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张鹤鸣 发表于 2011-06-03 22:38

石屋情思(发“学生会员”)

本帖最后由 张鹤鸣 于 2011-6-5 07:48 编辑

发一篇写人的散文,与小朋友们交流                        


                                           石屋情思

   
      粉墨生涯,四海为家。曾为一团之长,率团漂游四方,自然也在不少人家住过
。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淡忘,抹不去的是渔乡那座沉甸甸的小石屋。

      1987年春夏之交,我们瑞安市越剧团应邀奔赴温岭渔乡巡演,到达最后一个演出点时,接连下起了暴雨。我们先安顿好演职员的住处,最后剩下我和特邀导演——温州市文化局的杨轲先生。

      当地负责接待的大胡子领我们登上山岭,接近山巅有一座小石屋,方方正正的青石,砌成方方正正的石屋,居高临下,朴实无华。大门虚掩着,显然主人已经外出。大胡子推门而人,让我们自己安排床位。我有些犹豫,大胡子满有把握地说:不要紧,主人很好客,你们尽管自己动手吧。

     于是我们上楼搬下几块木板,搁在长凳上铺设床位。丢下行李,便下山巡查。因为住得很分散,特别是女演员和小学员的住处,更要确保万无一失。

     一切安排妥帖后,我们才重新上山,准备返回石屋铺开被褥睡觉。刚到石屋门前 ,只见一位矮矮胖胖壮壮实实的汉子双手撑腰,怒目圆睁,见我们要进门的样子,便拉开咄咄逼人的架势,劈头劈脑问道:“板是你们搬下来的?床是你们铺的?啊?”

     我唯唯喏喏,自知理亏。悔不该偏听大胡子的话,未经主人许可,竟会自己动手,说不定渔乡风俗有个什么讲究,那更是无法弥补的过错了。那汉子声色俱厉地指着床板道:“快给我搬回到楼上去!让客人睡楼下,你叫我脸往哪儿搁?”

      啊?原来如此!我终于明白了他的一番好意,连忙表示感谢,并再三解释:我们另有新剧本在编排,每天戏“团圆”后都得讨论剧本,很迟、很吵,搬到楼上肯定会影响你们睡眠,绝对不行!

    “那可以对调,我一家三口全搬下来,客人上楼!”那汉子斩钉截铁地说。

    “把主人赶下楼.叫我们怎么过意得去!”我和老杨坚决不同意。

     汉子真的生气了:“那你们统统搬出去!想住,楼上请!不管你们晚上吵到什么时候,吵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能忍。你们顶多吵一星期吧?还能吵一辈子吗?要是怠慢了客人,地方上会骂我一辈子,我自己也会难受一辈子,懂吗?”

     看来再没有商量余地,只好折中处理:大家同住楼上,大床仍留给他小俩口,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我们在楼梯口铺床,另外拉线装灯,以供讨论和写作。

     汉子开始展露笑容,我们问他名字,他说叫阿福。方方正正的石屋,方方正正的汉子,取一个方方正正的名字叫阿“福”。

     后来,阿福发现每次开会、排戏都聚集在小石屋里,小石屋成了发号司令的指挥部。一打听,才知道我是领队的团长,而老杨则是特邀导演。阿福乐了,简直手舞足蹈。忙改了称呼,叫老杨“导师傅”,叫我“堂长”,其实是团长,不过他念“团”字接近“堂”字。不管称呼什么,反正混熟了,听起来都很亲切。

     每天晚上,演出结束后,阿福总是烧了新捕获的海鲜,给我们下酒。渔乡人海量,阿福当然不例外。“导师傅”老杨的酒量也令我望尘莫及。于是乎,阿福表扬导师傅够朋友,老责怪我太客气,太见外。其实我也是尽了最大努力了。

     渔乡人豪爽、坦诚,很重感情。阿福说:“我们每天出海,每天担风险,说白了,生命只不过隔一层船板,说不准哪一天会葬身鱼腹,人活世上,唯有友情最珍贵。”这是大实话,一连四、五天,他都是这样以诚待客。我问他戏好看吗?他支支吾吾地说:“大家都说好看。”我问他最喜欢哪一出戏,他坦诚地笑了:“其实我全没看。”

     “咦,你不喜欢看戏?”我惊奇地问。

    “戏开演时,我们还在海上打渔,船一靠岸,戏快团圆了,忙着给你们烧下酒菜。不过没福气看戏,看看热闹也快活。”他不无遗憾地说。……

      都说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一转眼到了离别的前夕。戏散场后,地方上说要请“关老爷”洗台。据说戏开场后,水陆两地的妖魔鬼怪都会来看热闹,非要请关公执大刀扫荡一番,把他们赶回原地,否则地方上就不会太平。我说,我们是国家拨款的正规剧团,不能迁就这种落后的风俗。双方争执不下,阿福悄悄对我说:“虽然这是封建迷信,不过台还是要洗一洗,要不,万一地方上有个三长两短,你‘堂长’吃罪不起,我看你们开只眼闭只眼算了,让别人去戏台。”

     于是,我们剧团同志回避了,地方上请“戏股”(民间演出经纪人)扮成关公,挥舞大刀,横扫四方。百子炮噼噼啪啪响起,算是万事大吉了。

     次晨,须翻过山岭去赶早班车,本该早睡,可又难以安眠,想起曾为我们付出真诚的小石屋和那憨厚朴实的主人,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朦朦胧胧步入梦乡,一会儿歌声、笑声由远而近。哦,演员们久别家乡,归心似箭,早早上山来了。我和杨导赶紧整顿行装,阿福起身送行。我留下地址,嘱他一定到瑞安来找我。他笑笑说“瑞安已去过好多次了。”我问印象如何?他狡黠地笑道:“吃过亏,印象很深刻!”我再三追问,他才说出真情:渔乡人常到瑞安采购渔网,一次,他走在大街上,有“赖仑”(温州方言,相当于上海的“小瘪三”)骑车故意撞在他的屁股上,他责备几句,“赖仑”扭住他不放,要他把裤子脱下来“验伤”,看看屁股有没有撞歪,一帮哥儿们在一旁哄笑助威……

      经过这一番羞辱,他曾经发誓要报复:坐地老虎出地猫,你瑞安人总有一天也会到渔乡来的,不管是谁,反正我要以牙还牙——不过,真的来了瑞安人,他的心又软了,总觉得蜡烛帐记在红萝卜上也不公平。至于你们嘛,是渔区请来的贵宾,更是例外啰,请别在意。

     我一怔,脸上热辣辣的直发烧,为瑞安的“赖仑”胡作非为而羞耻,也为渔乡人的豁达大度而感动!

       一晃已过了二十多年,每当碰到老杨,我就会联想起“导师傅”的雅号、联想起那座方方正正的小石屋和那个方方正正的汉子——阿福。

贺维芳 发表于 2011-06-04 06:17

方方正正、朴实无华的石屋,豁达大度、方方正正的阿福,美好的回忆。
好文章!

桂剑雄 发表于 2011-06-04 08:52

纯朴热情渔乡人,方方正正好阿福!:victory::victory:

自然也住过不少人家
——自然也在不少人家住过
我们上山准备铺开被褥,刚到石屋门前
——我们才重新上山,准备返回石屋铺开被褥睡觉。刚到石屋门前

张鹤鸣 发表于 2011-06-04 21:16

纯朴热情渔乡人,方方正正好阿福!:victory::victory:

自然也住过不少人家
——自然也在不少人家住过
我们上山准备铺开被褥,刚到石屋门前
——我们才重新上山,准备返回石屋铺开被褥睡觉。刚到石屋门前
桂剑雄 发表于 2011-6-4 08:52

今天白天和晚上都在上课,现在刚刚回家。先谢谢熊爷,已改。

桂剑雄 发表于 2011-06-05 00:33

刚到石屋门前 ,刚到石屋门前,;P;P鹤爷太忙了,改后居然多出了:lol

张鹤鸣 发表于 2011-06-05 07:58

刚到石屋门前 ,刚到石屋门前,;P;P鹤爷太忙了,改后居然多出了:lol
桂剑雄 发表于 2011-6-5 00:33
本帖最后由 张鹤鸣 于 2011-6-5 08:03 编辑


两个“刚到石屋门前”,就是“刚刚”到石屋门前啰——开个玩笑,小朋友别当真,没有这种用法。这几天最忙,今天还要忙一天,不仅是改作、备课、上课,还要统计分数,评比三好生、优秀生,还要颁奖,拍照。洪老师这个星期每天都是一点钟才睡,要统计每个人的分数。今天忙完了,明天开始忙大赛的事,主要是本地几家联办单位需要征求意见。

开心女孩林心怡 发表于 2011-06-05 11:19

哇,好强悍

张鹤鸣 发表于 2011-06-05 13:48

哇,好强悍
开心女孩林心怡 发表于 2011-6-5 11:19

说谁呢,小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