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途不多余》的断想(之一)
本帖最后由 老许 于 2010-5-30 18:27 编辑读《余途不多余》的断想
老许
《余途不多余》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都市心情书系”中的一种,其中载有152篇有趣的短小寓言故事。《余途不多余》书内分成六类:
“自然、风景此处独好” , 从自然而来, ; 向人生而去,“成长•就是一步一回头的眷恋” ;“爱情•人生若只如初见……”;“社会•大隐隐于市” ; “生存•枯鱼过河泣” , 生存则是中间的历程 ;“人生•不要太在乎终点”。这些寓言故事,仿佛铺展成了一条望不见尽头的路。路上变幻着千姿百态的风景。里面藏有朴素的哲理,藏有精辟的格言。每篇都是隽永的诗篇,都是独特的与人不同的余途式的寓言。《余途不多余》绝不是一本多余的书!也许,老许的“读《余途不多余》的断想”是多余的。断续写出,列出十条,不枉接受赠书有愧,算是我学有心得吧!
一
读《余途不多余》,首先看到书的装帧和封面。雅,清新雅致,雅而不俗。令人喜欢,没有哗众取宠的娇艳,有扑素无华的漫画,有“余途从哪里来的叙说”,有“风景这边独好”的召唤!
翻看书页,有152篇不同凡响的寓言小故事。图文并茂,闪烁着智慧的聪明和深邃的思想的光芒。每一篇都令人爱读,有的寓意极为深邃,让人反复思考,一旦领悟,则欣喜不能自己,这便是寓言的魅力吧!书前有“引子”开篇,书后有“尾声”作结。“余途从哪里来”?余途从《余途寓言》那里来,经过《余途不多余》,余途是中国当代寓言文学界的“独行客”。 余途自谦,说自己是愚笨的学徒。余途有永远走不完的路。他“行走不止。”余途将不停地走下去。行走在荒诞与真实,行走在本我与非我中。跟随余途到各地漫游,登山涉水,欣赏大自然,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开扩心胸,感悟人生。“他有写不完的文字,走不完的路。”他“在享受自然的恩赐的同时,甘愿接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他爱着生命,珍惜生命成长的每一个过程……人们觉得他不多余。”因此,我看《余途不多余》,我爱看,有味道,我虽没觉得有芹菜味,却很有令人难忘的哲思味,也许正是“人生就是一个大寓言”的味吧!
陈唯斌一再申明:“我是余途,余途不是我,于是有余途寓言。”这不仅仅只是十六字的声明,这段话本身就是一则耐人咀嚼的寓言。这似乎是悖论的话,让不少人费脑筋思考。其含义首先是:“我是余途”即本我,是以“余途”为笔名的真实存在的陈唯斌;其次,“余途不是我”是超越作家陈唯斌的虚构的寓言人物,“余途”;再次,“余途寓言”,即陈唯斌写的“余途寓言”和《余途不多余》的文本,即作家陈唯斌创作的余途寓言故事。你读一读咀嚼咀嚼品品滋味看,难道不是这样吗?
寓言是一把人生的钥匙,能开启人生的锁,能启智醒脑。是教人怎样做人的文学。人们的人生路的迷失,是人性的迷失。对人生路的解救,要到真爱中去搜寻追求。因为有爱,余途发现自己并不多余。才有《余途不多余》。
《余途不多余》篇幅虽然短小,却能给人以经验教训。寓言是个身小脑大的超人。它涉及天地万物,给人以人生的指向和引导。余途提倡要用人文精神写作,创作自己的哲思作品,因而有《余途不多余》。
二
翻看《余途不多余》,图文并茂。我即被令狐
大葱的插图所吸引。每幅画都有特别的个人风格和充盈的内涵,插图画的美而好看,富有寓意。插图画体现出来了东方文化的味道,很耐人品尝。创意独特,时有奇思妙想的火花闪现。这种混合的思维会让读者产生忍俊不禁的奇效,表现手法有很多奇趣之处,奇思妙想的创意不一而足,构成本书的一大幽默特色。这也许正是绘图本书受人们欢迎的原因吧。人的视觉容易被图画吸引,抢先欣赏意境唯美的插图,而后看言简意赅的文字,更有利于领悟深邃的哲理。
插图体现了“不多余”, 精美耐人寻味,读寓言故事领悟哲理,观赏插图滋润心灵,与寓言互为彰显,与故事互相融合,不是简单的释意。夸张得洽到好处而不过分。留下一片纯净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细细体味和领悟。很有一种不多余的味道。
三
我认为:《余途不多余》的第一个特点是,精短。精短虽不如叶澍先生的那种“贝壳寓言”,却也独具特色。一百多字,寥寥数语,用有人物对话的故事做载体,写出来寓意,供你玩味领悟。
寓言是一个体积小容量大的小文章,很像是一个光学三棱镜,通过这样的三棱镜,本来是很简单的一束阳光,被折射出七种彩色,让人感到丰富多采而令人眩目。
余途寓言精炼短小,精致耐读不简单。故事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来自人们生活的阅历与感悟,真正应了那句话“生活即寓言”! 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寓言,才能更容易被普通大众的读者所接受。因而,有丰富的内涵。有供你思索的空间,不是一览无余的直接说明和释意交待。这才是有寓言的内涵魅力。
这本寓言书中,有洽当的夸张,有尖苛的讽刺,有隐约或明朗的张扬,在可笑和可爱的背后,有机敏的睿智,有对掩藏着的生活本质、能获得透析和理解的认识,充满着乐观的精神和纯真的妙趣。是一种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洋溢着充满善意和希望的动人心魄的幽默。
四
《余途不多余》的寓言作品,以常见的人们作为寓言人物进行系列创作,没有用动物作人物形象,因而,也没有必要采用拟人法。而是采用了纪实人物法。
余途说:“我是余途”,即余途是陈唯斌。说:“余途不是我”,这个“余途”是寓言中的人物。“于是有余途寓言。”为什么这个人物叫“余途”?而不是叫其他什么名字?这是余途采用了荒诞的笔法。让余途成为寓言中的人物,能说话会做事,演绎故事情节,令人相信其真。余途在虚实之间,这样可更真接地表达出作家的思想和审美观念。其实,你很难分清作家余途和寓言人物余途。这也许正是陈唯斌所追求的。
古今中外的寓言,都习惯采用拟人法来创作,因此,寓言即具有了荒诞的特性。荒诞,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那时的阿里斯多芬曾用荒诞的形式表现严肃的主题。而产生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大多采用了荒诞的拟人表现形式。拟人法是荒诞。不用拟人法的纪实人物法,因作家的直接介入,也具备了荒诞的特性。《余途不多余》,因为余途成为寓言人物而具备了荒诞的特点。
审美范畴的荒诞,其本质是现实的不合理性与人的极力追求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余途作为寓言人物形象出场说话和行动,演绎寓言故事,让人们相信故事的真实可信,这不荒诞吗?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确是在书写着“满纸荒唐言”。现实的不合理性,到处存在于社会,作家们都充满克服这种不合理性的理想和信念。作家在创作寓言时,广泛采用了荒诞的笔法,用荒诞笔法书写着自我的创造,追求自我的超越。在创作的道路上,每一位寓言作家,都有“一把辛酸泪”。寓言作家却痴心不改。这正是“都云作者痴”。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叹息:“谁解此中味?”在荒诞的背后,寓言作家们把对人生的体验,对社会现象的一些观察和思考,编织成一些荒诞的寓言故事,寄托着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给予热情的褒奖式的称赞和肯定。对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进行无情的嘲讽和鞭鞑。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愚昧无知,进行苦口婆心地规劝和提醒。余途很好地运用了荒诞。
五
余途的寓言,以人作为寓言人物编织荒诞的寓言故事,特别是作者亲自出场,充当寓言人物,而不是写动物故事。每篇按同一个模式进行系列创作,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他的寓言不冗长,没有明确的概括寓意,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让你自己去体味。作家与读者共同分享来自生活中的智慧。和传统的动物寓言不同的是,余途在自己的寓言中,在认真地着力塑造同一个主人公的形象:不是我的余途。余途塑造了一个贯穿全部《余途不多余》寓言集中的寓言人物形象。因为这个人物有喜怒哀乐,有聪明与愚蠢,有追求与反思,具备了作家余途的思考和作为。也是我们当代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写照。作家余途是一位普通人。他生活着,爱恨着,感慨着、观察着、思考着、追求着、行动着……他不是现实生活的旁观者,而是生活在现场的参予者,他直接介入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作家余途能够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真的可以期待:中国当代的寓言创作,会像小说、戏剧那样,创造出令人难以忘怀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来。这是《余途不多余》一书的最大靓点。
既然余途不多余,那老许的“读《余途不多余》的断想”,也当然不是多余的了:lol
老许不论诗还是文都用了功夫。余途在仔细读。
余途先生,我已发给你信,被退回来了!
yutu-chwb@hotmail.com :handshake
老许先生:我的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