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网论坛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03-14 10:25

也谈报纸副刊 樊发稼

也谈报纸副刊

樊发稼

评论家阎纲于去年8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谈报纸副刊的短文,印象很深。摘抄几段如下:

“台湾报纸副刊几乎引领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副刊成为文学青年步入文坛的入门券,台湾很多知名作家几乎都是从报纸副刊起步的。”;

“副刊的台柱子往往是包括散文、随笔在内的杂文,应了一个‘杂’字,何况,杂文本身也够杂的。所谓‘小’,短小精悍,要言不烦,让人能在一两分钟内读完”;

“ 对于报纸副刊,历来议论纷纷,或曰,正刊说官话,副刊说人话;或曰,正刊说假话,副刊说真话;正刊说硬话,副刊说软话;正刊照直说,副刊拐弯儿说;正刊明说,副刊暗说;正刊是召唤,副刊是惊醒;正刊战斗,副刊休息……然否?”

不妨从实招来:也许与职业有关,抑或由于我年少时曾大受惠于不知姓名的副刊编辑们的热情扶植帮助,长期以来我读报的习惯,总是先看副刊。

最近我去首都图书馆报刊阅览室广览了全国数十家报纸副刊,深感办得好的、卓有特色者不多。若论弊端,举其荦荦大者,有四:一曰重名家。好像只要出自名家之手,每稿必登。众所周知,名家有时也会生产出“糗”作,但编辑不管,有奶便是娘。有的报纸“专栏”特为名家而设,同一位名家可以连续十几年不变,稿子不论好赖,照发不误。须知老“进口”一种品牌的食品,也会吃腻的,何况其中有的吃一次就让人倒胃口。二曰搞“小圈子”,见报作者多为编辑熟人,版面上翻来覆去,老是那几位,很少生面孔。三曰充分利用“近水楼台”之便,编辑常发自写之作,或编者之间互搞交换,你发我的投之以桃,我发你的报之以李,有以“权”谋私之嫌;某晚报有个时期其副刊负责人隔三叉五发表自己的文章(有时则可能署以化名),有的读来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其质量可知,而报社领导对此似乎熟视无睹,不管不顾。四是将副刊发现、培养写作新秀的职责抛之九霄云外,对有一定质量基础的陌生青年作者来稿,编辑懒得下一番加工(更甭说精心修改)的功夫;有的甚至一看是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立即弃之不审。以上种种,细究之,实乃当下处处存在的不正社会风气使然。还有,有的副刊喜欢搞长时间“连载”。从前连载作品往往是作家为报纸量身定制,每期所载,不仅字数差不多,而且内容既与整部作品一以贯之,又有自成起迄的相对独立性,如当年鲁迅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为北京《晨报副刊》专写之《阿Q正传》然。而当今之“连载”,编辑往往按字数以序任意分割,完全不顾作品的内容和读者的阅读心理。至于有的作品早已出版成书,在市场畅销,根本没有必要再在报上连载。副刊编者连载这样的出版物,无非是图个省事。

副刊的面貌,往往反映报纸的品位和编辑的素质。如何克服和匡正当下报纸副刊的种种弊端,不断提升副刊质量,真正令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是报界不可忽视、值得重视的问题,愿报界从业者深长思之,以求有所改进。

出于某种考虑,本文之“批评”,未予“指名道姓”,欢迎“对号入座”。

                            2010年3月13日于北京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10-03-14 10:42

我也有很深的感慨了。:handshake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3-14 12:53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0-3-14 13:23 编辑

我的处女作,就是发表在八十年代初的《湖北日报》副刊《东湖》上的。当时,段明贵(那时还没用笔名凡夫)和我的寓言,经常在《东湖》上露脸,并署作者单位的名称(我记得很清楚,凡夫当时的工作单位是襄阳轴承厂)。因此,在习惯上,我很少投杂志,而长期钟情于报纸的副刊。
很怀念那个年代的报纸副刊。

余途 发表于 2010-03-14 12:59

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在《北京日报》广场副刊,1984年时任该报副刊负责人的赵尊党先生,我没能联系过,他竟在数年后辞世,我慨叹惋惜之中,是永远的怀念。
今日之报业诸现状也是当今社会的缩影。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10-03-14 14:07

我的第一篇寓言《两棵柿树》发表在1991年8月26日《合肥晚报》副刊上,薛贤荣老师推荐发表的。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03-14 14:12

:)发哥的话引起大家共鸣啊:victory:我高一时发表的第一首诗发于上海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八分邮票换来16元:loveliness:,要是现在,早就不知被编辑砸到哪里去了!:curse:

笑尘天涯 发表于 2010-03-14 14:16

现在的稿费实在太少,太不像话了。:'(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03-14 14:32

有的报纸“专栏”....见报作者多为编辑熟人...是的,是的..孙传泽在《鹤城晚报》编副刊时就为我设了个专栏"每周一笑----俄罗斯幽默新译"每周一次,每次三则,连发了半年多.....哈,不过,我是帮他的,因为那时他们报经费紧张,每期只给五元:lol

樊发稼 发表于 2010-03-14 17:38

谢谢蝉爷将我的陋文贴发于论坛(此文下周将发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
谢谢诸位留言反馈!
剑雄居然还记得凡夫原来的工作单位——襄阳轴承厂!我可不晓得。我和凡夫兄曾在北京开会时同居过。
余秘说的赵尊党我也认识,他也发过我的习作。可惜他英年早逝!
蝉说的上海《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也发过我的诗(1961年7月),发表后还有人专门写了吹捧文章,题目我还记得,叫《新巧·锤炼》,作者署名“丁涛”。现在《解放日报》每年送我,上午即可看到当天报纸。其实我的小文也是没点名地批评了该报。现在该报“朝花”副刊的作者就这么几个人,常见版面的沪外作者有……不说了吧。
     啊啊,这些也是“往事并不如烟”呀。那时我是何等年轻,可谓风华正茂,现在生命马上要画上句号了!呜呼,端的是人生如梦!

余途 发表于 2010-03-14 18:23

谢谢蝉爷将我的陋文贴发于论坛(此文下周将发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
谢谢诸位留言反馈!
剑雄居然还记得凡夫原来的工作单位——襄阳轴承厂!我可不晓得。我和凡夫兄曾在北京开会时同居过。
余秘说的赵尊党我 ...
樊发稼 发表于 2010-3-14 17:38

发哥(兔爷也学蝉叫一声),我觉得您现在倒是青春焕发,激扬文字,没有老态,不像某些文人,人未老文先衰!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3-14 18:56

谢谢蝉爷将我的陋文贴发于论坛(此文下周将发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
谢谢诸位留言反馈!
剑雄居然还记得凡夫原来的工作单位——襄阳轴承厂!我可不晓得。我和凡夫兄曾在北京开会时同居过。
余秘说的赵尊党我 ...
樊发稼 发表于 2010-3-14 17:38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0-3-14 19:03 编辑


是呀,正因为与凡夫有这层关系,虽然我俩从未谋面,但他后来一直称我为“剑雄兄”,让我觉得很惭愧!
樊老的这篇文章能引起大家共鸣,应该与早先报纸副刊的繁荣很有关系。只是,今非昔比了呀……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3-15 10:30

:)发哥的话引起大家共鸣啊:victory:我高一时发表的第一首诗发于上海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八分邮票换来16元:loveliness:,要是现在,早就不知被编辑砸到哪里去了!:curse: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3-14 14:12

16元?这么高啊!!!!抵现在200元了!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03-15 11:03

发稼有个说稿费的帖,回帖中好像说过这事,找不到了。:loveliness:

谢炳琪 发表于 2010-03-15 13:29


16元?这么高啊!!!!抵现在200元了!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3-15 10:30


16元是当时邮票的200倍,抵现在240元了!高!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03-15 14:20

好像不能这么换算的;P,不过当时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笔巨款,买了一套书,几个同学,没女同学,大吃一餐,看电影,还留下几块。这对我有极大的推动力,不断写,不断寄,只是再也没见报了,白死了许多脑细胞。直到我离开上海,大学二年级时,一首歌词才变成铅字,奇怪的是,同样是16元。我想过了五年,还是老标准。再后来发的东西多了,发现稿费标准却越来越下降,“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竟没稿费了。1975年我在省刊发表第一篇寓言《爱攀亲的喜鹊》就没一分钱,哈:loveliness: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3-15 20:47

冰子的这种换算方法不对。当时一个二级工的工资是27-29元,至少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元——前段时间很多人都是这样换算的。
我说16元抵200元,是比较保守的估计——是按照当时粮食的价格和现在的粮食价格换算的,当时大米13元7角至14元2角100斤,只是我忽视了粮票的因素。所以,当时的16元,应当相当于现在的400元才比较准确。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03-15 21:05

:$你把我都说虚起来了,有那样高吗?是不是我记忆有误,不过拿钱干了什么,是记得很清楚的。;P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3-15 21:11

:$你把我都说虚起来了,有那样高吗?是不是我记忆有误,不过拿钱干了什么,是记得很清楚的。;P
蝉亦戈 发表于 2010-3-15 21:05
本帖最后由 桂剑雄 于 2010-3-15 21:16 编辑


16元的稿费又买书,又看电影,又请客的,还剩下几块钱——从这个消费情况看,值现在400元比较靠谱。

长裙雨孩 发表于 2010-03-15 21:57

这么说时,我也想起了我写的第一个发在《台州日报》副刊上的故事《相亲记》,三段相亲内容,分两期发表的。其实是编的,但读者都当是真的了,都说理解我为什么嫁不出去了。

长裙雨孩 发表于 2010-03-15 21:57

本帖最后由 长裙雨孩 于 2010-3-15 21:58 编辑

13#蝉亦戈

是有,我还记得在那个关于稿费的帖子里留了一知半傻的长长的话呢~

樊发稼 发表于 2010-03-17 09:41

为什么特别声明“没女同学”?怕怀疑有绯闻?哈哈,我的蝉爷!
实际那时蝉爷尚青涩,怕也“绯”不起来。
不过也难说啦。请看今天花甲蝉公,依旧神采旖旎,风流倜傥,人见人爱。遥想当年,肯定是个回头率100%、招蜂引蝶的帅小伙子!

桂剑雄 发表于 2010-03-17 10:18

蝉爷半老,雄风犹存:lol

晓舟 发表于 2010-03-18 14:57

我在企业报做过副刊编辑,对此也深有体会。国企职工也有很多文学爱好者,自己的作品能登上企业报的副刊那也是十分地高兴。
最近看《北京晚报》,似乎都找不到副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