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金鼻系列寓言《济公外传》的启示 顾建华
邝金鼻系列寓言《济公外传》的启示顾建华
金鼻兄打来电话,希望我评论一下他的系列寓言《济公外传》。金鼻兄是我所敬重的优秀的寓言作家,相识已有二十多年,他那编织故事、描绘世态、幽默诙谐、能书善画的才艺最为令人钦佩。不过说实话,在他的寓言作品中,我以前读得较多的是《长颈鹿和上帝》与《阿凡提新传》(《阿凡提寓言》),而对他的《济公外传》不很注意,这方面的评论也因孤陋寡闻未读到过。这次重新拜读他的作品,才发现《济公外传》恰恰是金鼻兄十分下功夫的一组系列寓言。这组系列寓言有数十篇之多,创作年代从1989年至1999年,长达十年,单从标题看,就与他的其他系列寓言不同,各篇均为四字,非常整齐,可见其用心之深。果然读后得到不少启示。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寓言以人物寓言见长。金鼻兄在学习西方寓言的同时,也很注意承继和发扬我国古代寓言的传统。他的寓言创作虽然是以写《小桃树和天牛交朋友》(1978年3月)为开篇的,但后来却写了大量的人物寓言,其数量要超过非人物寓言。这些人物寓言的主角,有历史人物,有神话人物,有古籍中的人物,也有金鼻兄自己创造的人物,但写的最多的是传说人物,其中阿凡提和济公尤为金鼻兄喜爱,是他的两组系列寓言的主角。
金鼻兄的《阿凡提寓言》为人们所熟知,曾经出过单行本,1994年获得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第一届“金骆驼奖”,后来金鼻兄又增写了一些,改名《阿凡提新传》收录在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邝金鼻儿童文学集》的《寓言童话卷》里。金鼻兄以维吾尔族广为传诵的机智、诙谐的传说人物阿凡提为主角,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的以幽默为特色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称赞,论者多有评说,几已成定论。
金鼻兄的济公寓言散篇发表之后,好像并未结集成单行本发行,影响似乎因此而不及阿凡提寓言那末大,后来也收录在《邝金鼻儿童文学集》的《寓言童话卷》里,人们才得以看到全貌。
然而,当把金鼻兄的阿凡提寓言和济公寓言一起阅读时,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实际上是姐妹篇,无法褒此贬彼,同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当代寓言中的值得宝贵的珍品。
如果说,阿凡提是维吾尔族广为传诵的机智、诙谐的传说人物;那末同样可以说,济公是汉族的广为传诵的机智、诙谐的传说人物。
生活在南宋时期的济公,很早就有关于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明清时,还有《钱塘渔隐济颠师语录》、《新镌绣像麴头陀济颠全传》、《新镌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和各种版本、各种名目的《济公传》问世,其中以光绪年间郭小亭在前人基础上增删写成的240回《评演济公传》影响最大(浙江古籍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时改名为《绣像济公传》),后来又有人写续书,一续再续,到宣统年间就有了五十续。虽然这些续书有品位不高、结构松散等弊病,但济公形象的受人欢迎却于此可见一斑。而当代人对济公的追捧热潮,是始于1986年春节在上海首演的电视系列剧《济公》,由游本昌主演的“哪里有不平哪有我”的济公形象很快深入人心。不久民间文学家陈纬君又“结合了流传于杭州的一些有关济公的传说,撰写成《济公外传》”,他在1986年9月30日写的《后记》中称,其目的是要“使济公能成为汉族佛教中的一位阿凡提”。后来又有许多人编撰了《济公外传》、《济公前传》、《济公后传》、《济公系列小说》、《济公故事大全》等等不下五六十种的济公书籍,还有人创作了济公漫画和新的济公影视剧。济公热的出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限于篇幅,此处不作探讨。我不知道金鼻兄写的系列寓言《济公外传》是否受到这股济公热的影响,特别是陈纬君等人的《济公外传》的启发,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对流传了千余年的济公形象十分熟悉和崇敬,同时也说明,人们普遍认为济公和阿凡提尽管民族不同,却都是老百姓所喜欢的不畏强暴、主持正义、乐观向上、幽默风趣的传说人物。
文学艺术是最讲究独创性的。如果金鼻兄的系列寓言《济公外传》与民间传说和各种济公故事雷同,或者他笔下的济公不过是阿凡提的翻版,那就意义不大了。他的《济公外传》之所以给人以启示,是因为他把济公故事改造成为寓言故事,而且是采用了与《阿凡提寓言》不同的写法。
民间传说和寓言都有故事性,后来文人加工或者自己创作的济公故事和金鼻兄创作的寓言济公故事有什么不同呢?这也就涉及到“寓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么一个对寓言自身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
无论是前人还是今人的各种济公传、济公故事,其主题、作品的意义,往往是由故事本身显示出来的。例如民间文学家陈纬君就明明白白地说过:“我写济公的为人急公好义、嫉恶如仇、扶危济困、打抱不平的意向是非常明显的。”人们通过故事本身,可以直接看到作者创作的主旨。
然而寓言却不同,它的主旨相对来说应该是比较隐蔽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寓言是为民众制作的,优点是能够显示形象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十分罕见。寓言和比喻一样,是可以虚构出来的,只要能够发现类比之点的话。” 寓言实际上是含有故事的比喻,它是言此寓彼,指东说西,在故事之外另有寓意的。金鼻兄把他的《济公外传》收录在寓言篇中,大概就是希望读者在阅读时不要停留在故事本身,而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就是作为民间传说或者仿造民间传说来写的济公故事和作为寓言来写的济公故事的主要区别之处。
例如他的《夫婿望妇》写了这么一则故事:济公一天走过山崖发现一个向远处眺望的石头人,这是等待失散的妻子的读书人变成的望妇石,但上面镌刻的却是“望夫石”,原来当初官府和地方上的士绅们认为:“夫为天,妻为地,有谁会阴阳颠倒‘夫望妇’呢?!”所以刻了“望夫石”三字。济公知道原委后气得七窍生烟,挥起蒲扇铲掉“夫”字刻上“妇”字。不料两三个月回来经过此地,一看石壁上的“妇”字又变成“夫”字,只好无奈地唱着歌走了。——这个济公故事并非源于传说,而是金鼻兄自己创作的,而创作这个故事的用意却不是故事本身所能含括的,它是要借以说明某些世俗观念之可恶和顽固。故事只是比喻中的喻体,篇末济公所唱的那首歌点出了故事之外的寓意:“别看世俗可笑多,世俗原来是恶魔。望妇石成望夫石,神佛无奈世俗何!”这样,《夫婿望妇》就不是传统样式的济公故事,成了一则寄寓着教训的发人深省的寓言,其思想性、哲理性也因此而大大增强了。(稍感不足的是,金鼻兄《济公外传》中有些故事写得直白了些,没有像《夫婿望妇》那样隐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性,其寓言的味道就淡了不少。)
拿金鼻兄的《济公外传》和他的《阿凡提新传》比较,两者的写法又有不同。
一般所说的寓言,篇幅都不长,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合作编译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寓言”词条写下的释文是:“以散文或诗歌体写成的短小精悍、有教诲意义的故事,每则故事往往带有一个寓意。”莱辛也早就说过:“寓言故事应该简单一点;它应该是扼要的,只要能满足清晰这一要求就行了。” 这是因为寓言的价值并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故事所寄寓的哲理性,因此不需要对故事加以铺叙。《阿凡提新传》是比较符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寓言”的定义和莱辛对于“寓言”的要求的,其中大多数故事都写得比较简洁,二三百字而已,有些篇只是几句对话,不到百字(如《不敢还嘴》、《真主保佑谁》等)。虽然寥寥数言,却风趣生动,在简练的故事中蕴涵着深邃的思考,让人回味无穷。
但是《济公外传》并没有拘泥于“寓言”的传统的定义和写法,而是把民间传说的写法和寓言结合起来。和《阿凡提新传》相比,《济公外传》的篇幅要长得多,很多篇都在千字以上,有些篇在两千字左右(如《葫芦娘子》、《一虎二龙》等)。由于它是同民间传说的结合,其价值不仅在内含的哲理性,还在本身的故事性。它对叙事的要求不满足于“清晰”这一点上,它要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究叙述的一波三折,还要作些必要的描写,就像老人在冬夜里向儿孙们絮絮叨叨、不紧不慢、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讲民间故事一样。所以,金鼻兄的系列寓言《济公外传》有着浓烈的汉族民间传说的味道。这种写法是和济公故事的内容十分吻合,否则济公的形象不会像现在这样鲜活。
例如他写《一双芒鞋》的主旨是:“奉劝世人要自尊,别酿苦酒自家吞。”但十分细腻地讲述了两个喜欢奚落人的阔少,反被济公戏弄的故事。从济公在进城路上碰见他们夸富比阔觉得恶心写起,再写这两个纨绔子弟对济公的嘲骂,然后写济公要他们提他的一双破芒鞋送到城里的醉仙阁酒楼惹火阔少,于是济公把鞋抛进水稻田,变成两条大鲤鱼蹦到路面上,阔少不知是芒鞋所变,赶忙捉住,一人提一条去醉仙阁,见到正在大吃大喝的济公时才发现两条大鲤鱼变成了两只破芒鞋,羞得无地自容,狼狈逃去。其中有叙述,有说明,有对话,更有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等,情节颇为曲折,形象十分生动,和民间故事无异,与《阿凡提新传》的写法迥然不一样。
由此看来,寓言的概念大可不必那末狭隘,寓言可以和诗歌结合,可以和戏剧结合,可以和小说结合,可以和童话结合,可以和传说结合,可以和短信结合,可以和漫画结合,可以和摄影结合,可以和卡通结合,可以和电视剧结合……,前人和今人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探索和不少成果,金鼻兄的《济公外传》也是其中之一。它启示我们,寓言可以是短小精悍的,也可以洋洋洒洒,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寓言的概念,寓言的天地就更为广阔了。
学习!
惊悉金鼻兄仙逝,不胜哀悼!谨发表旧作《邝金鼻系列寓言济公外传的启示》以为纪念。金鼻兄千古! 建华
寓言大师邝金鼻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