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06-13 09:05

“博友人一粲”背后的精湛艺术——品读杨啸《藏头诗三百首》

“博友人一粲”背后的精湛艺术

——品读杨啸《藏头诗三百首》

曾庆江

     内蒙古著名作家杨啸从事文学创作五十多年,在小说方面卓有建树,在儿童文学上的贡献更是可圈可点。他早先有诸多儿童小说面世,如在“文革”时期的《红雨》,由崔嵬导演成电影而家喻户晓,在八十年代又有儿童长篇小说《鹰的传奇》三部曲等。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杨啸开始探索寓言诗,《蜗牛的奖杯》等作品曾获得全国大奖。《藏头诗三百首》是他近期推出的一部具有独特意义的诗集。

一、关于藏头诗

    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是杂体诗中的一种,一般有三种形式:其一是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其二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其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现在常见的是第三种形式,即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形成一句话,用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例如《水浒传》中宋江和吴用为了把玉麒麟卢俊义赚上梁山,便口占卜歌:“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暗含“卢俊义反”四个字。由于藏头诗重在一个“藏”字,因此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在其中,这种鲜明的民间色彩注定了它在过去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就连杨啸在自述当初作诗动机时也说:“作为文字游戏,送给朋友们,博友人一粲而已。”但是,我们细读这部厚重的《藏头诗三百首》之后,觉得它不但能登大雅之堂,甚至还可以说是“文坛诗苑一奇葩”(樊发稼语)。

    从数量上讲,杨啸的藏头诗是蔚为壮观的。虽然藏头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大多数是文人偶一为之,很难形成规模。杨啸在诗歌市场日益低落的情况下,半是为了交游,半是为了抒写自己性情,居然集腋成裘,成就了如此厚重的一部书。这三百多首藏头诗,或者是为了表达对先辈的敬仰,如藏头为“冰心好祖母,慈祥老寿星”、“君健爱儿童,钟情安徒生”等;或者是为了记述自己的友情,如藏头为“振玉仁兄,诚可交心”、“路遥知马力,老友见诚心”等;或者是对亲朋好友的怀念与祝福,如藏头为“占东英年逝,音容活我心”、“诗人安米,早日康复”等;或者是对后辈的鼓励,如藏头为“清风徐来,花朵灿烂”、“白正勤奋,前途无量”等……题材如此之广泛,一切又都来得真诚来得自然,无“为文造情”的弊病,历史上的藏头诗显然无出其右者。

    在这部独特的诗集中,诗人面对三百多个写作对象,体现出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力。这首先体现在诗歌的精炼上。精炼本是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指数,而藏头诗不光是为了“藏”而藏,更要“藏”得好“藏”得妙,这就对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例如《赠任大星并忆任大霖》如此写:“大作惊世天下闻,星光明亮照乾坤。耀眼华章心血铸,长流碧水源泉深。空中闲云懒得看,甘愿田园苦耕耘。霖洒沃野禾苗翠,浇得百花色缤纷。青山巍峨美如画,松高柏茂绕彩云。”作者巧妙的藏头为“大星耀长空,甘霖浇青松”,把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任氏二兄弟的品性和文学贡献揭示得非常清楚。《赠徐光耀》中有这样几句:“平民百姓齐抗日,原野四处烈焰腾。英勇少年小张嘎,雄心勃勃闯敌营。”把徐光耀的主要作品《平原烈火》和《小兵张嘎》写入诗句,从而使得诗句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其次,作为一种精短的艺术,杨啸善于在诗句中融情于景、融情于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在《赠贺敬之、柯岩伉俪》中,诗人就点染出青山、松柏、明月、星光、丽日、山花等诸多物象,把贺敬之、柯岩夫妇二人的人品和文学贡献都揭示出来,如果没有这些极具象征意蕴的物象,肯定会大为逊色。

二、关于诗歌的情感与人物形象

     诗缘情而发。正因为有情感的注入,诗歌才真正意义上具有了可读性。杨啸的《藏头诗三百首》正是情感催生的产物。诗人最开始创作藏头诗,不过是“作为文字游戏”,是闲暇之笔。但是在朋友们的热情鼓励下,“一发而不可收”,在很短时间之内便成诗三百多首。

     情感性在《藏头诗三百首》中体现为两点。其一是诗人对吟咏对象的情感性投入。例如他在阅读了柯岩的《和“巨人”对话》后,得出了“一颗童心,一片真情”的感慨:“一望无际好禾苗,颗颗花蕾正含苞。童稚情怀漾诗意,心思挚爱荡春潮。一天彩云洒甘露,片片幼林待雨浇。真知融于浅近语,情如大海涌波涛。”这一方面固然是柯岩的作品给他强烈的震撼与感动,但是另一方面是作者深情投入后的最真感受。瑞士文艺心理学家布洛倡导文学欣赏中的“心理距离”说,认为距离产生美。但是从另外一个层次上讲,与具体的物象的相融也能产生美。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是一种因距离美产生的相互欣赏,而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更是距离消失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杨啸在对优秀作品的歌咏无疑是情感投入距离消失的产物。

     其二,杨啸在整个藏头诗创作中都注入了自己深厚的情感。《藏头诗三百首》共分为四辑,分别是“京华师友篇”(北京的师友)、“四方师友篇”(全国北京以外各地乃至海外的师友)、“草原师友篇”(内蒙古的师友)、“家人亲属篇”(作者本人的家人亲属)。因为诗中所吟咏人物大多数是文艺界人士,和诗人是同行,这无疑有着惺惺相惜的情感认同。杨啸在诗中极力称誉这些人物的人品和他们在文艺工作上所做的贡献,虽然有时候不免有“过誉”之嫌,但是杨啸却有着自己的解释:“我在诗里所写的,是这位师友在我心目中的‘诗的形象和境界’,或者是我所‘希望的这位师友的形象和境界’。”

    因为写作对象明确,所以杨啸在诗中用简笔勾勒了众多人物形象,让人读了如同欣赏中国画,粗看非常简约,但是仔细品味就有着更为丰富的形象展示出来。如韩燕如生前在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爬山歌的搜集和整理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杨啸写有《赠韩燕如》:“韩家老翁有赤心,燕子飞来报新春。如花似锦好风景,善与燕子做知音。唱天唱地唱心事,爬上顶峰韵更纯。山歌就像长流水,歌声高亢遏风云。”诗句把韩燕如为了自己喜好的事业而忘我投入的景象再现出来。从诗歌内容上讲,杨啸在勾勒人物形象时一般有三种路径。其一是把握人物文艺创作的总体风格。如《赠方增先》:“方圆任驰骋,增减皆有道。先知并先觉,开阖自玄妙。一世称奇才,代中君自傲。画坛辟蹊径,风云笔下俏。”方增先作为画家,一方面继承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借鉴西方的现代艺术,在画坛独树一帜。这首诗就是把握方增先兼收并蓄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画风进行立意的。其二是把握人物的外在形象特征。如《忆韩作黎》:“作风朴实一老农,黎明即起忙耘耕。”把韩作黎朴实、勤劳的品性揭示出来。其三是着眼于人物的内在品性来结构诗篇。这种情况应该说在诗集中所占篇幅是最多的。如《赠赵志宏》藏头为“赵志宏政界文苑君子风”;《忆孙犁》藏头为“孙犁大家风,文苑一青松”等。这部诗集的写作对象,上自出生于1900年的冰心,下自1970年代的青年学人乃至1990年代的孩童,其大量的人物形象,构筑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人物画卷。

三、关于诗歌的生活性与历史性

    诗歌因为其生活性而获得广泛的存在继而为老百姓所接纳。杨啸的《藏头诗三百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酬唱诗写给友人的,但是它的读者群却绝不仅仅局限于作品的创作对象,只要是文学爱好者,只要喜好藏头诗,这都是非常值得阅读的一部大书。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作品的生活性。生活性在《藏头诗三百首》中体现为贴近性的语言风格、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以及鲜明的爱憎立场等。

     杨啸长时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因此练就了一套非常具有贴近性的话语风格,在诗歌方面,已经在他1997年出版的寓言诗集《幽默寓言故事精选》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藏头诗三百首》中更是如此。例如《赠王小丫》如此写:“靓美山河大中华,丽日蓝天映彩霞。王家有幸生才女,小镇无尘开奇葩。丫枝摇曳添秀色,清风轻拂满园花。水碧澄澈如明镜,出众超群冠天涯。芙蕖高洁泥不染,蓉城西南有她家。”语言平俗易懂,但是却不乏诗情画意。在《戏赠纳穆吉勒》中,作者更是采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藏头为“老纳非和尚,摄影才艺高”,在戏谑化的语言中将人物的身份、职业和个性爱好等展现出来。杨啸还善于通过生活细节的把握来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如《赠额尔敦朝鲁》就抓住人物多次参加老年演唱活动来结构诗篇的。《赠贾漫》中有这样的诗句:“一盘棋局一壶酒,生活快乐又温馨”,这些生活细节最终要展现的人物形象是“洒向人间情与爱,脱尽凡俗见纯真”。同样,作为经历了几个时代的老作家,杨啸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爱憎情怀。如对束沛德的赞赏“心系少儿十几亿,洒尽心血不居功”,评价贺敬之说“集汇美德成师表,一身正气壮乾坤”。对待工作他认为:“勇士壮志豪情在,攀登不怕洒汗水。决不取巧求捷径,顶上风雷战鼓催。”(《赠阿古拉》)。对友情他是这样看待的:“莫道人情薄如纸,逆境方知友是谁。”在如何看待有争议的老作家浩然,诗人写道:“千古是非有公论,秋实累累仰头观”(《赠浩然》);“是非千古有公论,最终历史会评说”(《有感再赠浩然》)。体现了一个正直的文人的胆识和气魄。在写给日本友人时,他不忘提醒“好了伤疤不忘痛,友谊地久共天长”(《赠中由美子》)。可以说,诗人在构筑众多文艺家形象的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藏头诗并非杨啸的首创,但是把藏头诗和随笔结合起来却是杨啸的绝门独技。在每首藏头诗后面,诗人都附上一篇三五百字不等的随笔,交代人物的基本情况、和作者交游的经历以及创作该诗的缘由。杨啸作为创作五十多年的老作家,经历了文艺界的很多事情,也熟识了文艺界的很多同行,书中关涉相关人和事的文字就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因此使得这部独特的诗集担当起历史性的元素。杨啸也曾说:“这些小注性的文字,可以作为我国文坛艺苑上,以及社会其他各界,我所接触的这个范围和群落中,逸闻逸事的记录。既是对友谊真情的如实记载,对后人将来研究我们这一代人,也会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这种说法是客观的。即以第三辑“草原师友篇”为例,所写人物在一百五十人以上,占了全书的一半,几乎将内蒙古文艺界有成就的人“一网打尽”,用新颖有趣形式构建了一部内蒙古文艺概观,一部内蒙古文艺简史。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导演崔嵬当年拍摄电影《红雨》的基本情况;了解胡昭衡当年倡导创建内蒙古大学文艺研究班,从而培养大批内蒙古文艺人才的情况;可以了解金近和《儿童文学》杂志的来龙去脉;了解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是如何创作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经典插曲《敖包相会》……这些文艺掌故,是我们在其他书上都看不到的。因此,杨啸的《藏头诗三百首》不光体现了历史性,还体现了独特的历史性。

《草原》4月号发了一篇评拙作《藏头诗三百首》的文章,其实,该书还是文字游戏而已。 杨啸 6.13

余途 发表于 2010-06-13 09:09

:victory: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06-13 09:56

赠曾庆江  杨啸
  庆喜庆福庆良辰,
  江水奔流映彩云。
  在南在北心相系,
  远隔千山有知音。
  方向志趣同道者,
  鱼水依存最相亲。
  雁飞万里传佳信,
  结果桃李溢芳芬。
  神情未见闻声韵,
  交往忘年友谊深。
  
  藏头的10个字为:
  庆江在远方 鱼雁结神交
  (2003年8月23日)
  
  曾庆江,1976年生,祖籍湖北随州。199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及儿童文学。参撰《新诗解读》、《散文引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7部著作。发表论文多篇。2002年12月,我收到曾庆江的来信,说他们课题组正在撰写《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一书。关于我的部分,要借我自己保存的作品样书一用。待课题完稿后,即将原书奉还。并让我为他们提供一份较为详细的生平介绍。我认为,他们做的这件工作,我是应该支持的。于是就把我的主要作品的样书和生平简介给他寄了去。以后,为这事他又和我多次通过信件、电子邮件和电话联系。今年5月,他在《文艺报》上发表题为《异军突起的儿童寓言诗》一文,重点评论了刘征先生和我的儿童寓言诗。以后,我又和他有一些其他方面问题的探讨和交流。就这样,一来二去,我们竟成为忘年之交。

鸽子树 发表于 2010-06-13 22:58

藏头诗不好写,杨老师却写了这么多,足见用功之深啊!

贺维芳 发表于 2010-06-14 05:49

写得真好! :victory: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06-14 17:10

藏头诗二十五首


--------------------------------------------------------------------------------

时间:2003-11-10 15:04:51 来源:中国寓言网 作者:杨啸 阅读3333次
   
赠浩然


浩气长存天地间,
然诺千金美名传。
文章字字珠玑秀,
学问胆识皆非凡。
成功天才加汗水,
就中甘苦谁能言?
光焰万丈照四海,
耀眼佳作映文坛。
千古是非有公论,
秋实累累仰头观。

    我和浩然从上个世纪初成为莫逆之交,至今已逾半个世纪。



赞浩然文艺绿化工程


文学阵地添新兵,
艺术殿堂珍宝增。
绿苗成林满眼翠,
化作云天七彩虹。
开垦荒原凭汗水,
花朵娇艳靠园丁。
结茧春蚕丝不尽,
果实累累好收成。

    浩然多年来扎根三河农村深入生活,在当地开展"文艺绿化工程",创办《苍生文学》,编辑"泥土丛书",培养了当地一大批文学艺术新人。如今已是绿树成林,硕果累累。

赠贾漫


贾生妙笔赋过秦,
漫漫千古称奇文。
诗思汹涌腾激浪,
人品磊落有赤心。
一盘棋局一壶酒,
生活快乐又温馨。
洒向人间情与爱,
脱尽凡俗见纯真。

    贾漫,挚友。著名诗人。原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

赠王绶青


绶带耀七彩,
青天挂长虹。
吾辈最幸事,
兄弟两心同。
诗思如泉涌,
书法若飞龙。
皆因高格调,
精神永年轻。

    王绶青,挚友。著名诗人、书法家。原河南作家协会副主席、《莽原》主编。

赠纪鑫雪梅伉俪


纪元开新世,
鑫鑫大业成。
雪原千里素,
梅花绽正红。
比兴增诗意,
翼展乘长风。
齐心并携手,
飞腾上碧空。

    赵纪鑫,挚友。著名剧作家、表演艺术家。内蒙古文联副主席,《草原英雄小姐妹》作者。

赠冉淮舟


淮河水流长,
舟楫穿梭忙。
一颗侠义胆,
生就热肝肠。
尽力为朋友,
行为称榜样。
善始又善终,
事成心欢畅。

    冉淮舟,挚友。著名作家,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赠云照光贺梅伉俪


照耀凭日月,
光芒遍四方。
贺岁天飞雪,
梅开地溢香。
健步走千里,
康乐喜盈堂。
长征刚起程,
寿比扬子江。

    云照光,挚友。著名作家,原内蒙古文联主席,现为名誉主席,电影《鄂尔多斯风暴》作者。


赠方增先


方圆任驰骋,
增减皆有道。
先知并先觉,
开阖自玄妙。
一世称奇才,
代中君独傲。
画坛辟蹊径,
风云笔下俏。

    方增先,老朋友。著名画家,上海市美术馆馆长。曾为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作品画插图。

赠张峻


张弓驰马走天下,
峻岭高峰任攀登。
仁义忠厚传佳话,
兄弟携手两心同。
老骥仍思千里奔,
当代文坛称精英。
益人益我益万众,
壮志凌云唱大风。

    张峻,挚友。著名作家,原河北作家协会副主席。

赠刘章


刘郎才高八斗半,
章法严谨人称赞。
诗思汹涌如喷泉,
词新字美花灿烂。
当代文坛树独帜,
今人古人刮目看。
一支妙笔蘸真情,
绝唱绕梁声不断。

    刘章,挚友。著名诗人。

忆李学鳌


学海无涯勇搏浪,
鳌头独占是此公。
诗词篇篇表民意,
歌赋字字融真情。
永久闪光精品在,
传诵吟哦遍乡城。
后代子孙交口赞,
世间长远浴春风。

    李学鳌(已故),挚友。著名诗人。

忆王致远


致力文学心血洒,
远瞩高瞻是行家。
长年为人苦做嫁,
诗思只能深夜发。
千秋胡桃坡下路,
古今春来开新花。
闪耀才华精品在,
光芒四射到天涯。

    王致远(已故),挚友。著名诗人、编辑家和出版家。曾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文化艺术出版社做领导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出版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浩然的《金光大道》和我的《红雨》、《绿风》等作品,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出版的。他的长诗《胡桃坡》,艺术高超,堪称精品。

忆张长弓


长风浩荡九万里,
弓强马骏驰草原。
道路崎岖斩荆棘,
德高品洁意志坚。
文字精粹珠玑灿,
章法严谨绘河山。
堪与前贤相媲美,
称得塞北一伟男。
典籍熟读学识富,
范例闪光世代传。

    张长弓(已故),挚友。著名作家、书法家。原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

忆管桦


管鲍之交传佳话,
桦高松茂万山青。
作风淳朴称榜样,
品格高尚怀真情。
永生雨来铭后世,
远近青竹舞春风。
发扬传统拓新路,
光芒四射太阳红。

    管桦(已故),挚友。著名作家、诗人、画家。原北京市文联主席。他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多年收入小学课本,教育了几代人。他画的墨竹独具一格,被誉为"管桦竹"。

赠魏旭光


魏武临碣石,
旭日正东升。
光焰照天地,
老骥思飞腾。
同心复同德,
学海齐远征。
康庄路宽广,
泰山登顶峰。

    魏旭光,挚友,老同学。《山西日报》高级编辑。

赠陈寿朋


寿高功亦高,
朋友遍宇寰。
老骥千里志,
师表堪垂范。
桃林灿如霞,
李花开正艳。
满圃芝兰香,
园丁众人赞。

    陈寿朋,老朋友。著名作家、教授。

赠张鹤松崔清莲伉俪


鹤翔云天上,
松青挺且直。
清水可为鉴,
莲洁不染泥。
良行堪称范,
师者当如斯。
益人更益我,
友谊坚如石。

    张鹤松、崔清莲,挚友。

赠韩世增朱若兰伉俪


世间何所求?
增寿且增福。
若水出高山,
兰香在幽谷。
知己最难得,
心同如手足。
好景春意浓,
友谊长青树。

    韩世增、朱若兰,挚友。老同学。

赠张弛


张而当其时,
驰则亦有道。
老友情谊深,
弟兄肝胆照。
为公常忘私,
人品高格调。
忠诚传美名,
厚德见节操。

    张弛,挚友,书法家。

赠白正


白日行天照万物,
正气如虹耀乾坤。
勤恳汗水加天分,
奋勇腾飞上青云。
前方更有高峰矗,
途坦路阔可登临。
无限风光任描绘,
量大怀宽诚待人。

    白正,青年诗人。

赠熊一然


一生忠厚德艺馨,
然诺字字值千金。
书坛辟路成蹊径,
法度严谨自超群。
篆隶行楷皆精妙,
刻苦奋斗见赤心。
巨大成就传美誉,
匠心如此有几人?

    熊一然,挚友。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赠黄瑞云


瑞气千条耀碧空,
云蒸霞蔚画图中。
老树枝繁花犹盛,
兄弟共度夕阳红。
学富五车人钦敬,
识高方敢不趋同。
渊深流长水如镜,
博大胸怀海能容。

    黄瑞云,挚友。著名作家、教授。

赠郝枫朱


枫林红似火,
朱墨绘丹青。
大德大智慧,
姐妹兄弟情。
健步登山岳,
康庄道路平。
快活对世事,
乐观看人生。

    郝枫朱,挚友。多才多艺,女中豪杰。
    大病初愈,赋此诗慰问并祝福。

赠凡夫


凡人不可敌,
夫子识见高。
寓意深似海,
言语大江涛。
晓风成助力,
畅飞上九霄。
新竹成翠林,
奇花耀眼娇。

    凡夫,挚友。著名寓言作家。

赠叶澍


叶绿千山翠,
澍后花更红。
精心育幼苗,
神奇长青松。
永作开拓者,
远近传美名。
年年走新路,
轻舟驾长风。

    叶澍,挚友。著名作家、高级记者。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10-06-14 17:41

:victory:

谢炳琪 发表于 2010-06-14 18:58

:lol:victory:

筱枫 发表于 2010-06-14 19:12









清浅 发表于 2010-06-15 07:34

欣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