好早些到家。

       就是庆幸能够坐上接续车,最快也要在二十点后到达,也要花去十六七个小时。到站时,齐齐哈尔已经没有公交车了!爸爸用自行车驮着东西,妻子领着儿子,我背着女儿,大家一面唠着,一面警惕滑倒。爸爸有时替换我背背孙女,接过自行车不久,我就感到不自在了!出汗的背部,拔拔凉!活动一下手脚,赶紧换回孩子。怕爸爸滑倒,怕爸爸像我一样出汗!

       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既长又短。

        一开家门,热腾腾的蒸汽冒了出来,热气中看不到妈妈,四个人喊着妈和奶奶,带着一团冷气冲进屋里。

        哈,家里真暖,真香!

       妻忙着给孩子脱鞋解衣,抱上炕。我一头扎进厨房,在烟和气中先看看妈妈。

       那时通讯极不方便,买到票后,又得花上一个多小时,跑到《秋林》附近的邮局给家里拍个电报。不告诉一声,爸妈不知道什么时候到家,会急坏了!

       如果车晚点,对于无数的家庭就更惨了!而晚点,对于当时的火车来说,又是很正常的事。

       从齐齐哈尔回吉林,也差不了多少!

       那一年,我们带了刚刚结婚的女儿回家,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工作,大年初四就回来了。在哈尔滨下车,要到三棵树去换乘回吉林的车。坐六路汽车大约五十分钟才能到三棵树,为了尽早买到票,我们决定先不吃饭。

       在三棵树买完票出来,找了几家饭店,都关门。都是公家开的,你放假人家也放假!最后,跑了很远,才买到面包和红肠。坐在三棵树冷清清的候车室内,没有一点热气,没有一点水。红肠也是冰冰的,吃了几口,更是瑟瑟发抖。

       这几天,看到电视上每天都在直播春运,农民工是很辛苦,但和我们当年回家比起来,我们要比他们辛苦得多,又是两重天了!

       那时候,一到春节人多,就要在露天排队候车,任风吹雪刮。不知什么时候,前面的牌子挪了,换地方了,你得赶紧提起东西去追。进站、上车全靠挤,车站人手少,管不过来干脆不管了!我们带着两个孩子、拿着东西,哪里能够挤得到座位!一站几个小时,大人腰酸背痛,孩子就太可怜了!好在常有好心人挤一挤,让孩子坐下,有时也会有人站起来,让我们坐一会。

车上没水喝,厕所冻了不能用。过道里站满了人,要想找一节厕所开着的车厢,要走许多路,需要很长时间,一定要出一身汗!

       家,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之地。家中有日夜惦念我们的父母,家中有我们牵挂的亲人。

       家在故乡,那是我们的根。现在远不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年代了。但“儿在千里母担忧”的绵绵亲情,是永远改变不了的。那一颗颗尽孝的赤子之心,是在龙的传人血管里涌动了数千年,亘古不变的忠诚!

       “人到佳节倍思亲”,年年腊月一到,人们的心就开始活动了,想家了,不再安稳了,盼着过年了!

       亲人的思念是根长长地看不见的线,有时会松些,有时会扯得很紧。远在外地的异乡人,每到春季,都会被拴在心上的这根线,早早地扯着回到父母的身旁。

写于2012年小年

赵群智 发表于 2012-01-26 19:27

亲人的思念是根长长地看不见的线,有时会松些,有时会扯得很紧。远在外地的异乡人,每到春季,都会被拴在心上的这根线,早早地扯着回到父母的身旁。

好!:victory:

张北峰 发表于 2012-01-26 21:05

野水先生的这篇回家散文写出了真情实感,细腻朴实,娓娓动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