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夺女记
本帖最后由 张鹤鸣 于 2010-3-2 10:16 编辑再发一篇新稿,请多提修改意见,谢谢!
“虎口”夺女记
我们家最艰难的岁月,是在二女儿张倩六岁时。那一年,我一家人蜗居在阴湿、低矮并且朝向为西的小房子里。
当时,我们剧团在乡下演出。我因为任务非常繁重,既要帮助文化馆写一台节目参加温州地区大会演,又要为剧团创作新剧目,准备春节期间巡回演出,所以留在城里写作。
不巧的是夫人洪善新随瑞安曲艺团去温州演出。用温州方言和瑞安鼓词的曲调演绎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温州城产生轰动效应,估计她一时回不了家,两个女儿只好由我照顾。我没日没夜昏天黑地正在爬格子赶任务,自己都照顾不了,哪有心思照顾孩子啊。没办法,同甘共苦呗,我每餐啃两个面包当饭,就给孩子也买几个得了。二女儿张倩睡觉最不安分,常常冻感冒了发高烧,我买几片安乃近退烧以为万事大吉了。有一天,她耳朵出血了,我也没在意。让九岁的姐姐张虹领着六岁的妹妹去看病。医生问:“孩子,你家大人去哪儿啦?怎么让孩子陪孩子看病啊?”大女儿回来告诉我,我听得鼻子酸酸的,可又有什么办法呢,看病要排队,我哪有时间啊。如果需要打针,也都由我自己动手,不用去医院耗时。
终于有一天,二女儿身上出现许多小红点,我以为是蚊子叮的,吩咐大女儿放好蚊帐,没想到这是血小板减少后的出血点,是一种警示的信号。我根本没想那么多。
因为这时,我确实忙昏了头。文化馆的一台节目已经付排,正在反复修改,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专业剧团的剧目刚开始构思。恨不得把一天拉长变成两天使用,恨不得把自己扳成两半来使唤!
我正焦急呢,剧团派人来询问新戏创作的进度。时间确实不够啊,我只好下决心把二女儿送到温州去交给夫人。
当时温瑞公路的路况糟糕得不能再糟糕,汽车歪歪扭扭跌跌撞撞地向前行驶,不一会儿,女儿流鼻血了,情况愈来愈严重,可这老爷破车还是摇着屁股在高低不平的公路上跳它的“迪斯科”……孩子大口大口吐血,衣裤染红了一大片,大约坚持了一个半钟头才到站。
夫人一见孩子成了这副模样,眼圈都红了。我们赶紧把孩子送到京新姐姐所在的温州第三人民医院,医生诊断是爆发型血小板减少症引起的后鼻腔大出血。于是开始紧急抢救,先后输了3000CC的血,仍然无济于事,不管输多少血,全从后鼻腔流走了。情况万分紧急,夫妻俩既紧张又痛苦,心都快碎了。好在温州亲友多,三医的小姐姐,一医的小姐夫,医学院的二妹子和妹夫全来了,各家医院的少儿科高手也都请来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的招,但最终都未能奏效。最后,专家们会诊,认为孩子各器官全面出血。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头上眼睛、耳朵……七孔流血,咳出来都是血那是肺出血,吐出来都是血那是胃出血……他们认为基本没救了,不过可以尝试一下切除脾脏,作最后的一搏,让我签个字,就可立即进行手术。我痛苦得直摇头,我似乎看到死神像饿虎一样张开血盆大口向孩子扑来,但我不甘心朝夕相处了6年的亲闺女活生生让死神夺走!我要抗争,我要作最后的努力去虎口夺女。幸亏我也懂得一些医学知识,敢于在众多专家面前提出不同见解。我认为孩子只是后鼻腔出血:因为七孔相通,所以都会有出血的表象;我还认为肺里咳出来的血是后鼻腔的血呛进去的;而胃里吐出来的血其实也是后鼻腔的血流进去的。专家们进行了反驳,我据理力争。有一个专家说:“你们家属不懂,鼻出血与胃出血的颜色是不同的,鼻血是鲜红的,胃里出来的血是紫色的,你看看孩子的血,都发黑了,分明是胃里出来的。”我清楚地知道,只要我一松口,孩子便没命了。我家开过医院,我知道,对医生来说,死个把人很正常,但是,这种不幸摊到谁头上都会痛不欲生。
当然,专家的话你不能不信,因为他们确实有许多专业知识;但专家的话又不能全信,除了感情的因素外,更因为他们不像患者家属那样深入实际,因此,容易误判。到了这人命关天的时刻,我又不得不发表我的见解。我认为鼻血流到胃里,时间长久了再吐出来,肯定会改变颜色的。“你怎么断定鼻血流到胃里了?”专家发问。“我一直躺在孩子身边,感知她的呼吸和心跳,听到她吞咽的咕噜声。”这位专家思索了一会,说我的话也有一定道理。于是,会诊的专家们同意改变方案:后鼻腔压迫止血,看看能否有起色。
温州三医会做这种手术的只有一个医生,他已买了车票第二天5点多钟将去杭州开会,现在已经是1点多了,怎么办?生死关头,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希望!京新姐姐风风火火骑着自行车把医生家的大门敲开,硬是把这个医生请了过来。
医生用一根橡皮管,两端塞进孩子的鼻孔,再从后鼻腔拉出来,然后在皮管两端系上细绳,中间扎一个“小枕头”,再把皮管拉出来,两根细绳露到鼻孔外面,拉紧了,打一个结,“小枕头”顶住后鼻腔,血就止住了。孩子很乖,做手术时,她处在半昏迷状态,我贴近她的耳朵转达了医生的要求,她百分百配合,使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紧接着,又一次输血,孩子的脸色才慢慢红润起来。医生们证实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孩子的病情明显有了转机,但危险期尚未过,医生让我密切注意观察。孩子的喉咙里塞着个“小枕头”,呼吸十分艰难,我一直为她输氧,几天几夜不敢合眼。……
出院后,因为大量输血,孩子感染了肝炎,夫人和大女儿也病倒了。副市长孙中存的夫人上门来为他们挂吊针。我除了要照顾三个病号外,还要赶写春节的演出剧本。孩子住院期间,我一只手为他输氧,一只手编写提纲,现在眼睛肿得只剩一条缝,拼死拼活也要把春节的剧目赶写出来。这不是作秀,确实是因为时间紧迫,只好分秒必争了……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亏得有这许多亲友的鼎力相助,温州市文化局、瑞安市文化局都破格给我送来慰问金,我总算挺过来了。
当初,孩子出院时,我写了一份感谢信。感谢主持医师,感谢各路专家,感谢医护人员和亲友们。我承诺,等孩子长大后,我要写下虎口夺女的这一段经历,让她永远记住刻骨铭心的救命之恩,切记要好好回报社会。
感人至深!
这一路走来,张老师可真不容易!既然“虎口”都能脱险,张倩今后必定安康!
我觉得文章的第一段,应该交代清楚时间。
在人生最艰难的岁月里,我一家人蜗居在朝西、阴湿而又低矮的小房子里。
我的剧团在乡下演出,我留在城里写作。任务非常繁重,一是要帮助文化馆写一台节目参加温州地区大会演,二是要为剧团创作新剧目,春节期间可以巡回演出。
我们家最艰难的岁月,是在二女儿张倩六岁时。那一年,我一家人蜗居在阴湿、低矮并且朝向为西的小房子里。
当时,我们剧团在乡下演出。我因为任务非常繁重,既要帮助文化馆写一台节目参加温州地区大会演,又要为剧团创作新剧目,准备春节期间巡回演出,所以留在城里写作。
谢熊爷,已改。此稿已印发给学生,共20多篇,大多在论坛征求意见并修改过。等正式出版时再作一次修改,请论坛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我们培训学校已开始上课)
二女儿张倩已30多岁了,现在城关的一家中心幼儿园任副园长。她女儿已是六年级的小学生,也在我这儿培训。
当初,专家们让我爱人的小姐姐转告我们两夫妻,让我们想开些放弃算了,说即使抢救过来,也会是残疾人,因为缺血,大脑长时间缺氧,抢救过来也会痴呆。我们坚决不放弃,即使痴呆也愿意养她一辈子。……因此,才有了小姐姐半夜请医生的新一轮抢救。坚持就是胜利,二女儿活过来了,活得好好的,并没有痴呆啊。——当然,专家们也是好心,还是要谢谢他们。
当时,温州市文化局正想调我们两夫妻去他们局里工作,听到我女儿在抢救,破格送来100元慰问金(相当于我两个月的工资),瑞安市文化局得到消息,怕温州挖“墙脚”,赶紧也破格送来100元慰问金。说破格是因为局里给基层职工补助没有先例。本团当然理应有所表示,也送来100元。总共是我的6个月工资,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看完这篇文章是,真让人小小的担心了一把。里面情节紧张动人,扣人心弦。使人望尘莫及!
看完这篇文章是,真让人小小的担心了一把。里面情节紧张动人,扣人心弦。使人望尘莫及!
杜一希 发表于 2010-3-3 16:15 ↶
这位同学不错,一口气用了三个成语,发展下去,一定大有作为!:victory:
——如果将“使人望尘莫及!”改成“张老师写得真好,真使我望尘莫及!”就更好了。:lol
谢谢老师的夸奖,也谢谢老师指出我语法上的错误,以后我会多加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