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老师的据点改名了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一位郭姓籍贯襄樊的朋友闻得此事之后加额大喜:“某乃襄阳郭氏,也许能和当年郭靖大侠连上宗。”(注:在金庸的武侠著作中,郭靖曾在襄阳抗击蒙古铁骑),这当然是笑言,但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襄樊改名,到底为何?
尽管历经多年的名称演变,襄樊的确是古代的襄阳。再加以“恢复旧名,弘扬文化”的大旗,襄樊改名受到了上下一致的欢迎与肯定。襄阳的吸引力远比襄樊强得多,现在就可以想见未来各地游人将会聚集于此的场面。——联想到数日前文化部下文指出“故里”之争实为文化遗产保护庸俗化故此下文件叫停一事,我们确应肯定襄樊的行为。
但是,如果改名完毕之后就能踏上发展坦途,那只能是误入“歧途”。改名只是一个手段,改名对旅游好、对文化好,对经济好、对招商好,但这只能说是“期望”,也仅仅是一种可能性。
改名的行为,别的城市也曾实行过。比如,湖南的大庸市改名为张家界市,叫响了风光无限旅游业,云南的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蒸腾了意蕴悠长的普洱茶香。这些都是改名的成功之例子。
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襄樊的改名,只是让该市获得了迎来新发展的契机。如果改名之后,能够充分利用历史名城的效应,借旅游的发展,推进经济、文化、交通、环境、服务等行业发展,那么改名之后的襄樊,可以再现襄阳的历史光芒。
襄阳的名气大啊!
祝贺一下。大喜啊
我觉得有点折腾
我觉得有点折腾
晓舟 发表于 2010-12-6 14:12 ↶
同意这个观点!
湖北原来的省辖市沙市,九十年代和荆州地区合并了,叫“荆沙”市;后来省里觉得“荆沙市”没有文化底蕴,就又改成荆州市了。但结果,其影响却并没因此而超过原来的沙市和荆州。
所有带地名(当地,即襄樊名)的单位,包括机关、学校、工厂企业、银行乃至商店的牌匾、信封信笺……都得改啊!
我是不赞成随便改名的!
这一改名,劳民伤财!
所有带地名(当地,即襄樊名)的单位,包括机关、学校、工厂企业、银行乃至商店的牌匾、信封信笺……都得改啊!
我是不赞成随便改名的!
樊发稼 发表于 2010-12-9 04:44 ↶
樊老落伍了!;P 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带动产业经济发展:curse:
我的出生地屯溪,原是徽州专区的中心.后来改成黄山市了,这一改徽州成了一座山!文化底蕴荡然无存,争议至今十分的激烈!地方官员自以为高明,改名拉动旅游,岂知一只古董的价值超过千百只时髦的花瓶! :c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