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桂剑雄 发表于 2011-08-20 08:51

最牛文学奖:8个作协主席争一平米房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1-8-20 08:55 编辑

8个作协主席争一平米房
来源:凤凰网博客 作者:一地秋白

这是一个很滑稽的新闻:第8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日前公布了第一轮投票结果,81部作品进入下一轮评选。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排名第一,得票前10名作者中,省级的作协主席、副主席占到了8位。前三名分别是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毕飞宇的《推拿》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第四到第十名获得者分别是刘庆邦、阿来、关仁山、红柯、刘醒龙、莫言、凌力。10人中有8人是省级作协的主席或副主席,有的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甚至中国作协副主席。

这也是一个很正常的新闻:2011茅盾文学奖前十名中有八名作家协会的主席副主席,其实很正常的。看看很多行业的评奖,不也是这个摸样。去年揭晓的人民网读书奖,得奖的前几位都是部长或是退下来的部长。还有全国报纸副刊评奖,得奖的一般都是各地报纸副刊的编辑主任或是资深编辑。和矛盾文学奖比起来,都具有权威性。现在权威也是领导,评不上领导的奖,一般都不具备权威性。

还有和茅盾文学奖相似的省市的文学奖,更是和尚分馒头的游戏。省里的作家先把自己的评上,然后再把写作的官员们评上,最后再把地市的主席们评上,轮到真正写作的作家们,最多是个三等奖或者鼓励奖。网络上曾经报道过一个城市搞城市征歌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是宣传部副部长,二等奖获得者是市音协主席,真正写歌的人获得都是三等奖。

看见茅盾文学奖初评前十名有八名是省市的作家协会主席副主席,恰巧有一个医药门市在搞有奖销售,一等奖是一辆电动车,每天都有中奖的,不是洗衣粉就是肥皂,这一天,和茅盾文学奖第一轮名单公布的同一天,老板把获得电动车那张奖券给了他的岳父,让他骑走了电动车。老板说: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我们的门店,我们的人不得大奖谁得?

把茅盾文学奖缩小一些,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医药销售门店的销售奖而已。不要过于用认真的态度解读,也不要用过于文学的角度阐释。对于八名进入前十名的主席副主席,也不要有所抵触情绪。对于那些评委也不要过于谴责和声讨,他们谁读完了那么多的长篇小说?他们谁有时间来阅读那些很厚的书本,一般都是靠印象来投票的,不要过于相信他们的职业操守。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四个年轻人作品的研讨会,一个月前就把四个人的作品发给与会者,结果与会的人都没有阅读,都是按照文学理论来套的。我很后悔我阅读了四个人的作品,很认真的发了言。

对于茅盾文学奖的最后结果,无论谁获得,都要报一个宽容的态度。不就是五万块钱吗?上海有16万一个平方的房子,五万块还不够买三分之一平方。人家铁道部一个运输局长,连一个评委也不要,就搞了28个亿美元。人家一个湖州市长,连一个评委也没有经过,就弄了两个亿。一个茅盾文学奖,闹来闹去的,议论纷纷的,义愤填膺的,让人家运输局长笑话咱们,让人家市长看不起咱们。

人家把大鱼大肉吃完了,咱们啃一个骨头,还要吵来吵去的,真实很没有面子。对于获奖的主席副主席们,对于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们,慈悲为怀吧,宽容宽厚吧。阿门!阿弥陀佛!

张一成 发表于 2011-08-20 09:14

茅盾无语!

黄金寓言 发表于 2011-08-20 11:16

阎延文:茅盾文学奖应仿高铁“降速”
        (2011-08-18 15:19:51)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自8月6日第一轮投票公布81部入围作品名单开始,最近十天仿佛强行提速的高铁动车,一路狂奔:8月10日投票选出42部作品,8月13日投票公布30部作品,8月14日公布20部提名作品,8月17日又公布了前10部作品……短短十天,评委会对178部长篇小说进行了5轮投票,公布了五次榜单。难怪有人说,媒体的印刷速度已远远赶不上茅奖榜单的曝光速度,其评奖的超速推进,堪比刘志军时代“疯狂提速”的高铁动车。然而,正如高铁速度有可能以生命为代价,茅奖的“提速”,也正在断送着文学奖的公信力,其代价是悖离文学规律,牺牲文学的神圣和尊严。我认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应仿照高铁立即“降速”,切莫用赶三关式的“高速”快评,躲避舆论监督、更不能等待文学奖公信力彻底崩盘,甚至出现文学界的“动车追尾事故”再来反思。
        其一,文学奖“提速”悖离文学规律,“过山车”式投票结果令监督成空谈。
        已经公布的五轮榜单,被媒体戏称为“超女选秀”和“过山车”,“每榜状元都不同,各居榜首仅一回。”有网友评论指出:五轮榜单瞬息万变,若不是中国作协和舆论监督“躲猫猫”,就是评委们的投票不稳定。据中国作协公示,本届茅盾文学奖初评作品包括178部长篇小说,据媒体统计总数达7800万字。如此海量的参评作品,评委们用多少时间阅读呢?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李冰在8月2日茅奖全体会议讲话中介绍:“按照评奖办公室的安排,此次集中前,评委们已有一个半月的时间阅读作品。”
        一个半月短短45天,粗算可知,评委每人每天至少需阅读4部长篇小说,近200万字。即便加上短短几天评审中的两次补读,评委们不眠不休不吃不动,这个阅读量也是天文数字。与诗歌散文不同,长篇小说是“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如此“超光速”阅读,浮光掠影尚且难得,更不用说精读细评了。
        值得追问的是:究竟有多少评委读了全部178部作品?对每部作品又作了多少审阅笔记?如果没有阅读,无论设置了多少轮投票,其实都是“无效票”。与其公布评委实名投票结果,不如公布评委的阅读笔记和评奖摘要。因为公众监督的是评奖全程,而不仅仅是投票结果。
        其二,文学奖利益链巨大,“千万大奖”内幕值得追问
        近年来,文学奖巨大的利益链广受关注。2010年,因“羊羔体”倍受质疑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尚未尘埃落地,其获奖者的天价重奖再引围观:“据圈内人士透露,四川诗人傅天琳获得了一套价值百万元的房子,广东打工作家王十月最叫人羡慕,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三地并奖,奖励总数高达60万元。”(《太原日报》2010年11月15日)
        而2008年颁布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更曝出“千万巨奖”。据2008年11月4日《钱江晚报》(《杭州重奖麦家:新房1套工作室1间奖金几十万》)报道:“昨天,杭州市文联透露,杭州市为刚获茅盾文学奖的麦家送上一份大礼——分配青园小区三期130平方米新房一套,在西溪文化创意产业园为麦家提供别墅一套创办工作室,并将以茅盾文学奖奖金的6至10倍给予麦家重奖。据悉,茅盾文学奖的奖金是5万元,这意味着麦家还将获得30万元至50万元的奖金。”另据“杭州市文联主席陈一辉介绍:奖给麦家的住房位于西湖文化广场背后,景观很好。”而在西溪看到“一幢建筑面积约380多平方米的别墅时,麦家满意地当即敲定。”(《麦家信步西溪选别墅》《今日早报》2008年11月4日)按杭州房价,西湖文化广场黄金地段的三居室,再加上380平米西溪别墅和数十万奖金,一个茅盾文学奖的含金量早已突破千万元,是货真价实的“千万大奖”。
        政府重奖作家,说到底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既未经纳税人同意,又未向社会公示,“千万大奖”内幕,难免要画个大大的问号。
        短短十几天内,一个作家就能透过文学奖平台,成为千万富豪。如此巨大的利益,如此超速的评奖,无异于一场赌注巨大的文学赌博。
        不仅如此,获得文学奖还意味着登上主席台、获得作协主席的级别和待遇。正如本届茅奖副主任李敬泽所言;“文学奖带给作家的利益是什么呢?我们有一个文学体制,在这个体制内我开玩笑说,评奖就是文学GDP……在文学体制内,作家得到‘鲁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位列仙班’”。其实,“位列仙班”替换成“坐上主席台”更准确。近年来,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成为担任中国作协和省市作协主席的重要砝码。这就形成一个颇具魔力的利益“圈”:作家获文学奖成为作协主席;身为主席再获奖;因再获奖成为权力更大、级别更高的主席……如此循环往复,中国文学因此欲火燃烧,陷入“文学奖+主席台”的欲望怪圈。
        当下,读者普遍报怨文学奖质量大大滑坡,而巨大的文学奖利益链却在不断攀升,这不仅刺激着作家的功利性,也刺激着社会情绪,很容易引发公众对分配不公、官民对立的联想。因此,公众对文学奖内幕的追问,对“主席获奖”的质疑,对权钱交易、买奖跑奖的猜测,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三,网络文学出局拟增设奖项,茅盾文学奖应更名“中国作协书记处奖”。
        首次吸纳“网络文学”参评曾是本届茅奖的改革亮点,但7部网络文学全部出局却引起强烈反弹。手握重权的茅奖评委会近日回应,将增设茅盾文学奖“大众奖”。轻而易举地增设奖项,足见茅奖委员会的位高权重、财大气粗。无论“大众奖”能否平息网络文学的不满,但这恰好证明了茅盾文学奖的随意性。既然中国作协书记处可随意增添奖项,茅盾文学奖成了其手中揉搓的面团,那么,茅奖的严肃性何在?
        阅读《茅盾文学奖条例》(2011年2月修订),我发现中国作协书记处是该文学奖的唯一执法者——评委会主任由“中国作协书记处聘请”、评奖细则由“中国作协书记处制定”、评奖条例由“中国作协书记处解释”、获奖篇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审核”……一句话,中国作协书记处既是茅奖评奖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全部评奖过程的组织者,同时还是该文学奖的监督者,三种身份集于一身,权力寻租的风险几乎为零。而在整个条例中,看不到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长篇小说读者更被忽略了最起码的话语权。这种体制化弊端,必然导致文学奖的公信力荡然无存。
        中国作协书记处只有七名成员,其中两位书记——高洪波、李敬泽被书记处聘为茅奖副主任,另一位书记处书记张健任茅奖监督组组长;评委会主任则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这个由中国作协“主席台”拼出的“清一色”评奖班子,必然导致茅盾文学奖“圈子化”严重。面对公众质疑“前十部作品八位主席”,评委会副主任高洪波近日回应:“他有创作实力才能担任作协主席”,“作协主席入围顺理成章”,“可以说,这是一个伪命题。”(人民网8月17日)这种王勇平式漠视民意的傲慢回答,不仅不能挽回茅盾文学奖的公信力,反而会激化大众对文学奖的不满,以致有网络评论指责“茅盾文学奖成为作协主席的内部分配大会”。
        既然是文学小圈子的内部狂欢,既然由中国作协书记处全权包揽,笔者认为,茅盾文学奖似应取消“国家文学奖”称谓,更名为“中国作协书记处奖”。
        其四,“评委获奖”第一人担任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主任,文学奖公信力大打折扣
        最近鲁迅文学奖的“评委获奖”广受诟病,但正如2010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面对质疑,评委会没有对这一事件作出任何回应或采取任何‘修复’措施,包括收回奖项,又难免让读者与网友更觉其中‘有猫腻’。”
        不仅没有顺应民意予以修正,鲁迅文学奖的“评委获奖者”还成为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会主任和副主任。第八届茅奖主任铁凝,2001年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委会主任,其作品《永远有多远》获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首开“评委获奖”先河。由“评委获奖”第一人担任评委会主任,这无疑使漩涡中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雪上加霜,其公信力更将大打折扣。
   (刊发《南方都市报》2011年8月19日B17版文化视点 责任编辑 刘炜茗)

张一成 发表于 2011-08-20 14:02

2011年8月20日上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进行了第五轮投票,5部获奖作品全部揭晓。五部获奖作品分别为: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文灿 发表于 2011-08-20 19:16

本帖最后由 文灿 于 2011-8-26 19:20 编辑

这个奖很耐人寻味,沈德鸿他老人家太伟大了!茅盾----茅盾!也许有人说,没有那两把刷子能当文联的头头吗?
也许,这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写照。或权或色或名或利,使得一部分人变的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筱枫 发表于 2011-08-20 20:09

哈哈!很认真地对待这个社会的事情,其实很傻,没什么用。

张鹤鸣 发表于 2011-08-20 22:14

大长见识,但愿我们寓言界的大赛能干净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