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07-08 18:37

奇才杨华

高考作文满分该不该破格录取
本报记者 陈强

--------------------------------------------------------------------------------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7-02
    20年来从未离开过闽东小山城的福建寿宁县一中考生杨华,因用文言文写就的高考作文《士运论》得了满分而一鸣惊人。近日,在此间媒体的策划下,他首次来到省城福州,寻求被高校破格录取的可能性。
    他特地用文言文写了《鉴才书》,向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四所名校来闽招生的老师自荐,但均被拒绝,因为“总分太低了”。

   杨华的高考总分离福建省本科最低录取线还差43分。尽管他语文得了126分,但数学只考了49分,英语也才64分(满分均为150分)。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偏科太严重了”。

    杨华的中考成绩还挺均衡:语文125分,数学126分,英语140分。可是,“到了高一,数学、英语就落下来了,因为我看了钱钟书、王小波、鲁迅、韩寒、梁实秋等人的作品之后,思想开始觉醒,觉得老师教给我们的多半是没用的知识”。他举例说,自己的英语老师曾经说过,工作后只和老外说过两句英语,一句是“Hello”,另一句是“Follow me”,还是到武夷山旅游时用上的。

    于是,杨华一头钻进古书里,去汲取他自以为有用的知识。“《古文观止》翻烂了,《史记》读过4遍,通读过《资治通鉴》、《三国志》、《汉书》等。”他觉得,“读这些书很快乐,而且可以提高思想境界和对事物的判别能力”。当然,他也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名著。而在他不喜欢的数学课上,他有时哼歌,有时甚至在数学考卷上写旧体诗。

    杨华知道,自己如此偏科,将来很可能与大学无缘。他是个矛盾的年轻人—一方面抨击现行的教育体制,认为“选择的是庸才,而排斥的是两种人:不学无术者和偏才”;另一方面,他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存有幻想”,所以“有预谋地用文言文写作文,希望一举成名”,从而给他这样的偏才在录取上“开一个口子”。毕竟,“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爷爷和父亲都特别渴望家里能出一个大学生”。

    杨华曾经想过“通过媒体的报道,或许能有上大学的机会”,但是,福建省教育部门已明确表示,未达到本科线,就过不了投档这一关。据说,作文满分但总成绩没有上线的高考生,福建还没有破格录取的先例。

    对于杨华该不该被高校破格录取,此间舆论针锋相对。一部分人认为,“杨华的古文功底上中文系绰绰有余,放着宝贝不要,到处求状元,高校啥时候才能以务实的态度培养人才?”“全才毕竟是少数。与其全而平庸,不若偏而独秀。试想钱钟书若生在当代,岂不杯具(悲剧)?”“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教育部门应该不拘一格选人才”。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语文126分根本不算高分,就因为用古文写出优秀作文就被破格录取,无法服众”。“是人才怎样都会出头的,何必去这些名校呢?高考招生应该标准化,不能因为会魔术、会古文就破坏标准”。“如果作文满分的应该破格,那么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满分要不要破格?各科满分都破格,这高考招生还怎么招?”此间一家电视台对此做了民意调查,多数人不赞成破格录取杨华。

    目前,摆在杨华面前的有3条路。凭现有的成绩可以上大专,但家里人希望他复读一年,明年考个好的大学。而他自己则打算边打工边看书。

    今天下午,福州一家民办高校的老板主动向杨华伸出“橄榄枝”,愿意为他提供校刊编辑的岗位,同时允许他旁听中文系的课程。考虑到4年后还是拿不到大学文凭,杨华对此不感兴趣。

    不过,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有意接纳杨华。这位北大历史系毕业的老人评价说,杨华的文章“写得很不错,确实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看得出他古典文学的修养很深”,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卢告诉记者,此前他曾公开招聘过,但结果不理想,“一些研究生都不一定行”。卢对媒体表示,如果杨华愿意来的话,他可以作为临时聘用人员,做地方文史的整理、校对、编辑工作。杨华获悉后,认为“这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需要和家人商量后再定。

    本报福州7月1日电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7/02/content_3305636.htm


附:

福建省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满分作文
士 运 论
作者:福建省寿宁县第一中学2010届高三文科应届毕业生  杨华
  余读《左传》、《汉书》、《三国志》,寻寻觅觅以求运道,成功诸法,然每见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未尝不废书而叹焉。至如三国之李萧远作《运命论》曰:“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余未尝不涕泗横流,扼腕叹息曰:“古今之士、之贤、之圣岂受制于三者乎?至如仲尼受困陈蔡,李广难封,哀哉。”后余饱览古今贤士之文,远近名圣之迹,乃释怀,有三叹作焉:一曰士运在此不在彼,再曰士运在勤不在求,三曰士运在我不在他。谓予弗信,请见陈词如下:
  昔者仲尼学富五车、胸藏礼乐,遍施仁义欲以正道援天下于溺,学于郯子、师襄、老聃之徒欲以广其闻,周游天下欲以布其道。其志壮哉,其行壮哉,其言壮哉,然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遍历七十国而不遇其主,岂不叹哉!然其尊庠序之教,而有颜回出;修古之圣典,而有六艺作。其志彰矣,不然以我百代后一孤陋书生,岂得闻其名而后深赞哉,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有不弃于壮志之道而后必有不知有处得之。此余所谓“士运在此不在彼。”
  战国之时,齐有孟尝田文,赵有平原赵胜,楚有春申黄歇,魏有信陵无忌。当是时,有志之士投之则中,未有不得意之人。余以为弗是也,孟尝之徒独养鸡鸣狗盗之徒,未有匡扶国家之才贤。是故苏秦散尽资才而不说听其言,后起六国而权倾天下。曩时其所孜孜求之而不得,当时尽有矣;曩时其所躞蹀之公卿门,当时尽开矣。富埒人主,权衡国君,谁得而当之?是矣王勃曰:“老当益壮,宁移白道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非余所谓“士运在勤不在求”乎?
  伯牙遇子期乃畅其意,相如因得意逐名汉武,商鞅得景监方说秦王。士运在人手乎?奈何以我之力,以我之学,以我之滔滔雄辩需假人之手?余思淳于髡闻之必仰天大笑,疑缨索绝。俞伯牙有绕梁之音,司马相如蕴绝世之才,公孙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变法。韩退之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窃以为余为千里马亦先已于伯乐矣。“士运在我不在他”昭矣。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天下皆慕圣德。《运命论》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曰:通之斯为川焉,塞之斯为渊焉,升之于云则雨施,沉之于地则土润,体清以流(洗)物,不乱于浊;受浊以济物,不伤于清。”又曰:“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是也夫。余訚訚于此,欲作沛然之辞以广余意,终日孜孜不倦于古今典籍,所为何事?所拥何志?张载《日知录》志曰(《近思录》记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为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杨华向北大等名校递交的《鉴才书》


  春秋之时,天下纷纷而才贤用;三国之期,中原混战而士运隆。予乃生乎独有之世,避纷争于太平,其幸哉!然我书生孤陋,士运惨愁。前则望古而叹,后则见世而伤。举王勃而自伤,哀庾信而失意。国谓昌隆,士运不改,何哉?岂我十数年孜孜所学竟一朝见佚乎?俯仰沉伤,举笔以自高才名,标榜千里,望有伯乐于四方。


  余自幼既习古文,慕古之名士风流,好旧时雅言妙句,通于典史文章,诗书百家。欲究古今之变,谋于当下。然举步维艰,时已无立锥之地。张载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于我断乎?岂不伤哉!郦食其功高汤镬,贾太傅失意长沙,屈平投江,晁错见弃。古之天下才贤不得其主者其在少乎?而我生于当下,予逢时乎?能有巨眼英雄援我以手乎?茫茫苍苍,失路不当,孤愤时作,弃予苍茫。维信有遇,自作才言,望周公吐哺握发,期蔡邕倒徙相接。


----------

关注杨华现象的网友请点击看福建新闻频道《新闻追追追》节目的视频http://sinaurl.cn/7fICK 您将看到一个矛盾的杨华。注意从01:50开始看。节目中主持人电话联系了博主,博主谈了自己的看法--不主张高校破格录取杨华。


东南网对杨华的访谈视频:

http://www.fjsen.com/content/2010-07/03/content_3426767.htm

长裙雨孩 发表于 2010-07-08 19:42

强~~~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7-08 19:50

华罗庚当年只是个初中毕业生,后来被清华录取了。放在当今,那是不可思议的。

张一成 发表于 2010-07-09 06:29

韩寒破釜沉舟,真让他成功了。不过走这样的路风险太大,成功是极个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