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华:《难忘的才旦卓玛》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11-3-8 13:58 编辑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将树华《四十年前青藏行》中的一节:《难忘的才旦卓玛》单发出来,向所有女同胞祝贺节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iGNTLab6M4/
难忘的才旦卓玛
才旦卓玛是我国著名的歌唱家。六十年代初,她从上海音乐学院一毕业,便以她那高亢优美、具有典型藏族特色的歌喉,歌唱翻身农奴的幸福生活,例如“翻身农奴把歌唱”“南飞的大雁”“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等歌曲经她首唱后,传遍大江南北,至今仍在人们心中荡漾……
我第一次见到才旦卓玛是1963年夏季,当时我读高中,每星期四参加市学生课余艺术团活动,才旦卓玛是被艺术团请来为我们学生作声乐讲座,并和我们座谈。我认识她,但她肯定不知道我。
我到拉萨后不久,偶尔的机会听说才旦卓玛回藏后在西藏歌舞团工作,她和歌舞团绝大多数人一样是参加“大联指”一派的,目前正在赶排一台“庆祝平叛胜利十周年”的节目,工作很忙……我带着强烈的想见她的愿望,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情,去到位于市中心的“西藏歌舞团”所在地,谁知才旦卓玛居然放下工作到大门口把我迎了上去。经过简单叙述,她回想起了在上海为我们学生艺术团讲课的那件事,异常高兴地和我交起了朋友,并把我介绍给她的歌舞团同事们。我们一会儿用普通话,一会儿又用夹生的上海话交流着:“侬好阀,我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不用半天,我们就象久逢知已似地很熟了。说来还有更巧的,西藏歌舞团中还有一位上海音乐学院分来西藏的男高音,就是写那首“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的歌唱家常留柱同志,在才旦卓玛介绍下,我们更觉亲热异常,一下子变成了老朋友。在之后的相当长时间,我几乎每隔一两天就要去歌舞团一次,看他们排练,与他们交谈,到他们家作客,渐渐地认识了歌舞团几乎所有的藏、汉族演员。他们个个都热情好客,个个都真诚友好地接待我,使我在拉萨有了一个家的感觉。当然,在歌舞团,我去的最多的还是才旦卓玛和常留柱两人的住地。我们闲聊的内容非常广泛,加上我是业余的歌唱爱好者,还能经常从他们那儿学习声乐,学习民歌的创作,受益匪浅。“为什么才旦卓玛的歌那样动人好听,那样受人们喜爱?”这是我不止一次地向他们请教的问题。他们讲了很多故事,举了很多事例,结果答案只有一个:“才旦卓玛的歌曲,特别是最有影响的那些歌曲,几乎全部是由汉藏音乐工作者长期在广阔的西藏牧区、民间从千万首老百姓的民歌中挑选出来,又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提练而成的,再配上才旦卓玛一副天生的无与伦比的藏族特色的歌喉,怎么能不成为一首首精品呢?”
才旦卓玛是位谦虚热情、平易近人的人。她尽管已成为了全国著名的艺术家、歌唱家,但从不摆架子,从不盛气凌人。她一次次地邀我到排演场地观看他们排练,反反复复询问我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甚至于后来她还邀请我参加他们的一个节目,作为汉族角色演出了几出各族人民热爱毛主席的歌舞。这是我头一次作为业余演员参加到省一级的歌舞团排练,并在西藏高原参加正式演出的难忘经历!
才旦卓玛一惯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已。我记得大概是67年初,藏历年前后,常留柱同志与另一位驻藏部队的女军医郑XX在西藏歌舞团举行婚礼。当天热闹非凡,小小的西藏歌舞团挤得水泄不通。有藏族的、汉族的各界朋友,还有地方的、军队的双方好友,我也应邀出席了。这对汉族青年的婚礼夹带了浓浓的藏胞礼节……献哈达,喝酥油茶,跳藏舞,唱民歌,祝贺词,这一切我都已经尝试过了,不在话下。最吃不消的是每位来宾一上来必须喝三杯青稞酒,这我可实在受不了。青稞酒很象内地的米酒,喝起来很好喝,甜滋滋的,但后劲实在大。我本人从不喝酒,而且一喝就会酒精过敏。那天,在众多藏族同胞“胁迫”下,我已经喝足了酥油茶,却又递上来三大杯青稞酒。喝了头一杯我就已感到头晕,全身火辣辣的,“不行,不行!藏族婚礼必须喝三杯!”许多藏族同志又灌了我一杯,天啊!这两杯就有半斤了,我这辈子从没这样喝酒。只感到头晕得想吐。“哎呀,你们怎么这样搞的,他快吃不消啦-…”这时,才旦卓玛正好走了进来:“来!我替他喝这一杯!”她举起酒杯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了那一杯。人们发现,这时的我已经瘫痪了,脸色发白,全身发冷……“快扶下去,快扶下去!!”有人嚷道。新郎、新娘的洞房是不能去的,今晚还要闹新房呢,到哪里去呢?“到我的房间去吧,才旦卓玛伸手掏出了钥匙,她的房间离新房不远,几位朋友又抱又扛地把我弄到了才旦卓玛的房间,躺在了才旦卓玛的床上。
深夜了,新婚仪式隆重结束,人们纷纷离去,才旦卓玛和同志们回来一看,我已又吐又呕,象死猪一样,不能动弹。有人问我,“怎样啦?好些了吗?……我们送你走吧……”“不行,不行,就在这里好了,就这里好……”我有气无力地回答道。
第二天,我睡了整整一天,排练和演出都没去。等到了第三天,我才从几位藏族演员和常留柱口中得知:“你知道吗,你闯了大祸,才旦卓玛当天为了让你休息好,她就到别的朋友那儿找地方休息了,第二天晚上的演出是很重要的,军区首长和自治区首长几乎全都出席了。才旦卓玛由于没休息好又过度疲劳,居然破天荒地地在唱歌时走了调,唱破了音,这是她艺术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好多藏族同志事后讲到这件事,全都说就是为了你,都是被你弄的!这么重要的演出让才旦卓玛出了洋相……”我听了极难受,见到才旦卓玛,准备开口道歉,才旦卓玛却不许我说,“不要紧的!不怪你!”她一点也没责怪我的意思,整理好她的房间,照常工作,平平静静地待我,好象从没发生过任何事似的!
才旦卓玛因为我没有唱好歌的事,不知怎地连军区首长也听说了,张国华司令员和任荣政委曾在交谈中笑咪咪地拿来我开玩笑:“哈,你在西藏可是闯了大祸了。”
才旦卓玛是人民音乐家,她出身于翻身农奴之家,源于人民又时时不离开人民。1967年下半年,经我联系,西藏“大联指”组织了“西藏阶级教育展览馆”和西藏歌舞团为首的文艺团到上海演出,并住在我的母校上海外语学院。为了加强上海和西藏的联系和交流,当时我们拼命组织西藏歌舞团到上海的工厂、企业演出,才旦卓玛一到上海首先是回母校上海音乐学院去看望了她的老师,临走前一次又一次拜访了她日夜思念的老师们。她还到工厂、商店、街道巡回演出。我作为联络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优先安排了才旦卓玛他们在上海外语学院演出了几场后,又陪他们到我母亲工作的上海机床厂,陪她到车间在车床旁向正在劳动的工人群众现场献歌。他们还到上海中百一店在营业大厅为营业员和群众表演;她在我家作客时,周围的邻居把我家围得水泄不通,她大大方方地走出房间,在社区的草地上,为附近居民、群众引歌高唱……她时时不忘自己的恩师,时时把人民群众的要求放在心间。不管条件如何,只要群众需要,她从不摆架子,无偿为他们服务。这样一位重情义、平易近人的艺术家、歌唱家,怎能不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呢!
至今我仍记得她在上海向我讲的一件事:“67年国庆,她作为西藏的代表到北京天安门城楼参加观礼。她远远地望着毛主席和周总理朝他们走来,她非常想迎上前去,但又不敢,只知道拼命挥手。还是周总理发现了她,老远走过来,把她带到毛主席身旁。主席看到她,用亲热的口吻问她好,还夸奖她的歌唱得好,希望她有更多更好的歌为藏族翻身农奴服务……”她讲到这里,两眼布满泪花……
岁月不饶人,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2000年我在上海从报上看到才旦卓玛又率西藏歌舞团到上海宝钢进行慰问演出,我急忙驾车火速赶到宝钢宾馆找到了才旦卓玛,同时又见到了当年在歌舞团认识的好多藏族朋友。大家都已到了中老年了,我所认识的不少藏族同志现在都已成了国家一级二级著名演员和导师了。随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大群二十来岁、年轻活泼的藏族青年男女。我和才旦卓玛笑谈了当时的一些情节,往事的记忆历历在目……
才旦卓玛比当年老了许多,也胖了许多,但说起话来,仍是那样热情。她与我谈的最多的是她的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问题。她不断地回顾着过去,“党和人民能把我培养到今天,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西藏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它的艺术宝库是巨大无比的,一定要培养出一流的接班人。”她还说:“我才旦卓玛不是属于我自己的,是属于祖国,属于西藏,属于人民的。我不是为自己培养接班人,是为西藏,为艺术培养……”她富有深情地坦率地对我说:“你知道,我是凭工资生活的,很多演出是从不收取报酬的。这么多年来,我所有的积蓄也不多。但我准备全都拿了出来搞一个才旦卓玛声乐基金,虽然还差一些,我要多赚点钱为西藏培养出一些有造诣、有水平的青年,为国家做点实事……”她的计划想了好多年,但还有不少困难。在西藏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到处都在发展,到处都缺少资金……
她要赶去演出,我说我开自己的车送她一程,她拒绝了。她说她喜欢和同志们一齐坐大巴,一起来一起去,实实在在的。她还说了一句最难忘的话就是,她不需要我特别照顾她。如能有什么帮助,最需要的就是协助她培养出接班人。我开着车随着才旦卓玛他们的大巴,心想:多么可敬的藏族艺术家啊!满脑子就是西藏、艺术、接班人!
——摘自王树华《四十年前青藏行》第十三节 http://groups.tianya.cn/tribe/showArticle.jsp?groupId=27847&articleId=9552f47aa3631632ae033947d9dac043
祝论坛内所有女筒籽三八妇女节快乐!
有论坛内好筒籽们的祝福,我们很快乐!
有论坛内好筒籽们的祝福,我们很快乐!
贺维芳 发表于 2011-3-8 11:35 ↶
呀!我也想这样说!我举单手了。
3.8,好快乐,田力也快乐! 播放: 6,359| 顶/踩: 71/0 | 评论: 4| 收藏: 21 | 引用: 0 视频: 才旦卓玛 吴雁泽领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播放: 6,359| 顶/踩: 71/0 | 评论: 4| 收藏: 21 | 引用: 0 视频: 才旦卓玛 吴雁泽领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
蝉亦戈 发表于 2011-3-8 13:23 ↶
重温经典老歌,有特别温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