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鸽子树 发表于 2007-12-26 18:28

略谈叶澍寓言的艺术特色

吕金华

    著名老作家、学者黄瑞云教授曾经这样评说:“当代寓言作家不少,叶澍是其中颇有成就的作家之一。”的确,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叶澍先生曾以他的作品集《贝壳寓言》捧回了“冰心奖”和“金骆驼奖”两项大奖。他的作品被选进了全国各地出版的九十多部选集中,部分被介绍至海外,《“马上”小猴》一文还被选进了师范专科教材及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贝壳寓言”是他的创造,以去除故事枝蔓,寓体与寓意浑然天成的短小形式,“将寓言这个特征发挥到了极致”(黄瑞云语)。捧读叶澍的寓言,常常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笔者认为,叶澍的寓言,有以下五大特色:
一、删枝除叶,语言高度精炼
  叶澍自己说过,他总是“企求能写得更短些,更精些”。他每每从一千字改成五百字,再从五百字删成三百字。在他的《贝壳寓言》中,最短的不足十字,最长的不到二百字。他的《寓言城》、《南海群猴》、《梧鼠的桂冠》等寓言集中,超出五百字的作品,也不多见。
  著名寓言作家金江先生说:“叶澍则以更浓缩、更精炼的手法来创作寓言,显示了他高度概括的能力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古今寓言,多以故事含寓意的形式出现,而叶澍的“贝壳寓言”甚至将故事情节删去,“只剩下仍有生动的意象可循的、闪烁着哲理火花的锦言妙语”,以尽量精炼的文字阐发尽量深刻的哲理,概括尽量多的人生经验。
  《贝壳寓言》中有一组共十二则生肖寓言,每一则都只有一句话,却包涵着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如《马》:

  赞誉我的人总骑在我身上。

  短短的十一个字,语言精炼到了一个字也不能再减的地步,但却道出了人类社会的一种深刻哲理,实在是难能可贵。
二、体意相融,行文浑然天成
  叶澍的寓言,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寓体”和“寓意”几乎天衣无缝地整合为一。《萤火虫与鸡》,就是用这种手法写成的,全文如下:

  萤火虫讨厌月亮,对公鸡尤为仇视。灯蛾问其何故?
  萤火虫毫不掩饰地答道:“没有月亮,四周一片漆黑,我发的光才耀眼。至于公鸡唤醒太阳,那是存心出我的丑!”


  要是别人来写一篇同题寓言,恐怕是首先要编一个关于萤火虫与公鸡的故事,然后再写出它的寓意,这当然也符合寓言的写法,但未免太传统了。叶澍就省去了故事情节,仅一句简单的陈述,加一句灯蛾与萤火虫的对话,全文仅63个字就完成了,没有“寓体”与“寓意”之分,但字里行间,又分明透露出一种具有朦胧美感的深刻哲理,倒比直接写出寓意来,还要艺术得多。
  叶澍寓言,精短深刻,体意融合,浑然天成,如一颗颗闪烁在夜空里的星星,既星光耀眼,又朦胧生趣。
三、锤炼主题,思想精博深隧
  叶澍写寓言,不求其多,不求其长,但求其精。求语言的精炼和思想的精深。
  让我们先来看看叶澍先生写于1982年3月的《夜郎自小》这篇寓言吧:

  夜郎国自汉时闹了个“自大”的笑话,从此,谈“大”失色。某些书生一反常态,“自小”起来。
  一曰:“以敝之见,夜郎根本不必种树,反正果实不及外面的大,何苦劳神!”
  另一人附和道:“就是嘛,依我说连鸡也不用养,夜郎产的么,鸡蛋最多像个鸽蛋……”
  幸而有人不信“邪”,久而久之,终于培出了斤把重一只的苹果,育出了产蛋二两一只的优种鸡,而书生们仍不屑一顾,一律冠以“小”字。
  一日,突然爆出新闻:外地竟有人不远千里专程前来觅宝,参观这些“小”苹果、“小”鸡蛋……书生们如梦初醒,揉着眼睛说:“真没想到,咱们夜郎也有不算小的东西……”
  但不知书生们会不会从此又“自大”起来。


  《夜郎自小》这篇寓言折射出了当今“夜郎人”复杂而自卑的心态,这是作者长期观察体验“夜郎人”(贵州人)得出的思想结晶。这篇深含精博深隧思想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的第二故乡——贵州的深情。在叶澍寓言中,象这样具有深隧思想内涵的作品比比皆是。这都是他不满足于发表,多用心锤炼,力求篇篇成为精品的创作思想指导下,结出的珍珠。叶澍说:“寓言——一篇小说的种子,一篇论文的精粹。”、“寓言的个子像孩童,寓言的头脑似老人。”、“小小寓言像贝壳,促人联想到大海。”这些话充分说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高要求。
四、变通思维,立意新颖独特
  “善变者胜”是一个真理,“一国两制”就是运用“变通思维”取得成功的最好典范。变通思维,又分为逆势变通、顺势变通、迂回变通、借势变通、造势变通等多种变通思维方法。在叶澍寓言中,多种变通思维方法都有所体现。如《虎假狐威》、《黔马技高》两篇寓言,就是以“狐假虎威”、“黔驴技穷”这两个古典寓言为思维起点,采用逆势变通中的“两面神思维法”(即逆向思维法)构思而成的。《叶公好马》、《精官简政》两篇,就是以古寓言“叶公好龙”和成语“精兵简政”为思维起点,运用顺势变通的思维方法构思而成的。
  让我们来看看《虎假狐威》这篇寓言吧:

  狐狸自从陪老虎巡视了一趟,威风非同小可。
  一日,见大树下老虎有气无力地躺着,狐狸赶紧前去请安。原来老虎生病,已有数日未捕到猎物,饿得发慌。
  狐狸道:“凭我的威风,此事何愁!”于是他东掠西夺,不一会即提来不少美味。连续几天,老虎元气恢复,对狐狸感恩感德。
  事后,森林中除“狐假虎威”之外,又传出个新成语:“虎假狐威”。


  这篇寓言,由于采用了两面神思维法,在“狐假虎威”这幅正面孔的基础上,来一个反面孔,弄成“虎假狐威”,就有了新颖而独特的意趣,具有了令人眼目一亮的艺术魅力。
五、寓意鲜明,褒贬一针见血
  叶澍寓言的寓意是非常鲜明的,无论褒贬,决不含糊。
  例如《微雕高手》,通过驼背、跛脚、半瘫三代人,从盆景到根雕到微雕的成就递增,最后半瘫孙子——坐在轮椅上,瞎了一只眼,只有一只手能动弹——居然在半粒米大的象牙上刻了一座有楼亭花木的花园的显赫成就,尽情褒扬,并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哪怕是最弱的生命,只要用毅力集中可用的部分,就能创造出奇迹。”观点非常鲜明,没有半点含糊。
  让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篇《秋翁赏花》:

  秋翁爱花,远近闻名。为觅奇葩珍草,外出一年未归。
  一日,秋翁回到家园,见门旁围着一群人,正在赏花。他抬眼望去,一簇簇红杏艳得喜人。秋翁心旷神怡,赞不绝口,忙回家中,急唤管家道:“门外之花绝妙,速去打听何人所栽,要不惜重金移进园来。”
  管家笑道:“此花乃园内之红杏,是从院墙孔中伸出去的。”
  秋翁听罢,将信将疑,去到园中,察看许久,叹道:“老夫确是老眼昏花。此等闲花在我园中,无计其数,何足道哉……”


  这篇寓言,巧用古小说《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和流行语“墙内开花墙外香”,进行全新的创作。这个秋翁,先见墙外之花,叹为绝妙,要不惜重金移进园来;进而知道此花原为自家园内之花伸出了墙外,立即转了一幅面孔说:“此等闲花在我园中,无计其数,何足道哉……”这里,既刻划了秋翁易变的脸孔,又鞭笞了拥有人才而藐视人才,不识人才而跟风、瞎哄等不良社会现象。真可谓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阅读叶澍先生的寓言,你会感觉到那是既蕴涵了大海的波涛,又孕育了闪闪发光的珍珠,还有着五彩斑斓外衣的,一只只令人爱不释手的贝壳。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通讯》总第6期 2007年12月)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07-12-27 08:11 编辑 ]

谢炳琪 发表于 2007-12-26 22:35

寓言创作队伍中不仅有作家,
也应该有评论工作者。
就像工厂生产优质的产品,
也应该需要自己的推销员!
让好作品走向社会!

本帖最后由 冰子 于 2007-12-27 07:54 编辑 ]

蝉亦戈 发表于 2007-12-27 08:07

听说,外国男人见女人就说,你很漂亮,得到的是微笑和一句“谢谢”。可是到中国,特别是农村,你要对哪个女人说:“你很漂亮!”得到的只能是白眼和一句:“流氓”!我还是学外国女人对金华说声“谢谢”。只是要拜托金华和论坛诸友,别再拿我那些陈年老货说事了,让我们把眼睛都对准了新人新作!:L :L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07-12-27 08:09 编辑 ]

桂剑雄 发表于 2007-12-27 10:55

叶老师在寓言创作中,“语言高度精炼”--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尤其在无纸化的今天!
在八十年代,我的寓言普遍短小,现在用电脑写作,怎么也控制不了自己!如此看来,现在写诗的少了,大概与此多少有一点关联吧。

鸽子树 发表于 2007-12-27 17:50

:$

侯建忠 发表于 2007-12-27 19:19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