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忆两位师长——蹇先艾、谭科模的一件轶事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11-9-12 10:53 编辑教师节忆两位师长__蹇先艾、谭科模的一件轶事
叶澍
“文革”结束后的一个冬天,春节临近了。那时还没去大学工作,在贵阳一中任教的谭科模老师和我在中华南路上遇到蹇先艾先生,三代师生在街边聊得很愉快(蹇老建国初在贵州大学任教时教过科模先生,科模先生在贵阳一中又教过我)。分别时蹇老拉着我的手说:“科模、万昌,春节你们一定要来我家坐坐,今天没聊够啊!”于是约定初三上午去。谁也没想到,那天两位师长竟不欢而散:蹇老眼含泪水,谭师挥袖而别。
初三那天我起了个早,先去到一中谭老师家拜年,也没多说,科模先生提起黑书包,里面装着两个广口玻璃瓶的红烧肉,我们便一起直奔省作协宿舍看望蹇老。好在不远,不一会就到了。我敲了两遍门,没有动响。怎么会没人呢,我正纳闷,里面传来蹇师母的声音:“谁啊,蹇先生不在家,出去了。”我说是和蹇老约好的,又过了一会,她才开门,看来刚起床,她说:“蹇先生出去了,让你们等他一下。”进了门寒暄了几句,谭老师从包里把那两只玻璃罐头拿出来放在桌上。她见了说:“怎么还带东西,蹇先生从来不收礼的。”我见科模先生脸上现出不快的神情,赶紧悄悄与他耳语:“老师别在意,她可能是客气。”这时,蹇师母又说:“快收起来,带回去。”说完就进了內房。我心里不敬地想,这女人好不通情理,生怕性格刚烈的谭老师发作。幸好这时蹇老回来了,一见我们十分高兴,又削苹果,又倒茶。我们很快就忘了刚才的一幕,我指着桌上的两只玻璃瓶说,这是谭老师给你带来的。蹇老满脸笑容说“好好”,随手把玻璃罐头放进了柜里。
我们师生三个越聊越高兴,从鲁迅评蹇先艾先生的乡土小说,说到“文革”他俩的遭遇。蹇老对我说:“听说你这么年轻也受到冲击,不可思议!”我说:“不能和二位比,你们是出了场天花,我只是种了牛痘。”他俩听了,哈哈大笑。他们都是“反动学术权威”,革文化命的年代处境可想而知。听说一次批斗科模先生时,工宣队指责他毒害学生,上《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把全班都上哭了。谭老师当场反驳,责问他们:“学生为什么哭?那是对封建社会的痛恨!你们这样瞎批,还不如把我丢进南明河去!”文人可死,不可辱啊。
蹇老谈兴很浓,那天还教了我三个创作“秘诀”,既是“秘”,这里就不说了,哈。很快两小时过去,我们该告别了。就在这时,蹇师母步出內房,见桌上的空书包,说:“罐头呢,让他们拿回去。”蹇老惊愕地看着她,她又说:“我们从来不收礼的,拿回去。”一下子就像大热天下起冰雹,气氛剧变,只见科模先生怒色敷面,拍案而起:“小人!你以为先生身居高位,我是来求他的吗?可笑!”蹇师母一听,哭着进了內房,我一时不知所措。蹇老急忙解释说:“科模,她是怕收了东西要留人吃饭,她身体不好,做不了。你千万别见怪啊。”谭老师气得不说话,我只好打圆场说了半天,这大过节的啊……谭老师仍不吭声,蹇老急得眼中充满了泪水,问:“科模,你不认我这老师了吗?”科模先生半天才说:“那是两码事,今天把罐头拿回来就没事。”我怎么劝也不顶用,蹇老只好从柜中拿出那两只玻璃罐头,放进黑包里。谭老师高度近视,用手摸了摸黑包,确认是装进去了,才提起包往外走。蹇老一直送我们出了作协大院,分别时我对蹇老说了些安慰的话。他说:“没事,我家那个脾气太坏。”
事后,有天在作协开会,见到蹇老,他在和我谈到这件事时并没有责怪科模先生,相反赞赏他的古文造诣和“背功”(科模先生记忆力惊人,古文倒背如流。有次作协请他去讲古典文学,那时他眼睛已几近失明,听者看书,他引文全是一字不差背出来的。叶辛听了对我说:“老西桑陪功哈杀银〈沪语:“老先生背功吓死人”〉!”)。记得那天蹇老还意味深长地说了句:“湄潭有三怪,石果是一怪,谭科模也是一怪。”另一“怪”是谁,我没问,他也没说。
先艾、科模先生都已作古多年,任何人都是地球的过客,只是有些人走了,后人还在想他们,忘不了他们的音容笑貌。
2011年9月10日上午急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3f0b280100tj03.html
任何人都是地球的过客,只是有些人走了,后人还在想他们,忘不了他们的音容笑貌。
感人的好文章!小事见性情见性格。学习叶老师大作!祝您和大家中秋快乐!身健笔健!:hug:
文中的几个人好有个性啊!栩栩如生。
敬“天地君师亲”是中国之传统美德,蝉爷值此中秋暨教师节写此纪念先师文章,很有教育意义。
笑尘天涯 :老一代的师长,那风骨,那学识,楷模啊!我辈汗颜。
师太:你不会不知道蹇先艾吧,哈。
祝大家中秋欢乐。:handshake
敬“天地君师亲”是中国之传统美德,蝉爷值此中秋暨教师节写此纪念先师文章,很有教育意义。
桂剑雄 发表于 2011-9-12 07:07 ↶
熊爷:这篇是那天我见发哥在博上把从小学到大学教过他的老师名字全列出了,大受感染,马上也写了一篇。发哥和鹤爷非常勤奋,我患有“厌写症”,很少有写的冲动,聊天倒是很愿意的,哈哈。;P
“谭科模先生。先生病目,无法写教案,也看不清教材,但所教课文他都能背。我去拜访他时,他说:‘都说我背的文章多,其实不多,只有几篇。’他说的篇,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篇',他是把《史记》当一篇,把《唐诗》也当一篇,把《宋词》也当一篇。学富五车,我辈望尘莫及。”___刘隆民
;P:L
百度蹇先艾、谭科模:http://www.baidu.com/s?wd=%E8%B9%87%E5%85%88%E8%89%BE%E3%80%81%E8%B0%AD%E7%A7%91%E6%A8%A1&ie=UTF-8&oe=UTF-8&abar=2&tn=utf8kb_oem_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