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 童心永存
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10-8-17 22:49 编辑斯人已去 童心永存http://www.waheaven.com/Memorial/Article/List.aspx?Number=49628788
来源: 珠海特区报 时间 :2010-8-16
不少人转瞬间便大发起迹他们一个个都善于拍马屁要精通这门子艺术说容易也绝非容易一旦你拍错了地方老爷们的蹄子你吃不起
这首名为《马》的寓言诗是邝金鼻在病床上创作的,时间是7月28日22时30分,创作地点是市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34号床。昨日凌晨2时30分,这位老人驾鹤西归,《马》成了他的最后一篇作品。
他最为人知的身份是作家,但他在戏曲、音乐、书画、篆刻等方面也颇有造诣。
“他在斗门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昨天下午,在斗门区文广新局的办公室里,局长韦大奇如此评价邝金鼻。文学方面著作等身,绘画、书法、篆刻、音乐、古典诗词、对联等方面都颇有建树,韦大奇认为,称邝金鼻为“杂之大家”一点儿也不为过。但如今,这位“杂之大家”走了,这个被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倒了。
在贫瘠的园地里耕耘出累累硕果
寓言和童话历来被文学界看作是 “贫瘠的园地”,曾任广东省人民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的岑桑说过,许多人对这块园地望而却步,或路过而不顾,但他看到邝金鼻在这块园地里耕耘不辍,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寓言集 《长颈鹿和上帝》、《阿凡提寓言》,童话集《白藤仙子》,科学语言童话集 《鹈鹕和苍鹭》,文学作品评论集《金鼻童缘》等13部作品,是邝金鼻53年创作生涯积累的硕果,他的儿童故事《蘑菇该奖给谁》入选2001年版小学语文课本,对他作品的评论还被收入大学教材中,更有诸多作品被翻译成了英、法、德等文字,被外国读者所认知。
1958年开始文学创作,在深扎寓言和童话这一领域的同时,邝金鼻还对其他诸多艺术领域进行了深入钻研,他是为数不多的自己写文章,又自己配插图的作家。
“他在斗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斗门文学协会的黄春炳说,他自1975年与邝金鼻结识以来,就对其为人和作品,以及多才多艺 “佩服得不行”,惟有“崇敬”才能表达他对邝金鼻的尊敬。
“再造”阿凡提
阿凡提(Efendi)在突厥语中是对人的称呼,相当于汉语里的 “先生”,这个人物的故事在中亚地区广为流传,民间集体智慧把他塑造成一个机智幽默,有时又略带点傻气的人物。据统计,民间有关阿凡提的故事约有400个,而邝金鼻在此基础上又创造出了250多个故事,“再造”了一个颇具现代感的阿凡提。
“寓言故事等的创作吸取民间故事营养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但创作愚笨的人容易,要创作出智慧的典型却很难。”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的朱靖华评价邝金鼻创作的《阿凡提寓言》,认为这些作品有深邃的思想内涵,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比如一篇 《阿凡提和巴依》的故事,巴依称自己很富有,但阿凡提说他比谁都穷,因为到穷人家作客虽然没有好吃的东西,但有温暖真诚的话语,而在巴依家不单没有吃的,连温暖的话也听不到。这个故事体现出邝金鼻对一般生活现象的哲理揭示,一个是巴依所认为的财富上的 “富”,而阿凡提给“富”以更深刻的内涵。
据了解,邝金鼻的创作绝大多数都是在斗门的家中完成,1992年出版的《阿凡提寓言》也不例外,但直到1994年8月,他才有机会到新疆的南山牧场,体会阿凡提故乡的风采。
1958年开始文学创作,在深扎寓言和童话这一领域的同时,邝金鼻还对其他诸多艺术领域进行了深入钻研,他是为数不多的自己写文章,又自己配插图的作家。
“他在斗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斗门文学协会的黄春炳说,他自1975年与邝金鼻结识以来,就对其为人和作品,以及多才多艺 “佩服得不行”,惟有“崇敬”才能表达他对邝金鼻的尊敬。
作家轶事 追求完美的文坛怪杰 不论白天或深夜灵感一来立马到书房写作
上 缅怀
妻子说:
在“文革”中冒险“偷”出丈夫作品集
1959年7月14日登在《羊城晚报》上的漫画《着“火”了!》,是邝老师创作生涯中的一幅重要作品,刊登时的副题为“给某些不重视产品质量的火柴厂”,署名“邝炳威”。
《着“火”了!》是生活中迸发出来的 “火花”。那时候,十九岁的邝金鼻是一名人民公社社员,一天他在地里卷纸烟抽,谁知火柴一擦头就掉了,不知擦了多少根,竟没有一根擦得着火。他很气恼,可有什么办法?就这样,一幅令人注目的漫画便在他的羊毫笔下诞生了:一位抽烟者急着要抽烟,火柴么,如上面所说的,没有一根擦得着,面前的桌子上扔了一堆没头的火柴杆,此人气恼得头发全变成了火焰……
“文化大革命”一到来,这漫画成了邝金鼻恶意攻击“大跃进”的“罪证”,人受批斗,还被红卫兵押着回家,收缴一藤篮作品、样报和样刊。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和邝老师同在一所民办中学教书,正好驻校工作队叫我到教导处“谈话”,我一眼看见邝老师的作品剪贴本,伺机偷夹在自己的教案本里,神不知鬼不觉带走,密藏起来。
1978年,广东省举办以“文革”前十七年优秀美术作品为主的美展,要求“前十七年”作品先送发表的原件审定。不是我从“虎穴”里“夺回”邝老师的作品剪贴本,《着“火”了!》哪能在“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展厅里重见天日?
(节选自《我家的多趣阁主记文艺杂家邝金鼻》,作者黄颖,邝金鼻的妻子,珠海市作协会员。2007年6月5日因癌症辞世。)
儿子说:
父亲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
父亲是一个严父,记得2006年,母亲患癌症期间,为了鼓励母亲,我写了篇关于母亲的散文《愿身上开出美丽的花朵》,文章事先没有给父母知道,后来见诸报刊。母亲很是欣慰,而父亲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把我从市区叫回了斗门家中,很严肃地和我交谈,他指出,文中我将“黄杨河”写成了“白蕉河”,斗门根本没有哪条河叫白蕉河。如今细想起来,我不仅连家乡的母亲河也不清楚名称,还自以为是地安了个名,是何等的肤浅。父亲严以律己,明辨笃行,在纷繁的浪潮中,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
“四人帮”倒台后,父亲的创作迎来了新生。每天他在家中写作都通宵达旦,家里虽然贫寒,但他的背影在台灯的投射下,影照着整个陋小的家居,格外温暖。那时,会在某个刚吃完晚饭的黄昏,一家人团坐在床上,听母亲念父亲刚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虽然孩子们七嘴八舌,但总会得到最详尽的释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长颈鹿和上帝》那年我5岁,在父亲的教导下,已能将整整一篇寓言背了出来。当然,这并不是我的聪惠,而是父亲在写这篇文章时,就一字一字地让我读,我不明白的地方,他就一改再改,他把文字严格控制在幼儿所能理解的字句当中。而父亲说到“世上最痛苦的还不是心里有话嘴巴不能说,而是嘴巴说出心里不愿意说的话”时,我清晰地记得他眼里闪烁的泪。
(邝金鼻次子邝口述 本报记者 韩晶元整理)
缅怀邝金鼻老师!
我知道金鼻先生是因为其创作的寓言,没想到他在书画等领域也如此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