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余的余途到余途不多余——廿一行
从多余的余途到余途不多余文/廿一行
2010年3月,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余途先生的寓言集《余途不多余》。有幸受赠这本精美别致的新作,我却忽地生出诧异的心绪来。
2009年,余途先生、儒帅哲师和我正一起主编新千年文学第2辑:《生命的沉思——北大中文论坛小说精选》。从当时余途先生提供的作者资料中,我早知道他正在写第二部寓言专集:《多余的余途》……
我正是诧异:这从“多余的余途”到“余途不多余”的奇妙变化!
带着这种诧异和疑惑,翻开书寻找答案。故事言简意深,插画有趣精美。选材贴近生活,却发人所不能想。反思中饱含诗意,幽默处蕴藏着平常心。读罢152篇寓言,寂静回味,掩卷沉思。我已情不自禁开始了我的猜想。
全书分成六类:从自然而来,向人生而去,成长、爱情、社会、生存则是中间的历程。这些寓言故事仿佛铺展成一条望不见尽头的路。路上变幻着风景百态,酸甜滋味……
书的主题是路,恰如人生。
人人走在路上。太习惯人群的脚步,遗忘了自己的路;陶醉于诱惑的歌声,迷失在人生旅途;或者在荆棘丛中伤痕累累,丧失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不得不走在路上的人啊,我们应当如何应付余下的人生旅途?
所幸有这样一些可尊敬的人,他们以其坚韧的漂泊,鉴证路的奇妙、庸常、伟大、平凡、圣洁、肮脏、平安、危险……
作者余途说:“我是余途,余途不是我,于是有余途寓言。”我便也领悟出:此作者恰是那样一位用生命和思索去确证道路的人。
按我一己私想,“余途”作为一个多义的笔名,可能也适用以下诸种解释:关心余下的人生旅途;回思来路以图新;向死而生的过程;当下即是余途;诗意地思索世界与人生;每个人都应该倾听余途……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主动去认识余途,倾听余途,思考余途。于是有作者余途假“余途”之名,开启了诗意的沉思与言说。
迷路太久的人们,竟已难能听进告警的声音。难道人们完全无有必要思考余途路上的意义与可能性吗?莫非作者余途的呼声仅仅是不合时宜的“多余”?
我想怕是在这般思绪下,诞生了一部作品的构思:《多余的余途》。
然而,多余的余途渐渐发现自己并不孤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同人,一起走上诗意地思索世界与人生的道路。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温暖的,鼓舞人心的。所以,作为一位1960年出生的长者,余途先生却激情澎湃地参与年青人发起的新千年文学启蒙和新千年文化复兴事业,就毫不足怪了。
这本寓言集中的“疑人问路”与“善人指路”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暗想,余途先生分别把这两篇置于社会类和人生类的结尾,该不是出于偶然。前一篇暗示了人类迷路的内因,后一篇则道说了重返正途的解药。
路的迷失,是人性的迷失。路的解救,却要到爱中去寻求。
因为爱,多余的余途发现自己并不多余。
因为许多人一道播撒爱,守护爱,孤独的余途发现自己并不孤独。
某一天,漂泊的余途成了飘飘的余途。饱经世事,方能洞观一切;生命有爱,可以如沐春风。
历经一番曲折,2010年4月,《生命的沉思——北大中文论坛小说精选》也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我偶然翻开附录部分的作者资料。余途先生的简介中仍然写着:《多余的余途》……
大概是余途先生忘了订正。既然如此,就作为一段人生路上的路标,亦未尝不可吧。
2010年4月18日 于北京
(廿一行,本名张宏伟,字怀一。新千年文学启蒙、新千年文化运动及新千年轴心时代建构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北大中文论坛小说版和文艺版版主。)
2010年,我与廿一行、儒帅哲师主编的《生命的沉思——北大中文论坛小说精选》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我为该书作序《蕴育无限可能的新千年》。书中收录余途寓言小说30篇。
“多余的余途”是否定;“余途不多余”是肯定。盼下一步是否定……:lol:handsh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