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14 20:07

《百喻经》寓言选

《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是大乘佛教宣讲佛法的经书。印度僧伽斯那编著,南朝齐代到中国来的印度法师求那毗地将它译成汉文。全书借释迦牟尼之口,说了98个故事,大都是寓言。作者在书末中说:“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正义是指故事的寓意。


为配合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上海嘉定佛教协会云翔寺联合编选的《现代百喻经》能顺利出版, 特精选《百喻经》寓言若干篇,供大家投稿荐稿参考。

愚人食盐喻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过去有个蠢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给他食物,他嫌淡了没味道。主人听了,再给他加了一些盐。加盐以后,觉得十分可口,便在心里盘算说:“这食物可口的原因是放了盐。放少量的盐还这么可口,何况再多一点呢?”于是,这蠢人便光吃盐,吃得口味都败坏了,盐反而成了祸害。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14 20:11

三重楼喻
【原文】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土作楼。   愚人见其垒土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愚人答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层,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造第三重屋?”   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   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译文】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十分富有而愚蠢的人,呆痴到什么也不知道。有一次,他到另一个富人家,看见人家一座三层楼的住房,高大华丽,宽敞大方,空气流通而明亮,心里十分渴望而羡慕,他想:“我拥有的财富并不比他少,为什么不也建造一座像他这样的楼呢?”回去后,他立即请来了木匠,问道:“你会建造像那一家的高大楼房吗?”木匠回答:“那座楼房扰是我建造的。”他马上说:“现在你就为我建造一幢像那幢楼一样的房子。”于是木匠就开始丈量地基,堆砌砖坯建造房屋。愚蠢的富人看见木匠在堆砌砖坯建造房屋,不知道木匠怎么工作,就问木匠,“你准备干什么呢?”木匠回答:“建造一幢三层的楼房。”   愚蠢的富人接着说道:“我不愿要下面的两层,你只给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木匠回答:“这是没有的事,哪能不先建最底层丙能建造第二层的房子?不建造第二层,又怎能建造第三层呢?”这位愚蠢的富人固执地说,“我现在不要下面两层,必须只给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当时的人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觉得十分荒唐可笑。   人们都懂得:“哪里有不建造第一层房屋而建成上面房屋的事情?就好比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的男女佛家信众,有的不能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修习和实践佛祖的教义思想,懒惰松懈,却希望达到解脱一切烦恼的涅榘境界,于是这样说:‘我现在不需要经过初果、第二果、第三果,只想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第四果即阿罗汉果。’此类信众同样会被人们耻笑。这和那位愚蠢而富有的人没有什么不同。”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14 20:20

说人喜嗔喻
【原文】

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於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嗔,二者作事仓卒。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嗔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 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旁人问言:“何故打也?”

    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嗔、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嗔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

    旁人语言:“汝今喜嗔、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与许多人共坐在屋里闲聊,他们感叹某人的道德、品行都很好,只是有两个小毛病,第一是容易发脾气,第二是做事太冒失、欠考虑。
  这时,那个被议论的人正好从门外经过,却偏偏听到大家议论他的这些话,非常生气,立刻走到屋里,大发雷霆,揪住说他缺点的那个人,抬手就打。
  旁边人质问他:“你为什么打人?”
  他回答说:“我什么时候喜欢发脾气?我在哪里做事冒失?可是这个人说我喜欢发脾气和作事欠考虑,所以我要打他。”
  旁边的人便告诉他:“你现在这种举动,正说明确实爱发脾气和做事莽撞,你的这些做法大家都看到了,为什么还要忌讳自己的缺点怕别人议论呢?”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14 20:26

医与王女药卒长大喻
【原文】
昔有国王,产生一女,唤医语言:“为我与药,立时长大。”医师答言:“我与良药,能使即大。但今卒无,方须求索。比得药顷,王要莫看。待与药已,然后示王。”于是即便远方取药。经十二年,得药来还,与女令服,将示于王。王见欢喜,即自念言:“实是良医,与我女药,能令卒长。”便敕左右,赐以珍宝。时诸人等笑王无智,不晓筹量生来年月,见其长大,谓是药力。

【译文】
从前,有一个国王,生了一个女儿,国王便叫来一个医生,告诉他说:“替我给她一种药吧,让她吃了立刻长大。”医生回答说:“我可以给她一种良药,能使她吃了后立刻长大。但现在仓促之间,没有这种药,必须去寻找。在我找药的短时间内,国王不要去看她。等我把药拿给她吃了,然后才带她来见国王。”于是,医生便到远方采药去了。过了十二年,医生得到药回来了。把药拿给国王的女儿,叫她吃了,便带她去见国王。国王看见了十分欢喜,便自言自语地说:“真是一位良医,拿药给我女儿一吃,能使她突然长大!”便命令大臣赏赐给医生许多珍宝。当时的人们都嘲笑国王不聪明,竟然不晓得计算一下女儿出生以来的岁数,只看见她突然长得这样大了,还认为是药物的功效呢!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0-15 07:28

:handshake熊爪利索:victory:

百喻经有两部分:喻和法.文学大家肯定它的均为喻,即寓言。转两文:

沈从文、林清玄说《百喻经》(2010-10-14 15:15)

沈从文:

  《百喻经》说:
  往昔有夫妇两人,烘了三个大饼,作为晚餐。大饼烘就,夫妇二人各自吃尽名分下的一个饼后,还剩大饼一个,不便给谁独吃,于是互相约定,不许说话,谁若先说话,就莫吃饼!两人既然互相约好,便坐在家中,沉默不语。到了半夜,来了一个贼徒,到家偷窃东西,掠尽家中所有宝物。两人皆因有约在先,关怀大饼,谁也不愿出声。贼人眼见这家中人痴呆如此,胡来乱为,全不妨事,且觉得主妇静婉可人,便傍近妇人,作了些小小轻薄行为。那丈夫虽亲眼见到贼人胡闹,却仍因为不忘记那个大饼,故不作声。到后妇人忍无可忍了,就叫唤她的丈夫:“大伍,大伍,你真是个傻子,为一个饼,尽人把我如此侮辱调戏!”那丈夫快乐得拍手大笑,他说:“咄,咄,愚蠢丫头,你已说话,你输定了!饼应归我,你已无分!”
  这是两夫妇的问题,谁最愚蠢,别人似乎不能置喙,轻易加以判断。《百喻经》故事所注重的是人的性格。千年前世界上既俨然曾经有个这种丈夫,这性格也似乎就有流传到如今的可能。我们如今已不容易遇到这种丈夫了,但却可从别种人物的治国政策生活态度得知一二。譬如说,一大片土地忽然丢了,或家中老婆跟人跑了,有些人不正是因为守着一点类似有关大饼相的约言,不发一言不作一事,沉默支持下去?若有人说了一句话,想提醒他,这些人不正是顷刻之间就会天真快乐的向人喝着:“咄,咄,蠢东西,大饼归我了!”
  读到这本充满了愚人故事的小书时,我总疑心写这本书的人,书虽在一千年以前写成,他的讽刺却预备留给一千年以后。不过如今争大饼的聪明人,大都忙忙碌碌,虽作了不少不折不扣的蠢事,却好像从不曾注意到这样一本小书上来,因此这讽刺,也等于无用了。若希望他有用,又似乎还必需从现在起始,再过一千余年,才能为作主人的明白的。
  不过我总想介绍这本书给那些应读这本书的人。
  【按】一九三三年十月。


林清玄 :

    人生有味·佛法有趣小儿小女上幼儿园之前,我想给他们说一些佛教的故事,于是开始讲《百喻经》作为床边故事。果然,他们完全被经典中的故事吸引,并且被经中的“愚人”、“凡夫”弄得哈哈大笑。“世界上真的有这么笨的人吗?”“真的有这种事吗?”“佛陀真的说这么有趣的故事吗?”他们不只喜欢《百喻经》的故事,上了小学,还常常在学校转述给同学听。一般小学生听的故事,如果不是很逻辑,就是很梦幻,所以他们初次听到《百喻经》里那些滑稽唐突、逗趣启发的故事时,特别有深切的感受。用现代的话说,《百喻经》里的愚人、凡夫是无厘头式的,那些呆头呆脑、滑头滑脑的人物就像电影活生生地在我们眼前演出。像我的孩子最喜欢的“愚人食盐”、“三重楼”、“快速长大的灵药”、“就楼磨刀”、“治鞭疮”、“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小儿得大龟”……不管我说了多少次,他们总是开心大笑,比看卡通还令他们欢喜。这些故事,仿佛让孩子的心门,突然被打开一个缝隙,从缝隙中透出一丝智慧之光,一些启示的感动。多年来,我相信如果要选出一部佛经,让6岁到106岁的人都可以读,都能有感受,应该就是《百喻经》了,这是为什么胡适和鲁迅都给《百喻经》极高的评价!鲁迅为了推广这部经以启发民智,甚至还出资助印,为《百喻经》做了新的标点。胡适与鲁迅的时代又过了50年,《百喻经》的启示依然鲜活如昔,为了能给现代人阅读,我重新译了这部经,原典的部分再次做了全新的标点,并且有简短的诠释,深信是人人都能阅读的经典。在开怀大笑、深受启发之时,想到一千五百多年前,这部经的中文版初印时,也有许多人与我们一样欢笑而受到启发,就会感觉时空俱永,妙好的文笔与秀逸的思想结合,实是人间的宝藏!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从《百喻经》的98则寓言,选出68篇,未免有遗珠之憾,但如果深得68篇的妙趣,在实际生活中就不会陷入愚蠢的泥沼,而能智慧一路发了。我希望这部经能与更多人分享,并让我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时时翻阅,让他们知道人生有味,能有正向的生活与思维,让他们知道佛法有趣,能深入经藏,成为慈悲与智慧双运的人。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15 08:32

沈从文大师上述的《百喻经》,是第67则,即:《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原文如下——

夫妇食饼共为要喻
【原文】
    昔有夫妇,有三番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馀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

    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言。

    须臾有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一切所有尽毕贼手。

    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

    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

    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

    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

    世人闻之,无不嗤笑。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15 08:34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0-10-15 08:35 编辑

欲食半饼喻

【原文】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嗔恙),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徒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译文】
  比如说有一个人,因为他肚子饿的缘故,买了七块饼吃。吃了六块饼,当吃到六块半饼时停止了,就觉得已经吃饱。他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了自己,却发出这样的话:“我现在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浪费了!假如知道这半个饼能吃饱,就应该先吃的。”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15 08:41

口诵乘船法喻
【原文】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已,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洑驶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译文】
曾有一位长者的儿子与一帮商人入海去采宝。这位长者的儿子对入海驾船的方法可琅琅上口,譬如到了大海的漩涡、洄流、礁矶激溅之处,应当这样把、这样整、这样停之类。他对大家说:“入海方法,我全知道。”众人听了,完全相信他的话。
到得海中,没过多时,船师得了病,忽然之间,死去了。长者的儿子就接替了他,航至漩洄的急流之中,大叫着:“应这样操作,应该这样端正航向。”可是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到采宝的地方去,没多久,全船的人都被水淹死了。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15 08:50

杀群牛喻
【原文】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头牛。常驱逐水草随时餧食。时有一虎啖食一牛。尔时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为。即便驱至深坑高岸。排着坑底尽皆杀之。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受持如来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惭愧清净忏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为。一切都破无一在者。如彼愚人尽杀群牛无一在者。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二百五十头牛,常把它们放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跑来一只老虎,把他的一头牛吃掉了。这个人看到后,心里想:“我失去了一头牛,已不是全数了,我还要这些牛做什么呢?”于是他就把所有的牛都赶到一个深坑里去,在坑底排成一队,统统把它们宰杀了。

  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来的“具足戒”——二百五十条戒,本来很好。后来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惭愧心,不求忏悔还净,反作这样想法:“我已破了一戒,戒既然不具足了,何必再继续持它呢?”于是,索性无所忌惮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舍弃,没有遵守一条。

长白岳桦 发表于 2010-10-15 09:47

桂老师真是个热心肠人。佩服!

孙三周 发表于 2010-10-15 17:46

桂兄此举也是一种善举。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10-10-15 18:39

:victory: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16 07:18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10-10-16 07:05 编辑

推荐朋友们看一下下文:《百喻经》六则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2009-04-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德育目标
体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二、复习旧知
1、《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2、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3、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
4、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5、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三、文本感知: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
1、 六则寓言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写的什么事?
2、 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
第一则:《愚人食盐》寓意
 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 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
 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
 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 • • • • • •  
人生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第二则:《渴见水》寓意
  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 实事求是,切忌贪多求大;
 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骛远;
 明确目标,量力而行 ;
 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来风;
 • • • • • •  
人生启示: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

第三则:《入海取沉水》寓意
 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 身处困境,更需冷静;
 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效仿;
 执着于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 • • • • • •  
人生启示: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

第四则:《尝庵婆罗果》寓意
 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 绝对的实践主义会时时碰壁;也不可能;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小结:有人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每一则寓言,只要你进行多角度地分析,就会从不同地方流淌出智慧的源泉,从而对文章有创造性地理解,不仅寓言如此,其他一切文本都是这样。切记: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正是由于《百喻经》中选编的故事可读性、趣味性很强,因而译出后1500多年来一直在中国社会上广为流传,其中的一些寓言早已摆脱了佛教宣传品的窠臼,或原封不动,或稍加改造,变成深入于民众中的故事了,常为大众引为谈资。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16 07:20

渴见水喻
【原文】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饥渴须水,见热时燄,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   所,对视不饮。   旁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   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机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于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   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


【译文】
 从前有个笨人,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找寻多时,终于找到了恒河水,可是,面对河水,他却站着不动,没有下去喝水,旁边的人很奇怪,就问他:“你如此的干渴,追寻了多时,现在到了河边,却为什么不下去痛饮一番?”那个笨人答道:“如果能把水喝干我就喝,可是这河水滔滔不绝,我是不可能喝干的,所以我才不喝。”周围的人听了这话,不禁都大声哄笑,十分可乐,惊叹原来世上还有如此笨的人。寓意这个故事,本人起初“口渴找水”,后来却担心“能不能把河水喝干”所以旁边的人笑他“愚不可及”。可是,世人尽管不像这个笨人蠢到了这种程度,但往往也是相差无几。一个人贫穷就难免想有财富,有了财富有要有名声、地位、长寿,永无休止,也用不安宁。口渴了要喝水,有了水,还要非喝完不可。总是在“有我”之中兜圈子,欲往永远也无法满足。人们也能够意识到欲往的不满足和贪图,给人生和社会带来的苦果,但是往往在现实中难以节制自己,从而在泥滩中越陷越深。想要彻底解脱,只有达到“无我”的境界,才不能患得患失。仅从一般的做人的道理来看,人生还是潇洒一点好,人到无求品自高啊!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16 07:24

入海取沉水喻
【原文】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⑤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无量方便,勤行精进,仰求佛果,以其难得,便生退心。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有声望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   本来按照佛教里的各种修行方法,努力精勤地修行,希望得到佛的果位,因为难以达到,便退失菩提心,想不如去修声闻惩罚圣僧,镇压罗汉果(从而失去了很大的功德利益,乃至背了很大过失)。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16 07:31

尝庵婆罗果喻
【原文】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後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闻持戒施得大富乐,身常安稳,无有诸患。不肯信之,便作是言:“布施得福,我自得时然後可信。”目睹现世贵贱贫穷,皆是先业所获果报,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怀不信,须己自经。一旦命终,财物丧失,如彼尝果,一切都弃。


【译文】
曾有一位长者,想吃庵婆罗果,便派人拿了钱到他人果园中去买,吩咐道:“很甜美的,你就买来。”这个人就拿钱去买果了。果园主说:“我这树的果都很好,没有一个坏的。你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人说:“我要一个一个都尝了,才买。若是只尝了一个,怎知好坏呢?”随即取果一一尝了,拿回家来。长者见了,觉得厌恶,便都扔了。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听说受持戒律、进行布施可以得到大富极乐,身体会觉得安稳怡惬,没有烦闷狂躁之类的毛病,世人不肯相信,说:「布施得福,我真的得了,然后才可相信。」放眼望去,现世的贵贱贫富,都是先世业行所获的果报,却不知推一想十,以果求因,总怀着不信的心理,需自己亲身经历了方信。一旦命终了,就丧失了一切财物,如那个愚人,将果一一尝了,只好把一切的果都丢弃了。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10-18 05:38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10-10-18 05:39 编辑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1ad4f9b9f697b17c0121c4381132ba7a7020ca28449e3732a4b501593ac56550775d5d27d1716df4c4b99862104371457c78f8fc814d2e1d46e6d9f26476d01c30457c419d88312638173cc1bfeaf6eb6e7af2fc3fe93ce9f03009c44050dc2aac94d01608c34a6033095a1924916&p=8d769a42ba8c09f008e29e3d15&user=baidu

百喻经 中英译本 赏析

丁剑超 发表于 2010-10-19 22:07

桂老师,请问《百喻经》,在哪里能够买到?!我计划先策划古代经典的寓言故事,做成插图类或者绘本类的图书,请协助推荐或整理一些!多辛苦!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19 23:37

剑超,《百喻经》是古代经典著作,相信大一点的书店应该有卖吧?我好多年没进书店了,而我手头拥有的,是差不多三十年前的东西。我想,如果你想做古代经典寓言故事的绘本类图书,应该不愁市场。我们可以合作。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20 10:33

唵米决口喻
【原文】


    昔有一人,至妇家舍,见其捣米,便往其所,偷米唵之。

    妇来见夫,欲共其语,满口中米,都不应和。羞其妇故,不肯弃之,是以不语。

    妇怪不语,以手摸看,谓其口肿,语其父言:“我夫始来,卒得口肿,都不能语。”

    其父即便唤医治之。时医言曰:“此病最重,以刀决之,可得差耳!”

    即便以刀决破其口,米从口出,其事彰露。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作诸恶行犯于净戒。覆藏其过不肯发露。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以小羞故不肯吐米。以刀决口乃显其过。

【译文】

    曾有一人到丈母娘家去,见她在家捣米,就去那儿偷了一把米含在嘴里。妻子来见丈夫,想跟他说话,而他满口含着米,唔唔地不应答,因为在妻子面前怕难为情,不肯吐弃出来,也就不说话了。妻子见他不说话,奇怪了,抬手摸看,以为他口肿了,便对父亲说:“我丈夫刚来,忽然患了口肿,都不能说话了。”她父亲随即叫来医生替他治疗。医生说:“这病极重,开了刀,方可治好。”就用刀决破了他的口,米从中泻了出来,事情败露了。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做了种种恶行,毁犯了清净的戒律,就把过错覆藏起来,不肯发露,堕入于地狱、畜生、饿鬼这类恶道中。就好比那个愚人,出于小小的难为情,不肯吐出米来,以刀决口,方显露出他的过失来。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20 10:41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0-10-20 10:45 编辑

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原文】
    昔有一人从北天竺至南天竺。住止既久,即聘其女共为夫妇。

    时妇为夫造设饮食,夫得急吞,不避其热。

    妇时怪之,语其夫言:“此中无贼劫夺人者,有何急事,匆匆乃尔,不安徐食!”

    夫答妇言:“有好密事,不得语汝。”

    妇闻其言,谓有异法,殷勤问之。

    良久乃答:“我祖父已来,法常速食。我今效之,是故疾耳。”

    世间凡人亦复如是。不达正理,不知善恶,作诸邪行,不以为耻,而云我祖父已来,作如是法。至死受行,终不舍离。如彼愚人,习其速食,以为好法。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从印度北部到南部。在当地住久了,就娶了一个当地姑娘爲妻。
    有一天妻子为丈夫做好了饭菜,丈夫急速呑咽,不顾烫口。妻子觉得很怪,就对丈夫说:“又没有强盗和你抢夺,有什么急事,慌成这样?不能从容地吃吗?”
   丈夫回答:“这是个秘密,不能告诉你。”
   妻子听了,以为有什么特殊的作用,不断追问。
   问了很久才回答说:“自我祖父至今,习惯于快速吃饭。我现在仿效他们,所以吃得这样快!”

    世上的人,也是如此。不能明白正确的道理,不懂得善良与丑恶,作了许多邪恶的事情,不以为耻。反而认为自己的前辈都是这样做的,直到老都在苦恼、欢乐、离舍的境遇中度过,始终不能摆脱。这就好像愚蠢的人,学习仿效祖辈的速食方法,还自以为是好的习惯一样。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20 10:49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0-10-20 10:59 编辑

诈言马死喻

【原文】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

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

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

旁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

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自言善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杀害众生,加诸楚毒,妄自称善,无恶不作。如彼愚人诈言马死。

【译文】
某人骑一匹黑马冲入敌阵,因为他临阵胆怯,不敢战斗,便用血污涂在脸上,卧倒在死尸中装一副死相。他的黑马就被敌人夺去了。等到战斗结束,他就爬起身来,灵机一动,急忙把一匹死马尾巴截下,带回家去。别人问他:“你的马呢?”答道:“我马已经战死了,这就是它的尾巴!”别人笑道:“你马本是黑的,为什么尾巴倒成了白的了呢?
  有这种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肯老老实实坦白认错,总以为别人不一定知道,于是,信口雌黄,编造谎言,结果,弄得自己下不了台。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20 10:57

驼瓮俱失喻

【原文】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复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宜持禁戒,防护诸恶。然为五欲毁破净戒。既犯禁已,舍离三乘,纵心极意,无恶不造。乘及净戒二俱捐舍。如彼愚人,驼瓮俱失。

【译文】

从前有个人,先是在瓮中盛了谷子。骆驼伸头进瓮中吃谷子,过后伸不出来了。如此,这人很是忧恼。有一位老人来对他说:“你不要愁啊!我教你怎样弄出来,你听我的话,必定能快快弄出。你应斩掉它的头,自然可出来了。”就采用了他的话,以刀斩头。既杀了骆驼,又破了瓮,如此愚人,世间所笑。
  凡夫愚人也是这样,一意向往正觉,志在求得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果,那么,就应该受持禁戒,防止种种恶行,然而为了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享受,毁破了净戒。既犯了戒,又舍离三乘,纵心极意,无恶不作。三乘和净戒,两样都丧失了,如那个愚人一样,骆驼和瓮都失掉了。

丁剑超 发表于 2010-10-21 06:02

好,桂老师!:handshake
您现有的资料能不能发到我的邮箱,或者打包从QQ传给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