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03 10:36

“手机铃声”的背后 樊发稼

“手机铃声”的背后

                              樊发稼

    9月12日晚上,2010年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迎来最终巅峰对决。世界排名第三的英格兰人阿里·卡特迎战本届大师赛最大“黑马”杰米·伯内特。最终,卡特以10比7力擒伯内特,获得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二个排位赛桂冠。我在观看这场赛事的电视实况转播时,发现卡特在比赛中几次终止击球,令我不解和困惑。读了《文汇报》记者赵博写的报道,终于真相大白。原来是国人陋习所致,主要是手机铃声惹的祸。报道说,“激战正酣时,卡特突然停止了击球,站起来,回头张望,……”“仅仅几分钟后,英格兰人再次在击球瞬间起身,收好球杆,走回球台左上角,环顾看台。……让他停下的是手机铃声。几秒后,当卡特拿起球杆,却又被铃声打搅。英格兰人只能无奈地趴在球台上,脑袋埋在两手中。‘事实上,它响了4次,停下来又响了,再停下来又响了。’卡特赛后告诉记者,时断时续的手机铃声让他抓狂,‘那时我在想,天哪!要是有人出来接一下就好了,但总是不停地有手机铃声响起。’他说,对于职业斯诺克球员而言,手机铃声让人‘很绝望’,‘它会影响你的心情,让你没法集中精力击球。’这位新科大师赛冠军坦言,这情况在英国不常见,‘也许中国人比英国人更喜欢手机吧。’他的语气中带着戏谑和无奈。”(报道载9月13日《文汇报》第8版)

     读了这则报道,心里挺不是滋味儿。那位新科大师赛冠军戏谑无奈中带有明显嘲讽的语义,令我为自己同胞中极少数人缺乏公德心而感到羞愧乃至无地自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国力日渐强盛,但容我直言,相当一些人的精神文明实在仍处于低级阶段,更遑论“与国际接轨”。近年我出访过一些国家,每在飞机上、展览馆、旅游景点、纪念场所等公众场合旁若无人地大声笑闹喧哗者,多是我们的黄肤黑发同胞,实在令人汗颜。这些事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让我们堂堂中国人生出大丢脸面的极为尴尬的感觉。“手机铃声”,常常发生在需要绝对安静的地方和场合,这在国内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儿。我参加过一些相当庄严隆重的会议,但开会时整个会场往往会不时发出各种各样的手机铃声,有的音量极大,而且设置的音响非常滑稽怪诞;即使主席台上的领导、嘉宾,也常有躬身接听电话者——有的为了减轻干扰,不惜极为不雅地钻入桌下,引起哄笑,严重干扰会议秩序。这种“毛病”看来也并非今日才有,记得1992年5月初,我主持一个台湾诗人作品研讨会,会议在我们文学研究所会议室召开,那时手机还没有普及。一位知名学者、教授竟然在会议室一角,“喂喂”地打起电话来。我立即终止会议,严令该代表停止通话,不客气地将其请出会议室外……。遗憾的是,近年我参加或主持过不少会议,尽管会前宣布“请一律关机”,但开会时仍有讨人嫌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据传竟然还有大夫在为患者做手术时中断手术接听手机的,这像是不可思议的笑话,但据说还真有其事,岂不令人悲哀和恐怖!

    “手机铃声”的背后,显现出人的精神文明的缺失和道德水准的低下。继续改革开放,狠抓经济建设和GDP,狠抓反腐倡廉,都绝对必要,但上述“手机铃声”这类弊端,看来似乎无关宏旨,但仔细思之,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无关系,甚至密切相关。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手机铃声”事属国人陋习、恶习,决不可放任不管。我们既要“小康”,也许更需要“和谐”。

     ——衷心希望不该响起“手机铃声”的地方和场合,再也听不到那种使人心烦和尴尬的杂音和噪音。

                     2010年9月14日于 北京南方庄寓所   

————————————————————————

余途 发表于 2010-11-03 11:23

手机依赖类似于一种病态,因而把国民病都综合进去了。:funk:
舟总可是希望人们依赖手机,特别是依赖宽正的手机彩信。:lol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03 11:45

为什么啊:(

晓舟 发表于 2010-11-03 11:50

为什么啊:(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3 11:45


新浪读书频道——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张培智 发表于 2010-11-03 18:10

还是个基本素质问题。不知要到什么时候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文明素质?

晓舟 发表于 2010-11-04 08:25

QQ聊天软件和360杀毒软件打起来了,又一次暴露了国人“窝里斗”的劣根性。

柏杨:“中国人的窝里斗,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天下闻名。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任何一个华人社会,至少分成三百六十五派,互相想把对方置于死地。凡是陷害中国人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

贺维芳 发表于 2010-11-07 08:44

乘坐公交车时,时常遇到这样的事:满车的乘客,其中只有两三个人旁若无人地大声聊天——从他们上车开始,一刻也不停嘴。
有时在公共场合看到有人接电话,他(或她)大声地对着手机喊叫几十分钟,让旁边的人替他感到尴尬。
——这都是基本素质问题。

文灿 发表于 2010-11-07 09:45

满瓶不响,半瓶咣当!:)我想起当年刚有BB机的时候,我碰上这么一件事情:有天我去与许昌交界的地方办点事情,在一家小商店排队等用公用电话。前边的一位拨了电话,刚放下,他腰间的BB机就叫唤起来。他看着BB机,走着说着:“有个这真麻烦!”等他走远了,商店老板笑呵呵地说:“这人每天在人多的时候都来这里给自己打个BB机。”有人问:“为啥花这冤枉钱?”老板说:“没BB机眼热,有了BB机没人给他打,自己不给自己打BB机整天不叫唤一声,谁会知道他有现代化的装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