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童年
忘不了的爆米花邱来根
我吃爆米花是五十多年前的事情。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一粒爆米花。也许小朋友们不相信,但这绝对是真的。
爆米花,对今天的孩子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但我要讲的爆米花和今天小朋友们吃的爆米花却有所不同。
今天小朋友们看到的爆米花,是用机器爆出来的。我那时候吃的爆米花,是纯自然的,天然的,环保型的。用今天时尚的话来说,是“野生”的。
那时,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学校是在没收了地主的一个院子里。校舍还算不错,操场不算大,但也可容纳我们百十个学生活动,只是秋收尚未结束,操场上还有农民在晒谷。围墙很高,大门漆着红漆;门板很厚,门上有门铃,两个圆环足有大碗口那样大。开门时,门环碰在下方的铁锤上叮叮当当地作响。下课时,我和小伙伴们都喜欢摇晃着大门,听那门铃发出的叮当声。渐渐地,我觉得肚子饿了,而且饿得咕咕作响……
“噼啪,噼啪……”我忽地听到操场上传来声音,凝神一看,是一个稗谷垒成的灰堆,上面正冒着浓烟,随着声响,飞溅出一粒粒白乎乎的爆米花。我的口水不住地往下咽。就和小伙伴们像鸭子一样嘎嘎嘎地飞奔过去。管不了是肮脏还是清洁,捡起来一个劲地往嘴里送。
飞溅出来的爆米花吃完了,我动了一个小脑筋,找来一根小木棍子,掀开灰堆未燃烬的稗谷,随着稗谷的燃烧,灰堆中不时地又飞溅出一粒粒爆米花来。我和小伙伴们继续捡着吃着……像一只只小鸡啄食似的,真是又好吃又好玩。
不知什么时候,小伙伴们一个个都逃走了,我还没回过神来,我的小木棍也突然被人夺走。回头一看,是老师来了,真是半途杀出一个程咬金。我只好束手就擒,跟着老师向办公室走去……
“像话不像话,灰头土脸,像小花猫还差不多,今天晚上就站在办公室里好了……”老师扔下话就走了,我站在那里反思着。
不知是因为吃了几粒爆米花,还是因为受了惊吓,我原先咕咕叫的肚子不再叫了。我盘算着万一老师真的晚上不让回家,这可怎么办?父亲、母亲找到学校,那可惨了,打一顿,那倒没关系,问题是父亲本来就不愿意给我上学,惹下这样的祸,还会让我上学吗?
想着想着,不知什么时候竟然扒在桌子上睡着了。
等到老师叫醒我快回家时,我抬头望望窗外,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我马上背好书包,不顾三七二十一地往家跑。回家虽然要翻过一道小山岭,还要淌过两条小溪,足足有五华里的路,但一点也不觉得害怕,也没有考虑父亲会怎么样?只是一个劲地跑着……
还算幸运,前脚刚迈进门,后脚老师就跟到了。老师并没有向父亲告状,而是一个劲地向父亲说明:是自己疏忽了,很对不起。还要我父亲不要打我。
出乎意料的是,父亲不但没有责备我,更没有打我,反而批评了老师:“眼下每个人连饭都吃不饱,一个小孩子,捡几粒爆米花充饥,有什么错?你让小孩子这么晚回家,你当老师忍心吗?”
老师连声说:“是,是!下次不会了。”
我躲在门后边,暗暗庆幸自己能逃过一劫。心里还真有点替老师抱不平呢!
我不是父亲亲生的,他是我的继父,平时对我都十分严厉。这次父亲虽然没有惩罚我,但也够我害怕的。事后,母亲对我说:“你若真想读书,往后可别再犯错误了。”
爆米花事件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我记住了母亲的话,在往后的日子里,再也没犯过错误,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而且从此再也没有吃过一粒爆米花。
很感人的童年故事,独一无二的爆米花!
一篇不长的文章,让我读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以及父爱和母爱,还有由此而产生的学习和向上的动力……
普普通通的一件生活小事,在邱先生的笔下折射出师爱、父爱、母爱的伟大。很有感染力。
读了邱老师的《忘不了的爆米花》,我不禁想起来自己那在贫穷中度过的却又是充满了快乐的童年。
文中所说的“野生”爆米花,我小时候也见过,吃过;其情其景,至今忆来,犹在眼前。文章勾起了我六十几年前的儿时记忆,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人生如梦,此之谓也。
二十几年前,我就著文主张:应当追求儿童文学的永恒性(我的一本论集就叫《追求儿童文学的永恒》)。
其实不仅仅是儿童文学。整个文学、艺术(当然包括寓言在内),都应追求作品久长的生命力,追求其永恒性。
来根文章中彰示的那种师长之爱、父母之爱、亲子之爱,那种无限深厚宽阔的、伟大的人情人性,其珍贵价值和意义,决不会因世异时移而有一点点的褪色,也就是说,是永恒的,一百万年以后仍然会感人至深。
来根这篇文章,写的是真实的事,洋溢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感情都是缘事而发,因而写的都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才如此感人。
是的,我们作家创作,学生练习作文,唯写真情实感,才能感人。
谢谢来根为我们写出了这样一篇文风质朴、十分动人的佳作!
樊发稼2010.01.19随记
这篇短文在文字上有许多不足,发上去后我自己也有发现。刘崇善老师为我作了许多修改,并计划发在《作文大世界》的“作家童年散记”栏目上,使我深受鼓舞。谢谢老师们的厚爱!
童年生活确实是作家创作的宝库!
:handshake