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而别致 入俗而超俗—读《余途寓言》文/张锦贻
本帖最后由 余途 于 2010-5-18 07:52 编辑精致而别致 入俗而超俗
—读《余途寓言》
张锦贻
认识余途,是在近年间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的几次年会上。理解余途,是在反复地读了那本《余途寓言》之后。这是一本卡通版的寓言书,传统的文学形式与现代的艺术表达浑然一体,使读者得到意外的惊喜。而更令人惊愕的是,作者在生活中所独有的寻常而又非常的发现,以及在创作中所呈现的精致而又别致的构思,入俗而又超俗的幽默。
一
寓言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编个故事打个比方,它应该与新的时代、新的现实以及新一代人有更多的关联,或折射、或嘲笑、或讽刺、或反讥,在对生活的一种寻常而又非常的发现与描述中给人以心灵的震颤、智慧的启迪。当然这种震颤、启迪意味着笑声和笑过之后的思想触及与情感撼动。《余途寓言》就是一本这样的寓言书。作者从故事构成方式出发,将全书分为“人言篇”、“人物篇”、“物言篇”、“动物篇”、“余途篇”五个部分,而每一部分的故事都是一系列最简单,最细微的“言”、“行”的极妙组合,可以说,书中每一则故事的题材都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小到不能再小。
真正巧妙的是,题材的简单并没有湮没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的生动性,倒是使这三者交相辉映,熠熠发光。而所以有此效果,全在于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独到的观察和独特的发现。以两篇写雪花的作品为例。一为《雪花与水》作者写道“飘到地下的雪花真的变成水了。而落在山巅的雪花永远保持着独特的性格。”一为《对雪的说法》:雪后,老鸡说雪真美,小鸡说不美,老鸡不让小鸡这样说,小鸡照样说。“老鸡将小鸡赶跑。小鸡反而喜。”前一则写出雪花确有与水迥然不同的独特的个性与品格。后一则虽然写雪,着眼点并不在雪,而是描述老鸡的人云亦云,偏狭固执,凸现小鸡的自有见解、崇尚自由。其中更包含着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影射和思考。由此可见作者观察生活的深入、深切。一个古已有之的客观存在,一些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都因此被赋予了特定的意思和一定的意义,并因作者奇谲、奇妙的想象力而使其构成生动、精彩的故事情节。
读完全书更会看到,《余途寓言》的每一则故事几乎都以平凡为起点,却在单纯而神奇的线索中爆发出一系列丰富的瑰丽的大胆的多元的奇思妙想。显然,这全在于作者在生活中所独有的寻常而又非常的发现。
二
《余途寓言》每一则故事中的奇思妙想之所以吸引人、感染人,自然在于它的奇和妙。但,追究起来,这奇,这妙,除了源于生活、合乎情势、令人感到可爱可信之外,更是因为作品能够透过错综复杂的生活状态把握人的真谛、表达生活真知;因为作者能够运用精致巧妙的艺术方式,引导读者审美,引发人们感悟。
以两篇写天空的作品为例。如《红墙•黄瓦•蓝天》,高高的红墙炫耀自己围住天地,亮亮的黄瓦以红墙托举它拥抱蓝天而骄傲。蓝天以为,天,不属于红墙、黄瓦;天,辽阔、自由。又如《乌鸦和鹰》,鹰在天上高飞,乌鸦却只飞在枯枝、颓墙、荒地、坟墓间。自然,只有鹰才懂得飞的自由。两则寓言都采取对话的形式,将大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情感理念凝聚其间,简约而简洁,凝炼而凝重,就如将火药尽可能压缩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使其产生惊人的爆炸力。但这并不是生硬的压缩,而是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在提炼、升华题材上、在锤炼、筛选语言上、在节炼、探究布局上,下大功夫。因为,只有这三者的契合,才能使作者精湛的艺术构思与精炼的艺术表现在高度统一中得到较完美的呈现。
书中这样的作品比比皆是,如《宇宙之星》、《鸡和主人》、《老翁扶墙》、《琴与琴的主人》等。每一则故事都极简炼、简捷,却都没有简写的对与错的较量、正与邪的对峙,只有真情、深情表述中的褒扬与肯定、嘲讽与批判。作者精致而别致的构思表达得既精当而又别具一格。
三
特别应当提到的是,这本寓言书中,无论是夸张而尖刻的讽喻,还是稳约而明朗的张扬,可笑可爱的背后都显示了睿智和机敏,即对掩藏着的生活本质透解的认识,充满着乐观的精神和纯真的妙趣。那是一种看似平淡却洋溢着善意和希望的动人的幽默。比如那两则关于狗熊的寓言,一为《能与无能》,人们总笑话狗熊笨拙、愚蠢,狗熊也就自以为无能,谁叫它干活都不去,“老黄牛告诉它:不干,就永远无能。”一为《惩罚》,狗熊在回家路上掉进一个大坑,虽爬了出来却异常愤怒,就挖了一个更大的坑,以此惩罚对方。可常出门的它又一脚踏进了这坑里。前者,从表层看,越懒越不干,越不干越懒;深入进去,人一旦失去信心,就什么也做不成。一定要自尊自信。后者,挖坑既然坑人,为什么再去挖呢?这是一种国民的劣根性?还是心胸过窄,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故事所要表明的,不仅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应该“讲信修睦”。两则寓言,两个延续性的幽默波澜,虽不惊不奓,却也洇人肺腑,撼人心弦。我们会在心中体悟到,狗熊的愚笨和躁怒,其实是一种无知:对自己的无知,对他人的无知,对社会的无知。无知是一种悲哀,但狗熊不是甘愿无知,个中有一点憨和拙。这赋予了作为寓言主人公的狗熊非凡的表现力和真实性。它甚至代表着许多人都经历过的那些日子、那些事情。正由于此,狗熊的那些行为,就在作者笔下铺排出真诚的讽刺和善意的戏谑,使那些一点不惹人注意的行为构筑成一种令人心动的幽默。细细品味中还能体会到,这真诚和善意的背后还有着非同一般的丰富性。
其实,这本书中每一则故事都体现着一种幽默精神,一种用充满真情的语言来讽喻生活,让人们在笑声中不忘思索的精神。从始至终152则寓言故事,无那些低俗无趣以及过于无厘头的表现,没有义正词严的“点拨”,没有居高临下的“训诫”,而是呈现着一种因纯真的想象力、表现力所营造的入俗而又超俗的幽默,以及因这样的幽默而显示的奇妙的理趣与美妙的机趣。
由此,余途的这本《余途寓言》令人耳目一新,心神皆怡。
张锦贻(1935年出生) 女。笔名:锦贻、张浙。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嘉善。195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中共绥远省委、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干部,内蒙古师专、师范文艺理论及儿童文学教师、校务委员,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
去年冬天,我收到一个邮包,打开看,我双手颤抖了。里面是张锦贻老师用钢笔一笔一笔写下的关于《余途寓言》的数页评论。我一直珍藏着。值此研讨会之际,我发上论坛,与诸位分享,以表达对尊敬的锦贻老人的敬意!
可惜,很多文友手上没有《余途寓言》:'(
以表达对尊敬的锦贻老人的敬意!----她是老人?你损害了她美丽动人的形象了!:curse:不过,你是该称她“锦姨”的:loveliness:最近我在一封复她的信中说:“你晚生个几十年,有多少时髦合你的意啊!石榴裙下得坚持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哈哈。”;P
以表达对尊敬的锦贻老人的敬意!----她是老人?你损害了她美丽动人的形象了!:curse:不过,你是该称她“锦姨”的:loveliness:最近我在一封复她的信中说:“你晚生个几十年,有多少时髦合你的意啊!石榴裙下得坚持基本国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0-5-18 08:25 编辑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5-18 08:14 ↶
“美丽动人的”锦贻没来论坛,那个比较年轻一点的蝉就为所欲为了,什么话都敢说!:@ 这算什么,明显欺负人嘛:curse:
“美丽动人的”锦贻没来论坛,那个比较年轻一点的蝉就为所欲为了,什么话都敢说!:@ 这算什么,明显欺负人嘛:curse: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5-18 08:22 ↶
你的意思是当她面,蝉就什么话都不敢说了:curse: ,且看这篇上了本会通讯的蝉作,哈;P
“时髦老太太”----锦贻大姐
锦贻大姐在瑞安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年会上有个雅号:“时髦老太太”。
谁第一个叫出来的?就像第一个把女人比喻成花的人一样,难以考证。然此称极为传神,她举止优雅,处处时髦:首先,衣着时髦,蜡染蓝色连衣裙配黑色厚底高跟鞋,楚楚动人;再则,写作时髦,追寻热点观点新颖用词现代,新潮一簇。研讨会上她第一,第二,第三,插一句,我简短些,然后第四,第五,......娓娓道来,声如少女。
她是个极认真的热心人,每评必细读原著,从不马虎。评论总是把作者的优点挖掘得淋漓尽致,缺点嘛,轻轻一笔带过。从高要求说,我并不赞成,但当今评论家,谁不是深谙“旦有亲吻者决不至于给耳光”之真谛,对她这好心人更不应苛求了。
生活中锦贻大姐说话,远不及她的文章那样严谨,常有漏洞,每每让我抓住不放。这次一位朋友盛情款待我们,摆下满满一桌海鲜,席间她说话了:“我这人有个好处,不管多好吃的东西,我都能不受诱惑。”我看了主人一眼,接言:“你看,你又不会说话了,要这样说才对:我这人平时能节制,今天有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我都经不住诱惑了。”于是,轰堂大笑。锦贻大姐急了,站起来对我说:“叶澍,凭你的话,从今天起我把你看成好朋友!”瞧,又说漏了吧,原来在今天以前她并没有把我看成好朋友,憾极!
:loveliness:
有意思!——老熊:lol:lol:lol
实话实说,发哥和她的勤奋,令人钦佩!:victory:
蝉爷也很勤奋的,为了论坛和新人:victory::handshake
他们是勤奋于业,蝉是勤奋于玩:L
他们是勤奋于业,蝉是勤奋于玩:L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5-18 18:56 ↶
寓教与乐,多好:lol :victory: :handshake
:victory::victory::victory:
喜欢锦贴大姐的人,喜欢锦贴大姐的评!
喜欢锦贴大姐的人,喜欢锦贴大姐的评!本帖最后由 蝉亦戈 于 2010-5-21 12:56 编辑
长裙雨孩 发表于 2010-5-21 08:56 ↶
大姐是你叫的吗?锦贴?真不懂事:curse:
去年冬天,我收到一个邮包,打开看,我双手颤抖了。里面是张锦贻老师用钢笔一笔一笔写下的关于《余途寓言》的数页评论。我一直珍藏着。值此研讨会之际,我发上论坛,与诸位分享,以表达对尊敬的锦贻老人的敬意!
余途 发表于 2010-5-18 07:46 ↶
谢谢余途的无私,拿出这等宝贝与大家分享。
读余途,品余途,看大家评说余途,真的受益良多。正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