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都市报:温籍著名艺术家黄宗江逝世
温籍著名艺术家黄宗江逝世 享年89周岁(图)2010年10月20日 06:56:13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查看评论手机看新闻字体:大中小
核心提示:著名编剧、演员、影剧评论家、自谓“杂家”的老人黄宗江因呼吸道衰竭于18日在京去世,享年89岁。
左三为黄宗江
杂家”黄宗江人生成绝版
在子女眼里,他是个很“cool”的爸爸,还会给子女编“病假条”;在家乡的亲人心中,他是个说话幽默却暗藏哲理的人,影响着家族中多个孩子;在温州文艺界人士的印象中,他是个关心家乡、热心肠的长辈,70岁高龄了还回温办讲座……
著名编剧、演员、影剧评论家、自谓“杂家”的老人黄宗江因呼吸道衰竭于18日在京去世,享年89岁。
黄宗江何许人也?
黄宗江何许人也?剧作家、演员、影剧评论家,自谓“杂家”。9岁时创作剧本《人之心》,保留着“中国文坛年龄最小剧作者”的纪录。上过南开中学、燕京大学,均未得毕业,却深受两校话剧传统之洗礼。年轻时弃学闯荡上海、重庆,出演了《愁城记》中的何晋芳和《戏剧春秋》里“一赶三”的角色,一鸣惊沪上,再鸣惊渝州。但黄宗江自认为不是天才的演员,最想做的事情还是写戏,做戏剧家。于是有了新中国成立前一举成名的《大团圆》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柳堡的故事》、《海魂》、《农奴》、《秋瑾》等电影名篇。
在子女眼里
一位乐观豁达的爸爸
因为黄宗江喜欢演戏,在他的影响下,黄宗英、黄宗洛等兄妹几人也都走上戏剧影视的道路,兄妹三人都成了国内知名的艺术家。
记者昨天下午联系了黄宗洛的儿子黄海涛,电话里,黄海涛表示,父亲黄宗洛身体不好,目前在北京一家医院住院,黄宗江去世的消息他还瞒着父亲,怕刺激到老人。据了解,黄宗英因为身体原因,在上海一家医院住院,哥哥去世的消息,她目前也不知道。
阮丹青是黄宗江的小女儿(随母姓),因为父亲身体不适,远在香港浸会大学当教授的她经常飞北京陪父亲。在黄宗江临走前,所有的子女都在身边。“很安详,没有痛苦。”在阮丹青眼里,父亲的乐观、豁达一直感染着她。
“用现在的话来形容,那就是‘cool’。”阮丹青说,自己读小学时,因为“文革”期间没有书,父亲会从朋友家里借一大袋的书回来,让她在家看小说,说这个比老师教的有趣多了,不用去上学,还给她的老师编写“病假条”。从不会被“好好学习”四个字压着的阮丹青一步步读到了博士学位,当了一名教授。“父亲常开玩笑说‘好好学习’像是在骂人,他认为学习应该顺其自然。”说起父亲这些点滴,阮丹青原本悲伤的情绪淡了很多,声音中都有丝笑意。
在温州文化人印象中
一位关爱故乡的大家
1986年,瑞安越剧团带着新作《海国公主》去北京演出,张鹤鸣当时是团长兼编剧。到北京后,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邀请黄宗江来看演出。“听说家乡的越剧团来了,他很高兴,快70岁的人了,还是赶来很认真地看完演出。”张鹤鸣说,更让他们意外的是,黄宗江还专门为这部剧写了剧评《异域乡音》,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剧评当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对家乡的艺术事业黄老很支持,他那时候帮忙联系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专门为我们这个作品举办了一个专题研讨会。”时任市文化局副局长的翁焕新当年同去北京,他记得,研讨会上来了很多国内的专家,从理论上对《海国公主》有了重要的肯定和评价。
张鹤鸣说,算起来,自己还是黄宗江的亲戚,他的妻子管黄宗江叫表舅。20多年来,表舅在戏剧创作方面给他很多鼓励。张鹤鸣还记得,自己在2007年、2008年分别举办过两次个人作品研讨会,每次都是办完后把相关的作品、资料寄给黄宗江。“他就会打电话过来,装作很生气地问我,怎么不叫他去。我一听,都以为他真生气了,被他吓住。”张鹤鸣回忆说,黄宗江乐呵呵地告诉他,跟他开玩笑的,就算他真想来,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了。
1990年,黄宗江偕夫人回瑞安讲学,那次,他在温州逗留了一个来星期,并为温州的文艺界人士举办讲座。在这次讲座中,黄宗江鼓励温州的文艺工作者,作品要来自生活,要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有扎实的功力。“他对家乡的文艺事业比较关心,我们后来很多次想请他来参加一些活动,不过他的身体情况不允许了。很遗憾。”我市剧作家张思聪说,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与黄宗江有过一面之缘,当时是在省里举办的一次剧本创作会议上,黄宗江得知张思聪来自温州,很高兴地跟他说了一些鼓励的话。
昨日一早得知黄宗江去世的消息,身在瑞安的黄秉铎整个人都愣了。黄秉铎的爸爸和黄宗江是表兄弟,今年68岁的黄秉铎平时都按瑞安的习惯,管黄宗江叫“伯伯”,上个月,他们一家人刚去北京看望了黄宗江,“当时,他的精神状态看起来很不错,就是人消瘦了。”黄秉铎说,黄宗江给人感觉很亲切,一直以来都很关心家乡的发展情况,经常会要求他寄一些资料过去,电话那头也不忘问问家乡的变化。
“他也来瑞安,比较喜欢住在家里。伯伯说,这样才有家的感觉。”黄秉铎回忆说,以前还收到过黄宗江寄来的电视剧、英语、京剧等录像带,后来发现这些都发霉了,“挺可惜的,现在都没有保留了。”
今年68岁的黄秉桂是位画家,他和表叔黄宗江间还有过一次小小的合作。1962年,黄宗江以瑞安的一名水利工程师为对象,写了一篇报告文学——《新潘伯》。当时,黄秉桂给该文配了一幅人物速写,黄宗江大为赞赏,后来一并刊登在了1963年的《解放日报》上。“当初走美术这条路,家里人没有一个人支持,只有我叔叔他们默默鼓励着我。”黄秉桂说,黄宗江说话幽默却暗藏哲理,对他的影响比较大。
《琵琶记》的作者高明是瑞安人,上世纪80年代初,瑞安人为了纪念这位戏曲家,就自发建立了一座纪念堂,不过在匾额题词一事上犯了难,让一般的书法家题词分量显然不够重。“或许,同为戏剧大师的曹禺能够,但怎么才能联系上呢?”黄秉桂想起来了远在北京的黄宗江,希望他去找曹禺说一下这事。黄宗江是二话不说,立刻去找当时还躺在病床上的曹禺,后来黄秉桂收到了曹禺亲笔书写的题词,“现在纪念馆的匾额上还能看得到。”
2008年,瑞安打算拍一部有关孙诒让的电视剧,苦于剧本不够完善,后来遇上了黄宗江才有了转机。“他跟那个编剧说,孙诒让的一生本身带有文艺色彩,并不像商人一般家世跌宕,不如改成电影更好。”黄秉桂说,后来编剧采纳了黄宗江的建议,不久,一部名为《风雨玉海楼》的电影便出炉了。黄宗江很是喜欢,专门为这部电影写了篇《一代鸿儒值得大书特书——拜读<风雨玉海楼>》,高度评价了这部电影,并发表在《温州日报》上。
为家乡要来 曹禺题字
黄宗江原籍浙江瑞安,虽然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但家乡人一直以他和他的兄弟姐妹为骄傲。
原瑞安市文联主席张鹤鸣先生跟黄宗江一直保持着联系。昨天上午他得知黄宗江去世的消息,十分唏嘘。说起黄宗江,张鹤鸣最大的印象是幽默风趣,喜欢开玩笑,即使年纪大了,也“本性不改”。
张鹤鸣回忆,黄宗江曾在20年前回过一次家乡,这也是他唯一一次回家乡。“那是1990年,应我的邀请,黄宗江偕夫人回故乡瑞安讲学,给瑞安文艺界人土作了题为《当代影视文学的创作及其走向》专题讲座,在这次讲座中,黄宗江鼓励瑞安的电视剧作者,要有思想,有理想。”那次的瑞安之行,黄宗江还给南戏鼻祖高则诚的纪念馆要来了曹禺的题字。
张鹤鸣说,此后虽然黄宗江很想再回家乡看一看,可惜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遂愿。他们只是一直用电话保持着联系,黄宗江会把自己出的新书第一时间寄给张鹤鸣。去年,黄宗江给张鹤鸣寄来一本《我的坦白书:黄宗江自述》,专门题字“寓言深深、美鸣声声,天地人和,既善且新”。本报记者 叶涵
深切悼念黄宗江老师!
传奇人生 华彩长存
温籍著名艺术家黄宗江逝世,享年89周岁
--------------------------------------------------------------------------------
http://www.wzrb.com.cn/ 2010年10月20日 09:07
本报讯 (记者 黄之宏) 他一口京味儿,逢人却不忘说“吾是温州人”;他一生多个角色广为人知,华丽背后却本真地是一个“温州人”。本月18日下午,温籍著名艺术家黄宗江因结肠癌引起肺感染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9周岁,人生落幕后,家乡人仍记起一段乡情佳话。
“戏剧即人生,人生即戏剧。”黄宗江身兼著名编剧、演员、影剧评论家多角,是中国当代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杂家”。黄宗江一生跌宕如戏变化出幕幕精彩,不变的却是对戏剧的痴,此外还有怀乡的情。
同为瑞安人,同在京城,又是同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崇涛深谙黄宗江的家乡情结。他说黄宗江兄弟姐妹几个,各个乐观豁达,对事业、生活、工作充满热忱,认准的事情就无所畏惧地去做。尤其是黄宗江,生在北京、一生漂泊,却将温州视为故土,始终认同自己是温州人,家乡温州是南戏故里。
黄老的家乡情结,与之有交往的老乡都可以证实。他念的不仅是家乡人,而且是家乡的事,尤其是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
1986年瑞安越剧团的张鹤鸣创作的大型现代越剧《海国公主》,这部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改编越剧一举拿下第二届浙江省艺术节18项大奖,并推荐晋京演出。“黄老曾声明不再写评论,但家乡《海国公主》成了例外。他看了戏,还给了很高评价,并出面组织领导专家专门研讨,为后来戏曲进中南海表演推波助澜。”张鹤鸣说。
异域乡音,不仅评戏,更品出黄老在京城聆听乡音的心境。张鹤鸣回忆道,4年之后70高龄的黄宗江携妻来到瑞安。生平第一次踏上家乡土地,除了回乡讲学之外,老人特别完成两件“怀乡”心愿:登仙岩祖坟祭祖是亲缘“怀乡”,到南戏鼻祖高则诚故居和展览馆参观是艺术的“怀乡”。
据悉,黄老的追悼会将于本月28日在北京举行,网友则纷纷在网络微博、贴吧留言发帖,向这位老艺术家致敬。
黄宗江近照
黄老先生,您一路走好
■记者 薛琳核
今年7月,黄秉铎(左二)等人代表江夏文化研究会拜访黄宗江(中)。
他读过大学,当过水兵,做过文化使者;他才华横溢,9岁写剧本,81岁还演戏。他便是瑞籍剧影艺术家黄宗江。10月19日,他因结肠癌引起肺感染而辞世,我市各界悲恸不已。
昨日,市委市政府向八一电影制片厂发出唁电,并送上花圈,表示深切哀悼。唁电说,惊闻瑞籍著名艺术家黄宗江同志不幸逝世,我们感到十分悲痛。黄宗江同志一生挚爱表演艺术,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戏剧作品,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他的不幸辞世,是中国电影界的重大损失,也使家乡人民失去了一位德艺双馨、才华横溢的文化使者。在此,通过你们转达对黄宗江同志的深切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最诚挚的慰问!
市文广局昨日也向黄宗江同志的家属发出唁电。黄老生前好友闻讯沉痛悼念,追忆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艺术人生
因病“谢幕”
“瑞籍著名剧影艺术家黄宗江在北京301医院因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9周岁。”前日上午,国内各大报纸、网络等媒体铺天盖地报道了这则消息。随后,记者也从黄宗江之侄黄秉桂口中得到确认。据介绍,9月初,家人发现黄老特别消瘦,便赶紧带他去医院检查身体,结果发现是结肠癌,决定手术治疗。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术后肺感染引起了并发症,黄老没能挺过来,10月18日下午与世长辞。
生病期间,黄老仍坚持写作。据介绍,刚刚做完手术的第二天,黄老先生就嘱咐家人带来书、本子和笔,坚持要写些东西。当时家里人都劝他好好休息,但他执意要继续工作。“父亲是很乐观的人,但也是个闲不住的人。”大女儿阮丹妮回忆:“刚刚做完手术的父亲十分乐观,笑称自己这次如果病愈了,那就是大难不死,一定要去买彩票,而且一定要趁这段时间写出一个好本子,希望将来能拍成电影。”出乎家人意料的是,18日下午,黄老的病情急剧恶化,与世长辞,而他最后一个剧本也没来得及完成。
去世之时,黄宗江没留下遗嘱,但女儿们说,平时他会说一些奇奇怪怪的遗嘱,比如死后把骨灰倒进马桶冲掉拉倒。“我们不能接受这种遗嘱,家里已经在万安公墓买下一块墓地,父母会合葬一起。”二女儿阮丹娣说,墓地跟曹禺墓相邻,因为妈妈阮若珊去世时曾在遗嘱中要求跟曹禺墓毗邻。
据了解,其家人已经在黄老生前所住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干休所宿舍,设立了临时的小灵堂,供亲友及各界人士前来吊唁。遵从八一电影制片厂领导的安排,黄宗江的遗体告别仪式确定于10月28日早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瑞安追忆:
寓言作家张鹤鸣:连叹突然 唏嘘不已
前日,记者联系上我市著名寓言作家张鹤鸣时,他连叹很突然,十分唏嘘。说起黄宗江,张鹤鸣最大的印象就是和蔼可亲、幽默风趣。
1986年,张鹤鸣创作的大型现代越剧《海国公主》晋京演出,黄老不仅看了戏,给了高度评价,还出面组织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专家进行研讨,为后来戏曲进中南海表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黄老曾言明不再写评论文章,但家乡的《海国公主》例外。他特地为此写了一篇剧评《异域乡音》,发表在《人民日报》。”张鹤鸣如是说。
“那年,黄老回乡,住在旅馆,每天前来拜访的人很多,有找他闲谈的,有找他诉苦的。黄老接连几天都没法休息好,显得十分憔悴。我见状,跟黄老提议,我在他的房间外驻守,让他好好休息。黄老却说,人家有心来看我,你却在门口拦住,这不辜负了人家的盛情了么?”张鹤鸣告诉记者,黄老对待每个人都是如此可亲。
黄老的风趣,记者能从张鹤鸣发表的《不灭的火焰——黄宗江先生七十回乡记》中以及他的点滴回忆中深刻领略。该文中有段如此描述:“尽管他再三吩咐,为节约开支,尽量在亲友家留宿,可毕竟是有相当级别的名人,不应怠慢。为此,先生颇为风趣地说,说起级别,老伴官衔一直比我大哩!”
前几年,张鹤鸣的两本书在北京校对、出版,他一直想抽空看望黄老,却不如人愿。“‘你在瑞安开这么隆重的研讨会,怎么不请我啊!’‘我请你你能来么?’‘你请我我还真来不了。’”这是两人当年的对话,让张鹤鸣没想到的是,20年前的会面竟是最后一面。这些年来,他与黄老始终用电话保持着联系,黄宗江会把自己出的新书第一时间寄给张鹤鸣。去年,黄宗江给张鹤鸣寄来一本《我的坦白书:黄宗江自述》,专门题字“寓言深深、美鸣声声,天地人和,既善且新”。
原市文化局副局长李淳:一生漂泊 心系家乡
“黄老生在北京,一生漂泊,惟一一次回乡是他70岁时,可有人问起黄老是哪里人,他总是不假思索地说自己是瑞安人。”回想起黄老1989年回乡的情景,时任文化局副局长的李淳仍历历在目,他告诉记者,黄老心系的不仅仅是家乡的人,更是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
那年,黄老生平第一次踏上家乡土地,除了受邀回乡讲学外,老人特别完成两件“怀乡”心愿:登仙岩祖坟祭祖是亲缘“怀乡”,到南戏鼻祖高则诚故居和展览馆参观是艺术的“怀乡”。而艺术的“怀乡”推动了高则诚纪念堂的建设。“建设纪念堂时,由于资金没到位,工程被迫停滞。黄老参观时得知这一情况,感慨万千。”李淳说,当时就因为黄老的一句话,才使资金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原来,在一次酒席上,黄老对时任的市委书记说:“纪念堂不续建,投入的8万元就打了水漂,况且高则诚还是瑞安珍贵的文化遗产。”此后,分管副市长牵头,召集文广、仙降、阁巷、柏树村,每个单位或部门出资2万元,填补建设资金所需。
高则诚纪念堂建成后,需要名人题字。李淳给在京的黄老写了信,信中提到,希望黄宗江或曹禺题字。黄老回复说,他的字像是鬼画符,登不了大雅之堂,于是他帮忙要来了曹禺的题字。当时曹禺住院,黄老亲自去看望并提了要求,曹禺欣然应允,在病床上写下了“高则诚纪念堂”几个大字。
不仅仅限于此,瑞安第一部电影《一代大儒孙诒让》,黄宗江就担任该片艺术顾问,为它出谋划策。
侄子黄秉桂、黄秉铎:树立楷模 激励后辈
黄老的侄子黄秉铎听到黄老去世的消息,错愕不已。今年7月份,黄秉铎等人代表江夏文化研究会拜访黄老时,还与黄老拍照留了念,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虽然黄老人比较消瘦,但精神还不错。“当天,黄老听到江夏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分高兴,还为它的发展提了许多宝贵意见。”黄秉铎如是说。
黄老的去世,另一位侄子黄秉桂也悲恸不已。少年时,生活艰苦的他,得到黄宗江不少帮助。也就是黄宗江,发掘了黄秉桂在艺术方面的潜力:“这孩子很有希望”这句话鼓舞了黄秉桂,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62年,黄宗英以瑞安的一名水利工程师为对象,写了一篇报告文学——《新潘伯》。当时,黄秉桂给该文配了一幅人物速写,黄宗英、黄宗江大为赞赏,后来一并刊登在了1963年的《解放日报》上。此后,黄秉桂陆续创作了许多作品,获过许多奖项。
“我们之间经常有书信来往。”黄秉桂说,黄宗江非常关心下一代事业的发展,激励后辈奋发。
生平:
传奇人生真性情
黄老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杂家(剧作家、演员、影剧评论家),黄家四兄妹均是瑞安的文化名人,2007年,本报曾专门派出记者远赴北京,采访了黄宗江及黄宗洛、黄宗汉、黄宗英,并于同年9月、10月在《天下瑞安人》栏目中连续刊载。
1921年,黄宗江出生于北京,祖籍瑞安,兄妹5人(宗江、宗淮、宗洛、宗汉、宗英)均与艺术结缘,戏称“卖艺黄家”。 黄宗江表演天赋极高,9岁时便以“春秋童子”为笔名在当时的《世界日报》上发表独幕剧剧本《人之心》,保留着“中国文坛年龄最小的剧作者”的纪录。
14岁,黄宗江考入了具有悠久演剧传统的南开中学读高中,开始在校内登台演出,展示出才华。当时,许多角色需要男扮女装,黄宗江就经常扮演女角。(所以有人把周恩来、曹禺和黄宗江一同称作南开的三大“女演员”。)
1940年,从燕京大学退学成为职业演员。他曾经在重庆舞台上“一赶三”(即一台戏里演三个角色),曾与谢添、蓝马、沈扬一起,在重庆戏剧界被称为“四大名丑”。 1948年,黄宗江的《大团圆》大获成功,26岁的黄宗江作为剧作家名闻天下。这是黄宗江第一个搬上舞台和银幕的作品,也正是这部作品改写了黄宗江的后半生,使他从演戏转为职业写作。
1949年,黄宗江激情萌动投身军旅,他被分配在了第三野战军的文工团。很快,他就接手了一个让他日后成名的电影剧本《柳堡的故事》创作。
1953年,历经了几年周折,胡实言、黄宗江编剧的《柳堡的故事》终于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与观众见面。片中插曲《九九艳阳天》至今仍广为传唱,黄宗江的名字也随着这歌声不胫而走。
1958年,黄宗江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1982年曾出任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是中国影坛出任三大电影节评委的第一人。其编剧的《柳堡的故事》、《海魂》、《农奴》、《秋瑾》等被视为经典故事片。著有《人生知己》、《小题小作》、《剧人集》多部文集。
深切悼念黄宗江老师,你是瑞安的骄傲!
以前对黄宗江老师不是很熟悉,不过现在我要好好看看他的影视作品,好好了解这位大师!!向黄宗江老师学习!!
今天在瑞安日报上看见了。
宗江先生在天有灵,感谢诸位的悼念!
以前对黄宗江老师不是很熟悉,不过现在我要好好看看他的影视作品,好好了解这位大师!!向黄宗江老师学习!!
林思思 发表于 2010-10-21 19:32 ↶
现在的学生只知道赵薇等新电影人,对黄宗江、赵丹(黄宗江妹夫)等前辈电影艺术家一无所知。我们应该记住他们,记住他们曾经的辉煌和曾经的贡献。
电视连续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小白菜的扮演者陶慧敏在成名前,还是一个普通的学员,我当时想通过宗江先生将她送上影视界,宗江先生满口答应,让我把陶慧敏带到北京去,他尽力向导演推荐。不久,因为慧敏已拍了戏曲片,被电影导演发现,提前在电影界亮相,后来接连拍了四百多部(集)的影视作品,所以没有麻烦宗江先生,但宗江先生的心意陶慧敏还是一直记在心里。
我们决定以您为榜样,以您为老师。终生记住您的作品,您生前的点点滴滴。
您走好,我们在悼念您,思念您,哭泣您。
我永远会记住您,我的榜样。
我们会每分每秒纪念你
就像歌《此生不换》中的“回头看,不曾走远”。
走好!
郑景隆 双羽培训学校
我们会每分每秒纪念你
我是379赵文婕双羽培训学校
陈鸯鸯
张鹤鸣老师,您真是我们瑞安的骄傲啊,您这篇作文没有一点问题,真棒!本帖最后由 张鹤鸣 于 2010-11-10 16:53 编辑
陈鸯鸯
张鹤鸣的崇拜者 发表于 2010-10-24 08:41 ↶
小鸯鴦:你太可爱了,这个贴子我是转载的,怎么说我的作文没有一点问题?我不可能有问题,如果有问题也是别人的问题啊!再说,这个贴子是纪念黄宗江先生的,怎么变成我是“瑞安的骄傲”了呢?可不能盲目崇拜一个人啊!
张老师:人家小鸯鸯说的没有问题啊,难道要说你发的有问题吗?我看你和她说的全没问题,倒是蝉发的这个也许有点问题;P
张老师:人家小鸯鸯说的没有问题啊,难道要说你发的有问题吗?我看你和她说的全没问题,倒是蝉发的这个也许有点问题;P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10 16:02 ↶
如果我发一篇别人纪念别人的文章,我就成了瑞安的骄傲,那么我天天转发别人的文章,让瑞安天天为我骄傲吧!所以,我说这个小鸯鴦太可爱了。
不管你说什么,我都支持小鸯鸯没问题;P
不管你说什么,我都支持小鸯鸯没问题;P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1-10 16:56 ↶
蝉爷爷喜欢小鸯鴦,我就发一篇她的寓言新作吧。
黄宗江老师的逝世我们都很难过,但是黄宗江老师,您的背影让我永不忘记
我们会每分每秒纪念你
双羽培训学校 133 林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