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
寺庙不大,但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
一天,方丈听见小和尚跟同伴说:“寺庙的菩萨都是泥胎,徒有一身金粉而已,那样一个死疙瘩会有什么能耐,竟然让万物之灵的人类去顶礼膜拜。”
同伴仰望着木然的泥像,希望人家能开口解答。
“我想,那菩萨也低头沉思,问过自己‘人类是万物之灵,都顶顶聪明的,我凭什么被顶礼膜拜呢’。”方丈近前了,他虽然年迈,但步履稳健得不亚于年轻后生。
小和尚顿时开窍,说:“菩萨之所以成为被顶礼膜拜的圣人,就在于反躬自问,省察自我的得失。”
“自省的另一面就是自以为是。”方丈道,“自以为是了,就既看不到自身的短处,也无视他人的长处,那样如同处于逆流的船只,不但难以进步,还有倒退的危险。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离得道、离圣人越来越近的。”
(作者:刘毅新)
有一只老鼠,一直为自己的寸光之目感到苦恼。
它整天价唉声叹气:“唉,鼠目寸光,多难听!有眼却看不清远处的东西,这眼简直就是废物!我要是有一双千里眼该有多好啊!”
它的话被菩萨听到了。菩萨觉得有趣,就施展法术,让它有了千里眼。
“哇,多么神奇的世界!多么美丽的景色!”老鼠乐得上蹦下跳,手舞足蹈。
“咦?那是什么?”老鼠的眼光一下拉直了,“哦,清清楚楚,那远处的墙角下有一块大肥肉,正往下滴油呢。我这就去吃了它。幸亏我有了一双千里眼,不然这顿美餐就泡汤啦!”
它飞速奔向那块肉,立即把肉吃了下去。
坏了!不一会儿,老鼠就口吐白沫,一命呜呼了。原来,这肉是人放的一块有毒的诱饵。
菩萨见状,双手合十,念念有词:“阿弥陀佛,罪过罪过。给了你千里眼,你死得更快而已。阿弥陀佛……”
猪、熊和老鼠因为没的吃,都饿得要命。于是它们决定结伴寻找食物。
可是,它们找了好长时间,也没找到一点好吃的东西。
它们饥肠辘辘,头昏眼花,坐在一块草地上实在走不动了。
它们谁都知道,要是再找不到吃的,它们必然会被饿死。
就在它们闭着眼睛等死时,忽然眼前出现了一位菩萨。
菩萨见状,大发慈悲,问道:“三位一定是饿得快不行了。我是救苦救难的菩萨--你们现在有什么要求?我一定鼎力相助。”
“我要一槽糠。”猪立即用吃奶的力气答道。
“我要一些玉米棒。”熊发出微弱的声音。
“给我来点小米吧。”老鼠有气无力地说。
它们的话刚说完,菩萨口中就念念有词了。不多一会儿,地上立即就出现了一槽糠、几根玉米棒和一把小米。
猪、熊和老鼠一见,马上用最后的一点力气扑上去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风卷残云一般,它们吃完了地上的食物,很快就恢复了体力。然后向菩萨道声“谢谢”,就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了。
看着它们远去的背影,菩萨不禁直摇头叹气:“唉,你们的眼光竟然如此之浅,只顾眼前吃的,怎么就想不起来向我学习得到食物的方法呢?看样子,你们确实是饿昏了头。阿弥陀佛。”
一尊举世闻名的大佛,被人们顶礼膜拜。自然,这尊大佛也就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最尊贵了,认为再没有能与它相比的佛像了,便显出一副不可一世,超凡脱俗的样子。
就在大佛感到自己最伟大的时候,忽然听到它的身后有一个声音:“骄傲的孩子,你看看我是谁?”大佛向四周看了看,什么也没有。
“再仔细瞧瞧,你靠在谁的身上。”大佛认真地向它的周围打量了一番,这才发现,它背靠的大山原来是一尊人们很少知道的,比自己大几百倍的隐形卧佛。
直到此刻大佛才明白,自己不该因人们的崇拜而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真正有涵养者,往往是那些不为人所知者。
有一个寺庙里,住着两个和尚,一个大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一天,大和尚从外面买回了黍子种子,他一边和小和尚在自己开垦的地里下种,一边兴奋地说:“这回咱们秋后就会吃上自己黍子蒸的糕了。”“那不一定!”小和尚小声嘟囔了一句。大和尚听了,非常生气,他狠狠地瞪了小和尚一眼。
禾苗长出后,大和尚欣喜地说:“看咱家的黍子长的多旺,用不了多长时间,咱们的黍子就会长大结籽,秋天咱们就可以吃上自己家的糕了。”“那不一定!”小和尚又不冷不热地答了一句,大和尚听了心里很不高兴。
黍子成熟后,大和尚辛辛苦苦把黍子粒的皮去掉,把黍子加工成金黄的米粒。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大和尚心里感到特别高兴:“这回咱们很快就会吃到自己的糕了。”“那不一定!”小和尚仍不紧不慢地说,大和尚再没理他,忙着挑拣米粒中的沙粒。
米粒磨成了面粉,大和尚做饭,小和尚生火,一盆金灿灿的米糕很快端到了饭桌上。大和尚兴致勃勃地说:“今儿个这糕咱们是吃定了。”
谁知小和尚又和往常一样,仍就说了一句令人扫兴的话:“那不一定!”到了嘴边的饭怎能说不一定?大和尚顿时来了气,拿起一根烧火棍照小和尚身上就打,小和尚掉头就跑。
就在大和尚追打小和尚的时候,一条野狗把糕叼上就跑。小和尚看见了,边跑边说:“我说不一定就是不一定!”大和尚见小和尚如此不争气,干脆把他赶出庙门,自己重新蒸糕去了。
失去自信者是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的。类似小和尚这种做人办事的悲观主义者,他们的言行是不值得人们效仿的。
相传很早以前的武州山陷近,有一位懒堕的羊倌,每天把羊赶到山上后,便懒得动弹,冬天在阳坡弯里晒暖暖,夏天到大树底下歇阴凉。
因为他放的羊经常吃不到上好的鲜草,没有一只长得肥壮的,主人给他吃的饭也并不好,到了年底,放羊的工钱甚至还不够他做一件像样的衣服。为此,他常常叹息自 己的命运不好,并幻想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过上美满舒心的日子,不再整日风里来雨里去地跟在羊屁股后面跑。机会终于来了。那一天,懒羊倌和往常一样,把 羊赶到山坡上后,便躲到避风窝打起盹来。
就在这时,他猛然听到山顶内部似有千军万马在行动,传人他耳中声音最大的一句话是:"我们要出来呀,我们要出来呀!"并且越来越清晰。本来懒羊倌也曾听人们说过,一些狐怪之类的精灵,修炼到一定的程度后,要想成仙得道,必须得从人口中讨到口封,才能成了正果。
同时答话的人事后也能得到它们的酬谢。听到喊声,懒羊倌本来想说:"你们想出来就出来吧!"嘴动了动却懒得说出口,又眯缝起眼打起盹来,心里说,出来不出来干我屁事,任凭喊声再响他也始终没有开口。一连几日,日日如此,尽管喊声不绝,懒羊倌却一直没出声。
直到有一天喊声惊动了很远处放羊的另一位羊倌,听到"我们要出来呀!"的喊声,跑过来说了声:"想出来就出来吧!"的回声后,整个时候上顿时如天翻地覆般响动起来,之后便在山崖畔出现了成千上万尊石佛,变成世界上最大的佛像石窟--云冈石窟。
不久,那位说"出来吧!"的羊倌也因此成了石窟的第一位住持,死后化成石佛受人供奉。而那位懒羊倌却因懒得说话,失去了改变命运的转机,最后竟活活冻死在山沟里。对于懒惰者来说,天赐良机也会很快就错过。
阿米是个孤儿非常善良,给人干活从不偷懒。地里的庄稼总有几行没锄净的,东家一打问阿米就说是他锄的。东家觉得不对劲儿,就把自家的碗打了两个,等长工们回来问是谁干的,果然阿米又回答是他干的。
村里来了一个要饭的,阿米那份全都给了他,自己一个人饿肚子。要饭的吃完又对阿米说:“我肚子疼,你把我驮回去。”阿米二话没说,蹲下来让要饭的坐在他身上。没走多远要饭的便让他停下:“阿米,我是天上的神仙,专门来点化你成仙的,你就叫阿弥陀佛吧。”
为害一方的地痞流氓西门庆,不知糟蹋了多少良家妇女,伤害了多少无辜百姓。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怕受到阎王的惩罚,作恶的同时,也经常到庙宇里烧香祷告,施舍钱物,希望神灵保佑他一生平安。
后来,西门庆因与卖炊饼的武大郎之妻潘金莲通奸,合伙毒死了武大郎。事发后,西门庆被武大郎的弟弟武松杀死,横尸街头。
西门庆死后,阴魂不散,来到他经常施舍钱财的庙宇,责问那些他供奉的神灵:“我平时施舍给你们那么多的钱财,你们为什么不保佑我平安生存?”
“你施舍给我们财物多这是事实,可你作恶多端,不思悔改,天怨人怒,人世间怎能容忍你再作恶下去。我们又怎能保佑你去不断为害百姓,祸害乡邻呢?”神灵们平静地回答他。
西门庆无言以对,默默退了出去。
佛教圣地五台山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就要开始了。居住在百里外的两位信徒装点行装,准备前去。一位说:“咱们坐客车吧,那样会到的早一些!”另一位说:“还是自己翻山走小路好,清静自在,也许比坐车还要快一些。”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便分道扬镳,各走各的,一个到大路边去等车,一个自己从中路出发。结果,乘车走大路的因游客过多,路途受阻,反而落后于走崎岖山路者到达目的地。
贺维芳
狐狸、狼和鹿同住在灵山脚下。狐狸机灵,狼聪明,鹿心地善良人缘好,就算狐狸和狼对鹿有别的想法,却跑不过鹿的飞毛腿。他们在一起倒也相安无事。
一日,大家都听说了一件事:佛祖要从他们中选出一位做灵兽,跟佛共同享受人间的供奉。
狐狸想:“鹿很胆小,他可不会来争我的灵兽之位,那只狼倒是我的对手。”
狼也想:“鹿最怕事,他不敢来夺我的灵兽之位,那只狡猾的狐狸倒是不得不防。”
狐狸和狼谁看了谁都觉得不顺眼,找机会就要做一番较量,搞得灵山脚下没有一点安宁。
于是,狐狸跑到佛像前,虔诚地祈愿:“佛祖啊,你可不能让狼做灵兽啊,他可是一个狠毒、贪婪的家伙!”
狼也跑到佛像前,虔诚地祈愿:“佛祖啊,你可不能让狐狸做灵兽啊,他可是一个狡猾、不讲诚信的家伙!”
鹿眼看着狼和狐狸的争斗搅乱了大家的生活,心里很着急,赶紧也到佛像面前祈求:“佛祖啊,您就满足狐狸和狼的心愿吧!”
很快,佛祖显灵了,他选中了鹿做灵兽。这完全出乎狐狸、狼和鹿的意料。
狐狸和狼来到佛祖面前,愤愤地质问:“为什么,为什么要选鹿做灵兽?”
佛祖微笑着说:“我可是完全满足了你们三个的心愿啊!”
高手如云!!!
为人
大灾之年,寺庙向灾民施粥。人多粥少的,一个人只有一小碗。
这时,和尚让魏仁领走了一大桶的粥,他吃力地提着,连路都走不稳了,象一个大腹便便之人。
小伙子挤过去,和尚盛给了他一小碗的粥,两口就能喝干了。
“你欺负人!”小伙子粗鲁地把粥一气泼到了地上。“有人的粥都更多哪。”
旁人起哄道:“乌七八糟的事情做给明眼人看呢。”
“魏仁是在帮助寺庙,将粥再分给村里嗷嗷待哺的人们。”和尚不气恼,给小伙子盛过了一碗粥。
“为他人,上苍怎么会不眷顾呢,而会乐意让其得到的多多益善,来代替自己广施仁爱的呀。”
(作者:刘毅新)
文/筱枫
一个人在爬佛塔。
三层。
五层。
七层。
他噌噌噌地上去又噌噌噌地下来。
下来后累得气喘吁吁,于是便坐在塔前的一棵菩提树下歇息。他仰望着佛塔,想起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攀爬,想起一天到晚对佛的虔诚,再想想眼下并不如意的境况,不禁感慨起来:
“我每天都虔诚向佛,为什么总得不到安宁?” 苦思良久不得要领。
突然,一个声音幽幽地传来:
“如此,能爬出安宁吗?”
那人一惊!竟然是他头顶的菩提树在说话:
“我看到你爬佛塔了,很奇怪的爬法。”
那人小心地问:“不就是一步一步爬吗?有什么奇怪?”
菩提树笑了。说:“你人在三层,心已经到了五层;人在五层,心却早已在塔顶喊叫。人心异处。我看见的就是这样。”
“着急爬嘛!有什么不对吗?”
“呵呵!你人在低处,心已高悬。这只会让你心浮气躁,还求什么安宁?”
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