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云弓 发表于 2007-12-03 10:07

郑人买履,郑人是谁?

郑人买履,郑人是谁?
——中国古典寓言研究系列
作者:云弓
发表于北京青年报


  记得学生时代上课学《郑人买履》,语文老师开篇就是一句:“大家注意,古书中很多笑话都是讲郑人的。”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一直让我耿耿于怀,今天非要探个究竟不可。

  ■郑人买履,嘲笑郑人的经典

  郑人买履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讲郑人买鞋,到了集市忘了带事先量好的尺寸,回家去拿,返回时集市已散,结果鞋没买成。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拿脚试穿,他说:“宁信度,无自信也。”

  这个故事纯属虚构,韩非子是拿寓言来讲道理,但为什么偏偏与郑人(今属河南)过不去?他完全可以说“从前有个人想买鞋”,不需要点明这个笨蛋的里籍。韩非子绝非等闲之辈,他在这里眼睁睁地说“郑人”一定有他的道理。我想如果韩非子在这里明确使用“郑人”是出于故意,那要么“郑人”在当时就是被人们嘲讽的最佳对象,郑人就是笨蛋的代名词,要么就是他个人与郑人有什么过节儿。

  ■郑人逃暑,为什么笨必称郑

  这个故事出自《苻子》,也上过中学课本。随手从网上找一段白话文:

  郑国有个人(文言文就是郑人)躺在一棵大树底下乘凉。太阳在运行,树影在移动,他也在不断地挪动凉席,免得被太阳晒着。到了晚上,月亮从东边升起来,慢慢地向西边运行,树影也随着缓缓移动。这个郑国人还像白天一样,不断地挪动凉席,躺到树影下面。结果,他的衣服全被露水打湿了。

  《苻子》的作者苻朗是前秦人,但他的书中大多是先秦故事。本则故事中,又一个不幸的郑人成为被嘲讽的对象,看来不像是韩非子与郑人有什么过节儿,更像是郑人天生就有点问题。

  ■郑人爱鱼,郑人成了符号

  郑人爱鱼出自明初学者宋濂的一则寓言,用白话文表述大意是这样:

  郑国有个爱惜鱼的人,放了三只盆子在厅堂之中,装上水,弄到鱼就养着它们。鱼刚脱离网的困苦,很疲惫,浮到水面上喘息。过了一天,鳍尾开始摇摆。郑人捧出来看着说:“鳞没有伤吧?”没多久,喂食谷末和麦麸,又捧出来看着说:“鳞没有伤吧?”有人说:“鱼以江为活命之所,像这样呆在一勺水中,遇上一个每天玩弄它,还说‘我爱鱼我爱鱼’的人,鱼不腐烂的少啊!”郑人不听。没过三天,鱼全都鳞片脱落而死,郑人者才感到后悔。

  这则寓言出于明代,从宋濂的生平为人来看,他对河南人绝无偏见,而寓言中之所以使用郑人完全是一种文学创作上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他的心目中,郑人就是一个寓言角色,就好像狐狸代表狡猾,狮子代表凶残,郑人嘛,当然就是代表笨。

  ■为什么要跟郑人过不去

  为什么很多古代笑话中郑人都成为被嘲讽的对象?抛开时代较晚的郑人爱鱼来看,前两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批评拘泥不化的人,郑人买履是郑人拘泥于鞋的尺码,郑人逃暑是郑人在晚上拘泥于白天的经验。再看看韩非子中关于“郑人”的其他笑话: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批评的是郑人拘泥于形式而忽视实际。
  郑人争年: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这则故事则是批评郑人重名轻实的。

  至此可以总结一下韩非子对郑人的看法:墨守成规,重名轻实。而喜欢按规矩办事,注重事物的外在形式和名称,正是我国古代墨家、名家学说的特点,其代表人物就是墨子。韩非子关于郑人的三则笑话均出现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而这是一篇比较集中批评墨子观点的作品。

  韩非子一再批评墨子的部分观点,不惜虚拟一个郑人来闹笑话,无非是想借郑人来笑墨子,但为什么要借郑人,而不是鲁人、晋人?我猜想,因为墨子是郑国人。

  关于墨子的里籍目前学术界有非常大的争议,比较主流的看法认为墨子是鲁(今山东)人或宋(今豫东鲁西)人。有人曾经统计过,至少有二十多部著作证明墨子是今天的河南人,但我看过一些考证后发现所有的观点都带有推测的成分,因为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就弄不清墨子的里籍了。而韩非子借郑人来讽刺墨子,恰恰可以作为旁证,因为韩非子是知道墨子的里籍的。看来有时候被人嘲笑也不见得是件坏事。

东方美良 发表于 2007-12-03 12:16

学习。
:)

鸽子树 发表于 2007-12-03 14:29

此文的角度很新颖.

云弓 发表于 2007-12-03 15:46

这篇作品比较长,不太容易在报纸上发,先给了家杂志,但杂志觉得问题敏感,因为涉及到河南人,(曾经发生过歧视事件),嗬嗬,能发出来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