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石飞 发表于 2011-08-27 15:31

石飞:《落花生》与《小马过河》

本帖最后由 石飞 于 2011-8-31 13:57 编辑

◆《落花生》与《小马过河》  作者:石飞
  《落花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1893—1941)手笔,系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前些日,我在《文学报》上读到梁建华先生《〈落花生〉写作上的问题》,其言不无道理,在下亦有同感。
  梁文指出:这篇借物喻理的文章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文章材料与主题思想不统一,亦即借物喻理不当。前面讲,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果实挂在枝头向世人炫耀,而是把果实埋在地底下,甘愿做“隐士”,是要教人要像花生那样,谦虚,默默奉献。在这里,许地山先生逻辑混乱了,他得出的结论却是:“它(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劝人做一个有用的人。试问,难道桃子、石榴、苹果就没有用吗?这显然是“借物喻理不当”,瑕疵也。
  由《落花生》的瑕疵,我联想到寓言《小马过河》。这篇作品是儿童文学作家彭文席(1925—2009)在1955年创作发表的,曾被译为10余种文字,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1957年至今,长期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堪称精品名篇。
  按说,我本不该对《小马过河》说三道四,一来彭文席先生与我同属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成员,且与之曾有书信往来,会议上晤过面;二来老人家已经“驾鹤”,再言人短,似乎不够道义。其实,我写这篇小玩意儿,也是出于一种无奈,一种精神要挟,是被孩子们逼迫的。有一次我在朋友家做客,主人家里的宝贝蛋读幼儿园大班,他指着电视屏幕大喊大叫:“爷爷讲的不对,小马不怕水,小马会游泳!”我猛地下意识地一惊,看来这个小家伙是听过《小马过河》故事的,他也在挑《小马过河》的刺。我家的小孙子曾经提出过同样的抗议,他说《小马过河》说的不对,小马不怕水,用不着耽心河水深浅,它会游泳。
  寓言《小马过河》梗概是,小马长大了,马妈妈让它帮助把麦子驮到磨坊去。到磨坊去要经过一条小河,河水哗哗,小马不知深浅,不敢过去。牛伯伯对小马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淌水过去。”松鼠告诉小马:“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不知如何是好,便跑回家问妈妈说。妈妈告诉小马:“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小马跑回来下河一试,河水既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于是快活地趟过河,把麦子送到了磨坊。这篇作品的寓意鲜明,颇具积极性,它告诉小朋友:同样的环境或同样的问题,因人而异,感受各不相同,需要自己亲自体验一下,才能知道是否适合自己。
  但是,《小马过河》忽视了一个常识问题。马是一种天生就会游泳的动物,更何况小马已经能够干活,长成了大马,莫说是哗哗的小河,即便是大江大河,它也不会在乎。坊间自古就有“牛洑江,马洑海”之说。小马面对河水拦路,其首先会想到,把背上的粮食放在岸上,下河去试试水的深浅,即便河水再深它也不会在乎,根本无须顾及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话,更用不着回家问妈妈。该名篇把小马写得很害怕河水,担心会被水淹着,这与马的善泳的天性相矛盾。这说明,作者在创作《小马过河》的时候,选错了“角色”,不应该选天生会水的马,而应该选那些天生不会游泳的动物。“角色”错了,难免“艺术失真”,弱化教育功能,以致连孩子们也嘲笑。“常识性”对于写作者来说,万不可小觑,不管你是搞哪个门类的,只要出现常识性问题,诟病便不可避免。
  纵观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有不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曰“缺憾”,当然不能因为有了“瑕疵”就将其删掉,毕竟十全十美的东西太少。但希望老师们不要被名家名篇的影响以及既成的习惯的“定论”所慑所懵,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地一味吹捧誉谀,而应该动脑子想一想,它们是否还存在什么缺憾——“硬伤”或“软伤”,并能将其“缺憾”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们,以免误人子弟。

文灿 发表于 2011-08-27 17:33

:victory:

钱欣葆 发表于 2011-08-27 19:22

本帖最后由 钱欣葆 于 2011-8-28 07:01 编辑

1      
      石飞秘书长勇于对名家名作进行质疑,本人十分钦佩!
     不过,对于彭文席先生《小马过河》的质疑,我有不同看法。写出来请石秘书长和文友批评指教。

     小马确实会游泳。我想,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彭文席先生肯定也是知道的。
     小马会游泳,不等于《小马过河》这篇作品就有“常识问题。”文章中没有说小马不会游泳,他只是听了牛伯伯和松鼠不同的回答后没有加以思考分析,又不敢亲自实践……

     小马背上如果不驮一袋麦子,即使河水很深,游泳过河没有困难。驮着半口袋麦子负重过很深的河难度就大了,即使不下淹喝几口水,背上袋子里的麦子肯定也会被河水浸湿了,或者被河水冲走。这样,小马就完不成妈妈交待的任务——把麦子驮到磨坊去。

     请看现实生活中的小马过河录像。请注意,小马游泳有一个特点,只有头露在水面上,背部都在水下面。           

(点击播放)

1

野水 发表于 2011-08-27 19:45

在读评论时我就想,这可不是小马自己过河啊,背上还驮着麦子呢!它大概是怕驮不起麦子,反被压没水中。所以小马不敢冒然入水,妈妈敎它试试之后,它就顺利而愉快地完成了使命。

钱欣葆 发表于 2011-08-28 06:42

本帖最后由 钱欣葆 于 2011-8-28 07:06 编辑

摘自网络:

      彭文席的《小马过河》是一篇语言优美、含有深刻哲理的作品,一直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小马过河》发表于1955年,多次被选入教材,并被译成英、法等十几种文字。1980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讲评奖时被评为一等奖。但《小马过河》的作者彭文席在哪里?评奖单位大费周折,反复寻找才在浙江瑞安农村找到他,当时他在一所农村中学当代课教师。彭文席在中学时代就喜爱文学,高中毕业后在小学任教。他写过十多篇童话,《小马过河》是他在29岁时发表的。
  
   
     
   

谢炳琪 发表于 2011-08-28 10:06

我与石飞先生的通话中,他跟我谈到了上文的看法,很敬佩这种钻研精神。:victory:
我与彭文席老师20多年的交往中,从没有想到这些问题。

二秋树 发表于 2011-08-28 13:16

论坛能有这样的争论,幸甚!
上述两篇文章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讲述过,印象颇深!

蝉亦戈 发表于 2011-08-29 09:42

石飞的主帖和欣葆的回帖都很好:victory:,要是说我和稀泥,我认了。:$

石飞 发表于 2011-08-30 08:07

谢谢老朋友的关注。
我想说的是,小马不应怕水,自己可以先下水去试试,看看可不可以驮粮食过去。原作上,似把小马写成害怕河水,会把自己淹着,并非担心背上的粮食会不会湿掉。

钱欣葆 发表于 2011-08-30 08:42

本帖最后由 钱欣葆 于 2011-8-30 10:39 编辑

1
                       彭文席先生生前接受电视台采访录像。

                              寓言《小马过河》幕后故事


                                     点击下图播放

                           
                 






1

石飞 发表于 2011-08-30 18:16

谢谢老朋友的关注。
我只是想说,小马不应怕水,其天生会游泳,自己可以先把粮食放在岸上,下水去试试深浅,既无须顾及牛和松鼠的话,也不用回家问妈妈。原作上,似把小马写成很害怕河水,会把自己淹着,并非担心背上的粮食会不会湿掉。
祝福朋友们愉快每一天,今年又是大丰收!

钱欣葆 发表于 2011-08-30 19:27

本帖最后由 钱欣葆 于 2011-8-30 19:57 编辑

1
      《小马过河》在选入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时,大多对原作有文字上的改动,有的改动还较大。据我所知,原创作品中最后部分有:
    小马小心地试探着,一步一步地淌过了河。噢,他明白了,河水既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有小松鼠说的那么深。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




《共产党人》杂志1998年第08期

                                       《小马过河》的启示  

                                                          杜金保

      记得儿时曾学过一篇《小马过河》的课文,故事的梗概是:急于帮妈妈过河磨面的小红马,由于过河前轻信小松鼠之言,结果望河却步,无功而返。后在妈妈的启发下,没再听松鼠的叫唤,大胆下水试深浅,终于顺利过了河。看来,要弄清河水深浅,以确定敢不敢下水,能不能过去,仅听老黄牛说如何如何浅,小松鼠说如何如何深是靠不住的,必须像小红马那样自己大胆下水去试、去闯。 从小马过河说到改革开放,从小马试水想到下岗职工再就业。国家在对产业结构和国有企业结构进行调整过程中,一些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企业被迫停产,一些扭亏无望的企业被兼并或破产,这不可避免地会给部分企业和职工带来一些暂时困难,但这是国家为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必须迈出的一步,是深化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大家知道,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每一项改革举措都是新事物,不可能一下子尽善尽美,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因此,看待深化改革的新举措,必须用发展的眼光。邓小平同志曾把我国的改革形象地比作“摸着石头过河”,认为必须循序渐进,边干边总结,边总结边提高,不能期望“一口吃个胖子”。就解决下岗职工重新工作的“再就业工程”来......    

余途 发表于 2011-08-31 16:18

非常敬重创作了流传几代人的佳作的文席老师;非常欣赏石飞老师严谨探究的思想方法;非常赞赏欣葆老师的细致深入的治学精神。
论坛之论,有此方法和精神,为寓言之幸。

朱丽秋 发表于 2011-08-31 21:43

对这则寓言很熟。

品读!学习!

张北峰 发表于 2011-09-01 17:34

赵群智 发表于 2011-09-01 21:23

中原有俗话:一马三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