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的高考作文题与凡夫老师的《苹果的味儿》
2011年辽宁高考作文题目:材料作文苹果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着一个苹果对他的学生说:"这个苹果是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它的香味了吗?"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说:"你们怎么了?"其中一个学生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还有一个学生上来摸了摸说,这是什么什么苹果?
还有一个学生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这个苹果拿给学生们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你认为2011年辽宁卷的作文题难吗?难 不好说
----------------------------------------------------------------------------------------------------------
苹果的味儿
凡夫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 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
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 ,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
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
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
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1996年1月23日于襄樊
见《襄樊日报》1996年1月9日
又以《苹果》篇名载《狐狸的神药》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及《摘掉金箍的孙悟空》
未来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哈,上午我看到的是辽宁高考作文题为《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看海星帖后再去看,网上“辟谣”,说辽宁的高考作文根本不是《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是“一名教授手拿一个用蜡做的仿真苹果问学生是否能闻出味道,有人说能闻到,有人说不能闻到。就此展开联想进行写作”。我已将此帖发给凡夫兄信箱了.:lol
这篇寓言非常出名,我记得上学时间就读过。广为流传,很多人以为真是苏格拉底的名人轶事了。
严格说来,他们是侵权了。
凡夫副会长作品成为高考作文题,是咱研究会的光荣!
近年叶副会长、张副会长等也有过这种光荣。
发哥,你不是明天就要去天津讲学吗,赶来祝贺啊,哈。我只是有几个省用着全省高考最后的预考试题,不是正式高考的。
我12号去天津,14号回京。还有好几天呢。
论坛,我点开看了。
——发
辽宁省应该给凡夫付酬啊!
严格说来,他们是侵权了。
凡夫副会长作品成为高考作文题,是咱研究会的光荣!
近年叶副会长、张副会长等也有过这种光荣。
樊发稼 发表于 2011-6-7 19:58 ↶
严重赞同!
高高高!!!!!!!
光荣!
所以人们也该别小看寓言了!寓言里面有真理!
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寓言
——读凡夫“苏格拉底系列寓言”有感
钱欣葆
凡夫创作的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公的寓言独树一帜,受到读者的格外青睐。这些作品发表后产生的影响和《读者》等著名报刊的转载率在寓言体裁中实属少见。他的“苏格拉底系列寓言”中的作品还分别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凡夫的“苏格拉底系列寓言”为什么有如此迷人的魅力?我觉得主要是他突破了以名人作为寓言主人公的新高度。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公的寓言,一方面巧妙地利用苏格拉底的“名人效应”;另一方面作家又不局限于名人的故事,进行了大量的拓展和创新。只有具有深厚文学素养又具有丰富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的人,才能创作出这样的深刻的寓言。寓言家以自己的观察思考和人生体验,创作了一篇又一篇精美的寓言。这些寓言犹如一颗晶莹闪亮的珍珠,让人爱不释手。 “苏格拉底”这根“金丝线”又把近百颗珍贵珍珠穿起来,做成了一顶精美无比、闪耀着智慧光芒王冠。
凡夫的“苏格拉底系列寓言”故事生动,哲理深刻,发人深思,可谓老少皆宜。“苏格拉底系列寓言”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
凡夫老师的苏格拉底系列寓言充满睿智,从形式到内容都特别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
举双手祝贺!
:victory::victory:
强烈要求在此类试题后标注作家姓名或者说“根据某作家的作品改编”,出高考题的老师或审题的领导们连这点法律意识都没有?
:handsh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