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真正的儿童文学经典 樊发稼
呼唤真正的儿童文学经典(摘自作者最近在一次儿童文学会议上的讲话)
樊发稼
我想简述一点看法。我不想说一些类似常识性的基本道理,因为在座都是文学行中人、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和评论家,对你们讲这些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对大家的不尊重。
我久结于心的一个思绪是,在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如何集聚我们的心气与智慧,努力创造出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相匹配的真正的儿童文学经典。我不想解释经典。我只想说:儿童文学经典应该是不朽的、能够在辽远的历史长河中永远熠熠发光的原创文本,可以传之世世代代的高超语言艺术。我们要牢牢树立“创造经典”的雄心壮志。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比外国人笨吗?一点也不!安徒生(丹麦·《海的女儿》作者)、马克·土温(美·《汤姆·索耶历险记》作者)、怀特(《夏洛的网》作者)、刘易斯·卡洛尔(英·《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法·《小王子》作者)、詹姆士·巴利(英·《彼得·潘》作者)、笛福(英·《鲁滨孙漂流记》作者)、卡尔洛·科洛狄(意·《木偶奇遇记》作者)、罗大里(意·《假话国历险记》《洋葱头历险记》作者)、卡尔维诺(意·《意大利童话》作者)、亚米契斯(意·《爱的教育》作者)、拉斯别和毕尔格(德·《吹牛大王历险记》作者)、比安基和伊林(俄苏·《森林报》和《十万个为什么》作者)、林格伦(瑞典·《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作者)以及伊索、莱辛、拉封丹、克雷洛夫(希腊、德、法、俄寓言作家)等等这些卓具世界影响的文学巨擘、经典儿童文学作家,我们完全应该有、可以有、必须有!
我们现在有不少作品被廉价地披上“经典”的光环。不是吗?——环顾当下国中,被冠以“经典”之名的儿童文学作品太多了!(这,看一看近年源源出版的许多“经典系列”、“经典书系”便知)。“经典”的涵义被悄悄篡改了、消解了、异化了,成了“好的”和“比较好的”的同义词。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都可称之为“优秀”,但“优秀”不是“经典”,经典是杰作,是伟大的,它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最高智慧创造;文学经典是文学天才的产物,远非人人都能创作,但经典也决非不可企及。天才作家的智慧发挥到极致,同时具备了自由发挥艺术个性的最佳条件和“气场”,便可以创造出来。这需要作家全生命投入,对世界、对时代和生活、对所写对象,要有精细、精准的把握;当然,也不可或缺作家自身的不凡艺术素养,包括“技巧”。
不要满足于自己作品“获奖”乃至“频频获奖”。作品获奖当然是一种标志,但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标志”仅有相对性的意义,这种“标志”有时甚至是可疑的(种种原因使然,这里不赘)。以故,倘若一个作家获得某个奖项乃至大奖,便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艺术水准已经达到什么什么高度,便不思进取,或者凭“驾轻就熟”的技艺,不断复制自己,那就是葬送了自己的艺术前途。——不客气地说,这是十分愚蠢的“自戕”。
也不要满足于自己作品能够轻而易举地发表和出版,不要满足于自己的书有多么大的销量。要扪心想想,你的作品到底有多少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能不能在我们的文学宝库里增添点什么。
那些沾染了太多市场商业习气的媒体炒作和不负责任的批评家的胡乱吹捧,实质上足以构成对作家的陷害!
要时时刻刻保持一种状态:对于时代和读者的高度负责,即永远怀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光有一颗善心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的呕心沥血、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要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经常“充电”,刻苦实践,不懈攀登,奋斗到底,直至生命终结!作为儿童文学作家,面对广大入世未久的、认知能力尚低、“可塑性”极大的少儿读者,别忘了你负有意义至为重大的正确引导、开启心智、教育的责任。倘若你的作品仅仅逗孩子哈哈一乐便被弃之一边,你就要警觉了。因为你扮演的不是“滑稽演员”的角色,你应是语言艺术家,应是“灵魂工程师”!
作品数量再多,畅销书再多,在清醒的智者看来,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真正繁荣。余致力儿童文学,凡半世纪,深知欲达到以儿童文学强国姿态雄起于世界东方,尚任重而道远。
我们必须发出振聋发聩的新世纪强音——
创造真正的儿童文学杰作!呼唤真正的儿童文学经典!
我们极为敬重的许多先贤、前辈陆续离世了。
但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们衷心寄希望于包括在座诸君在内的中国年轻儿童文学人!
2011年4月3日于北京
你说:我们必须发出振聋发聩的新世纪强音——你的发言也是这个浮躁时代发出的振聋发聩之声!前不久在说到寓言时,我说:“现在,一些出版物动不动就加‘经典’二字,其实,经典不是人为可以树立,也不是人为可以打倒的,其本身的生命力可以穿透时空。伊索寓言和中国的先秦寓言的经典地位已被历史和时间所证明,而现当代寓言的生命力到底怎样,恐怕也只有时间才是唯一的评判权威。”我将你发给我看的,自作主张转发到本会论坛去了,请阅。
:handshake
樊老师所言极是.
那些沾染了太多市场商业习气的媒体炒作和不负责任的批评家的胡乱吹捧,实质上足以构成对作家的陷害!---遗憾的是一些人,自甘被害,甚至千方百计的自戕!
5#蝉亦戈
拙见进入武林法眼并获得认同,幸甚。——发稼
拙见进入武林法眼并获得认同,幸甚。——发稼
武林:贵博展示一张获童谣一等奖的荣誉证书,台头直书“安武林”三字,竟未冠“先生”、“同志”之类敬称,显得有点不伦。汗!还盖着好几个大印呢。填写人之素质有待提升啊。嘿嘿。
发帖不会修改,555555……
发帖不会修改__哈,你又忘了吧,点帖下面的“编辑”二字,就可改了。
安武林: 勇气和胸襟是樊老的可贵的品质,这样的批评家的品质,在这个时代是太稀罕了 (18分钟前)
发帖不会修改__哈,你又忘了吧,点帖下面的“编辑”二字,就可改了。
蝉亦戈 发表于 2011-4-5 06:14 ↶
樊老改得快:victory: 蝉爷这个网师真不错:victory: :lol ;P
谭旭东: 关键是很多所谓权威太不自爱了! (23分钟前)
蝉亦戈:常见一些平庸之作出版方的推介竟是“中国第一”、“世界少见”,作者当成宝贝到处自吹,全不知世上还有羞耻二字!
//@安武林:是啊,是啊,太对了
批评家的率真已成我们时代的稀缺品。我在春撒一地油菜花的江南向樊老致意!
叶澍兄:您好!看了您整理的发稼兄的发言,很受鼓舞.他说到了现今儿童文学的真实状况.说实在,我对某些媒体在评论文章不太看,总觉得是在相互吹捧.对于那种金牌作家评选等等,不知这些金牌的作品怎样?有的不外乎写些自己青春萌动的记录罢了,根本不是儿童文学.我去您的博客和寓言网看了发稼的发言文章,但没法转载,只好复制下来.不知可否在我的博客转载?请回复.野军
野军兄:你只管转好了,发稼兄一针见血,让有些人听听大有裨益。说明一下,此文我只是转发,不是我整理的。:handshake
只要大家不懈努力,寓言总会越写越好的!
向樊老致敬!
唯斌:祝你江南快乐!你是忙于商务活动吧?我明天也要飞到江南来了,只是江南太大,见不到你的,555……
受益了!:handshake:handshake
野军兄:你只管转好了,发稼兄一针见血,让有些人听听大有裨益。说明一下,此文我只是转发,不是我整理的。:handshake
蝉亦戈 发表于 2011-4-5 08:36 ↶
那首你最爱的歌谣2011-04-05
樊老总是那么富有激情,喜欢他老人家耿直的个性。
野军回复:2011-04-05
中国的儿童文学就是靠像他那样耿直的评论家撑着.
新浪网友2011-04-05
谢谢野军兄厚爱!谢谢那首你最爱的歌谣!
樊发稼
李俄轩2011-04-05
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儿歌童诗”由“李俄轩”加为精华博文!
董志宏2011-04-05
(1)天才作家的智慧发挥到极致,同时具备了自由发挥艺术个性的最佳条件和“气场”,便可以创造出来。这需要作家全生命投入,对世界、对时代和生活、对所写对象,要有精细、精准的把握;当然,也不可或缺作家自身的不凡艺术素养,包括“技巧”。
(2)要扪心想想,你的作品到底有多少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能不能在我们的文学宝库里增添点什么。
(3)光有一颗善心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的呕心沥血、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要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经常“充电”,刻苦实践,不懈攀登,奋斗到底,直至生命终结!
----------------认真学习、揣摩!
梁也2011-04-05
发人深省!
但是,一个客观的现实是,儿童文学经典是呼唤不出来的,因为一切经典的作品,只能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由某个特定的作家创作出来的,等到它果真一出来,人们便都神服了,但它没出来之前,再怎么呼唤也是没用的。
中国人不缺智慧,过去不缺,现在和将来也不缺,且中国有这么庞大的作家写手群体,从理论上讲,只要我们写作的环境足够宽松,只要作家群体的责任感普遍提高了,只要作家群体的视野普遍的开阔了,只要作家群体普遍地更重视人类共性的精神世界了,中国人应该可以创作出放诸全世界都堪称一流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这一点,就像那个闻名世界的什么什么奖差不多,让我们期待着吧。
新浪网友2011-04-05
十分值得重视的重要观点!支持发稼老师的发言。我从1982年参与办国内首家儿童文学报《摇篮》至今,从来认为儿童文学界太需要真正脚踏实地的作家素养了。我们会把这些观点传达好的。至少是在上海的童谣文化工作者这里。再次谢谢野军老师这个窗口!(张厚德)
祝我一路平安吧!
——发04.05
----发哥,上面这么多人都祝你平安,岁岁平安,月月平安,天天平安!;P:handshake
谢谢诸位!我们永远在一起!
發稼的讲话很好。很“经典”!不是调侃,是心里话。 广孝:handshake
樊老的讲话振聋发聩,一针见血,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界、对于当下中国整个文学艺术界来说,都无疑是切中要害的清醒剂。
樊老谈得好!
樊老师的话的确是真言,发人深省。这使我想起时下的评比名教师、名校长。我不清楚当年叶圣陶、陶行知他们有没有评上过名校长,时下有些人评上名校长,没多时便没当校长了,看来评出来的不一定名副其实,还得由别人来认可。儿童文学也是如此,获奖也好,经典也罢,经得起历史检验才是真。
“经典”不经典,“大奖”处处现。做“我”该做事,自有后人鉴!:)
说得好!振聋发聩啊!!-----伍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