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背后的故事”---《作文大世界》征稿
主题:征稿各位作家朋友:
您好!虽然还没有拟好编选丛书的计划,但关于撰写“课文背后的故事”的建议,则是应该采纳的。即使不从编选丛书角度考虑,《作文大世界》也拟开辟这个栏目。至于这类文章怎么写,可以写它的创作经过,或是自己思索的问题,或是如何阅读与欣赏。所谈的课文必须是选人各类小学课本(辅导教材除外)的,文章应该对小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所启示,字数限800字以内,附选入课文的作品(体裁不限,每人限一篇),注明入选何种课本,以及作者简介。《作文大世界》拟从今年第9期开始按来稿先后选载,最终汇编成册列为作文丛书之一种。请各位给予支持,谢谢大家!
刘崇善
2011.6.13
叶澍兄:记得您曾为《作文大世界》写过谈选入课文的作品,我拟发给大家参考,好像吴然也写过一篇。课本中选人寓言较多,很希望您将《作文大世界》的征稿信发在网上,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征得更多的稿件。请给以支持!谢谢!崇善
崇善兄:论坛的一文,你点开看一下,可了解一些情况。index.html#/thread-2910-1-1.html 叶澍
.野 军
早晨,太阳照到了阳台上,妈妈在给奶奶晒棉被。小峰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有湿,干吗要晒呢?”
“棉被晒过了,奶奶盖上会更暖和。”妈妈说。
“为什么呢?”小峰又问。
妈妈说:“棉被里有棉花,让阳光钻进棉花里,你说暖和不暖和?”
吃过午饭,奶奶要睡午觉,妈妈收了棉被铺到床上。奶奶脱下棉鞋,躺进被窝,说:“这被子真暖和!”她舒服地合上了眼睛。
奶奶睡着了,小峰想:奶奶的棉鞋里也有棉花……于是,他轻轻地把奶奶的两只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奶奶醒了,小峰把棉鞋放回床前。奶奶起床了,把脚伸进了棉鞋,奇怪地问:“咦,棉鞋里怎么这么暖和?”
小峰笑了笑,说:“奶奶,棉鞋里有好多阳光呢!”
作者简介
野军,本名杨冶军,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专集20本,单本读物50多种。作品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动画剧本获96全国电影动画剧本征集二等奖和三等奖。幼儿故事《棉鞋里的阳光》选入全国统编一年级(下)课本及韩国双语教材,以及香港、美国的中文教材。
我是怎样写出《棉鞋里的阳光》的
野 军
小孩子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总爱问“为什么”。我的女儿文文小时候就是这样,你要是不给她一个回答,她就会问个没完没了。
有一年冬天,那天上午太阳火红火红的,文文的妈妈把洗好的衣服用竹竿晒在窗口,又让我一起把床上的被子晒到阳台上。文文跑到我俩身边问:“爸爸妈妈,被子没有洗过,干吗也要晒太阳呀?”
我笑笑,问她:“你说,阳光暖和吗?”
她点点头。我说:“阳光钻进了被子里,你说暖和不暖和?”
我的回答,她感到满意,就不再问了。其实是,被子晒了太阳,经过拍打,被子里的棉花变松软点儿,被子盖在身上也就暖和些。如果我这样回答文文,她肯定又会问个一连串的“为什么”。
“太阳钻进棉被里”虽然是我临时编的话,却是一个美丽的想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题材。在我生活的小区里,只要是有太阳的日子,总有近十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在朝南避风的大楼下面围坐在一起。阳光下,他们有的说笑着,有的闭目养神,太阳给老人们带来了温暖和欢乐。我又想,除了阳光,老人们还希望有什么呢?那就是小辈们给他们的关爱。于是,经过构思,我设计了小峰这个孩子的形象,写出了《棉鞋里的阳光》这篇给低年级小朋友看的作品。写了小峰一家三代人之间和睦亲切的感情。
樊发稼
一
桥是路的连接和延伸。
桥也是路,是没有路的地方的路。
有各种各样的桥:木桥、石桥、铁桥、水泥桥……
有横在溪水上的独木桥,有下面可以走船的石拱桥,有舟船相连再铺上木版的浮桥,有跨过大江大河的斜拉桥……
它们的基本功能都是沟通、交流,使没有路的地方有了路。
二
幽静的公园里,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为有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更显出湖光水色的迷人魅力。
大都会的闹市区,在繁华的街道交叉处,巍峨雄伟的立交桥,更给整个城市平添了一份浩然坦荡的现代化气势……
各种造型优美的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三
世界上还有一种最值得珍视的桥,那就是以相互尊重、谅解、关注、信任构筑起来的无形的桥。
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
(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
作者简介:
樊发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原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出版有《儿童文学的春天》等13本评论集,《春雨的悄悄话》等51本作品集。论著和作品多次获全国奖。曾任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图书奖评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评委会主任。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由“水”到“虹”
——我写《桥之思》的体会
樊发稼
我在《学诗札记》一文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生活是水/ 而水,不等于诗/ 水受热,产生水汽——/在阳光照耀下/ 水汽化作七彩的虹/ ——这样美丽的虹,才是诗。”这是我写诗的切身体会,实际也是在说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其实有着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题材,平常人只是由于缺乏发现的眼光而被忽视了。当然,发现并抓住一个题材后,还须予以开掘、深化、升华,就像水受热产生水汽,形成美丽的彩虹,这样才能诞生出有意义的作品。
生活中大家都没少见过桥吧?水乡农村孩子不必说了,密如蛛网的小河上是少不了桥的;城市里的孩子,总见过大马路上空的过街桥吧,现代都市则一定还有繁复多姿的立交桥、高架桥……
《桥之思》是我创作的一篇散文诗,被选收入小学语文课本。这篇散文诗分三章:第一章是实写,讲了桥的基本功能,桥的种类。第二章是对桥的进一步具象化。如果说,第一章是诉诸概念的,那么第二章就是诉诸视觉——形象的了。这章里,我讲:“幽静的公园里,碧波粼粼的湖面上,因为有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更显出湖光水色的迷人魅力。”我讲:“大都会的闹市区,在繁华的街道交叉处,巍峨雄伟的立交桥,更给整个城市平添了一份浩然坦荡的现代化气势……”我又讲:各种造型优美的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实际上除形象地阐释了桥的实用功能外,又将桥的功能提到了给人美的享受即审美的层次了。
从结构上说,第一、第二章仅仅是一种“铺垫”,作品的重心或者说是关键,是在最后一章即第三章,我从有形的、看得见的“桥”,联想到无形的、看不见的“桥”,这就是“心灵之桥”:“世界上还有一种最值得珍视的桥,那就是以相互尊重、谅解、关注、信任构筑起来的无形的桥/ 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至此,作品“高调”结束,应该说表达了所有善良人们的共同心声和愿望。
由生活中常见的桥,经过发现、开掘、深化、升华,写出了这样一篇只有三四百字的散文诗,算不算是由“水”、“水汽”变成的美丽彩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