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13 19:30

不愧天 不愧人 不愧心——喜读《黄瑞云寓言》 叶澍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10-11-14 06:02 编辑

附言:十二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有关黄瑞云先生的短文,发表于云贵两地的报纸上。而样报我当即寄给了瑞云兄,自己却无留底了。今年南翔开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时,我问瑞云兄,还能找到否?近收到他寄来的复印件。那时没电子版,看到的朋友不多,现重新打出来,以飨文友。我始终觉得中国当代文学史,特别是“文革”一章中应有黄瑞云不可忽视的地位。前些年湖北文学“屈原奖”将《黄瑞云寓言》评为榜首,位于长篇小说、诗歌等之前,这倒是极有见地的。

           不愧天 不愧人 不愧心                    

                 ——喜读《黄瑞云寓言》

                                        叶澍

    收到墨香扑鼻的《黄瑞云寓言》(第四版),喜悦之情不亚于“有朋自远方来”!瑞云先生集教授、学者、作家于一身,一向是我钦佩的良师益友。

    我敬重瑞云兄,首先在于他的人格。“刚肠嫉恶,轻肆直言”,他的寓言是以生命和热血写成的。在那“革”文化“命”的年代中他显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骨气,以笔为匕首直刺那四只横行霸道的“螃蟹”。他在作品中暗喻:文革猛于虎!责斥江青、姚文元之流为“顽石”,宣称人们将记住他们的暴行,这是何等的胆识!他追求真理,“昂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不由你不敬。我们崇爱鲁迅,而真正身体力行,发扬鲁迅战斗精神的,又有几人?

    我敬重瑞云兄,还在于他的学识。他的作品显示了他学贯今古,知识渊博,因而才能笔下“文若春华,思若涌泉”。读他的寓言,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不行的。可以说他把全身心都用在做学问上,这一点我在读钱钟书先生文章时深有感受,读瑞云兄作品也时有体会。

    我敬重瑞云兄,更在于他的淡泊。自古文人多乞,而他安于清贫,矢志不渝、孜孜不倦地钟爱文学、教育事业。他像一个老农,从不炫耀一生种出了多少粮食,只知埋头耕耘。想到他,我便会想起拙作贝壳寓言《生肖自白》中“羊”的独白:“皮毛再值价,我吃的仍然是草。”然而,正是这种“得而不喜,失而弗忧”的淡泊才造就了“黄瑞云”,才有了《老子本原》、《诗义素原》、《历代抒情小赋选》、《答里·坎曼尔的幽默》、《诗苑英华》、《黄瑞云寓言》等厚厚的一叠。“肯乐贫家即富翁”,他的“富有”是那些“穷得只剩下钱”的人所望尘莫及的。

    瑞云先生的寓言早有定评,勿庸赘述,以我一己之见,在他身上还有几项之“最”:黄瑞云寓言是当代成人寓言中的最佳作品;黄瑞云是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寓言最多的作家;《黄瑞云寓言》是我国当代寓言集中再版次数最多的一部。

    瑞云先生已六十六岁,最近我读他的信时发现,字有些“抖”,这使我深为不安,知无涯,生有涯,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也要懂得休息和健身。言不尽意,在此,我要道一声:“瑞云兄,珍重!”

(原载1998年9月26日《云南政协报·半月谈》、同时期《贵州都市报·副刊》)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10-11-13 20:19

:victory: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1-13 20:36

好文!:victory:非常感谢!:handshake叶老师辛苦了!:victory::handshake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13 20:43

熊爷,我打出自己的东西,你谢什么啊;P

朱黛 发表于 2010-11-13 20:57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10-11-14 18:22 编辑

瑞云先生已六十六岁,最近我读他的信时发现,字有些“抖”,这使我深为不安——

好细腻的情感,让人动容!看得我心里也有些抖。
我现在枕边就放着瑞云老师的寓言集,学习他的文笔他的风格他的精神。

花籽:学瑞云兄,得学他的精神,视角,构思,取材,手法.至于文笔和风格,则要在悟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不知我说对没有:loveliness:蝉

余途 发表于 2010-11-13 21:13

终于有了电子版!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1-13 21:47

熊爷,我打出自己的东西,你谢什么啊;P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13 20:43

我知道您打字慢,很辛苦啊!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13 21:59

:handshake:loveliness: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14 06:23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10-11-14 06:25 编辑

《黄瑞云寓言集》序

在沙漠中行进的骆驼 

来源:黄石日报

□唐开云

   黄瑞云教授用一匹在沙漠中行进的骆驼作为自己的象征,这是他写在骆驼形象上的一段题词:“走过了崎岖的道路,他伫立着,凝望寂静的荒原。他深知前路的艰难,但他决心坚持走下去,向着遥远的目标。”
  “我这一生,就像在一个长长的山洞里行进,我不知道前面还有多么遥远,但是,我的心中始终怀着看见亮光的希望,就是这些希望,让我坚持着走过这几十年人生苦旅。”这是黄瑞云与我闲谈时常说的一段话。
  黄瑞云教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一毕业就以“准右派”身份在农村接受“改造”。后来虽然工作了,仍多次“下放”劳动。他边劳作边进行文学创作,此后创作时间跨度长达五十余年;除留下等身的古典文学研究和老庄哲学研究著作以及诗词、散文作品外,还创作了六百多篇文字精炼、艺术精湛、哲理深邃的寓言,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伊索”。
  黄先生有许多寓言,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他的作品曾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过几十篇,更遍及全国许多报刊;部分作品入选多种语文教材,还有一百多篇被译成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卡拉·若蒂奈莉(Carla Nodinelli)女士研究他的寓言,并著有《中国·黄瑞云寓言》一书,可能是国外研究中国当代寓言作家的第一部专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黄瑞云寓言曾获“中国新时期优秀少儿读物奖”一等奖,两度获得中国寓言研究会“金骆驼奖”创作一等奖,一九九六年还获得湖北省“屈原文学奖”,名列第一。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这本文字精美、思想深刻的寓言集,没有人会想到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经历过多少次的历史劫难才得以保全。反右以后,运动不断,黄先生为了防止这些文字被查抄,先是将这些用粗糙的纸写就的稿件保存箱底。后来担心被搜查出来,于是费尽心机编排了一套密码,把这些文字译成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符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后果更为可怕。于是,他左思右想,决定让他家住湖南乡下的三姐来保管。他三姐家住深山,他把稿件用几层油纸包好,放在三姐家的屋顶的瓦槽里,并嘱托她精心保存。后来写的作品,就陆陆续续补充进去。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大量科研手稿被抄没,这部分寓言稿子却得以幸存。这些美丽的篇章,在黑暗里一搁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重见天日,与广大读者见面。
  读到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字,我们在聆听一位智者的教诲的同时,更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也更感受到黄瑞云先生战胜苦难的顽强精神。
  我与黄瑞云教授是同乡,又是武汉大学同届毕业的校友,一九八九年以后,我们又有过十年同事的情谊。几十年来,我们过从甚密,成为至交。他的每一部作品出版以后,都要赠送我一册,我都愧领了。最近他的寓言集即将翻译出版,这里仅就我之所知对他的寓言作点滴介绍,以表祝贺。
  我相信这本寓言集像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一样,会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10-11-14 08:55

叶老师辛苦了:hug: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14 18:23

瑞云先生已六十六岁,最近我读他的信时发现,字有些“抖”,这使我深为不安——

好细腻的情感,让人动容!看得我心里也有些抖。
我现在枕边就放着瑞云老师的寓言集,学习他的文笔他的风格他的精神。

朱黛 发表于 2010-11-13 20:57


花籽:学瑞云兄,得学他的精神,视角,构思,取材,手法.至于文笔和风格,则要在悟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不知我说对没有:loveliness:

贺维芳 发表于 2010-11-14 19:35

黄瑞云老师的精神令人敬佩。
叶老师对黄老的感情令人感动。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14 21:09

涌泉报师恩

王国军

时下的黄石,若问文学成就谁最高?很多人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黄瑞云。若问黄瑞云最欣赏的助手是谁?绝大多数人可能不知情。

以古典文学研究和寓言、诗文创作饮誉全国的黄瑞云,今年七十有四,是湖北师范学院的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能成为这样一位著作等身者的助手,可不是一般的人,能得到他的赏识就更不简单了。

这个人就是黄石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副教授东方樵。东方樵1978年考入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期间,黄瑞云老师曾给他讲授过两学期的《古代文学》。东方樵为黄瑞云老师的学识和人品所深深折服。

现在,东方樵老师也是桃李满天,成就斐然。撰有教研专著《班门谈艺》、《中外名诗品读》、《经典美文品读》和散文选集《无心的云》、《流年飘雪》、《榴园秋雨》等,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这样一位创作势头正健的散文作家,数年来却心甘情愿放弃创作,乐当自己老师的助手。

黄瑞云老师不会电脑写作,近年的手稿在没有打字员的情况下,一般交东方樵录入。东方樵不仅担当打字员,还承担了黄老师委托的其他校对任务。老师生活上有什么事,他都是主动关心,经常打电话和上门问候。

给老师当助手的最主要工作就是编书。前年夏天,黄瑞云老师对东方樵说,希望他帮助编选一本《中国二十世纪经典寓言》,东方樵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圈内人都知道,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事,编书又往往是出力不讨好的活。当下的中国,大家都非常“经济”,如果费了八肚子劲编成了,而没有出版社愿出,那所有的心血和功夫就白费了。但东方樵觉得既然自己最敬重的老师开了口,怎么好说半个“不”字?

东方樵对寓言素常缺乏研究,自接下老师这个“瓷器活”后,便全副身心投了进去。在三个多月时间里,他研读了四五十本中国寓言选,查阅了数千篇文章,反复揣摩“经典”作品,不少篇目都咀嚼了四五遍。最后,优中选优,选了300多位作家的500多篇寓言。这个40余万字的选本,每一个字都是他亲手敲进电脑。

这三个月,他是怎样度过的?他本股骨头坏死久治不愈,在着手编书的时候,刚过而立之年的长女又不幸患上癌症,在外地一家医院接受化疗,老伴只得赶过去陪护。这下,他不仅生活乱了套,心境也被搅乱了。每天下班后,忧心忡忡地打电话问过女儿的治疗情况,便强迫自己守着一盏长夜孤灯,默默地做着恩师寄予厚望的事情。

那段时间,他天天熬到深夜一二点,经常是键盘敲到视线模糊了,才倒在床上休息。用“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二个成语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由于老伴不在家,他又不方便买菜做饭,更主要的是为了节约时间,大都用方便面充饥。亲戚送来几个南瓜,他就煮南瓜粥。南瓜吃完了,看到先刨下的南瓜皮还没坏,又用南瓜皮熬稀饭。深更半夜,肚子饿了,就啃几片红薯干,或嚼一把生花生。由于长时间坐着看书、打字,加上营养不良,不久,双腿开始浮肿。他一心想着早日完成老师的任务,腿肿了也没有停止工作,后来双腿肿得发亮,一摁一个坑。老伴回家后,看到他这个样子,心疼得直掉眼泪。

他之所以受到黄老师的垂青,不仅是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更在于有严谨的治学风格。黄老师给他出了两道“考题”,一是黄老师自己选编了部分名家作品,二是黄老师推荐了一位湖南湘乡农民“彭老九”的3篇寓言。对于第一个“考题”,他严格根据黄老师制定的编选宗旨和自己的选编原则取舍,删掉了部分黄老师看好的作品。第二个“考题”,这位湖南不知名农民的3篇寓言,全部入选。事后,黄老师对东方樵的删、选非常赞同,他这时候才说出实情:“彭老九”实为自己的化名,作品风格与其此前的作品不一样。

对于东方樵帮助选编的这本寓言选,黄老师认为堪称“最佳选本”,并打算将传世意义的选本《黄瑞云寓言》,请他最后删定。

东方樵老师也是笔者的恩师,我听说了他的事迹后,于9月2日到他团城山石榴园的家里进行了采访。得知凝聚着黄瑞云与东方樵老师无数心血的《中国二十世纪经典寓言》不能出版时,心情非常沉重。就像孕妇十月怀胎,由于种种原因却不能分娩,那种痛楚,对一位准妈妈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东方樵老师是笔者最敬重的老师之一。1988年元旦,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新年,东方老师给我寄了一张贺年片,他在上面写道:做一个有修养的正直的人。近20年了,我时刻牢记在心。他既这样勉励后生,又这样要求自己。

教师节马上要到了,谨以此文献给敬爱的老师。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1df4f9c90690c66c0171343f4612ba1d6020ed08449e3732d475015e3ac51210772d5d13b275fa0131aacb22173441e3de7cb899f4aaaeace7268d8706f671cf1104f8c04e99106729276875a9fa81fedbcfa3284aea4d0c85425c944050ddab6d404&p=8765c015d9c007fc57eac36548&user=baidu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14 21:54

叶澍兄:你发给瑞云兄的邮件我都已转告(有时是他来我这里直接看)。读你十二年前写的文章,感受到你对瑞云兄的深情厚谊,深以为你对其寓言的评介十分精当。我在文学上是外行,前年《黄瑞云寓言集》重新出版,黄兄出于友谊,让我为之作序,我不敢对寓言内容进行评论,只是对黄兄的有关情况作了一些介绍,谈的都很浮浅。而今看来,真是有点贻笑大方了。学友张实(也是黄兄的校友,退休前任黄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石文联主席)前不久写了《用生命铸造锋利的宝剑》一稿,拟在湖北一文学刊物发表,文稿近二万字,对黄兄寓言作了全面、深刻的剖析,不久你会看到的。开云:handshake

朱黛 发表于 2010-11-15 10:14



花籽:学瑞云兄,得学他的精神,视角,构思,取材,手法.至于文笔和风格,则要在悟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不知我说对没有:loveliness: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14 18:23
本帖最后由 朱黛 于 2010-11-15 10:44 编辑


蝉师,您说得很对。但我并不是想刻意去模仿。看不同风格的,用以充实和开拓自己的思路。我自己的风格其实已经定性,我的创作大多来源于对人生的感悟,我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感人的触动人心灵的,都希望用我的作品去展示。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15 20:17

《黄瑞云寓言集》后记   
   
    我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创作寓言,但那个年代没有发表的可能,煞费苦心才把作品保存下来。过了整整二十年。直到一九七八年第一组寓言才在《人民文学》当年六期刊发出来。之后三十年间,在各种文艺刊物或报纸副刊上发表的作品大约六百多篇,先后编辑出版了七种集子。现在编辑的这本书是我的寓言的第八个版本。这是一个选集,收录作品三百四十七篇,也可以理解为迄今为止我的寓言的全集,因为原来没有保存或现在删落的作品,没有再保存的必要;选本而谓之全集,不全之谓全也。
    这次整理出版时,我对作品中个别词句作了修订,因此这个集子也是我的寓言的定本。今后,如蒙各种教材、选本、译本、选录或翻译,文字请以这个本子为准。
    借此机会,有两个问题我要在此说明:第一,我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在各种报刊或者网上落到了他人的名下。也有一些作品经过改头换面变成了别人的作品。不断有朋友把这些情况告诉我,但我没有精力去追究或理论。我在《黄瑞云寓言》第三版后记中曾委婉地告诉读者:“如果您发现了上述情况,请求您不要把源和流颠倒过来这就行了。”现在我郑重申明:收入本书的作品,都是本人的创作,希望别人不要窃取或侵犯。第二,有些教材或选本,选录我的寓言,往往作了修改,有的甚至改得文词不通。还有些刊物转载时,将作品加以删削,而且往往把关键的词句删掉。恳请未来的朋友,如蒙选用或转载我的寓言,不要伤残它们的肢体。
    唐开云学长和我同乡同学同事,以洗炼的文笔为本书作序,不仅使拙著为之生色,更是我们几十年间的情谊最好的纪念。蒙林待秋先生关切,使本书得以出版。黄石摄影家张建新先生为我拍摄精采的照片。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瑞云
    二○○八年六月三十日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16 10:55

《黄瑞云寓言精选点评》前言   

    中国古代自先秦以至汉代,寓言文学十分发达,其题材之广博,思想之深微,艺术之精湛,较之伊索寓言有过之而无不及。汉魏以后仍代有作者,亦代有佳作。只是古代中国寓言分散在各种典籍中,没有一个"伊索"把它集中。随着西方伊索、拉·封丹等传入中国,人们惊讶地发现,东西方相距那样遥远,寓言的艺术形式却如此相似,因而引发对中国古代寓言的研究和整理,新的寓言作者也应运而生,一些大作家也涉笔寓言,到冯雪峰乃以寓言著称,成为一代名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寓言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湛卢(王文琛)、金江等都卓有成就。遗憾的是,自一九五七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二十多年间,由于大家所知道的原因,寓言作家基本上都停笔了,也许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黄瑞云先生。黄瑞云那时的处境也并不美妙,但恰恰是在这二十多年艰难的岁月里奠定他后来成为寓言大师的基础。
    黄瑞云,湖南湘乡人,一九三二年生。湘乡是人文荟萃之地,近一百多年间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但黄瑞云的家乡靠近安化,其出生地现属娄底市,当时是相当落后的。黄瑞云出身佃农家庭,他的父亲先后当过四个东家的佃户,苦于自己没有文化,决心送一个儿子读书。黄瑞云小时候读的是私塾式的学校。后来,日本侵略军侵入湖南,长沙、湘潭等城市相继沦陷。长沙的一些著名学校迁到安化蓝田桥头河等地办学,这给穷困的山区农民子弟提供了上学的机会,黄瑞云也因此断断续续地上了几年新学。抗战胜利,学校迁回长沙,黄瑞云无法到长沙去上学,只好又去读古书,并终于成了农民。还按农村的习惯,少年时代就"成了亲"。
    一九四九年湘乡解放,黄瑞云在父亲的引导下参加了农村工作,还兼教过小学。但他仍想向外发展,一九五二年继续上学。一九五四年七月毕业于宁乡第一中学,考取了武汉大学中文系,成为家乡第一名大学生,而且一进校就担任班长。由于他当时已有家小,家庭无法给他提供费用,在校全靠助学金维持,除此别无经济来源,生活是十分艰苦的。但黄瑞云具有山区人的顽强和勤奋,又深受老师同学的器重,因此,那段学习生活是他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岁月。他当时的志愿是留在武汉大学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他在这方面的基础相当厚实,按照常理是不成问题的。
    不料好景不长,一九五七年黄瑞云所在的班成为全国著名的"右派班",他本人也被扣上"中右"的帽子,以至一九五八年毕业时古典文学成绩全班数一的高材生竟没有人要,勉强塞出去也不能工作。自一九五八年毕业到一九七八年的二十年间,是黄瑞云人生路上走过的一段漫长而又险峻的峡谷。二十年间,先后四下农村,直到文革后期,辗转折腾才得以进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为函授教师讲课,当过《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编辑,代表华师参与了武汉大学、华中师院、武汉师院合编《中国古典文学》教材的工作;并在那样的岁月率先主讲中国古典文学,受到广大师生的肯定和赞扬。
    "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党中央拨乱反正,中国走出了长期极左思潮泛滥的困境,许多知识分子也结束了他们坎坷的命运,其中就包括黄瑞云先生。他在华师应该说是站住了脚的,但他现在不得不考虑与他患难相依、生死与共却三十年不得团聚的妻子的命运,不得不考虑劫后余生的子女的前途,不得不放弃华师较为有利的工作环境,于一九八○年春节前夕挈妇将雏投奔黄石,进入湖北师范学院,开始了他的新的征途。
    黄瑞云带着一身的"轻松"进入黄石,二十二年笼罩在他头上的阴云终于散去,使他的心情感到舒畅;但同时也带着一身的"沉重"进入黄石,六十多元的月工资要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还得每月给远在家乡的老母寄生活费,每年支援他的清一色的农民兄弟姊妹和大儿子。但他毕竟可以放开手工作了,到黄石的二十多年间,是黄瑞云人生的一个全新的阶段。就其年龄而言,已是人生的秋季;但就其事业而言,却是他一生的春天。他得到湖北师范学院和黄石市的信任,在院内担任过副院长、学报主编、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要职,在省市政协人大以及文联作协兼过许多社会职务,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就当了十年,任市作协主席达十七年之久。工作如此繁重,可他从没有脱离过教学,长期讲授先秦汉魏六朝古典文学课,还开了许多门选修课。同时,他在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就科研成果而论,他发表了六十多篇论文,独立编著了《老子本原》《庄子本原》《历代抒情小赋选》《历代绝妙词三百首》《诗苑英华》《词苑英华》;另外,所作《文苑英华》《赋苑英华》和《诗义索原》《词义锁链》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材料;还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编辑《历代辞赋总汇》,此书填补了中国古籍整理的一方空白。在文学创作方面,先后出版了《溪流集》《魔镜——答里·坎曼尔的幽默故事》《长梦潇湘夜雨楼诗词集》,还发表了大量散文,而《黄瑞云寓言》连续出了四版,连带新发表的作品,他写的寓言已有六百多篇,就其质量而论,堪称中国当代文学之一绝。
    ……
    黄瑞云发表了六百多篇寓言,本书仅选了一百三十三篇,不到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不能说黄瑞云寓言的精粹之作只有这一百三十三篇,但这一百三十三篇确实是精粹之作。我的点评主要是对作品的写作背景、意图,以及与作者本人有关的情况作一些说明,而不在于评论,更谈不上研究。我采取"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的办法。为了保证内容的准确性,我大量采用了作者的原话;关于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旨意,我可以篇篇向他请教。尽管如此,限于水平,错误仍在所难免。如果这本小书能够对国内外读者了解黄瑞云先生本人和他的寓言有所帮助,我就深感荣幸。
    陈继明
    二○○五年三月三日

孙三周 发表于 2010-11-16 16:51

黄瑞云是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黄瑞云寓言是真正的寓言。我爱黄瑞云,尤爱黄瑞云寓言。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20 06:29

瑞云兄:此文多年前我已读,也转发过,推荐给不少朋友阅看,深深地感动!我再次把它发上了论坛,让一些新文友看看。叶澍
index.html#/thread-4755-1-1.html
杜鹃花依旧开放 黄瑞云
相关搜索: 黄瑞云, 杜鹃花
凡夫、叶澍、发稼、刘岚、天云儿诸兄:

发来拙作《杜鹃花依旧开放》,这是我悼念妻子的散文,自然与寓言无关。但文中有一个情节同寓言沾点关系。妻子去世第二天,在她装殓入棺之时,我把自己的寓言集放在她的胸前。她不识文字,一生无法阅读我的作品,根本不知道我在写些什么;这是我们一生最大的悲哀。我让她抱着我的寓言集,永远安息在故乡的青山上。

黄瑞云

            二○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晓梦 发表于 2010-11-20 20:10

"瑞云先生已六十六岁,最近我读他的信时发现,字有些“抖”,这使我深为不安_____"
令人伤感。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22 17:55

湖北作家网转载:不愧天 不愧人 不愧心——喜读《黄瑞云寓言》

http://www.hbzjw.net.cn/ondetail.jsp?id=201011220852450059

朱丽秋 发表于 2011-11-16 20:19

不愧天 不愧人 不愧心

这三个不愧,惊天地,动人心!!!

朱丽秋 发表于 2012-12-30 16:11

朱丽秋 发表于 2012-12-30 16:13

蹦蹦邮购了黄老的这部寓言文集:victory::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