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你当作家
《大学》教你当作家吕金华
《大学》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正文共205字,提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如何当好作家的丰富内涵。
一、作家要注重德的修养
“明明德”的意思是使人美好的天赋本性得以显明,即彰显美德。作为一个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如爱国、仁孝、善良、敬业、守纪等。纵观古今流传的名篇名著,无不浸透作者高尚的品德。宋人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所以流传八百年仍光彩照人,其秘诀就在于作者有一腔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爱国激情。唐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的是伟大的母爱,体现出作者敬老爱老的美德,从而使这首特别朴素的五言诗成了唐诗中不朽的名篇。当前团中央在全国开展的,以游子反哺家乡父老为主题的“春晖行动”,就来源于这首诗。香港评选出来的最受欢迎的十首唐诗的第一首,也是这首诗。试想,作家如果没有美德、大德,能写出如此情感浓烈的好作品吗?可见,作为一名作家,是很需要“明明德”的。
二、作家要有创新意识
“亲民”中的“亲”,实质是“新”,意思是使人革旧图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第一次写律诗的人是创新,第一次写词的人是创新,第一次将芭蕾舞跳到人头上去的人也是创新。一个作家,只有不断创新,他的作品才能经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才能快捷地打动读者。金庸的新派武侠小说,就是因其创新才获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文学创作,除了形式新外,还要求内容新,这两种新有其一,即可吸引人,如果做到两新,那就更了不起了。笔者在神舟六号上天时,创作了一首儿歌《小手机》:“小手机,真神奇,/我给月亮发信息。/神舟六号上了天,/请你安心等神七。/你家客厅大不大,/要去好多小娃娃。”这首儿歌就抓了一个内容新和形式新,内容新在于抓住了 “手机短信”和“神六上天”这两个较新的时代元素,形式新在于用了“手机短信”形式来表达内容,这在当时还是特少见的。所以,这首儿歌一经写出,就被一家少年报在头条位置发表。最近兴起的短信文学,如短信寓言,也是一种创新。
三、作家对作品要追求尽善尽美
“止于至善”,意即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作家在创作活动中,也必须从艺术、思想这两个主要方面,对每一件作品追求尽善尽美。
就艺术而言,包括的内容太丰富,如各种艺术手法、修辞方法等等,一时难以说清,那要靠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这里仅讲讲重视修改,精益求精的问题。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伏尔泰,一生写过许多伟大的作品,如悲剧《查伊尔》、《穆罕默德》、《哀狄普斯》,长诗《奥尔良少女》、《亨利亚德》,哲理小说《查第格》、《老实人》、《天真汉》等等。伏尔泰的《查伊尔》上演后受到公众热烈欢迎时,还不断修改剧本,这使演员们感到很厌烦,为此演员杜孚林甚至拒绝与伏尔泰见面。伟大的剧作家不得不把修改过的稿子给他塞在锁孔里。然而杜孚林仍然不看修改过的稿子。一次杜孚林举行盛大午宴招待友人,一个不愿通报姓名的人给他送来一个大馅饼和12只山鹑。这自然是一件使人高兴的事。杜孚林领情收下了,在朋友们的一阵掌声中叫人将礼物端上餐桌用刀切开。客人们一看大吃一惊,原来12个山鹑的嘴里塞满了纸,纸上面全是杜孚林扮演的角色的诗句的修改稿,这次杜孚林终于接受了修改稿。法国另一著名作家福楼拜,也是修改出来的天才。福楼拜写作时,十行的稿纸他常常只写第一行,他的学生问他为什么这样浪费,他说这不是浪费,是因为要把空下来的九行留作修改时用。战国政治家、思想家、作家吕不韦,写完《吕氏春秋》后,不但自己进行了反复的精心修改,而且还把书稿挂在城门外,悬赏千金请人纠错,谱写了“市门悬赏、一字千金”的佳话。
就思想而言,要成为一个好的作家,就要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的思想深刻起来。一篇文学作品,如果没有深刻的思想,便没有多大生命力。先秦诸子的散文、寓言,正是因为诸子首先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作品带着不朽的思想性,才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烟云而弥读弥新的。如庄子寓言《浑沌凿窍》、《蜗角之争》,孟子寓言《揠苗助长》、《月攘一鸡》,韩非子寓言《扁鹊治病》、《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等等。墨子寓言《楚王好细腰》,说是楚灵王喜欢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一班大臣唯恐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每天只吃一餐饭,每天早上起床先要屏住呼吸把腰带束紧,时间长了,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扶住墙壁才能站立起来,一年以后,满朝文武都成了面黄肌瘦的废物了。这则寓言在今天看来仍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它告诉人们,从领导来说,单凭个人的好恶去提倡、宣扬某种事物,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从下面的人来说,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是逢迎上面人的好恶,一味盲从,不会有好结果。正因为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这则寓言才穿越两千多年历史烟云而依然闪耀光华。古人说“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思想。现代作家梁衡说:“文章为思想而写。”可见,要当一个好作家,首先得当一个好的思想家,对自己的每一篇作品进行认真构思,反复推敲,使其具有最精深的思想内核。
四、作家必须具有探索和学习精神
“格物”——研究认识万事万物,这是探索精神;“致知”——通过学习,使之对万事万物有明确的认识。作为作家,他的作品将运载大量知识、智慧、道理,以育人、度人,给人启迪,所以他必须“格物”、“致知”。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将自然界物侯的垂直地带性变化这一规律表现了出来,这便是作者探索、认识自然规律,并深入思考的结晶。作者通过对这一规律的描述,表现了他对人生世事的感触,和远离名利、隐遁山林的愿望。假如作者没有探索精神,是决对写不出这首好诗的。宋代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对庐山的深入探索和思考得出的结晶,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样就从对事物的认识总结出了人生哲理。可见,作家如果没有“格物”、“致知”以积累知识,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不可能写出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好作品的。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格物”、“致知”的重要途径,作为作家,必须多读书,读好书,使自己富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写出一些作品。
五、作家要努力做到“四合”与“三个平衡”
“诚意”即使意念真诚,“正心”即使心态端正,“修身”即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吕氏春秋》说:“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意思是说,百仞高的松树,下面的根受到损害,树枝在上头就会枯萎。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果意不诚,心不正,身不修,就无法安心创作,就写不出好的作品。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在讲《大学》时说,人要做到“四合”:天合、地合、人合、己合。意思是在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的同时,还要做到己合,才能完成大业,作为作家才能写出好作品、大作品来。要做到己合,就要做到心理平衡、生理平衡和伦理平衡,心理不平衡的人做事要出偏差,思想要生毛病;生理不平衡的人,往往过度用脑力和体力,会导致身体病变;要达到伦理平衡,就要诚意、正心、修身,做到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一个作家,就要努力寻求“四合”,努力做到“三个平衡”,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来。
刘禹锡的《陋室铭》家喻户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篇大作,就是作者在努力寻求“四合”,把握“三个平衡”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可他心太平和,以苦为乐,自我陶醉,这才写下了《陋室铭》。当一个人在不受重用的时候,其实也是赢得时间,自己把自己用好的良好机会。作为作家,如果抓好这样的机会,便可以趁机出作品。还要学会放弃,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如果你想做一个好作家,在时间、精力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学会放弃一些对创作不利的所谓“得”,而补创作之“失”。
六、作家必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要求人们“齐家”、“治国”、 “平天下”。作家更应该积极入世,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只有在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才能对生活有切身的感悟,才能写出符合生活实际的好作品来。诸子百家中的墨子,其思想至今闪耀光辉,是他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结果,《墨子》不朽名篇《止楚攻宋》,就是墨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光辉结晶。岳飞积极抗金,才有了不朽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激情满怀的名词便是岳飞一身浴血抗金的生活写照和思想结晶。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在抗击非典一线写下的《护士长日记》,让无数读者流下了热泪,获得了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特别奖。同时她也成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文章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只有积极入世,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才可能从生活中得到素材,得到体验,从而写出好作品来。许多作家写的散文,其实都是从他们的生活长河中打捞起来的记忆。
《大学》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这里仅从如何当好作家这一角度去解读它,当然很肤浅,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解读。
(《文化广角》2007年11期)
本帖最后由 鸽子树 于 2007-12-1 16:4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