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发稼博客:我参加了五十五年前的鲁迅迁墓仪式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11-8-15 15:58 编辑我参加了五十五年前的鲁迅迁墓仪式
发哥,虹口有我难忘的少年时代。要不是在那里长大,也许我喜欢的就不是文学了。鲁迅墓和他的故居是我的启蒙地。上海年会前我又去了大陆新村,现在他的故居看的人很少,收门票八元。这次纠正了我两个记忆中的错误。我睡过的他的那张床,一直记得是铜的,这次细看原来是铁的,栏杆已发黑。第二,那个小厨房我记得是和前面客厅连着的,其实不是,要过一个一两平方米的天井,菜是从小窗递进去的。唉,所有人都是地球的过客,他也一样,只是他走过了,后来人还会追随他的足迹,去看他,想他。。。
原文地址:我参加了五十五年前的鲁迅迁墓仪式作者:樊发稼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282086317
我参加了五十五年前的鲁迅迁墓仪式
樊发稼
我出生前不到四个月,即1936年10月19日清晨5点25分,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北四川路底大陆新村9号寓所,三天后安葬于上海西郊万国公墓。
1956年10月,正是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是时我是上海外国语学院三年级学生、上海市青年文学创作组成员。10月12日,我收到上海作家协会同志(是哈华还是哈宽贵我记不清了)寄给我一张参加两天后举行的鲁迅迁墓仪式的请柬。10月14日是个星期天,那天真是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我早早来到虹口公园(即现在的鲁迅公园。我就读的外语学院离公园很近,步行15分钟许即达),走进公园大门,发现从入门处至鲁迅新墓地临时铺上了小型铁轨,后来才知这是供拍摄新闻电影专设的,摄影机安在轨道上随鲁迅灵车和护灵队伍的行进连续拍摄现场情景。
上午大约10时许,灵车缓缓驶入公园,我立即随人流加入送灵行列,离开灵车近在咫尺,看见鲁迅灵柩上方覆盖着“民族魂”的锦旗。记得扶着灵柩前行的有宋庆龄、茅盾、许广平、巴金、周扬、章靳以以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柯庆施等人。柯庆施在灵柩左前方,柯之后依次是许广平、宋庆龄等;茅盾在灵柩右前方,茅之后是巴金、周扬、靳以等。这些领导人和作家中我只认识靳以,因为在几个月前我曾应邀参加了由靳以主持的《萌芽》杂志创刊前的一次青年作者座谈会,会上我和他说过话。我年少不懂事,居然在鲁迅迁墓这样的庄严肃穆场合,硬是挤到靳以跟前,喊了一声:“靳以同志!”穿着一身笔挺深色中山服、满脸凝重神色的靳以只是回头朝我微微点了点头,没说话。
换成今天,为确保这样大型活动的安全,肯定会出动大批安保人员维持秩序,但当年我在现场没发现任何“维安”军警,感觉不出一点紧张气氛;虽然有千余人参加(包括当时事先毫无所知的、正在游园的普通百姓),整个仪式活动十分隆重有序地顺利举行。
仪式开始时由巴金(是年55岁)致词,他是照着稿子宣读的,带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听巴金讲话。在巴金讲话时,听见有人低声说道:“你看,那是海婴!站在他左边戴眼镜的是他爱人!”经人指点,我清楚地看到了不远处(巴金身后、脸朝东向着太阳)年轻的海婴夫妇——海婴那年26岁,是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他夫人马新云原是海婴少时在上海居住的邻居小伙伴。
查当年报纸报道,巴金致词后还有许广平和茅盾作简短讲话,但由于年代太久远,如今我竟然一点也不记得许、茅讲话的情形了。
记得整个迁墓仪式持续时间不长,似乎不到一小时;仪式结束时,鲁迅灵柩在新的墓穴里正好安放完毕,随即人群很有秩序地散去。在步出公园途中,碰见了我认识的当时27岁的青年作家胡万春,他告诉我最近他和三家出版社签订了出版他作品的合同——这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位写出过《骨肉》等佳作、曾经享誉国中的著名“工人作家”。
大学毕业离沪赴京工作前夕——1957年9月22日晚上,我一个人来到鲁迅墓前低首徘徊良久,向这位我最敬仰的文学伟人默默地依依告别。以后只要出差上海,敬谒鲁迅墓是我雷打不动的一项重要活动。
2011年5月11日于北京南方庄寓所
现在媒体似乎已很少提鲁迅了……
这是一代人的信仰。
永远敬仰这位文学伟人!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贺信”
【博主的话】
说来有趣,显然由于误传,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为我不存在的一个研讨会发来一封“贺信”,现将该贺信发在这里,也算是儿童文坛一件好玩的雅事吧。对于安少社的盛意,我谨表示由衷感谢。
贺 信
尊敬的樊发稼先生:
欣闻先生大作《鼓吹与评说》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我们特向先生,并通过先生,向所有关心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和出版的有识之士,致以热烈的祝贺。我们相信,这次研讨会的召开,既是先生学术活动的一次极有意义的总结,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历史上的一件盛事,必将对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先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50余年,从事儿童文学研究30余年,已出版儿童诗歌、寓言、童话40余册,评论集10余种,可谓著作等身。先生的创作,思路清晰,感情炽热,文字优美,每每让读者惊叹于儿童文学的神奇魅力;先生的学术活动,涉及儿童文学基本理论、文体研究、作家作品、儿童文学史、台港儿童文学等多方面,既关注当代创作思潮、最新创作现象的考察和研究,也重视对儿童文学发展史的描述和勾勒,显示出了宽广的视野和高尚的价值,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重要奖项实属众望所归。我们盼望先生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和研究激情,继续关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发展,并对我们的儿童文学出版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祝先生身体更加健康,生活更加美好!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1年8月15日
这封贺信可以先收藏起来,等研讨会召开时,就不用重写了。 发稼兄遇到一愉快的误传,哈哈。安徽少儿社给他发去贺信。
套用一句京片子:真有趣儿:lol;P
:)
何不将错就错,开个《鼓吹与评说》作品研讨会?
:victory::lol:handshak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