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侯建忠 发表于 2010-05-11 17:35

转载:试论我国古代寓言的讽刺性(作者 沈冰)

本帖最后由 余途 于 2010-5-15 09:21 编辑

试论我国古代寓言的讽刺性
                                                      •沈冰•
    寓言,以其寓意深刻而取胜。寓言立题的寄寓性、教训性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学作品无法比拟的。“寓言多本兴”(法•拉封丹)。它总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奏出弦外之音。然而,寓言的教训往往是讽刺性的,它的含意深刻而又幽默。一些讽刺性的寓言,从表面看似乎没有寓意,但是我们只要深入的探求,就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更深刻的含义。
    我国的古代寓言自从登上玫丽辉煌的艺术官殿之日起。就不愧为讽刺文学舞台上一名出色的角色。它常常用来讽刺现实,批评时政,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斗争,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我国的古代寓言中有不少篇章是直接反映古代的社会斗争、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反映复杂的社会矛盾斗争的某些侧面。这些寓言或取材于现实生活,或取材于历史故事,或取材于动物故事;在表现手法上或锋芒毕露,或委婉曲折,然而都无情地解剖现实生活,都紧紧关涉那时的政治现实,这些寓言故事思想深邃,讽刺性强,时代气息浓郁。
    本文试就我国古代寓言的讽刺性略抒管见。
(一)
    我国古代寓言的讽刺作品,一类是直刺时政,表现了寓言作者对当时腐朽、昏暗的社会现实的痛斥,以揭露的成份较多,这类寓言作品常常言词愤激,可谓无所顾忌,在我国古代寓言中数量不多。
    两千多年前,生于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庄周,可称得上我国古代寓言杰出的寓言大师,也是我国古代首先运用讽刺艺术的大师。庄予自称其文“寓言十九”,他说世人都“沉浊”,不可以“庄语”,于是就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的寓言来表达他的思想。他善于用“恢诡谲怪”的寓言来讽刺现实,批评时政,庄子虽然在政治上的要求是淡漠无为,可是对统治者的批评却是很深刻的。如《庄子•则阳》篇。
    这则寓言故事写的是老聃的弟子柏矩在齐国看见一个被处决的死囚,他用自己的朝服盖在尸首上,并且号啕大哭,从哭骂声中谴责统治者“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逼得人们“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对横征暴敛,草菅人命的统治者发出了“盗窃之行。子谁责而可乎”的诘问,这则寓言可谓直刺时政,言词愤激,表现了庄子对“昏上乱相之间”的社会痛斥,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政治倾向性。
    又如较晚的元末明初人刘基撰写的寓言体散文集《郁寓子》,是我国古代寓言现实讽刺性最为浓郁的一部寓言集,刘基之所以创作《郁离子》,是因为他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忿然弃官还乡,隐居浙江青田山,并以寓言为武器讽喻暴政,《郁离子》则假借郁离子之口,对元末的政治、教化、世态、人情等通达寓言故事作了深刻的讽刺,该集子中的许多篇,暴露了元末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揭露了元末统治者的丑恶面目与卑鄙行径。真实地再现了元末社会的黑暗现实。
    《卖柑者言》是刘基寓言中的名篇。它针贬时弊,言词愤激。无所顾忌,文中针对元末的文臣武将腐朽无能,政府腐败的现实,通过卖柑人之“言”,寄托了作者的嘲讽,卖柑人以柑喻政,说明元末的文臣武将确实是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坏柑毫无二致,文末“熟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万象,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则是对达官贵人的致命一击,正如《古文观止》在其文后评曰:“……此言为盗名者发,而借卖柑隐喻”。此文仿佛使我们看到了摇摇欲坠的元末封建王朝,锋芒毕露,寓言隽永。
(二)
    我国古代讽刺现实的寓言作品,另一类则显得比较委婉。然而讽刺辛辣。这类作品较多的是用来规谏统治者,试图匡救时弊,同时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有的尚有一定的批判。
    例如:《尚书•无逸》篇:
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弗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普之人无闻知。
    上述是《尚书•无逸》中的开首一段,据《史记•鲁世家》记载,《无逸》为周公作,周公写《无逸》的历史背景正是周奴隶主政权刚刚伊始,武王病故,年轻的成王(诵)刚继位,商旧势力蠢蠢欲动,妄图东山再起,而成王面对严峻的政治现实置之脑后,整日沉醉于酒色。“乃弗知稼穑之艰难”。周公不愧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继而不久,就发生了诸侯盘庚(旧贵族)联合东方旧属起兵反周的复辟活动。
    这则出于统治阶级上层贵族的寓言,主要是为了规谏,文中的“厥子”隐喻年轻的成王,“厥父母”隐喻武王,周公借旧政之机,试图通过委婉曲折的寓言故事对当时的政治发生影响。这则寓言的弦外之音是告诫成王不可贪图安逸享受,应当振作精神,从昏昧中清醒过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它的现实针对性是较为强烈的。
    又如《墨子•兼爱中》里的《楚王好细腰》篇:“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鯬黑之色。”

    历史上的楚灵王是春秋时代有名的暴君之一,他“汰奢已甚”,是个专横无忌,而又滑稽的人物。作者假借历史人物,实质旁敲侧击,运用艺术的夸张手法,笔锋一转,写出“寓意于言”的寓言作品。
    这则寓言用在《墨子•兼爱中》里是用来阐明墨子和他所创世的墨家“事上竭忠……有过则谏”。“务使天下兴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主张,强使国君行有利于人民的政事。这则寓言意在阐述“上行下效”的道理,劝诫身居高位的统治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慎重考虑,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再如西汉时代的文学家刘向,他“采集传记行事”撰辑的《说苑》二十卷,《新序》十卷,其中就有不少模仿性的委婉曲折的寓言作品,刘向的寓言故事通常假借“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旁敲侧击地对西汉末年的政治进行针贬,对统治者进行劝谏、嘲讽,然而,他和刘基一样,苦心劝谏,目的是为统计阶级提供历史鉴戒,维护封建统治,如《新序》卷四中的《梁尝有疑狱》篇,则委婉地劝谏当时的统治者,应当象战国时代的梁王那样领悟“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的道理,反对暴政,改行德治。
    《叶公好龙》是刘向《新序》中的名篇,这则寓言寓有神话色彩,刘向巧妙地把现实和神话的幻想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用以讽刺当时那些统治者好名失实,表里不一的恶劣作风,寥寥数语把“叶公式”人物的丑恶刻画得入木三分,讽刺辛辣。
    在这一类讽刺现实的寓言作品中,有一部分作品显得比较尖锐、深刻些。讽刺更为强烈,作者的政治观点更为鲜明。
    如《庄子•外物》中的《儒以诗礼发冢》篇,它淋漓尽致地抨击了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的虚伪性,撕掉了罩在当时统治者脸上温情脉脉的“仁义”的假面具,请看: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若何?”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接其鬓,ye 其hui,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儒家之徒,以“诗礼发冢”。真是道貌岸然,口中念念有“诗”,掩盖其十分卑鄙肮脏的勾当。文中通过大儒、小儒的对白,寥寥数笔对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性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同时鲜明地表现了庄子对传统观念的批判态度。
    又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他的寓言创作带进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现实讽刺性更为强烈。《三戒》当是他被贬永州时所作,也是他在实际政治斗争中所感而发,也由于他“热衷仕进,横遭压抑,怨愤之情触处流露”。在《三戒》里,柳宗元借驴、麋、鼠三物,揭露了那些狐假虎威、外强中干、得意肆忌的权贵们的丑态。柳宗元在《三戒》的序文里,公开申明自己的寓言是揭露他最痛恨的腐朽、黑暗势力,即“乘物以逞”、“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和“窃时以肆暴”的家伙们,警告他们不要得意忘形,自以为得计,预示他们“然卒迨于祸”,这无疑是刺向当时整个官僚社会的一柄利剑,表现了一个进步政治家的坚定信念。
    再如刘基的《饿死狙公》篇,写得较委婉,但揭露较深刻。这则寓言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欺骗,正如文中所描写的那样“……其夕,相与伺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这说明,人民一旦觉悟,就会起来反抗,那些不劳而获的统治者就会活活饿死,“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也就是刘基经常向朱元璋敷陈的“王道”政治主张,即“君明臣贤,选贤任能,强本薄赋,宽猛相济,审势度时,省刑省政,除恶务尽”。正如《郁离子》序文中所说,刘其写书的意图“大概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
(三)
    除了上述两类讽刺现实的寓言作品外,还有一类大量的是用来阐明作者哲学观点,寄托政治理想,加以说明作者的“道”,这一类寓言作品在我国古代寓言中不乏其例,这一类寓言作品一般都写得比较委婉、深沉,也有的写得清新活泼。
    战国末期总结诸子学说的大思想家,集法家学说大成的韩非子,他创作的大量寓言,现实讽刺性比较鲜明。例为《五蠹》中的《守株待兔》篇。这则寓言用在《五蠹》里,韩非子的本意是为了阐明他的政治主张,说明“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不合时宜,形象地表达了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的政治理想,形象地阐明了他的哲学观点,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这则寓言韩非还意在讽刺当时那些思想僵化,不思变革的保守派人物,显得传神生动,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孟轲,他主张法先王,施仁政,行王道,修孝悌忠信。他在散文里多用精辟的寓言来说理,意思很深刻,形象地表达了他“仁政”的思想,孟子善于对别人发表某种意见或要说出某些道理时,常用寓言来表达,这一方面可增强说理的形象性,避免直言所容易遭受的忌讳(这大概也是战国时代的人在言谈和文章里多用寓言的一大原因,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对方容易接受他的政治观点),如《孟子•梁惠王上》篇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指出梁惠王虽然采取了一些临时救灾措施,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的虐政,与别国国君一样,实质上都是不爱民的,从而引出他所理想的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使人民安居乐业,然后实行他的“王道”,他认为只有施“仁政”,才能“欺天下之民至焉”,才能真正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庖丁解牛》篇是庄子用来阐述养生之道而写的一则寓言,他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得象疱丁解牛一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就是庄周在主观上所赋予《疱丁解牛》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所企图阐明的“道”,从客观意义来看,它的意义将更为深广。

    我国古代寓言讽刺现实的优良传统,对现当代寓言的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昭示现当代寓言作家,寓言创作应及时地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政治。在今天,我们应当进一步继承和发挥寓言创作的这一优良传统,古为今用,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寓言,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二○○九年十月十日改

(通联:浙江省诸暨市民政局 沈冰   电话:0575-87230733  13625852905
  E-mail:zjsb_@163.com)

张一成 发表于 2010-05-12 06:27

中国古代寓言与我们大家正在创作的寓言有很大不同,值得继承和发扬。

余途 发表于 2010-05-13 08:02

谢谢建忠转载引进,学古人学洋人是我们都要做的功课。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05-13 11:10

厚今不薄古,扬中不排外:loveliness:

余途 发表于 2010-05-13 11:21

厚今不薄古,扬中不排外:loveliness: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5-13 11:10

这话让蝉一鸣,就好听。:lol

厉剑童 发表于 2012-03-31 12:22

此文高见、妙论!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12-03-31 15:31

本帖最后由 笑尘天涯 于 2012-3-31 22:22 编辑

学习寓言的优秀传统!: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