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如何看待钱钟书对寓言的看法
本帖最后由 青山外 于 2012-1-22 16:02 编辑各位老师如何看待钱钟书对寓言的看法
钱欣葆老师在论坛里提到了《伊索寓言》,我忽然想到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那篇文章:
钱老说:
(蝙蝠的故事、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等)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象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钱老的话不知该如何理解。
有论者认为钱老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这种观点稍过激)。
有论者认为钱老话有玄机,高深莫测,奉若神明。
……
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那篇文章我早就读过了。不过,我还读过更多与他有不同见解的许多名家的文章。名家对事物有不同见解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1
寓言这个古老的文体之所以传至今日,就说明它的生命力有多强。
在大学中文系里,无论师生,迷信钱老的人还是很多的。
不过,在大学中文系里,有不少人是只懂文字(往往只是简化字),不懂文学的,呵呵。:lol 我是离开学校之后才真正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敬祝各位老师龙年大吉!!!:victory:
1
钱钟书《读〈伊索寓言〉》文章中确实有“《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这一句话。《读〈伊索寓言〉》这篇文章很有名,还被选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二册。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在30年代的青年时代写《读〈伊索寓言〉》是为了要告诉大家“《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吗?钱钟书写《读〈伊索寓言〉》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摘录一些相关文章,陆续贴出,与大家共同分享。
网文摘录 1
钱钟书《读〈伊索寓言〉》的写作初衷是什么,换言之本文主题是什么?仍是谜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奇文共欣赏,人人说心得。头脑简单的人思直思无碍,顺着作者说的“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所提示的方向去思考,认为本文意在批评《伊索寓言》,如此一来文章变浅变白了……
如此这些,我说都没读懂这篇文章。
那么,写作初衷、真正命意到底是什么?我以为是以批评《伊索寓言》为借口或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现实社会,给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群丑百怪画像。批评《伊索寓言》只是幌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伊索与作者有何关系?成书于两千多年前、开启过无数代儿童智慧和心灵的《伊索寓言》竟至于激起作者“无情嘲讽”的愤情?如果不是着眼于批判现实社会,写这种颇有锋芒的文章干什么?……所以真实命意还在于表达对现实的感受。
1
钱钟书《读〈伊索寓言〉》确实有“微言大义”在,不是单单针对伊索寓言本身来说。写作手法上,也是钱老一贯卖学套路。不只钱老,不少学人文章(不包括学术论文)都喜欢东拐西绕,涂粉卖学(也算风格)。袁枚《续诗品》所谓:“貌有不足,敷粉施朱。才有不足,征典求书。”是也。
若只是借《伊索寓言》拐弯抹角讥讽当时社会的话,手法上也不甚高明。
不过,选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真不知编选者的用意何在。《读〈伊索寓言〉》就是篇一般的文章,可能就只是因为钱老写的而增价。
不管别人正解也罢,误解也罢,问题还在于文章本身。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要是那么有“微言大义”的话,也不必强求中学生都能懂,这样,势必让人产生对寓言文学的误解。
寓言作品主要是针对人类自身缺点、社会缺点的,只要人类还有缺点、社会还有不足,寓言文学就有一直存在下去的价值。寓言能教给孩子生活经验、普遍哲理的同时,也能让孩子将来学会在社会里自我保护,而不是为了让孩子学坏。
大年初一黄杨子给上面各位老师拜年了——
1
不管人们对《伊索寓言》如何评说,《伊索寓言》还是受到广泛的欢迎。教材编辑对《伊索寓言》也是情有独钟,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中几乎都编入了他的《龟兔赛跑》、《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狐狸和乌鸦》、《蝉与狐狸》等等伊索寓言。爷爷、奶奶辈的人都在《语文》课本中读过伊索寓言,爸爸、妈妈辈的人也都在《语文》课本中读过伊索寓言,孙子、孙女辈人又在读《语文》课本中读伊索寓言……
网文摘录 2
《伊索寓言》早已成为世界名著,它可以作为儿童读物,而有了丰富人生阅历的成人同样也可以成为兴致盎然的读者,因为虽然每则寓言讲的故事很简单,并一般都在结尾点明了寓意,但它的颇具典型性的故事,有着不可限定的丰富的意义指向。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作者从《伊索寓言》中读出如许新意,其实也正是源于它的这个特色。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把钱钟书说的《伊索寓言》见解“幼稚”“浅薄”当真。……事实上,作者由九则寓言引申出的联想,有些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的嘲讽,不分古今。
1
1
国家教育部推荐的小学生课外读物,共有中外名著30本,《伊索寓言》名列其中。
《伊索寓言》如果“不适合现代小学生”也不可被教育专家在古今中外的茫茫书海中选中。
《伊索寓言》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寓言集,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伊索寓言》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它不仅是启迪少年儿童明辨是非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伊索寓言之所以能享誉古今,历久不衰,主要原因在于其本身的魅力。《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龟兔赛跑》、《狼来了》、《狐狸和葡萄》……
网文摘要 3
应该说,《伊索寓言》是触发作者(钱钟书)产生诸多思考与体验的由头,是作者借以“浇自己之块垒”的酒杯。作者既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也是生活中的智者,对于人世生活中的种种花招、心机、伎俩,他都能洞察幽微,明白里面的深细曲折,在笔下再现出来时,也往往是三笔两笔,就能撮其要,现其形。我们欣赏的是作者对世相的深刻体察、或幽默或辛辣的嘲讽以及看问题时角度的别致。另外,《读〈伊索寓言〉》的意义还在于,作者为读者提供了观察思考社会的“别一只眼”。透过这只眼,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现出其卑劣、怪诞、可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