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张鹤鸣 发表于 2010-10-05 22:13

灯的故事

本帖最后由 张鹤鸣 于 2010-10-7 17:17 编辑

  灯的故事

                                                    (一)菜油灯

     从我懂事起,家里用的一直是菜油灯。灯盏里倒一些菜油,放几根灯芯,火柴一划,便有了光明。读初小时,我是在菜油灯下看书、做作业的。

     不过,菜油灯还有一种特别的用途。记得有一次,妈妈参加了民间“压花会”的游戏。压中了,庄家会赔你许多钱,要是压偏了,当然血本无归啰。妈妈的钱是编织草帽赚来的,十分不易,压哪一种花名都犹豫不决。妈妈就在老祖宗的牌位上点起油灯,拜了再拜,铺开花名册,希望老祖宗指点迷津。

     夜晚时,灭了灯,可能有偷油的老鼠爬过,花名册上就会有菜油的印记,接近哪一号花名,便压上去,听天由命,无怨无悔。可是,那一次,一连三个晚上,都没有菜油的印记,可能老鼠被我消灭得差不多了。我这个“小祖宗”怕妈妈会失望,就悄悄拿起添灯芯用的细铅丝蘸上菜油点在花名册上。天亮时,妈妈虔诚地取下花名册,见这回“老祖宗”点得如此清楚明白,赶紧把钱全压上。事有凑巧,还真压中了,妈妈赢来许多钱,立马点上香烛,拜谢老祖宗。妈妈至今都不知道,其实,该谢的是我这个“小祖宗”呢!

                                               (二)煤油灯

     解放初,我家也和大家一样,使用的是煤油灯。那时,煤油是定量供应的。一个月没多少,只能省着用。好在那时我们的课外作业不多,早睡早起,一般是够用的,但我酷爱画画,常常夜里“加班”,煤油自然就供不应求了。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创作水彩画,兴之所至,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这可怜的一点点定量早被我画得所剩无几了。煤油的水平线渐渐下降,灯芯够不着,火苗很快将要熄灭了,但我画兴正浓,毫无睡意。我想,水的比重大于煤油,加上水,煤油一定会往上升。行不行,试一试,果然成功了!我继续作画,直到油灯中加满了水,直到耗尽了最后一滴煤油,虽然意犹未尽,但也只能乖乖地做梦去了。

      第二天晚上,妈妈看煤油瓶中已是空空如也,很是生气,不过油灯还是满满的,妈妈不再说什么,划着火柴去点灯,划了大半盒火柴,还是没点着,奇了怪了!妈妈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只好老老实实坦白交代。

     “哼,一个月的定量你一夜耗完了,看你这个月晚上怎么生活!”妈妈不能不生气的。

      不过,后来我们依然如故地生活着,妈妈一定是向邻居借的定量吧?

                                                 (二)电 灯

         不多久,镇里办了一家私营电力厂,但普通百姓没几家装得起电灯,所以电灯成了稀罕物,小伙伴们都好奇地赶到发电厂去看热闹。那时,我们对电可是一无所知,只是觉得很神奇。

      后来,学校里已接上线路,亮了电灯。有一天下午是发电厂试电,我们一帮小男孩跑东跑西,快乐得像过节一样。当我们跑到校长办公室时,见校长不在,门却开着,室内正亮着一盏电灯,还有一个灯座,尚未装好,只露出两根电线头。有人说,电是很厉害的,谁要是碰到这两根线头,必死无疑。我说不会吧,没那么邪乎。那人却不依不饶,说谁要是不信,可以捉一只青蛙来试一试。孩子们的好奇心都特别强,我们学校旁边就是田野,另一个小家伙很快抓了一只青蛙,说:“不怕死的,快来试一试啊!”

      我接过青蛙,心想:是我说电没那么邪乎,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用拇指和食指夹住青蛙,颤抖着向那两根裸露的电线头挨近……

      我在心里安慰自己:不要紧,没那么可怕。要死也该是青蛙先死,只要眼疾手快,一旦看见青蛙死了,我就赶快逃跑,肯定来得及!

      心里虽然这么想,但毕竟人命关天,我还是犹犹豫豫的……正在此时,校长回来了,一见这场面,大喝一声:“住手!你们不要命了?”校长吓得脸色都铁青了,他怒不可遏地还想再训斥几句,小伙伴们早就“哇”的一声四散逃走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亏得校长及时赶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不会像那时的我一样傻,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竟然愿意拿生命作赌注!

贺维芳 发表于 2010-10-05 22:22

张老师的写作速度令人惊叹!:victory: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05 22:29

“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何以呢!”
“孩子的”似可删去,或用“自己的”替代。“何必呢!”三字似也有些多余。


我对煤油灯的记忆,主要是七十年代初。当时几乎天天停电,人们不得不使用煤油灯,还各显神通,发明了矿石灯等等。

张鹤鸣 发表于 2010-10-05 22:34

张老师的写作速度令人惊叹!:victory:
贺维芳 发表于 2010-10-5 22:22

贺老师,我刚刚学会打字,速度很慢啊。不过,挺好玩的。

张鹤鸣 发表于 2010-10-05 22:34

“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何以呢!”
“孩子的”似可删去,或用“自己的”替代。“何必呢!”三字似也有些多余。


我对煤油灯的记忆,主要是七十年代初。当时几乎天天停电,人们不得不使用煤油灯,还各显神通 ...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10-5 22:29

谢谢熊爷,已改。

长裙雨孩 发表于 2010-10-06 00:38

本帖最后由 长裙雨孩 于 2010-10-6 00:43 编辑

记不得多大,只记得那是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曾见过奶奶屋里亮着的煤油灯。
奶奶,奶奶走了已多年,心中再叫她不应。而爷爷,在我爸爸才三岁时就生病走了。。。
现在想来,奶奶活着时,有奶奶可叫,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儿~~~
深夜,借着鹤爷的地儿,祝福天上、人间的爷爷奶奶们笑口常开!

长裙雨孩 发表于 2010-10-06 00:40

辛勤的鹤爷,很喜欢读您的“忆文”,清新的、美好的、伤感的、吓人的……读过,倍感充实。真情实感,故事满满,您啥时若出散文随笔集子了,我想报名第一个购买。

张鹤鸣 发表于 2010-10-06 08:58

辛勤的鹤爷,很喜欢读您的“忆文”,清新的、美好的、伤感的、吓人的……读过,倍感充实。真情实感,故事满满,您啥时若出散文随笔集子了,我想报名第一个购买。
长裙雨孩 发表于 2010-10-6 00:40

写几篇短文,与小朋友交流。如果出了集子,只要雨孩看得上,我自然双手奉送了。

长裙雨孩 发表于 2010-10-06 11:36

正想说,鹤爷此类文章确实可以让小朋友们多看看,他们聪慧,悟性好,在老师们的教导和书本的引领下,已经有了很好的语言基础,再多充实一些“情境故事”,笔下的作文便可更为踏实丰满。

琳琅 发表于 2010-10-06 12:55

张老师的文章总是会让我们有些羡慕。特别是描写他的童年的散文。

余途 发表于 2010-10-06 13:52

有鹤爷这样的老师就不怕教不出好学生。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10-10-06 13:56

情真意切的好文章。:victory:

樊发稼 发表于 2010-10-06 14:51

欣赏鹤爷佳作!:victory::victory::victory:

张鹤鸣 发表于 2010-10-06 15:25

诸位过奖,谢谢了!

文灿 发表于 2010-10-07 11:31

煤油灯,从小学陪我到初中,感受最深的器官是鼻子。:)

林奕皓 发表于 2010-10-07 16:48

现在社会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啊!

快乐女孩 发表于 2010-10-13 14:50

.原来张老师小时侯那么爱玩呀!

快乐女孩 发表于 2010-10-13 14:53

哈哈哈哈哈!让人难以置信!

张鹤鸣 发表于 2010-10-15 15:38

.原来张老师小时侯那么爱玩呀!
快乐女孩 发表于 2010-10-13 14:50

我们小时候课业负担轻,不玩怎么度日子?怎么长大?

张鹤鸣 发表于 2010-10-15 15:41

哈哈哈哈哈!让人难以置信!
快乐女孩 发表于 2010-10-13 14:53

你做个特大的信箱,就可以“置信”了。

琳琅 发表于 2010-10-15 16:06

我们现在有什么好玩的啊?
连上论坛都要把电脑课的时间挤出来

张鹤鸣 发表于 2010-10-15 21:47

我们现在有什么好玩的啊?
连上论坛都要把电脑课的时间挤出来
琳琅 发表于 2010-10-15 16:06

现在玩的东西倒是很多,五花八门,只是你们没有时间啊,现在的孩子真的有点可怜。

贺维芳 发表于 2010-10-16 06:19

本帖最后由 贺维芳 于 2010-10-16 06:24 编辑

可以说,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却是贫穷得可怜。
我们小时候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多姿多彩的经历,现在的孩子只有在跟随父母外出旅游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一点儿。

陈佳佳 发表于 2010-10-23 17:50

张老师的文章总是会让我们有些羡慕
      

   
                         360陈佳佳

379赵文婕 发表于 2010-10-30 17:18

张老师的文章总是会让我们有些羡慕。特别是描写他的童年的散文。 有鹤爷这样的老师就不怕教不出好学生。

黄泽稷 发表于 2010-11-05 19:59

现在,我就属于精神生活贫穷得可怜那种人,虽然旅游次数很多

吴沁颖 发表于 2010-11-07 12:30

张老师什么时候画一张画给我们看看啊

张鹤鸣 发表于 2010-11-07 21:26

张老师什么时候画一张画给我们看看啊
吴沁颖 发表于 2010-11-7 12:30

       在我离开瑞安中学前,学校里一套马、恩、列、斯的油画像和毛泽东主席从青年开始到“文革”时期的一整套油画像都是我们两位教师和一个高三同学一起画的,还有校门口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大幅油画是我一个人画的。

    调剧团以后,我任团长兼编剧,如果再画画,那么每次上新戏,我都得帮助画布景,那就是得不偿失。因为团长和编剧是最主要的两个角色,千万不能参与布景制作中而失去对大局的控制。所以,剧团里没有人知道我会画画。如果画布景忙不过来,宁可花钱雇人。

    后来,我小女儿中国美院毕业后,我更不会再碰画笔了。因为留给我的时间不会太多了,必须集中使用,精力有限啊。

张鹤鸣 发表于 2010-11-07 21:26

张老师什么时候画一张画给我们看看啊
吴沁颖 发表于 2010-11-7 12:30

       在我离开瑞安中学前,学校里一套马、恩、列、斯的油画像和毛泽东主席从青年开始到“文革”时期的一整套油画像都是我们两位教师和一个高三同学一起画的,还有校门口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大幅油画是我一个人画的。

    调剧团以后,我任团长兼编剧,如果再画画,那么每次上新戏,我都得帮助画布景,那就是得不偿失。因为团长和编剧是最主要的两个角色,千万不能参与布景制作中而失去对大局的控制。所以,剧团里没有人知道我会画画。如果画布景忙不过来,宁可花钱雇人。

    后来,我小女儿中国美院毕业后,我更不会再碰画笔了。因为留给我的时间不会太多了,必须集中使用,精力有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