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三)
那一年,那一顿饭邱来根
今天的一顿饭,不光是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觉得无所谓,就是普通百姓也觉得微不足道了。但在五十年前的一顿饭,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那是1961年的初夏,我正上小学四年级,一些年龄偏大,个子高的同学都被动员回家参加农业劳动了。我年龄不算大,个子也不高,有幸继续上学。但粮食的紧张;吃饭的困难,几乎降临到每家每户的头上。家家户户只能凭着定量的饭票,到集体的大食堂里去购饭。菜是谈不上的,随便将就,盐汤、咸菜、腌菜头就差不多了。
那天早上,母亲噙着眼泪对我说:“儿啊,今天实在没有饭可带了,中午你就饿一顿,忍一忍吧!”我点了点头,背起书包上学去了。
上了三节课,同学们都回家吃饭了,在学校吃饭的几个同学也都陆续去了食堂。教室里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肚子开始咕噜作响。我想了一个办法:趴在桌子上睡觉吧,睡去后也许就听不到肚子叫了。
“邱来根,快到食堂吃饭去。”正当我想睡觉时,老师在教室门口叫唤着我。
我揉搓着眼睛,喃喃地说:“老师——我——没带——饭。”
“我知道你没带饭,来吧,我们一起吃!”老师说得很清楚,但我仍然怀疑自己的耳朵,站着一动没动,生怕自己听错了。
“来吧,别难为情,我们一起吃!”老师又一次催促着。
我低着头,生怕同学们瞧见似的,跟着老师来到教师餐厅。其他老师的目光都一齐向我聚拢来,我羞愧难挡,真想拔腿而逃,但饭菜的香味吸引了我,口水不住地往喉咙里咽。我终于没有逃跑,只是头低得更低,坐到老师的旁边。
老师把自己的饭分成了两份,把其中的一份递到我的面前,说:“吃吧,小孩子饿坏了可不行!”
我抬起头,望了望老师,然后又低下了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囫囵吞枣地吃了起来。
快吃完时,我惊奇地发现:老师请我吃的并不是大米饭,而是一粒粒比米饭大不了多少的土豆(我们叫洋芋头),只是加了一些油罢了。我十分惊讶:原来老师们也吃这个?我抬头又望了望老师,只见老师正望着我,碗里的土豆还没有开筷,嘴角挂着一丝微笑,说:“再吃一点吧!”
我摇了摇头,连声说:“吃饱了,吃饱了。”我年纪虽小,但心里清楚,中午吃的可是老师口中减下来的呀!即使吃了豹子胆,我也不敢再吃老师那半份饭呀!
老师请我吃的那顿饭,屈指算来都快五十年了,但当时情景依然清晰,当时感受似乎就在眼前,几十年来,成了我对待自己学生的行为楷模。
老师的名字叫解普定,也就是他,接连五天步行往返十数里来我家,动员父亲让我上中学;也就是他,亲自送我去上的中学;也就他,代我缴了上中学的学杂费;也就是他,引领我走上业余文学创作的道路。如今,他年纪大了,儿女们又不在身边,我无可报答,只是在工作之余,隔三差五地去看望他。
伟大的老师!敬礼!
盼望现在有更多的老师象邱老师的老师那样令人敬佩!
感动!我很早便拜读过解普定老师的寓言,原来来根老师和鹤鸣老师一样,也是在老师的影响下爱上寓言的呀……
令人敬佩的老师!
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