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的老家
老家、老屋、老桥离开老家已经几十年了。如今这年月,几个兄弟也都先后离开了老家,到城里打工了,父母又都去了另一个世界。老家几乎没有别的亲人。但对老家的那份情结,时时使我梦回萦绕。
老家还有两间老屋,是改革开放初期自己亲手盖的,虽不富丽堂皇,但还坚固结实。几十年来,老屋一直空着,由小鸟和蜘蛛们守着。
儿女们曾多次提出将老屋卖掉,理由是老屋长期无人居住,早晚会坍掉;城里有这么多房子,将来谁还回到那贫瘠的小山村。儿女们的意见被我和老伴再三否决了。老伴说:“你们父亲名字中有个‘根’字,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他的根在老家,说不定早晚要叶落归根。”儿女毕竟是儿女,他们是拗不过父母的,更不敢自作主张,只好作罢。
老伴是老伴,但我还是我。老伴只说对了一半,保留老屋,在我心目中倒不是什么叶落归根问题,但我的根的的确确在老家。我忘不了少年时,一家八口人挤在一间半破旧小屋里的日子;我忘不了结婚时没有新房的情景;我更忘不了,改革开放后,我在老家第一个建起了两间楼房,乡亲们投来的羡慕目光;还有,每年清明时节,总要回一趟老家,我必须在我的老屋里烧几个好吃的,到长眠着我父母的小山坡上点几柱清香,烧几枚纸钱……如今虽然快二十年了,却不曾间断。
人的感情,总是怪怪的。到了这般年龄总免不了怀旧。几十年过去了,除非工作繁忙,一闲下来,除了对老家、老屋怀念,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似乎都要时常浮现在眼前,似乎都是那样亲切。尤其是老家那两座老桥,一座叫林家桥,一座叫卖儿桥。两座小石桥虽然名不见经传,除了四邻八乡,谁也不知道它们的存在,但在我的脑海里却总是挥之不去。时时浮现于眼前。
两座老桥,简朴得不能再简朴;但庄重得不能再庄重;伟大得不能再伟大。
两座老桥都 建在黄岩西乡九溪的支流上。林家桥长约二十米,由四根石柱组成两个桥墩,桥面由四条大石条组成,中间大桥孔铺两条石条,两端小桥孔各铺一条石条,每条石条宽约一米,高约八十公分,长约六米有余,估计每条石条重量均在五吨以上,整座石桥连同桥墩上下横梁不过十二根石条,已经够简朴的了。
石桥虽然简朴,但桥下可通船只。古时候茅畲、平田两乡山民要去黄岩城却是必经通道。
石桥历史已无法考证,但其中催人泪下的故事却一代一代地流传:相传北宋年间,村子里有一位林氏,中年丧夫,留有一子,不幸在过河时也不慎身亡,成了名副其实的林寡妇。林寡妇悲痛欲绝之余,决心倾其家产,在河上造桥。乡里乡亲被林氏善举所感动,纷纷出力相助,林氏造桥心愿如愿以偿。人们为了纪念林氏,将石桥命名为林家桥。不知何年何月,村庄原来的名字被人们渐渐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林家桥这一不朽的名字,连同那故事一起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数百年后,又有一位村民,在林家桥的上游又造了一座小石桥,虽然比林家桥简陋得多,但却是卖掉儿子才造的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壮举,称其为卖儿桥。虽然这位卖儿造桥的先人,没有留下应该留下的名字,但人们却永远记住他卖儿造桥的不朽功绩。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追名逐利者有之;中饱私囊者有之;贪污腐化者有之。但我相信道德楷模之力量,每次回老家,我总要去转悠一圈。我并不把故乡的老桥仅仅看成老桥,我是把故乡的老桥当成心目中的丰碑!
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