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蝉亦戈 发表于 2011-08-29 09:56

【发稼求助】

【发稼求助】

鄙人于“粉碎”前,即1976年6月号《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一首较长的抒情诗,题目是《鲁迅的笔》。今从网上看到有贤者几年前(2008?)发表过一篇赏析文章,称我这首诗是为纪念迅翁逝世七十周年而作。如此看来,拙诗一定是在2006年被重新发表过(因周树人先生病故于1936年9月)。我最近正好在编一本自己的“成人诗”集,想把这首诗也收进去。苦于我的“蜗居”极为仄小,书籍杂物将房间塞得满满当当,简直令人窒息,欲一下子从中翻找到过去发表作品的剪报,无异于捞针于茫茫大海——太困难了!

海内认识和不认识的文友中若手头存有拙诗《鲁迅的笔》文本者,烦请赐我一份复印件,不胜感激。联络可发我短信:13522254250或18810091540

             樊发稼敬启

            2011年8月29日晨于北京

蝉亦戈 发表于 2011-08-29 10:19

萝小西:zhuan //@西山书客谭旭东:// //@宗绪升:转发微博。

@叶澍blog: 【发稼求助】 1976年6月号《人民文学》上我发表了一首较长的抒情诗,题目是《鲁迅的笔》。认识和不认识的文友中若手头存有拙诗《鲁迅的笔》文本者,烦请赐我一份复印件,不胜感激。http://t.cn/aujKhX

17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4) | 评论(2) :lol

钱欣葆 发表于 2011-08-29 10:27

本帖最后由 钱欣葆 于 2011-8-29 10:59 编辑

我已经找到樊老师大作《鲁迅的笔》和相关评论的电子版。
已经用电子邮箱寄去了。寄去的是放大版,可以阅读、打印。以下为缩小版。

   

      



诗歌赏析:

    鲁迅的笔

    ——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而作

            樊发稼


  我并无大刀,只有一枝笔……
  ——鲁迅
  啊,
  鲁迅的笔,
  如刀,如枪,
  如剑,如戟;
  鲁迅的笔,
  是鼓,是号,
  是炮,是旗!
  在那茫茫长夜里,
  这枝笔,
  撼天地,
  动鬼神,
  笔下惊雷起,
  字字千钧力!
  这枝笔,
  伸正义,
  剥画皮,
  揭阴谋,
  破诡计,
  横扫历史垃圾,
  荡涤浊水污泥,
  坚持韧性战斗,
  何惧“悬赏”通缉,
  只要尚存一息,
  横眉怒向众顽敌!
  
  啊!
  鲁迅的笔,
  有时也用来
  解剖自己,
  那是为了——
  将杀敌的箭头砥砺,
  使之更加锋利,
  矢矢中的。
  
  这枝笔啊,
  曾经挟雷携电,
  写出多少光辉的文章,
  战斗的书籍!
  页页篇篇,
  句句段段,
  灼烧着千度的热力,
  具有摧枯拉朽的
  巨大威力!

 因为它呀,
  集中着
  最深沉的爱;
  凝聚着
  最强烈的憎;
  代表着人民的希望,
  代表着进步的阶级!
  
  鲁迅的笔,
  使敌人落魄丧魂,
  胆战心悸,
  鬼哭狼泣。
  纵然反动派的爪牙们,
  动用“围攻”的十八般武艺,
  纵然反革命的恶浪,
  劈头冲袭;
  而真正的硬骨头,
  不屈的战士鲁迅啊,
  何曾停止过一天奋击!
  面对凶风恶雨,
  刀丛剑树,
  伟大的战士,
  高昂头颅,
  劈风斩浪,
  永不放下手中笔!
  啊,
  鲁迅的笔,
  给我们多少,
  教育和启迪;
  使我们懂得
  多少斗争的哲理!
  真正的不屈的战士,
  为了革命的彻底胜利,
  必须真正做到: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奋斗到底,
  矢志不移!
  
  今天啊,
  伟大的祖国,
  无比辉煌,无比壮丽!
  然而,
  我们正在创造
  完全崭新的业绩。
  在前进的道路上,
  必然还会遇到
  新的困难,
  新的崎岖。

而要夺取现代化建设的
  每一个胜利,
  都要求我们具有
  披荆斩棘的
  大无畏魄力和勇气!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
  祖国未来的公民!
  在这新的历史时期,
  我相信你们
  不会忘记
  鲁迅那支
  如椽的笔;
  你们当然也会懂得:
  今天,该怎样
  将鲁迅精神学习!


         情深意切     音韵和谐

                  ——朗诵诗《鲁迅的笔》赏读

                               王昭新
 
 
  长期以来,歌颂鲁迅的诗文佳作叠出,现在,一般文人已是望而却步。然而,著名诗人、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近期创作的《鲁迅的笔——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而作》,堪称是近年来歌颂鲁迅诗文的又一杰作。
  鲁迅是一代文化巨擘,令人高山仰止,一般的歌赞只能流于肤浅和平庸。诗人樊发稼匠心独运,以鲁迅的笔为切入点和聚焦点,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和侧面切入,彰显了形象的高度概括和内容的凝练集中。在诗人笔下,鲁迅的笔是刀剑般的笔。纵观现、当代文学,当此殊荣者,仅鲁迅一人。是的,鲁迅常说自己的笔和文章是“匕首和投枪”,要在生存中杀出一条血路。鲁迅的笔是自我解剖的笔。鲁迅被称为20世纪上半叶旧中国良知和道德的先觉,他的精神反省、灵魂剖白,乃至自嘲似的自我剖析,都足以让我们每一个后继者望尘莫及。鲁迅的笔是代表历史潮流、进步阶级和广大民众愿望的笔。鲁迅具有强烈的爱,那就是对人民群众的爱;鲁迅具有强烈的憎,那就是对一切反动派的憎。令我们耳熟能详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就是鲁迅人格的最好写照吗?鲁迅的笔是战斗的笔。鲁迅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和文化斗士,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正是鲁迅战斗精神的最好证明。鲁迅的笔是充满哲理的笔。鲁迅是旧中国智慧的先觉、理论的先导和精神的先师。他的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鲁迅作品给我们的教育和启迪是难以估量的。鲁迅的笔是代表鲁迅精神的笔,鲁迅被誉为“民族魂”,鲁迅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鲁迅精神即是:追求真理,崇尚正义,弘扬先进,爱憎分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畏艰险,矢志不移,威武不屈,奋战到底。鲁迅精神将鼓舞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这首诗是典型的朗诵诗,十分明显地体现了朗诵诗的特点,那就是思想深厚,主旨鲜明,感情浓炽,节奏铿锵,韵律优美,琅琅上口。真正做到了抒情性和哲理性的统一,形象美和音乐美的统一。

  [作者单位:河北青龙八道河总校]

蝉亦戈 发表于 2011-08-29 10:29

:lol:victory::handshake

谢炳琪 发表于 2011-08-29 13:03

欣赏了

余途 发表于 2011-08-30 08:34

神奇的网络!

桂剑雄 发表于 2011-08-30 09:05

神奇的网络!
余途 发表于 2011-8-30 08:34

是啊,网络使大家都成了千里眼、顺风耳:lol

文灿 发表于 2011-08-30 15:41

:)

樊发稼 发表于 2011-09-01 17:57

本帖最后由 樊发稼 于 2011-9-2 10:06 编辑

谢谢欣葆等好友相助!网络真是个好东西!
有意思的是,我这首诗是发表在《人民文学》1976 年6月号上的。三十年后,有人拿来重新发表,称这是我为“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而作”。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说明这首诗还写得可以。我感到很高兴。按说,此诗首发时中国已经取消稿费制度;2006年又被发表,应该是要付我稿费的。但我没有、也不想去追索。主要是感谢他们(发诗的媒体和“推荐”诗的朋友)。
                          ——樊发稼

付秋菊 发表于 2011-09-01 19:48

那么早?那时还有“四人邦”哦!那时的气氛很紧张吗?

樊发稼 发表于 2011-09-02 10:22

10#付秋菊

秋菊你好!
    看来你比较年轻。没经过那段时光。
    其实……,唉!我也说不好。反正我认为也不要把那个整整十年完全妖魔化了。至少那时候假的东西以及贪官没有现在这么多吧!还有,文学、艺术,那时候也并非像后来说的那样“一片凋零”,也有一些好东西(请参见我发表在今年7月7日上海《文学报》的文章)。著名作家蒋子龙的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责任编辑是我的朋友崔道怡)就是发表在《人民文学》1976年1月号上。那时候四人帮也还没有粉碎呢。(我的诗是这年6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
                           ——樊发稼   2011年9月2日于北京

张亮76 发表于 2011-09-02 13:50

10# 付秋菊

秋菊你好!
    看来你比较年轻。没经过那段时光。
    其实……,唉!我也说不好。反正我认为也不要把那个整整十年完全妖魔化了。至少那时候假的东西以及贪官没有现在这么多吧!还有,文学、艺术 ...
樊发稼 发表于 2011-9-2 10:22


有感:研究一下文革十年的文学及文学现象倒是一个好题材。

付秋菊 发表于 2012-02-20 11:20

不是想研究,只是想了解,因为他们是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他们的亲身经历最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