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三题话“点睛”
本帖最后由 侯建忠 于 2010-11-9 12:44 编辑一文三题话“点睛”
一篇好的文章,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题目,就会使文章有所逊色,而一个好的题目,则会吸引人的眼球,使文章增色不少,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效果。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2010年9月下旬在上海云翔寺举行年会期间,对佛经寓言进行了研讨,认为佛学中的一些古代寓言其净化心灵、提倡爱心、反贪驱邪等內容是有积极作用的。比如,《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內有98个寓言故事,再加上一头一尾,正好百篇,其中《三重楼寓》、《猴投水月》等更是家喻户晓。
年会认为我国现代寓言深含哲理,丰富多彩,发表过的作品多达万篇以上,不少作品的质量并不比《百喻经》差,完全可以从中精选出一部《现代百喻经》,这将是宏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盛事。上海嘉定佛教协会云翔寺对此表示赞赏,双方决定联合编选,现已制订了具体的编辑出版方案,明年九月将隆重推出。
《现代百喻经》将精选出鲁迅、茅盾、张天翼、冯雪峰、严文井、金江、黄瑞云等数十位名家所作的寓言百篇,一文一图,将是一本编印俱佳的精品著作。由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负责编选作品;上海嘉定佛教协会云翔寺负责请佛学名家对每篇寓言作精短点评。该书由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斌、南翔寺住持慧禅法师担任主编;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樊发稼作序;副会长叶澍、王其兴为执行主编。
出版《现代百喻经》的消息发布后,引起很大反响,一些知名的文学报刊纷纷予以报道。中国寓言网论坛作为研究会的官方网站,开辟了《现代百喻经》荐稿专帖,征集会员作品,要求每位会员只能选自己最有代表性且富有禅意的作品发在网上,供行家选用,但最多每人只能选用一篇,条件十分严格。我本人也将自己的两篇作品跟帖到专帖后面。
不久,著名寓言作家、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叶澍老师给我发来电子信件,他没有提我发到论坛的两篇作品,而是把我几年前发在《中国寓言网》上的一篇寓言《两个和尚》附在信后,让我写明纸质媒体发表的时间及报刊名称,并要求我作一些压缩修改。我给叶老师回复后,叶老师很快对这篇作品做了恰当的修改,并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不自信的小和尚》,点出了作者的用意所在,失去自信者是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的,类似小和尚这种做人办事的悲观主义者,他们的言行是不值得人们效仿的。
叶老师是当代寓言文学的前辈和大家,在中国寓言网论坛以热情扶持新人为大家所乐道,在他的提携下,很多年轻寓言作者崭露头角。我本人更是十分荣幸,多次聆听他的当面教诲,部分作品得到他的中肯评点指正,受益多多,启发多多。
《两个和尚》文章质量如何尚且不论,从题目上看,可以说很是平淡,更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何况本次寓言征集就有几篇作品以同样的题目。我的这篇作品除了以《两个和尚》为题发表外,也曾以《小和尚吃糕》为题在报刊发表。后者虽比前者范围有所缩小,内容所指也比较明确,但显然还欠缺些什么,没有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叶老师的许多寓言作品,被收入语文课本及各种寓言选集,除了作品本身的内容,作品的题目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他的《马上“小猴”》、《量布裁衣》、《夜郎自小》等,无不如此。看到叶澍老师改出的题目,我的眼睛不由一亮,《不自信的小和尚》这个题目太合适自己的文章了,可以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如果这篇作品最终能被《现代百喻经》选用,让更多读者心中留下印象,叶老师的“点睛”之笔功不可没。于是有了这则《一文三题话“点睛”》短文。
附:不自信的小和尚
侯建忠
寺庙里住着两个和尚。一天,大和尚买回了黍子的种子,在自己开垦的地里下种.他对小和尚说:“咱们秋后就会吃上自己种的粮食蒸的糕了。”“那不一定!”小和尚嘟囔了一句,大和尚迷惑地看了他一眼。
禾苗长出后,大和尚欣喜地说:“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吃上糕了。”“那不一定!”小和尚又不冷不热地答了一句,大和尚瞪了他一眼。
黍子成熟后,打下金黄的米粒,大和尚感到特别高兴:“这回咱们很快就会吃到糕了。”“那不一定!”小和尚仍不紧不慢地说。大和尚再也没理他,忙着挑捡米中的沙粒。
米粒磨成了面粉,大和尚做饭小和尚生火,一盆黄灿灿的米糕很快端到了桌上。大和尚兴致勃勃地说:“今儿个这糕咱们是吃定了。”谁知小和尚又和往常一样,仍说了一句令人扫兴的话:“那不一定!”
到了嘴边的糕怎能说不一定,大和尚顿时来了气,拿起烧火棍朝小和尚身上打去,小和尚掉头就跑。就在大和尚追打小和尚的时候,一条野狗把糕叼上就跑。小和尚看见了,边跑边说:“我说不一定就是不一定!”
大和尚见小和尚如此不自信,干脆把他赶出庙门,自己重新蒸糕去了。
(作者地址:山西左云县文联 037100)
;P建忠是在以另种形式为咱们的书做前期宣传啊.:handshake给大家通个气,目前还在广为收集备用稿件阶段,很多的朋友都在关心着,把自己认为的优秀作品推荐出来,为保证此书的质量会长,发稼,瑞云,其兴,凡夫,杨啸兄等不断来信提出意见和建议。建忠提到论坛的推荐帖,那是个大家网上交流的窗口,其中公认的佳作是有机会选入本书的。有一条要说明的是我只是编选者之一,牵个头,定稿要在明年评审会后,一些初选稿也还在以各种形式征求意见,所以请原谅我目前无权回复作者推荐稿是否入选。:L可以相信的是在本会同仁的群策群力下,此书是可以较好地编选成功的!:handshake
因受伊索寓言的影响,当代寓言很多都用“某和(与)某”为题,很少注重标题的提炼。我的绝多数作品也是这样,除了一篇“求猫派虎”。
——显然,在这点上,我们应该自觉向叶澍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