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变今探新路 顾建华
通古变今探新路——参加杨明火作品研讨会有感
顾建华
参加今天的杨明火作品研讨会,很受教益。我有三点感想:
一、作家作品研讨会是推动寓言文学、儿童文学创作和评论的好举措。
杨明火先生是位在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长篇小说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就的多才多艺的老作家。今天我们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和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在这里共同举办了杨明火作品研讨会,我国的一些著名的寓言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和两个研究会在京的主要领导都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讲话。这些讲话深入地、中肯地分析了明火先生的创作特色,肯定成绩,提出建议,其中包含着关于寓言文学和儿童文学许多共性问题的精辟的意见。我们要感谢明火先生以半个世纪的创作追求为寓言文学和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也要感谢各位与会者以明火先生的作品为典型,剖析了寓言文学和儿童文学的现状与方向。今天的研讨会让我们从明火先生的成就中学到不少可贵的创作精神和方法,明火先生也会在大家的发言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有作家本人出席的作品研讨会,是作家和同道之间、作家和评论者之间最好的面对面的交流,特别是今天的研讨会来了好几位前辈作家和权威评论家,这样的交流不仅使被研讨者受益,所有与会者也受益,而且对寓言文学界、儿童文学界都会发生很好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宣传和推广。
今年我们寓言文学研究会和有关方面合作,已经先后举办了邝金鼻、张鹤鸣和杨明火三位作家的作品研讨会。这三次研讨会都开得很成功,时间都不长,但成效都不小。我们希望以后能够继续举行这样的研讨会,这将改变寓言文学、儿童文学长期以来评论和理论滞后于创作的现象,让评论和理论为创作的繁荣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热爱儿童,痴情不变,是明火先生创作的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明火先生已经在文学园地上辛勤耕耘了五十年,他孜孜不倦地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就是他始终不变的热爱儿童、热爱写作的痴情。无论在青春年少时,还是步入老年后,无论在三尺讲台上还是调到机关工作,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陷入逆境,无论壮健还是缠病,无论清贫还是富裕……,明火先生一直心系儿童,不图名利,为他们笔耕不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童真,童趣,儿童般的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因为他有一颗未被世俗玷污的纯真的童心。他的童心、童真、童趣,他的儿童般的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得他的作品获得儿童的爱,成为儿童们的良师益友。他有一首题为《“比”气成“北”的故事》的童诗:“自己跟自己生气/‘比’气成‘北’字/半个脸朝东/半个脸朝西/照照镜子——唉/自己不认得自己。”一位小朋友看了很亲切,引起联想,也仿照写了一首《“人”变成了“入”》:“‘人’照镜子/觉得很满意/仔细一瞧/咦/不对劲/怎么镜子中的‘人’/变成了‘入’?”他还有一首《放风筝》的诗:“一根长线/伸向天边/钓呀,钓呀/钓住白云一片/白云一片,系一根长线/钓呀,钓呀/钓住欢乐的童年。”这又引发了另一位小朋友的灵感,也提笔写了首《风筝》:“天空中/翱翔着美丽的风筝/草地上/奔跑着快乐的孩子//风筝自由地飞翔着/孩子们幸福地奔跑着//牵住了风筝/也就牵住了春天/牵住了快乐的童年。”小朋友的仿作,虽显得稚嫩,但抒发了活泼幽默的情趣,在摹仿中有创造,那是明火先生的诗歌深受孩子们欢迎的最好的证明;明火先生的诗歌滋润了孩子们心田,开发了孩子们的智慧,燃起了孩子们的诗情,引导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用讳言,精神生活方面却出现了必须警觉的问题。一些作家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耐不住潜心创作的寂寞,变得浮躁和功利,追求虚名和金钱,甚至为了赚钱杜撰胡编,贩黄贩黑,毒害青少年的心灵。寓言文学、儿童文学,从来是文学园地的小花,更不会受到追名逐利者的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回顾明火先生的创作道路,感受他为儿童创作的终生不渝的激情,更让人钦佩和崇敬。明火先生在今天的研讨会上把大家的发言当作鼓励,用诗一样的语言总结说:“杨明火,加油啊!”表示要继续为儿童写作。寓言文学、儿童文学,需要更多的像明火先生那样的痴情者、耕耘者,文学园地里的这些小花将会因此而开得更加繁盛、灿烂、鲜艳!
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寓言文学、儿童文学的生命所系。
今天的研讨会给我最深刻的感想是,寓言文学、儿童文学要有生命力,要获得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诚如会上有的评论家所说,明火先生的作品“不按常规出牌”,读来别有趣味。明火先生自己也说:“寓言创作如不与时俱进,就会脱离广大读者。”我觉得,他的确是位勇于探索的作家,他的创作,没有条条框框,清规戒律,从不因循守旧,喜欢独辟蹊径。读他的长篇小说《特派员的儿子》,可以感受到其他长篇里很少有的浓浓的诗意;读他的儿童诗集《跌不碎的歌》,可以在抒情中见到童话的身影;读他的十四行诗集《长颈鹿的故事》,可以发现其中的“变体”,在保留十四行诗体的本质特征的同时有意突破一些格律上的束缚,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小读者的欣赏习惯;读他的童话集《小马找撇》和寓言集《满月梦》,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他的很多童话像是寓言,很多寓言又像是童话,而它们又和传统意义上的寓言、童话不太一样,故事曲折,语言优美,“具有小说的厚实,诗歌的秀美,童话的奇趣,深刻的寓意和哲理”,打破了文体的界限,大大拓展了童话和寓言的生命的空间。明火先生在寓言文学、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刻意创新,不但为自己的作品赢得了读者,赢得了声誉,也为寓言文学、儿童文学的发展史增添了新的一页。这是他的创作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在继承中创新,是文学发展的规律。刘勰的《文心雕龙》的《通变》篇,是专讲这个问题的。所谓“通”,指贯通,即继承;所谓“变”,指变革,即创新。通古变今,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出新路。研讨会上有的评论家指出,明火先生的创作显示了承上启下的特点。确实,他的成就离不开他对古代中外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借鉴,同时他又敢于和善于打破“老框框、旧格局”,在消化、融汇传统的形式、手法中探索新形式、新手法,来表现新时代、新生活、新人物、新观念。现在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我们应该向明火先生学习,通古变今探新路;只有这样,寓言文学、儿童文学才能获得新的繁荣和发展,才能与世共存。
“今年我们寓言文学研究会和有关方面合作,已经先后举办了邝金鼻、张鹤鸣和杨明火三位作家的作品研讨会。”
这样的研讨会越多越好!
这样的研讨会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